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肃顺本是咸丰任命的顾命大臣,为何却被砍了头呢

以史为鉴 2023-06-20 05:48:59

肃顺本是咸丰任命的顾命大臣,为何却被砍了头呢

咸丰驾崩前,任命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襄赞一切政务,同时规定八大臣草拟的诏书,必须于首尾分别盖由两宫太后掌管的印章,否则无效。这固然可以防止顾命大臣谋取最高权力,但他们与两宫的矛盾也就此产生。1861年十月初六,慈禧伙同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除掉了肃顺等人。

不过,在当时,剥夺肃顺的职务、砍下他的人头,绝不只是慈禧一个人的意愿,而是官场和八旗内部的主流“民意”,正是这种“民意”壮了当时羽翼未丰的慈禧的胆子。

在恭亲王奔赴热河,与慈禧、慈安密谋政变事宜时,体仁阁大学士周祖培等一批京师重臣就很不安分了。周祖培授意自己的门生、山东道监察御史于八月初五上了一道奏折,希望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近支亲王辅政,实际上就是要肃顺等人赶快滚蛋。八月十四,钦差大臣、督办皖豫征捻事宜的瓜尔佳·胜保不顾前方战事吃紧,带着人马赶往热河,表面理由是给咸丰帝奔丧、向两宫太后请安,实际上是向肃顺等人示威,告诉他们,自己手握军权必会坚决拥护两宫太后。

大臣们对肃顺等人看不惯,底层的满族人也不喜欢肃顺。肃顺行刑时,京师人士交口称快,一些跟他有仇的人还驾车载酒去法场观看。肃顺坐的是无帷小车,车过骡马市大街,围观者纷纷痛骂他,有的人甚至将瓦砾、泥土掷到他身上。

肃顺成为官僚和满族人的眼中钉,自然跟他在官场的硬气有关。做户部满族尚书时,他发现户部官员贪污舞弊成风,“亏至数千万两以上”,便层层追究,结果是户部员司及商户被抄家者数十人,连户部汉族尚书也受到降五级的处分。咸丰十年(1860年),柏葰涉及科场弊案被查办,咸丰考虑到其身居高位,又是蒙古族大臣,平时对自己的马屁也还拍得可以,想给一个轻点的处分,肃顺却不同意,天天陈说放纵科场作弊的危害,柏葰最后被判处死刑。

晚清官场充满苟且之风,事事讲人情看背景,肃顺却重规矩。某年他监考时,一湖北考生带坊间副本起草,实无他物,肃顺却以夹带违禁物品论处;传旨戊初撤卷,时间一到,哪怕只是剩一行字也不准再写。肃顺掌户部时,常对汉族高官周祖培轻易给庸碌官员拨付银两提出批评,将其意见推翻。

清代宗室多半排挤汉族人,怕汉人生逆反之心,肃顺却最看不起满族人的碌碌无为,曾上奏建议降低八旗薪俸,主张重用汉臣,还曾对人说:“咱们旗人混蛋多,懂什么啊?汉人是得罪不得的!”他与许多汉官是好友,其子也拜汉人为师。咸丰十年,苏州、常州被太平军攻占,咸丰想调湖北巡抚胡林翼做两江总督,肃顺则劝谏说:“胡林翼在湖北措注(“处置”之意)尽善,未可挪动,不如用曾国藩督两江,则上下游俱得人矣。”咸丰听从了他的意见,曾国藩和胡林翼遥相呼应,果然给太平军以致命打击。

肃顺不是英雄模范,他没有像左宗棠一样收复新疆,也没有像曾国藩、张之洞一样试图通过“洋务运动”将一个国家带入近代化。他甚至力主排外,见了洋人就想劈人家一个嘴巴。但在内政方面,肃顺算得上是一个有见识、有才干的人。道光年间,他的官运平平,咸丰年间才逐渐升为御前侍卫、理藩院尚书直至户部尚书,成为国家的“财神爷”。然而,在高度专制的政权下,贪官、庸官数不胜数,他们不想做事,却又时时希望获得不道德的个人利益,一些下层旗民也习惯于享受特权。肃顺铁腕反腐,希冀通过朝廷的政策逼迫那些懒散惯了的旗人自食其力,自然会使人反感,他也因此成为官场和八旗内部的“公敌”。

慈禧杀掉肃顺,实行个人专权,居然可以得到“民意”的支持,这是非常搞笑的事。有时,所谓“民意”其实是有范围之分的,官场的“民意”不等于民间的“民意”,小圈子里的“民意”不等于全国的民意。如果当时清国民众能够就肃顺的生死进行全民公决,也许肃顺会是另一种命运。

明明是救活了濒死清朝的重臣,为何却被清朝残酷处决?

这位满清重臣即为爱新觉罗·肃顺,他之所以被斩杀,其原因有二。原因一肃顺得罪慈禧太后颇深,原因二肃顺亲汉不亲满以及他惩恶扬善的性格得罪了诸多文武大臣。

01、肃顺得罪慈禧

咸丰皇帝统治大清王朝的时候,肃顺是咸丰皇帝的肱股之臣,他在朝中的地位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咸丰皇帝统治大清的第十个年头,其病逝加重,他就找来肃顺问道:“如若朕嗝儿屁,后宫该如何处理呀?”肃顺严肃的回道:“皇上应该像汉武帝刘彻那样,杀掉有可能当权的后妃。”

这事儿被慈禧知道了,她气的是怒不可遏。心想我们孤儿寡母以后无依无靠,你作为顾命大臣之一,皇帝还没走就想要宰了我,要是以后咸丰帝真的走了,这大清王朝岂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咸丰皇帝升天以后,慈禧立马密谋干掉肃顺并开始垂帘听政。

02、肃顺得罪满朝文武太多

肃顺为官严于律己,而且嫉恶如仇,大清王朝的吏治不清,他就着力收拾贪赃枉法的官员,当然肃清之所以要这么做,还有个原因是他想铲除异己,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他倒是爽了,但是朝中大部分官员,对他恨得是牙痒痒,慈禧想干掉肃顺,这帮官员肯定附和,所以肃顺必死。

肃顺虽然是满人,但是他向来亲汉,他对汉人的喜爱高于对满人的喜爱,这也加深了满朝文武对他的仇恨。肃顺位高权重,他又重用汉臣,这以后满人可怎么活,久而久之这大清王朝全部都是肃顺的党羽,新皇帝年幼无知根本压制不了肃顺,这也导致肃顺成为众矢之的,所以群臣欲杀之。

大清咸丰朝的肃顺是振兴朝纲的能臣,还是十恶不赦的罪臣?

咸丰十一年十月之夜,一名大清国顾命大臣被杀,消息传出,当时的曾国藩惨然曰:“此冤狱也,自坏长城矣。”

曾国藩所言的长城,便是题中所言的肃顺。那么以曾之能,何以会如此看重一名被杀的罪臣呢?


第一是因为肃顺做事很公正。大清国自乾隆后期至咸丰年间所出现的极度官场腐败,几乎已经呈现不可逆转之势。肃顺,就是你们眼中的反面人物肃顺,严厉打击贪腐者,毫不留情地惩办失职者(一个集权的朝廷是否有生命力,上层是否真正的打击贪腐,是极其重要的标志。如果表面上谈反腐而实际上毫无动作,百姓就不可能真的拥戴这个朝廷)。

我这里举个例子:咸丰八年顺天府(北京)的乡试中,曾发现考上正榜的考生罗某,卷面文理极不通顺,一篇八股文总字数不过数百字,他的文章错别字居然多达三百余字——审卷的磨勘官向御史透露此事,御史转身上奏皇帝。于是咸丰震怒,亲自读了那篇狗屁不通的文章之后,查究责任,追究到某位一品大员,咸丰有意从轻发落,关键时刻,肃顺站了出来,按律力争不可,认为科举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应该严格执法、明正典刑,最终这名大官被斩于菜市口,为史上死于科场案职位最高的官员。

这场“戊午科场案”,共计惩处各级官员91人,朝廷吏治为之一振。而若没有肃顺的力主严查,是万万不可能实现的——难怪曾国藩称赞他,就连今天的我,也不由的对其景仰万分。


第二,是肃顺虽然是满人,而且是爱新觉罗的一员,但他待汉人颇为不错。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这一批晚清的能臣,其实都来自他的举荐(你看到,他们都是汉人,以前是没有机会上来的)。

而且,当左宗棠因为在湖南表现出超人一等的胆略才识,遭到永州总兵樊燮和湖广总督官文的陷害,甚至联合弹劾左宗棠为“劣幕”,咸丰皇帝令官文“一经查实,就地正法”。关键时刻,还是肃顺,联合曾国藩、胡林翼上书力保左宗棠,最后他还邀人写下:“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呈现在咸丰帝面前——正是因为肃顺,左宗棠才得以大难不死更有后福(要知道:大清国只有一个肃顺,却有千千万万个官文,他们随时可以整死当时还没有能力自保的左宗棠)。


甚至在对外关系上,也唯有肃顺,敢于将《瑷珲条约》扔在桌上,怒斥贪婪的俄国人:“此无非一纸空文!”这样的胆略,不但其他清朝官员没有,后世很多官员也没有。

在最后咸丰帝病危之际,也是肃顺,最早发觉慈禧的危险性,他曾建议咸丰帝仿效汉武帝赐死太子生母钩弋夫人的做法,及早除掉那拉氏,以免后患。但是咸丰帝不但没有采纳肃顺的建议,事后又在无意中透露了风声,造成慈禧对肃顺的极端仇视。

换句话说,到了那个时刻,对于慈禧而言,已经是:有他则没我,我若要上台,则他必须死!


最终,这位在咸丰帝驾崩前受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的爱新觉罗家最后的明白人,被斩于菜市口,年四十五。大清帝国最后一个挽救的机会,就此被葬送!

根据乾清门侍卫回忆,处决肃顺时究竟发生了什么非常惊悚的事?

肃顺作为咸丰皇帝的亲信之臣,他为大清朝做出的贡献也是非常之大的。在处死肃顺的时候,并没有鲜血四溅的场面,而仅仅只是流了一点血而已。要知道,人被砍头的瞬间,血压可以让血液喷射很高很远,然而肃顺却没有这么情况,简直细思极恐啊。

咸丰皇帝在位地时候,慈禧三番两次想要干预政权,因此肃顺出于大局考虑想让咸丰皇帝处死慈禧,咸丰没有同意。然而,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了慈禧那里。因此从那时候慈禧就已经记恨上了肃顺,咸丰去世后,慈禧发动政变成功,后来,慈禧便想方设法下令要处死肃顺。

也许肃顺怎么也想不到,自己鞠躬尽瘁,爱了一辈子的国家就这么毁在了一个妇人手里,并且还给自己扣上了奸佞贼臣的的罪名,。要知道肃顺可是为数不多的清官,他一生都刚正不阿,在处理问题方面向来是有理有据,从未贪污过,也从来没有背叛过自己的国家和君王。

当时大牢里对于曾经有功的大臣,都是从优处理,然而肃顺却在大牢里遭到了非人的待遇。当荣禄带着阿巴力罕前去押肃顺前往刑场的时候,肃顺已经从一位意气风发浑身傲气的人变成了被枷锁压的连腰都直不起来的人了,一下就苍老了。在行刑时,侩子手硬是砍了三刀才将肃顺的头砍掉,而且肃顺竟然只留了一点点血,让连生死看淡的侩子手都感到害怕了。有人说这是因为肃顺是被冤枉死的,也有人说是因为天气太冷了,我更相信是因为他是被冤死的所以才出现了这种情形。

清朝最“悲催”的大臣:本可以改写中国历史,为何却被慈禧设计杀害了呢?

一说起晚清时期,我们大部分的对它的印象是非常不好的,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接踵而来,割地赔款的事情时有发生,当然,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但是我们不由会问,这偌大一个国家,难道就没有几个有点作为的人吗?当然有,像曾国藩,左宗棠这些人就是例子,但是在那个中央集权高度集中化的年代,这些人再有作为也是枉然。

但是有一个人则不同,他在咸丰时期权倾朝野,权势熏天。但是这并不是什么坏的评价,相反,正是因为他的权倾朝野,才使得清朝在很大程度上稳固了主权上的完成。但不幸的是,在咸丰帝驾崩不久后,他就被慈禧给处决了。此人便是——肃顺。

咸丰——剧照

肃顺,满洲镶蓝旗人,郑亲王端华同父异母弟弟。道光十六年被授予三等辅国将军,委散轶大臣, 道光二十九年 (1849)授奉宸苑卿 ,道光三十年(1850)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咸丰帝即位之后,肃顺以敢于任事而不断升迁。咸丰四年,被授予御前侍卫,之后又历任工部侍郎,户部侍郎等职。 咸丰七年任兵部尚书、御前大臣 ,十一月赐紫禁城骑马 ,一时间便握有国相实权 。

此时,权势已经做大的肃顺引来了很多人的依附,形成了“肃顺集团”。当然了,关于肃顺集团的崛起,其实还有着一段很深刻的历史背景。

肃顺——剧照

我们知道,在咸丰帝即位当年就爆发了震惊朝野的太平天国起义,仅半年的时间,就席卷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在南京定都,组成北伐军向京师进发。正当太平军与清军在长江中下游进行激烈争夺战的时候,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趁势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矛头直指北京。

此时的大清王朝,其政局出现了内外交困的局面,咸丰帝举步维艰。而当时的军机大臣彭蕴章等人都是些无能之辈,他们平时也只懂得献媚取宠,到了关键时刻却毫无主见。所以当时人们还戏称彭蕴章为“彭葫芦”。这样的大臣在政局稳定,国家无事之秋尚能应付常规政事 , 一旦国家处于危局, 即处处捉襟见肘。而此时便是国家危急之时刻,咸丰帝自然指望不上他们,于是便将目光转向了办事能力强的肃顺以及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等人身上。

慈禧太后——剧照

肃顺等人正是在危难之际受命而走上历史前台的,虽然他的实力一点点在做大,但是他并不像彭蕴章等人那样只知道献媚取宠。在用人上面,他继续执行文庆重用汉人和湘军的政策,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

“独敬礼汉人。尝谓蒙满气运已终,后起皆竖子。其幕府颇纳名士,如王闿运、高心湄之流,皆汉族通儒也,于军机处尤暱汉领班章京曹毓英,见则呼为曹师爷。”

湘军将领两湖总督胡林翼和两江总督曾国藩,都是肃顺举荐的,就连左宗棠也是因为肃顺保举,他才得以重用。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肃顺知人善任,唯才是举。除此之外,在对于外国侵略者的时候,肃顺的态度也是十分强硬,不为种种威胁和利诱所动,在领土及通商问题上坚持国家立场,至始至终不肯让步,坚决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关于这一点,我们从清政府与沙俄的谈判中就能看出来。

肃顺——剧照

1858年5月28日的时候,沙俄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瑷珲条约》,同年次月有迫使清政府同意《天津条约》。此后,沙俄政府继续使用外交手讹诈和武力掠夺的手段逼迫清政府割让土地,并重新签约。清廷随即偏出肃顺和理藩院尚书瑞常与俄使谈判,肃顺坚持立场,谈判不欢而散。随后,在1859年7月,咸丰帝再次派出肃顺和理藩院尚书瑞常与沙皇俄国使者伊格纳季耶夫谈判,到1860年5月底的时候,双方已经面议了三次,咨文20余件。谈判期间,肃顺坚决否认《瑷珲条约》,并说道:“签订者奕山,既无全权证书 ,又无正式关防 ,无权将黑龙江左岸让与俄国。”

随即又将互换的《瑷珲条约》仍在桌上,并随即宣布:“这就是一纸空文,毫无意义”。

此外,在关于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的归属问题上,肃顺也明确指出:“此地面乃系我国吉林之地 ,与贵国毫无毗连之处”,并认为俄方的要求纯属就是“无理之言”。后来,肃顺秉政之后,在咸丰帝的支持下,开始整饬吏治。

恭亲王奕像

肃顺集团的成员在处理事情时雷厉风行,敢于任事,内饬吏治,外拒列强,因此获得咸丰帝的赏识与支持。在咸丰帝去世以前,肃顺集团一直受到重用,从而左右朝政。

咸丰十年九月的时候,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率领着肃顺等人以木兰行猎为理由逃往了热河行宫,并命奕为钦差大臣,留守北京,督办和局。

这个时候,清朝就出现了两个政治集团,一个是肃顺集团,另一个便是恭亲王奕集团。一开始的时候,这两个集团还没有出现什么太大的对抗,但是在咸丰帝驾崩之后,肃顺作为咸丰帝钦命的“顾命八大臣”之首,便受到了来自慈禧和恭亲王奕的打击,并最终命丧黄泉。这便是我们熟悉的“辛酉政变”。肃顺集团的命运就此画上了句号。

慈禧太后像

当然了,在晚清急剧而频繁的政治变革中,肃顺集团曾一度扮演着政治舞台的主角,该集团兴起之后,便力图改变颓废的晚清政治,但是在复杂多变的历史环境下,内忧外患的处境之下,其效果是非常微弱的。同时他们的所作所为也引发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最终导致了辛酉政变的爆发,自己也为此殒命。当然了,这里面还有着一些极为复杂的逻辑在里面。因篇幅有限,就不一一赘述了。但如果肃顺不死的话,那么改写中国历史,清朝的命运也犹未可知。只可惜,历史没有假如!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27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