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天下大乱,落霞孤鹜与草莽英雄齐飞,闹得神州大地兵连乱结。淮西(一说青州)人成汭乘着乱世的烽烟,夺取荆南节度使所辖的八州之地,占据“北控中原、西凭两川、东临江东、南接楚粤”的兵家必争之地江陵城(今湖北荆州),成为掌控一方权柄的割据者。
与同时代很多军阀不同的是,底层出身的成汭是个深谙百姓疾苦的统治者。他刚到江陵时,城中仅剩17户居民。经过他勤政爱民、通商务农的励精图治,不过数年全境人口即恢复为万余户。若按照历史发展的正常走向,在这乱世中奉行着“保境安民”基本政策的“优秀军阀”成汭完全有可能久居此地,将这片热土作为基业传给子孙,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由成姓人做国君的小王国。不过,一件看似突如其来的事情改变了这一切。
公元903年,鄂州(今湖北武昌)被人围攻,驻守此地的军阀杜洪自知力弱只得向当时掌控大权、兵多将广的朱温乞援,无力南顾的朱温则命成汭等人发兵相助。闻知此讯后,成汭大喜过望,立即调遣所辖的水师十万余人,战舰200余艘倾巢而出。
一向低调的成汭这次如此大动干戈,难道真是出于防止人道主义灾难的目的而帮助友邻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成汭心中最真实的想法是企图向东夺取淮南的地盘,扩张势力。他认为荆南所辖的长江中游地区位于四战之地,物产不丰,远不如鄂东和江淮一带的鱼米之乡富庶。若借此时机一鼓作气打败吴军,再乘势兼并了杜洪,就可将大江沿岸的州县尽收囊中。在这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他没有听从手下将领的苦口良言,而是亲率樯桅林立的战舰和主力精锐,群帆飘悬地浩荡进发了。
让成汭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同受诏令讨敌的另外两路人马尽管也很快出兵,但方向却与他恰恰相反。在成汭的大军即将到达鄂州时,另外两路人马则开到了江陵城下。他们在荆江口会合,乘虚突袭江陵,将成汭苦心经营十余年的根据地蹂躏殆尽,大掠人口和货财而去。成军将士在前线听说此事后立即军心涣散,斗志全无,最终惨败,成汭本人也在此役的熊熊战火中,深深感受到了无力回天的苦楚,万念俱灰之后纵身投向水中,他气吞长江的野心和呕心沥血所建立的基业,自然也随之烟消云散。
成汭这个乱世枭雄之所以会败亡得如此迅速,其主要原因与600多年前就同样据守此地的关云长别无二致。他们都看到了武力扩张带来的巨大利益,自认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骄矜心理,让他们放松了应有的警惕和戒备。殊不知,诱惑其实是诱杀,鱼饵背后实际隐藏着锋利的鱼钩。这二人用前半生的英名和惨烈的“杯具”结局铸成的深刻教训,值得今人汲取。
《楚辞·渔父》诗曰:“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形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欲?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根据以上的文字记载,司马迁才在《史记·屈原列传》里,为这位大诗人画了很经典的肖像:“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中国第一位有名有姓的诗人,就这样以“披头士”的形象,满面愁容地出现在文学史里。后世的许多屈原画像,都截取了屈原的这个侧影,因为它是最传神的。这出自于人们对屈原精神的揣测。
看见这幅肖像,知道我首先想到了什么?我想到理想主义者的孤独。屈原绝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所以才那么不合群,无法适应环境,听听他在《渔父》中怎么喃喃自语的吧。“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是一个有洁癖的人啊。也许所有的理想主义者,精神上都有程度不同的洁癖。屈原是病得最重的。宁肯葬身鱼腹,也拒绝藏污纳垢。他果然说到做到了。
那么多人都在同流合污或随波逐流,那么多人都能做到眼不见为净,为什么屈原做不到?屈原,为什么和现实的关系搞得这么紧张?惹不起,难道还躲不起吗?是的,屈原能躲得开楚怀王,躲得开楚顷襄王,躲得开嫉贤妒能的上官大夫、令尹子兰以及诸多小人,却绕不过心底铁尺般的原则。道德上的至高至洁,如同严酷律令,使他无法做到普通人轻易就能做到的事情,既然不愿加入庸俗的大合唱,只能让灵魂在荒郊野外独舞了。“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连装醉都不会,连装糊涂都不会。
眼里揉不得沙子的屈原,心里揉不得沙子的屈原,活得很累的。你也太爱干净了!瞧瞧这杂乱无章的世界,哪块地方不肮脏?你心里容不下世界,世界也就容不下你呀。三闾大夫,你能听听我的劝吗?虽然我知道自己的劝告,不见得比那位渔父高明到哪里。
理想主义者是听不进劝的。如果他听见了现实的劝,就不再是理想主义者了。我之所以认定屈原自始至终都是理想主义者,甚至作为理想主义者而死,就因为怎么劝都无法使他回头。回头就是岸啊,他偏偏要往水更深的地方走去。屈原为什么不愿放弃理想,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太爱干净,举世混浊,只有头脑里的理想国是干净的。他死也要做理想的臣民。如果失去了理想,他也就丢了魂,比亡国奴好不到哪里。
正是这种清洁的精神(一种褒义的“洁癖”),使屈原保持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与纯粹,也使屈原成为屈原,成为我们不得不仰望的对象。
正是这种对理想的苦守,使屈原超越了现实。
关于屈原为什么投江,在谭家斌著《屈学问题论》里,概括了十种说法:愤世说,殉国说,洁身说,尸谏说,谋杀说,救主说,殉道说,政治悲剧说,殉楚文化说……我觉得跟殉国同样悲怆的,是殉自己的理想。屈原也是在殉国,只不过殉的是自己的理想国啊。他理想中的楚国,跟现实中的楚国,肯定不一样。这也正是他伤心透顶的原因。他理想中的祖国,跟现实中的楚国甚至是两码事。只不过他自己意识不到罢了。他头脑里有一个乌托邦,这才是他真正的祖国!
现在,乌托邦破碎了,梦破灭了,玉碎宫倾,他也不想保全自己了。他不想成为理想国的遗老遗少,不愿活在亡国奴般的耻辱里,更不愿向自己憎恶的现象妥协,也只能固执地给内心的原则打了一个死结。理想都死了,心都死了,活着还有什么劲呢?屈原就这样向水更深的地方走去直至大水漫过头顶。大水淹没了这个想入非非的诗人,也淹没了他头脑中的理想国——直至无迹可循。我们怎么也弄不清他有过哪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正是这些想法带给他敢死的力量。
国王让他伤心了。祖国让他伤心了。那是因为他对国王有太多的幻想,他对祖国有太高的愿望。甚至可以说,他心目中有另一个祖国,有另一个国王。与现实的不一致,造成他心理的落差。与其说现实让他失望了,莫如说是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让他失望了。他把一切,把一切的一切(包括祖国与国王),想得太好了。更悲哀的是,他太希望一切,一切的一切,跟自己想的一模一样。这怎么可能呢?
屈原是为这种可能而活着的,理想变成现实的可能性,是其生命的动力。屈原,也正是因这种不可能,而死去的。现实是残酷的,理想有时候更为残酷,让人更无法接受现实,融入现实。极端的理想主义者,都有一块心病,都是因为过于相信完美,过于追求完美,而在这根本不可能完美的世界面前,撞得头破血流。与其说屈原是被淹死的,莫如说死于心病,死于心碎。如果说没那么多心事,他原本可以活得好好的。
理想主义者注定是失败的,屈原开了这样的先例,他的诗篇是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磕磕碰碰留下的伤口。而且他是理想主义者中最不幸的一种:受了致命伤。纵然如此,理想主义者虽败犹荣,这同样也是由屈原最先证明的。他未能避免理想主义者宿命般的失败,却奇迹一样捍卫了失败者的尊严。不仅让悲剧变成一种美,还使失败也变成了一种力量。与这种可以产生久远震撼的失败相比,世俗间林林总总的所谓胜利,反而可能显得疲软。
茫茫人海,胜利者永远是有限的,失败者居多,人的一生中,不如意的时光也大于满意的时光,屈原的挫折,却不只是借助大众的共鸣或同情心而扭亏为赢,而是他赴死的果断,被证明为一种勇气,而不是懦弱。
正如其绝命诗《怀沙》所述,他准备抱一块大石头自沉于汩罗江,紧紧地抱着,而不是撒手,这需要的不只是力气。怀沙,怀沙,石头是重的,身体是轻的。我觉得他抱着的不是石头,而是硕果仅存的理想。他要与不忍舍弃的破碎梦想同归于尽。怀沙,怀沙,理想是重的,现实是轻的。
屈原是残酷现实的牺牲品?我不同意这样的结论。但我尝试着换一种说法:屈原,自愿地成为完美理想的祭品,再没有别的礼物了,他只能用自身来献祭!他选择的祭坛在水上。他正在一步步地走上去……不,只要他能迈出最关键的第一步,就在瞬间改变了自己;普遍的人性变成了超脱的神性。
屈原,就这样离人更远了,离人群更远了,却开始向神靠近。理想主义者的失败,也是在向神致敬。这种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失败(是失败,而不是失利),必将给那勇于承担失败代价的人, 赢得同样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荣誉。
屈原的命运是一个样板,预告了极端的理想主义者、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必败,但虽败犹荣。因为如果没有对完美的憧憬,就根本不可能使不完美的世界产生丝毫改变。不,就根本无法打破世间的种种丑陋。我们可以诚实地表示自己无法做到这一点,但不能对有这种超常愿望的人失去敬意。否则,我们也将构成俗世中丑陋的一部分,构成屈原以死反抗的对象。我们或许没有勇气成为理想主义者,但同样也不应成为理想主义的敌人。
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站在岸上,遥望水深火热的屈原,为什么要一遍又一遍呼唤“魂兮归来”?那是因为人们尊重这样的灵魂,希望他永久存在,而不堪忍受其缺失。是的,理想主义者无力改变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这个世界上众多看客的心灵,并通过自己感染过的更多的心灵,去合力使世界变得美好。
端午节 是纪念中国古代贤人屈原的节日。在两千多年前,屈原为了力谏君主不得而自溺于汨罗江。那么屈原投江的原因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了屈原投江的原因,欢迎阅读。
↓↓↓ 屈原之死揭秘 ↓↓↓
屈原投江 屈原为什么投江?屈原死因之谜
屈原做出的突出成就:思想、政
离骚和九歌赏析:屈原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
屈原之死另解:与楚王妃幽会被杀后投尸江中
屈原可能不是投江自杀 而是采用了其他方式下葬
关于屈原之死的各种说法,自尽还是谋杀?
人们至今仍怀念、纪念屈原的原因是什么?
屈原投江 屈原为什么投江?屈原死因之谜 屈原投江的原因:政治上的失败
屈原是个大政治家、诗人,并且他在楚国还是皇族,所以,在当时的楚国他还是比较受重用的,可以跟楚王同朝议事,并且还掌管着接待“外宾”的权利,可以说,当时楚王还是比较依重屈原的,不过,屈原这个人呢,办事儿不知道迂回,遇到什么看不惯的事情和有错误的朝臣,往往正面与其冲突,这样一来,结怨甚深,屈原还是个替老百姓着想的开明官吏,这也与当时的腐败格格不入,因此,朝中上下都与其意见相左,很多人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结果,他的权利渐渐被楚王削弱了,就是这样,屈原也没有吸取教训,还是写诗嘲讽当时的时政,这更增加了当权者对他的不满。
屈原投江的原因:楚王的昏庸
楚王(也就是楚怀王)可以说是个大胡涂蛋,好坏不分,是非不辩,当时秦国有个相国叫张仪,去楚国离间楚齐之间的关系,答应以六城相酬谢,大约有六百里土呀,这是很大的地盘了,楚王便答应下来,并满派人到齐国当面唇骂齐君,就这样,楚齐失合,当楚王派人接收这六百里土地时,秦国翻脸了,只给了楚国六里土地,楚王大怒,重新重用屈原去齐国说合,另一方面,发全国之兵与秦国交战,结果大败而归,但楚王还是不算完,非报这一箭之仇不可,可是楚国的大片土地都被秦国给夺了去,这时候,楚王派使臣去秦国讲和,并且愿意割让土地给秦国,目的就是要张仪。张仪自愿到了楚国,被楚王关进了大狱,本来杀张仪是可以平息楚国的民怨的,可是张仪很聪明,他用重金贿赂楚王的爱妃,在女人的枕边风下,楚王放归了张仪,屈原那时正好从齐国赶回,见到楚王便当殿质问楚王为什么不杀张仪?楚王这才明白过来,派人去追,已经追不上了。秦国当时的国君驾崩后,新君继位,请楚王参加大会商量事情,屈原极力反对楚王去参加,因为屈原知道这是秦国的一计,楚王只要去了,就肯定会被扣下,而这时,楚王的两个儿子,却一至赞成楚王去,其他的大臣也赞成,屈原当时甚至都扯着楚王的衣服不让他走,可是楚王就是听不进去,他认为,秦是大国,不会背信弃义,而他一到约会地,就被秦给扣了,这位楚王,从此就再也没有回到楚国。
屈原投江的原因:新君继位
楚王的两个儿子继位,一个是新楚王,一个是相国,他们俩是楚国人最恨的两个人,因为这两个人陷自己的父亲于绝境,自己却继位了,而满朝的大臣,也一致拥戴这两个人,唯一一个反对的就是屈原,但他必竟人单势孤,被新君给流放了,这一流放,就二十几年,屈原当时虽然被流放,但身体和精神却一直很好,只不过就是放心不下当时的朝政,可以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屈原投江的原因:楚国灭亡
楚国最终被秦国给灭了,知道国亡后的屈原,万念俱灰,什么想法也没有了,他不愿做亡国之人,宁死也不辱节,就这样,最终投江自尽。
屈原被流放的原因
先来 说说 屈原第一次被流放的原因吧。当时,屈原官拜左徒,而且身兼多职,他在职期间体恤百姓疾苦,主张变法削弱贵族势力,然而贵族数量庞大,势力强大,非他一人之力能动摇,所以最终他抵不过贵族势力,遭到陷害而被流放,这便是屈原第一次被流放。
屈原第一次被流放是因为奸臣在楚王面前说屈原坏话,而楚怀王昏庸,竟信以为真,于是将屈原流放。那么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是因为什么呢?
公元前299年屈原第一次流放归来,三年后,怀王死于秦国,屈原一直主张不要与秦国议和,而是与秦国保持距离,虽然这次事件让秦楚断交,但是后来迫于秦国压力,楚国不得已还是要与秦国议和,屈原再三劝谏终无用,最终反而因为不忠不义而被流放。
其实这一次,屈原说的也是对的,不与秦国议和,或许楚国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屈原正是知道这一点所以一直努力劝谏。可惜如此忠言被说成是大逆不道,所以被楚王再次流放。
其实屈原两次流放都是因为忠言逆耳不中听,所以被怪罪下来遭受流放的惩罚。第一次劝谏,楚王不听,结果败在秦国之下,被迫割让土地。遭受失败之后楚王才知道屈原说的是对的,因此又重新任用屈原。可是,第二次误会屈原就导致楚国首都被秦国占据,如此巨大的损失让楚国几近灭亡,此时楚王想要再任用屈原已经没有机会了。
屈原投江的 故事
提到屈原,大家第一反应是端午节,接着就是吃粽子,再接着就是粽子是蘸糖还是蘸酱油的问题。如今,除了屈原当年投江的地方的人会大肆纪念,其他的人多是吃个粽子象征性过一下吧。
话说,当年楚国的灭亡不过是压死屈原的最后一根稻草。屈原身为楚国贵族,按理说仕途应该会一面坦顺。坏就坏在他性格中的那份耿直,眼中的容不得一粒沙。他自己一心为这个国家着想,其他人若有过失他会当面指责,毫无余地,这样性子的人在官场自然是结下不少的怨。
再者,楚王昏庸无能,轻易的被秦国张仪挑拨与齐国的关系,最终导致两国关系破裂。趁着屈原去齐国当说客的空档,他坚决向秦国要了张仪回来不杀,反倒让人诳了去楚国。屈原虽然极力劝阻却抵不过大家的声音,终于楚王此行是一去不复返。两个儿子上位,全部人都在支持,只有屈原一个反对的声音。那新上任的王不拿他开刀拿谁,二话不说将其发配流放。
屈原在被流放的二十多年里,依然忧心朝政,那种有心无力的感觉想必是不好受。在他的《离骚》种有一段描述他跟渔夫的对话。渔夫劝其在这乱世中求得自保,不要让自己活得太累,如今的境遇对他来说或者是一件好事儿。
但是屈原骨子里的傲气不允许他在这乱世中当一个躲避的懦夫,最终在国破的时候,他选择了投江。
?
屈原的这份爱国情怀真是让人又敬佩又惋惜。
下页更多屈原之死千古之谜的真实资料>>>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27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