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司马炎在位被称太康盛世,这背后的社会果真如此吗

以史为鉴 2023-06-20 05:12:54

司马炎在位被称太康盛世,这背后的社会果真如此吗

很多人都不了解司马炎,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看看。

西晋早期经济快速发展,司马炎的年号是太康,所以这段时间被称为太康盛世。但是盛世背后,却隐藏着两大社会顽疾,加剧着西晋王朝的灭亡。

一、奢靡

西晋开始出现让人瞠目结舌的超级富豪,这些富豪对穷人没有同情心,比起救济穷人,他们更喜欢互相比富:

司马炎到大臣王济家吃饭,觉得这猪肉超好吃,就问王济这猪哪买的?王济回答:不是买的,是我们自己养的。司马炎就问这么好吃,有什么养猪诀窍吗?王济回答:这猪是用人奶喂养的。

大臣何曾每天吃饭用一万钱,还报怨没地方下筷子,他的儿子何劭更夸张,一天餐费二万钱。

司马炎的舅舅王恺和当时的知名富豪石崇斗富,王恺屡次失败跑去向司马炎哭诉,司马炎赏给他一个二尺高的红珊瑚。王恺拿着这个红珊瑚到石崇家炫耀,没想到石崇拿起铁如意,把王恺的红珊瑚敲碎,然后送给王恺一个两倍大的红珊瑚。

司马炎灭吴后,把吴国后宫的美女全都收为己有,再加上连年搜集美女,司马炎的后宫美女多达9000人。司马炎每天晚上,就坐着一部羊车在后宫逛。羊车停在哪个美女的房前,司马炎就在那位美女房中过夜。

这些奢靡的社会上层,他们的财富大多是用权势巧取豪夺来的,并不是靠实际生产,例如石崇,他除了是刺史外,也兼盗贼,他常抢劫路过他领地的富商。皇帝司马炎则是用卖官来赚自己的零用钱。

二、清谈

除了奢靡之风外,西晋还有个很不好的社会风气,清谈。

所谓清谈,就是当知识份子聚在一起时,只会谈些不着边际的废话。这可能和曹魏后期,司马氏掌权大搞白色恐怖有关。

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掌权期间,大肆迫害异己。他们不只杀害有实际反对行动的人,他们也杀批评他们的人,甚至也杀不小心说错话的人。例如司马昭掌权时,有位大臣被亲兄弟陷害而遭流放,这位大臣写信给朋友诉苦,信中有我恨不得一脚踢翻昆仑山这样一句话,司马昭认为这句话有颠覆天下之嫌,所以就把这位大臣杀了,也把这封信的收信人杀了(这封信的收信人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

白色恐怖的气氛让知识份子不敢说会被误会的话,只好不说话或净说废话来自保。司马炎虽然没有他的父祖辈那么白色恐怖,但是清谈的风气已经形成,改不掉了。清谈风气,大家比的是谁说的话最难懂。举个例:官拜司徒的王戎问阮瞻:儒家和道家有什么异同啊?阮瞻回答:将无同。

将无同可以解释成不一样,也可解释成差不多。王戎觉得阮瞻回答得太有水准了,就向朝庭推荐他当官。

所以在司马炎的太康盛世后期,社会上层是这样的style: 整天靠不正当的手段赚钱,然后炫富,讲话都讲些不着边际的废话。

一个朝代,在第一代皇帝时就奢靡腐败到这个地步,这种腐败速度堪称一绝。

司马炎篡曹魏,不算好臣子,却是好君王!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不但将司马氏觊觎曹魏江山的野心宣扬了将近两千年,更将司马昭其人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然而被世人唾骂不止的司马昭,在野心上比起他的儿子司马炎来还有所不及。 因为无论司马昭心中多么想身登大极,行为上又是多么僭越无礼,但是终他一世也都未曾明言终结曹魏正统。反倒是他的儿子司马炎威逼魏帝禅让大位,转而建立晋国,将其父司马昭的野心付诸成了行动。从这个角度来说,司马炎似乎是更应该被世人唾弃的那个人。但历史上对司马炎的评价却是褒多于贬,原因何在?很简单,那就是犯上作乱的司马炎虽然不是个好臣子,但身为晋国的开国皇帝,他却是个好君王。 说司马炎是个好君王,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则有以下几点: 统一中国 中华文化崇尚大一统,然而自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群雄逐鹿、烽烟不绝。长达百年的乱世之中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大一统的中华河山四分五裂,万千百姓更是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这个时候,无论是从历史发展脉络来讲,还是从饱受战乱之苦的天下民心来看,统一江山、平息刀兵都是一件功盖天地的大事。而这件事,正是由篡魏谋逆的司马炎完成的。只此一点,司马炎就完全称得上一代雄主。 威加诸夷 自古以来,建都中原腹地的王朝都被外敌侵扰。悍大如秦也不得不修筑长城阻挡匈奴铁骑南下,强如大汉也多有和亲之举以安定边塞。到了东汉末年,中原大更是地乱成了一锅粥,自身实力大打折扣。匈奴、鲜卑等异族便蠢蠢欲动,无时无刻不觊觎着中原的富饶土地。 到了晋朝初年,匈奴、鲜卑等族时常来犯,烧杀抢掠、无所不为。而身为晋国开国皇帝,司马炎对寇边蛮夷则是毫不手软。西北方派汝阴王司马骏挂帅镇西将军,抵御匈奴,武威太守马隆大败树机能平定凉州;东北方有严询败鲜卑慕容廆(音同「 ”伟”)于昌黎,杀敌数万;五溪蛮夷、东夷三国更是共有十几批先后前来称臣依附。 后来在五胡乱华中强盛非常的鲜卑族,在司马炎在位期间也是率众投降、俯首称臣。可以说,在对外战争中,司马炎的功绩远超秦始皇,与汉武帝和汉宣帝那等平定匈奴的功绩相比也是不遑多让。从这个角度来说,司马炎的好君王之命也是当之无愧。 善于用人 汉高祖刘邦曾言他之所以能打败不可一世的项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知人善用。而司马炎能够在内忧外患之中,一统华夏且让四海宾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像刘邦一样知人善用。这一点,从他平定东吴的战略制定和人员安排上就能看得非常明了。 纵观三国时期,东吴地处一隅又有天险为屏障,纵使雄才大略如曹操也折戟沉沙于此。想要平定东吴,用人是非常关键的一环。而在平定东吴的时候,司马炎点将果决。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总览全军,命司马伷、王浑、王戎、胡奋、杜预分别领军从涂中、江西、武昌、夏口、江陵兵分五路进击东吴,又让王浚和唐彬率领四川大军顺江而下直捣黄龙。 在整个对东吴的作战中,司马炎总览全局,将作战方略、人员分配制定得极为细致。甚至将在王浚和唐彬率军顺流而下时所经之地的将领应该借调给他们多少人马都说得明明白白。 复下诏曰:「浚、彬东下,扫除巴丘,与胡奋、王戎共平夏口、武昌,顺流长鹜,直造秣陵,与奋、戎审量其宜。杜预当镇静零、桂,怀辑衡阳。大兵既过,荆州南境固当传檄而定,预当分万人给浚,七千给彬。夏口既平,奋宜以七千人给浚。武昌既了,戎当以六千人增彬。太尉充移屯项,总督诸方。」—摘自《晋书》 有着如此细致入微的人员安排和战略部署,司马炎的用人方略可谓极其高明。一个善于用人的君主,完全可以称之为明君。 体恤百姓 司马炎当政时期,有两件事情发生的频率最高。第一是战争,第二就是天灾。 纵观《晋书?武帝纪》,满篇都有蝗灾、螟灾、水灾、风灾、冰雹、地震等自然灾害。这些自然灾害不但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那些靠天吃饭的农民而言,这种天灾让他们赖以生存的农作物和茅草房都不复存在。 司马炎对此心知肚明,于是他颁布召令分农民土地并减赋,让他们获得了生存下去的权利。又凿通陕南群山,引黄河之水注入洛水,兴修水利。除此之外,古代皇帝经常干的行猎之娱,他也因为会踩踏田间青苗而多次取消。 天灾频发,司马炎为了能够了解民间实际情况,下召令让下面官员不得隐瞒、如实禀报情况,以能令他及时做出决策。 诏曰:「比年灾异屡发,日蚀三朝,地震山崩。邦之不臧,实在朕躬。公卿大臣各上封事,极言其故,勿有所讳。」—摘自《晋书》 除了天灾肆虐,还有瘟疫蔓延。但相对天灾来说,瘟疫在医疗水平低下的古代相对天灾来说影响和破坏更加强大。 咸宁元年腊月,洛阳爆发大规模瘟疫,做为都城的洛阳因为疫情蔓延竟然病死了多一半的人口。然而做为一国之主,司马炎虽有权利但却阻挡不了民众因疾病而死。虽则如此,但他还是挂怀百姓,并因此郁郁寡欢以致身体都出了毛病。 等他身体好转时群臣祝贺,但他却说每每想起那些死于瘟疫的百姓就心里不是滋味,现在怎么能因为自己这小病得愈就将百姓的苦难抛诸脑后!于是他下令禁止文武百官上礼庆贺。 由此看来,司马炎身居大宝,但并没有忘记贫民百姓。虽然做为统治者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令百姓安居乐业,但历史上真正能做到心怀百姓的帝王却数的过来。司马炎能做到这一步,说他是好君王并不为过。 虚怀若谷 做为人君,气度是很重要的。若说宰相肚里能撑船,那么司马炎的肚里绝对能开航母。他的气度从下面几件事情就能看的出来: 广开言路。俗话说忠言逆耳,但司马炎深知言路不通的隐患。所以他广开言路,包容诤臣。当皇甫陶因为与司马炎论事起了争执被郑徽奏请惩治的时候,司马炎说做为人主最忌讳那些阿谀奉承的人,怎么会因为诤臣的之言而感到不爽呢。不但如此,他反倒是罢免了上书挑拨离间的郑徽官职。窥一斑而见全豹,司马炎对皇甫陶的包容就是他心胸开广、大开言路的最好证明。 重用司马攸。司马攸是司马炎的亲弟弟,但是从小过继给了司马炎的伯父司马师。而当初司马昭更是对司马攸宠爱有加,以致他在传王位的时候想传给司马攸。最终因为身边大臣劝戒这才作罢将王位给了司马炎。看看中国古代,因夺嫡而引发的血腥数不胜数。然而司马炎却没对司马攸进行迫害,反倒给司马攸封王、并赋予其军权。而后又让司马攸从镇军大将军做到了司空,最终又做了大司马总领青州军事,可以说司马攸一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对差点抢走自己大位的司马攸,司马炎能有如此胸襟委以重任,让其建功立业,着实令人佩服。 善待江东子民。司马炎建立晋国后军事上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东吴。事实也证明,东吴频繁发兵攻伐晋国城池,这让司马炎恨得牙痒痒。然而当司马炎真正扫灭东吴后却不计前嫌,不但废除了东吴那些苛政还利于民,得到了东吴百姓的拥戴,更是封东吴末代皇帝孙皓为归命侯、孙皓的子孙都做了官。总体来看,面对大敌,司马炎的做法可谓是仁至义尽了。 以身作则 正所谓上行下效,众多朝代的腐朽都是从帝王自身开始的,无论是从吃穿用度还是对法纪的遵从都是如此。 司马炎在位二十多年没有新建宫室,这对于一个长期在位的帝王来说简直不可想象,在这方面他和出了名节俭的汉文帝都有一拼。 而在遵守法纪方面,司马炎更是以身作则。有一次太医司马程据给司马炎进献了一件用鸡头上的羽毛编织的衣服,司马炎大不高兴,并当众放了把火将这件奇珍异服烧的一干二净。司马炎为何会如此做呢?因为在这之前晋朝曾颁布过一部禁止奇技淫巧、奇装异服的法律。 程据所献的衣服固然珍贵,但却违反了晋朝法令,所以司马炎毫不犹豫进行焚毁,并诏令天下如果有人敢犯法令必定严惩不贷。 修身 、治国、而后才能平天下,司马炎能取得如此成就与他的以身作则有着莫大关系。 总结:司马炎因为篡位而建立晋国的行为不光彩,作为臣子他也的确不是一个好臣子。但是他建国当了皇帝后还是在文治武功方面励精图治,让饱受战乱之苦近百年的天下百姓过上了「 ”太康盛世”。虽然他在统一天下后稍有懈怠,但这并不能掩盖他是一个好君王的事实。 吾史无终,持续奉献精彩的历史故事。 参考文献:《晋书》

司马炎的介绍

司马炎为晋文帝司马昭长子,曾出任中抚军,但是文帝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五月被封为晋王太子。

司马炎继承昭的相国、晋王。魏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大晋改元泰始。建国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

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太康元年(280)灭东吴,结束了分裂长达半个世纪的三国时代。

扩展资料

司马炎为了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然而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中央权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司马炎前期能厉行节俭,虚心纳谏,用人唯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后期则热衷于安逸享乐,以致荒淫无度,君臣赛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炎

司马炎为何能一统三国?难道仅仅是因为父辈们奠定的基础呢?

作为晋朝的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可称晋版唐玄宗,前明后暗,整体上算是有为之君。

(一)「一统天下」而非「一统三国」

题主之问,略有偏颇。我们不妨梳理一下相关时间线。

公元263年,蜀国灭亡,而司马炎公元265年才登基称帝。而魏国的灭亡,司马炎无非是顺手牵羊而已。

可见司马炎在位时,魏蜀已灭。「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变成晋吴之间的「南北对峙」。

公元280年,司马炎灭吴,可说司马炎「一统天下」而非「一统三国」。

(二)父祖两代之功,司马炎伸手摘桃

(司马懿)

司马氏的江山,真正的奠基人是司马懿。正是司马懿的无敌演技和聪明智慧,成功瞒天过海,居然骗过了人精曹操。

同样是司马懿的长寿,成功熬死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位曹家有头脑的主子,最后通过「高平陵之变」杀死曹爽,彻底控制曹魏政权,登上权力巅峰。

后又经过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的经营,司马家的地位已经无比稳固,无法撼动。

若非司马昭公元265年突然中风而死,晋朝的开国皇帝怕就不是司马炎而是司马昭了。毕竟「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嘛。

(三)攻灭东吴与「太康之治

当时东吴尚存,超重大臣多以长江天险为由反对攻吴,权臣贾充同样反对。司马炎力排众议,派大将杜预等伐吴。

公元280年,攻灭东吴,统一全国,结束了自184年黄巾起义以来,长达一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是司马炎最重要的历史遗产和贡献。

司马炎在位的前半段,应该说绝大部分时间,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无为而治,发下农业,鼓励生产,发布占田制,户调制,品官占田荫客制等制度,重视法制,颁布「泰始律」,社会稳定,人口增长,史称「太康之治」。

(四)前明后暗接班人与分封制


(司马衷)

司马炎晚年,逐渐追求享乐,铺张浪费,后宫妃嫔近万人,高官斗富,羊车望幸。

司马炎的另一个政策失误是大封诸侯王,前后分封司马家五十七人为王,历史之最,这也为「八王之乱」埋下了伏笔。

在接班人问题上,司马炎在皇后的说服下,立司马衷为太子,后世称「晋惠帝」。司马衷天性愚钝,有白痴之嫌,完全无法掌握朝政,大权落入皇后贾南风及权臣宗室之手,争权夺利,相互攻伐。最终国本动摇,司马炎死后二十六年,西晋走向灭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27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