对清朝王爷收入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我们看到的清宫剧中,除了看到皇帝,那最多的就是当时的王爷们了。在电视里面,他们一个个穿得光鲜亮丽,并且整日游手好闲过得好不自在。其实,在清政府倒台够,那些王爷的生活过得长不怎么样,有的甚至区拉黄包车,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但是在清朝繁盛时期,王爷的生活确实是和我们所想象的一样,他们有着高贵的身份,一生下来就有固定的钱拿,不愁吃不愁穿的,整日不工作,靠着自己的名头就可以锦衣玉食。那么,这些王爷的俸禄到底是多少呢?
据记载,在顺治帝在位期间,一个亲王一年的俸禄有白银一万两,粮食一万石。这个成人名币也就是年薪将近六百万了。而郡王爷品级低于亲王,俸禄相对来说少一点,但也有这个成人民币三百万左右的样子。这对于处在朝廷中的忍所得到的钱可是一比巨款,要知道朝中一品大员的年俸禄才120两白银。果然,拼爹这种是自古以来就有。
但是到了同治年间,物价上涨得很快,经济出现困境,王爷们的日子也没有那么好过了。但是贵族们总是放不下自己的门楣,虽然钱少了,但是该有的兴趣还是得有,该有的排场还是不能少,于是就完成了很多王爷入不敷出了的情况。也为后来的破产埋下了伏笔。
但是总而言之,在清朝做一个王爷就是人生赢家没错了,啥都不用做年薪就上百万,这简直就要招人嫉妒死得节奏啊。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解析:
大清朝官员俸禄
清代发俸银与禄米两种,按不同身份和职司可分为八大系列。每年春秋两季发给,春季以正月二十为限,秋季以七月二十为限。
1、宗室封爵:
顺治元年,始定诸王、贝子、贝勒、公俸禄。摄政王3万两,辅政王1.5万两,亲王1万两,郡王5千两,贝勒2500两,贝子1250两,镇国公、辅国公625两;顺治七年又加给禄米。后几经调整,最后确定为(一说禄米均减半):
亲王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世子岁俸银6千两,禄米6千斛;
郡王岁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
长子岁俸银3千两,禄米3千斛;
贝勒岁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
贝子岁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
镇国公岁俸银700两,禄米700斛;
辅国公岁俸银500两,禄米500斛;
一等镇国将军岁俸银410两,禄米410斛;
二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85两,禄米385斛;
三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60两,禄米360斛;
一等辅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335两,禄米335斛;
一等辅国将军岁俸银310两,禄米310斛;
二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85两,禄米285斛;
三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60两,禄米260斛;
一等奉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235两,禄米235斛;
一等奉国将军岁俸银210两,禄米210斛;
二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85两,禄米185斛;
三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60两,禄米160斛;
奉恩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135两,禄米135斛;
奉恩将军岁俸银110两,禄米110斛。
2、公主、格格和额驸
固伦公主:居住京师则俸银400两,禄米40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1000两,俸锻30匹;
和硕公主:居住京师则俸银300两,禄米30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400两,俸锻15匹;
郡主:居住京师则俸银160两,禄米16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160两,俸锻12匹;
县主:居住京师则俸银110两,禄米11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110两,俸锻10匹;
郡君:居住京师则俸银60两,禄米6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60两,俸锻8匹;
县君:居住京师则俸银50两,禄米5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50两,俸锻6匹;
乡君:居住京师则俸银40两,禄米4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40两,俸锻5匹;
六品格格:居住京师则俸银30两,禄米3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30两,俸锻3匹。
固伦公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300两,禄米300斛;外藩则俸银300两,俸锻10匹;
和硕公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250两,禄米250斛;外藩则俸银255两,俸锻9匹;
郡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100两,禄米100斛;外藩则俸银100两,俸锻8匹;
县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60两,禄米60斛;外藩则俸银60两,俸锻6匹;
郡君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50两,禄米50斛;外藩则俸银50两,俸锻5匹;
县君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40两,禄米40斛;外藩则俸银40两,俸锻4匹。
3、世爵俸禄:
一等公岁支俸银700两,二等公685两,三等公660两,一等侯又一云骑尉635两,一等侯610两,二等侯585两,三等侯560两,一等伯又一云骑尉535两,一等伯510两,二等伯485两,三等伯460两,一等子又一云骑尉435两,一等子410两,二等子385两,三等子360两,一等男又一云骑尉335两,一等男310两,二等男285两,三等男260两,一等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235两,一等轻车都尉210两,二等轻车都尉185两,三等轻车都尉160两,骑都尉又一云骑尉135两,骑都尉110两,云骑尉85两,恩骑尉45两。还有不列等的闲散公255两,闲散侯230两,伯品级官205两,子品级官180两,男品级官155两,轻车都尉品级官130两,骑都尉品级官105两,云骑尉品级官80两。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银1两,兼支给米1斛(一说半斛)。
4、文职官俸:
顺治元年按明例支给俸禄柴直,十三年裁汉官柴薪银,雍正三年(1725年)定在京汉官照俸银支给俸米。清代文职官俸计分十等:一品岁俸银180两,禄米180斛;二品155两,禄米155斛;三品130两,禄米130斛;四品105两,禄米105斛;五品80两,禄米80斛;六品60两,禄米60斛;七品45两,禄米45斛;八品40两,禄米40斛;正九品33两1.14钱,禄米33斛1.14斗;从九品兼未人流31两5钱,禄米31斛半。从雍正起,由于京官清苦,特支双俸(米除外),称“恩俸”。(一些高级大臣俸米也加倍支给)
5、外藩蒙古俸禄:
分九等:汗岁支银2500两,缎40匹;亲王2000两,缎20匹;世子1500两,缎20匹;郡王1200两,缎15匹;长子、贝勒各800两,缎13匹;贝子500两,缎10匹;镇国公300两,缎9匹;辅国公200两,缎7匹;札萨可一等台吉100两,缎4匹。又,科尔沁部亲王照汗例支俸,赐有达尔汉号者岁支银20两,锻4匹。轮值充当乾清门行走者有专门俸银:一等台吉100两,二等台吉80两,三等台吉60两。加有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世爵的,照八旗世职,减半给俸。另有一部分蒙古官员,比照八旗武职减半给俸。
6、回爵之俸:
主要是编入札萨克的哈密、吐鲁番两地之王公、台吉。最高的郡王岁支银800两,辅国公200两,一等台吉100两,二等台吉80两,三等台吉60两,四等台吉40两。又有不列等的内大臣,照八旗减半支俸,侍卫照八旗支俸。还规定每俸银1两,兼支米1斛。
7、八旗绿营武职:
京师武职为:一品岁俸银180两,禄米90石;二品155两,禄米77石5斗;三品130两,禄米65石;四品105两,禄米52石5斗;五品80两,禄米40石;六品60两,禄米30石;七品45两,禄米22石5斗;八品40两,禄米20石;正九品33两1.14钱;从九品31两5钱。
驻防八旗:一品(将军、都统)年俸银95.823/81.694两(分正、从),年薪银144两;二品(副都统)年俸银67.576/53.458两,年薪银144两;三品(城守尉、协领等)年俸银39.34两,年薪银120两;四品(防守尉、佐领等)年俸银27.394两,年薪银72两。
还有蔬菜烛炭银、灯红纸张银等名目。如绿营岁支所得如下:
提督(从一品)俸银81.693两,薪银144两,蔬菜烛炭银180两,灯红纸张银200两,合计605.893两;
总兵(正二品)俸银67.575两,薪银144两,蔬菜烛炭银140两,灯红纸张银160两,合计511.575两;
副将(从二品)俸银53.457两,薪银144两,蔬菜烛炭银72两,灯红纸张银108两,合计377.457两;
参将(正三品)俸银39.339两,薪银120两,蔬菜烛炭银48两,灯红纸张银38两,合计243.339两;
游击(从三品)俸银39.339两,薪银120两,蔬菜烛炭银36两,灯红纸张银36两,合计231.339两;
都司(正四品)俸银27.393两,薪银72两,蔬菜烛炭银18两,灯红纸张银24两,合计141.393两;
守备(正五品)俸银18.705两,薪银48两,蔬菜烛炭银12两,灯红纸张银12两,合计90.705两;
千总(正六品)俸银14.9**两,薪银33.036两,合计48两;
把总(正七品)俸银12.471两,薪银23.529两,合计36两。
8、新军俸禄:
清末新军月俸定制为:
总统官薪水银600两,公费银1000两,合计1600两;
统制官薪水银400两,公费银600两,合计1000两;
统领官薪水银250两,公费银250两,合计500两;
统带官薪水银200两,公费银200两,合计400两;
步工辎管带官薪水银100两,公费银140两,合计240两;
马队带队官薪水银100两,公费银80两,合计180两;
炮队带队官薪水银100两,公费银160两,合计260两;
步工辎队官薪水银50两,公费银10两,合计60两;
马队队官薪水银50两,公费银8两,合计58两;
炮队队官薪水银50两,公费银14两,合计**两;
总参谋官薪水银250两;
教练官薪水银100两。
由于薪俸偏低,自雍正起火耗归公,出现养廉银,至乾隆是时又有补充调整,实际成为一种附加的俸禄,数额大大高于正俸。据《大清会典》中所载地方官员养廉银一般为:总督13000-20000两,巡抚10000-15000两,布政使5000-9000两,按察使3000-8444两,道员1500-6000两,知府800-4000两,知州500-2000两,知县400-2000两。另如河道总督6000两(其中北河总督系直隶总督兼领,支银1000两),管河道员2000-4000两,漕运总督9520两,盐运使2000-5000两,盐法道2000-4240两。佐贰官也均有,但数目与正印官相差很远。京官由朝廷波出一部库银作为养廉银,但数目比地方官少很多,大多数人仍以正俸为主。
武官也有养廉银,如道光中有关绿营各级的养廉银数目如下:
提督:京师(巡捕营)800两,直省2000两,边疆(新疆伊犁等镇)2800两;
总兵:京师800两,直省1500两,边疆2100两;
副将:京师700两,直省800两,边疆1200两;
参将:京师600两,直省500两,边疆800两;
游击:京师500两,直省500两,边疆600两;
都司:京师300两,直省260两,边疆380两;
守备:京师240两,直省200两,边疆320两;
千总:京师140两,直省120两,边疆180两;
把总:京师100两,直省90两,边疆120两;
外委千把总:京师20两,直省18两,边疆28两。
清代一两银子是多少人民币?从人们的作品和各种网络平台上的情况来看,一般认为清代的一两银子大致相当于现在的150到220元。那么真的是这样吗?审查官对此有话要说。
现在白银交易价格每天都不一样,6月10日的价格是每克4.56元。下一两是228元,清代一两是37.3克,所以是186.5元。如果用这种算法来计算清朝一两银子的价值,显然是没有意义的,结论会失之千里。
要了解清代一两白银的实际价格,必须从收入和购买力入手,这样才能得到比较客观的答案。帝国历史结合相关史料对此进行分析。
不同阶层的收入情况不同。学者、农民、工人、商人是唯一能得到准确年收入的人。以某县为例,年薪45两(加20米)。其他三个阶层的收入并不固定,尤其是商人。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在清代的一些史料和小说中有所反映。
清代有两种临时工,即长工和短工。短工按日或按月,收入不固定;长工一年结一次婚,但具体到每个省份,工资也不一样。总的原则是劳动力丰富的地方工资低,劳动力稀缺的地方工资高。
以东北地区为例。因为清政府禁止大陆移民进入东北,人口少,劳动力成本最高。乾隆年间,一个长工的年收入约为9至15两,视劳动强度和技术含量而定,平均值为12两。
江浙经济发达,但因为劳动力丰富,长工年收入不如东北,一年6到8两左右,平均7两;陕西、山东、湖北等地区次之,平均只有5两,甘肃、广西、云南、贵州等地最低,只有3两左右。
清朝官方史料中也有记载,乾隆时期皇家建筑工程雇佣的各类技术工人工资最高,年收入约20两。
结合以上情况,大致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结论,那就是乾隆时期,一个长工的年收入在12两左右,一个月只能挣一两银子。
农民的情况比较复杂,根据自己的生产资料可以分为三种:自耕农、半自耕农和佃农。长时期土地兼并非常严重,一半的农民成为佃农,但同样的佃农年收入也不一样。
有些佃农可以获得总收成的80%,有些只能获得15%,这主要取决于对生产资料的掌握。如果佃农的农具、牛、种子都归地主所有,那么份额就少了。
以安徽省徽州地区为例,当地县志显示,乾隆年间该地区佃户拥有部分生产资料,与地主的分成比例约为50%。另外,徽州府的粮食亩产量是328斤,按照“一个农民只能治十亩”的标准,一年的粮食产量是3280斤,你可以得到1640斤。缴税后,剩余量约10石(每石120斤)。在干旱时期,粮食价格相对稳定,一石粮食在1.2至1.2之间。这样,佃农的年收入约为10.2英镑,与长工差不多。
事实上,农民和长工的年收入可能达不到12两的水平。根据《红楼梦》中的描述,贾府中的几个大姑娘,如鸳鸯、琥珀、翡翠、袭人等。月薪只有1两。很明显,从收入上来说,他们肯定是高于普通农民和长工的。
除了思敏,还有其他行业。由于没有具体参考历史数据得出具体数字,所以粗略猜测年收入应该也维持在这个水平。
根据以上参考数据,结合人均年
当然,如果放在广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那么清代的一两银子就会高于4388元,反之亦然。所以只比较年收入并不是很准确。
清代的银银购买力也是分时期的,所以同样的石粒在康熙朝和乾隆朝的价格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里以乾隆朝为例。
关于白银的购买力,看过清代小说的读者应该都有印象。《红楼梦》10301010101《儒林外史》等小说里都有具体描述。《醒世姻缘传》最有名,应该读的人最多,所以以《红楼梦》年的记录为例最合适。
第六十一回小说,迎春的丫鬟思琪要吃鸡蛋羹,把我的小女儿打发到内厨去要,引来厨长刘嫂一顿埋怨,这也道出了厨房的开销:
.即使是有四五十个姐妹的姑娘,一天也只需要两只鸡,两只鸭,十几斤肉,一筐菜。算算,你能做什么?我连这两顿饭都撑不住,但我还能撑得住这一点,这一点,那一点。
103010里没有注明一只鸡一只鸭一斤肉的价格。不过根据更早的书《红楼梦》有详细记载。当时,两锭银子可以买一石大米,八分银子可以买一斤肉,一锭半银子可以买一只鸡。
有了这个参考,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基本购买力,1石大米120斤。按现行每公斤3元计算,1两白银等于360元;一只鸭子没有准确的重量,如果按3斤来算,每公斤单价25元,折合人民币675元。
干旱时期1两白银可以买1石粮食,应该和《红楼梦》年的物价水平差不多。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根据刘嫂的描述,贾府45个人每天的吃喝费用大约是3两银子。如果文中提到的每两白银折合人民币150到220元,那么五六百块钱肯定不够。
如果用吃饭来衡量1两白银的购买力还不能令人信服,那就从住房方面来比较。
通过对清代传世房契的分析,乾隆时期北京的房价普遍不高。当时内城的平均房价
为32.8两每间,外城均价为38.2两每间。注意,清代是买房不是以平方计算的,都是以“间”计,间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皇家的紫禁城每间就很大,而民间相对比较统一,大致一间为20平方左右。
这样算下来,京城的房价内外城分别为1.64两每平方米、1.91两每平方米。这个价格确实不高,一个二品官每年俸禄为150两,也就是说只要一年的收入,就可以买下一处上百平方米的房子。
从乾隆八年一直到嘉庆二十二年的74年内,京城的房价都很平稳,最高时也就40两每间。当然也有个别时期房价涨幅较大,比如嘉庆二十五年,外城房价增至10两每平方,这样一来买下20平米的一间房,就要掏200两银子。道光以后,京城房价又维持在40两每间的价格。
就以40两每间计算,折合每平方米2两银子,而现在北京的均价差不多是6万每平方米,以这个标准计算的话,那么清代1两银子就30000人民币,就是放在三线城市,也大致等于5000元左右。
所以不管从年收入还是购买力来讲,清代1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人民币?的这个问法都是很不严谨的,因为现在的市场、消费以及观念都与清代不同,根本就得不出具体的答案,只有具体到某一特定物品时,才有可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电视剧中的白银
在唐宋以前,由于白银并不是普遍流通的货币,所以计算在此之前的银两价值,并无太大意义。根据史书记载,唐朝贞观年间银子才逐渐进入流通货币的舞台,当时一两银子可以买到200斗米,由于10斗米为一石,一石等于现在的59公斤,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可以买现在的1180公斤大米。当今社会,平均米价基本上维持在1.75元一斤左右,由此可以推算得知,唐朝初年一两银子相当于4130元人民币。
古代最坚挺的硬通货——大米
再来说说宋朝,据《宋史·食货志》记载:“米石不过六七百”、“每斗折钱30文”可得知,宋朝的米价大概维持在一斗米600~300钱之间,那么,一两银子就可以买到4~8石大米。由于宋朝的一石大米其重量约66公斤左右,所以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大约在924~1848之间。以前读金庸的《射雕英雄传》,还记得黄蓉请郭靖吃饭,结账时一共花掉了19两多,与真实的宋朝银子的购买力相比,一顿饭花19两的情况,想必不会在宋朝发生。
古代银子
明朝年间,一两银子的价值开始大打折扣。据明朝万历年间的资料显示,当时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两石大米,一石大米的重量约为94.4公斤,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188.8公斤大米,中国米价的平均价格仍然取1.75元,也就是说明朝一两银子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660.8元。
清朝年间的银两价值相较于明朝就更低了,由于清朝晚期大量海外银两涌入中国,导致中国的银两价值大幅度贬值,一两银子的购买力仅为明朝一两银子的三分之一,由此可以推算,清朝末年,一两银子的价值仅相当于现在的200多元人民币。综上所述,各个时期银两价值截然不同,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清朝王爷们起源
王爷这个称呼是清朝以后才有的,清朝以前,旁人对藩王(即诸侯王,清朝时候的“亲王”)的称呼称之为“殿下”,只有皇帝才能被尊称为“陛下”。
清朝会根据地位高低分为很多种,比如最高的是亲王,亲王也皇帝的兄弟和叔伯,其次是郡王,为皇帝的堂兄弟或者堂叔伯,再者封赏的才是王爷,这种人一般是以皇帝个人意志赐予某人的称号,不记宗录,只是身份上的一种认可,不过从康熙平三藩后再也没封过王。
总的来说,王爷相当于一个大地主,可以从自己的封地上收取各种税收,生活条件一般都很好,但唯一的缺点是,没有自由活动的权力,除非是皇帝召唤。
清朝王爷的真实生活
据说晚清真实的食谱上有记录,清朝王爷早餐都是吃从街上买的吊炉马蹄、烧饼和油条,而且很少换样,中午饭和晚饭固定的菜是凉拌黄瓜和素拌菠菜,中午偶尔会加餐吃点烩什锦丁、鸡丝烩豌豆,唯一比普通人好点的就是每餐必有两盘熟食,比如猪头肉、小肚或者酱肉,主食几乎永远是大米饭,虽然吃的不咋地,但王爷毕竟是王爷,他们用的都是水晶盘子,要说古代的锦衣玉食,大都注重的形式是包装,并不是到底多好吃,所谓的大鱼大肉更是扯得一比。
说完吃咱再说说穿,晚清的时候有王爷上朝都穿着打补丁的朝服,那么问题来了,这些王子龙孙,明明有田产和俸禄为何日子还这么拮据?说白了,这主要得归咎于中国人的管家制度,在古代,每个大户人家和官宦之家对于财富都是不屑一提的,因为他们感觉提钱太俗了,有损身份,这些所谓的王爷们,本就好吃懒做,从不考虑钱够不够花,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他们不吃最好,就吃最贵。
再说说穿着,虽然王爷们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但日子还得过是吧,每逢宫里有大型活动的时候,就得穿礼服,如果不穿就得罚钱,有的王爷家里人多,穷,就会穿画的朝服,反正自己身份在大殿上很低,排不到前边去,皇帝也看不见。
清朝王爷们的俸禄
清朝官员的所有工资都是挪用明朝的规矩,各方面待遇很差,正一品每年才180两银子,7品知县一年才45两银子,就这么点钱,根本不够支持这些官员的奢靡生活,所以官员的灰色收入就开始增多,也就开始腐败了,清朝一个知县名义上是45两银子,但几乎所有知县一年银子最少也有1000多两。
清朝的亲王一年工资是1万两,是一品大员的50倍多,此外他们还有自己的财产,比如城内的各种店铺税收,一年下来弄个几百万两银子还是没问题的,郡王们每年是5000两,也是正一品的20多倍,由此看出,皇家贵族的开支简直就是流水哗啦啦。
清朝时候,普通老百姓一年10两足够正常生活了,但王爷们一万两都不够花,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老十胤向户部借了25万两银子。
搞笑的是,这些王爷都贼小气,一艘铁甲舰也就几十万两银子,但清朝买不起,最后被日本买走成了日本的吉野号,面对国家的贫弱,这些清朝王爷一个比一个愤慨,当清朝这个巨轮沉没的时候,这些王爷傻眼了,辛亥革命后,这些王爷有的还吸食鸦片,没钱了就变卖田产和家产,最后连王府也该抵押出去了。
电视剧里的王爷一个个拽的二五八万,也就能在电视剧逍遥了,其实啊,他们过得也就那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29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为什仫说诸葛瞻断送了蜀汉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