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东汉和西汉名声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羌本是一个古老的半游牧、半农耕民族,有人说他们的先祖是“三皇”之一的神农氏炎帝,也有人说是三苗。
汉朝时期,羌人分为西羌与东羌。西羌是居于陇西、汉阳、金城等地,东羌居于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地。
他们与边境的汉人杂居,逐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从西汉时期开始,汉朝与羌族的战争就时断时续。
不过,当时的羌族诸部落还未真正强大起来,只是偶尔侵袭汉朝的边境。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在河北镐城建国,建立了东汉王朝。
东汉统一全国后,与西北羌族的冲突时有发生。在东汉前期,尚且能凭借强大的国力多次讨伐西北地区的烧当羌部落。从东汉王朝中期开始,由于国力衰败,政治腐朽,与羌族的战争也变得更加频繁。其中,对东汉影响最大的一次羌乱就发生在汉安帝时期。
东汉王朝的兴衰一般以汉和帝、汉安帝为界。
在汉安帝时期,国内爆发了长达13年的西北羌乱,一度威胁到作为帝国根本的三辅地区。
东汉王朝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才将这场叛乱镇压下去。但此后,朝廷的腐败更加不可收拾,而元气大伤的东汉王朝也步入了暮年。直到东汉灭亡之前,小规模的羌乱在西北仍发生。
另一方面,东汉王朝自汉和帝开始,皇帝大多年幼继位,朝政由太后家族把持,由此形成了多股巨大的外戚势力。
比如 汉和帝时期的邓氏家族、汉安帝时期的阎氏家族、汉顺帝时期的梁氏家族、汉灵帝时期的董氏家族与何氏家族都是有名的外戚集团。太后临朝称制、皇帝年幼坐朝成为东汉中、后期一道特有的景象。
更致命的是,东汉王朝自和帝以后,在政治上日益腐化,对边塞的少数民族采取高压政策,引发了朝廷与羌人三次大规模的战争,极大地消耗了东汉王朝的力量,其中最大的一次就是发生在汉安帝时期的先零羌之乱。
内乱不停、外患不止
根据《后汉书》记载,在汉安帝登基的那一年(公元106年),东汉王朝怪象频发,有18个郡国发生地震,41个郡国发生水灾,28个郡国受台风和冰雹的袭击。
到了汉安帝去世前的一年,延光三年(公元124年),京城洛阳和23个郡国发生了地震,36个郡国发了大水,下了冰雹。天灾人祸之下,人民困苦不堪。
帝国内忧不停的同时,外患又起。汉安帝继位时,发生了西域诸国纷纷叛汉事件。同时,西北的先零羌部落因为不堪压迫,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起义,这就是东汉王朝与羌族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
本来在东汉中后期,朝政腐败已成常态,可帝国还在边境实行高压民族政策,对羌人百般欺凌压榨。从官吏到将领,多有掠夺羌人妻女财物和征发羌人服从徭役或兵役的现象发生,因此双方的矛盾积累久矣。
羌人部落民风彪悍,生活原始,擅长山地作战,性格好战,打仗不怕死。对东汉朝廷而言,你不是有力量吗?你不是能打仗吗?你不是不怕死吗?那行,我打匈奴人,打西域诸国,打鲜卑人都先征你羌人入伍。这样一来,在东汉王朝心中,西北的诸羌部落就是雇佣军和被压迫的对象。
在汉和帝末年时,陇西郡就发生了汉朝官员霸占羌人妻子而被羌人所杀死的事情。
在各级官吏的压迫下,羌人再也无法容忍,终于奋起反抗。在汉安帝继位的第一年(公元107年),诸羌之一的 先零羌部落因为拒绝跟随汉朝大军讨伐西域,大举逃亡到甘肃各地,并在其首领滇零的率领下发动一场武装暴动。
滇零在北地称王,纠集了先零羌、钟羌、参狼羌等众多羌人部落作乱,先后打到汉朝的三辅和益州地区。三辅是东汉王朝的命脉所在,在今天的陕西中部地区。
车骑将军邓骘急匆匆地率领河东、河西、三辅等地的五万精兵伐羌,结果在甘肃武山一带被打得溃不成军。
到了永初二年(公元108年),平叛的汉将任尚、司马钧又在甘肃通渭一带被羌人击败。这一次汉军损失惨重,阵亡8000余人。随后,汉军不敢再主动出击,只能筑城防守。
羌军切断 陇道,掠夺 三辅地区并南下杀死了 汉中郡太守董炳,次年又进攻到 陕西临洮。一时之间,朝廷上下为之震动。
各地羌人的起义丝毫没有减弱的势头。连汉朝的河内郡(河南武陟)、陇西郡、陕北诸郡也受到侵袭,所以朝廷一度打算放弃凉州和西域地区,但在 太尉郎中虞诩的极力反对之下才放弃了这一想法。
从公元107年以来的数年间,声势浩大的西北羌人就进犯到陕西、山西、河南一带,极大地打击了以地主阶级为主的东汉王朝的统治,并威胁到汉都洛阳。
无奈之下,汉朝只能从并州、幽州征发入塞的匈奴、鲜卑人去与羌人作战,越来越多的胡人从塞外进入塞内定居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在这场长达13年的羌乱中,东汉王朝的益州、并州、三辅、凉州等地全部卷入战火,而上郡、西河郡、汉中郡、河内郡、安定郡的百姓更是流离失所。为了镇压这场叛乱,东汉王朝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一场规模最大的西羌之乱成为东汉王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
直到汉安帝永宁元年(公元120年),这场规模浩大的羌乱才被汉将马贤等人镇压。汉顺帝时期,西北的羌乱再起。马贤这位名将在汉顺帝永和六年(141年)率军讨伐射姑山的羌人的且冻部落时,与他的两个儿子全战死。后来,东汉王朝才平定了这场叛乱。
不过,西北的羌乱仍然没有完全消失。在汉顺帝、汉桓帝、汉灵帝甚至到了汉献帝时期,西北羌乱仍然不停地爆发。
而东汉王朝为了镇压这些叛乱,只能耗尽国库和民力,疲于奔命。这成为拖垮东汉王朝的重要外因,而导致东汉王朝灭亡的内因便是刘备与诸葛亮所说的: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东汉
春秋战国、暴秦、秦末农民起义,从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算起,至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中国经历了长达600余年的战乱,十室九空,田地荒芜,那个时代,不需要头脑,只要肯干,就一定能够富足,比如一个破产农民,他的田地被地主兼并,但他完全可以去另一个地方去开肯荒地,永远没有失去田地,成为雇农的危险,所以皇帝什么都不要干,生产力就会自动恢复,因为人民主要从事生产,在政治文化的需求很低,所以矛盾很少,就会给人以政治清明的假像!而西汉建立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顶峰,但这期间叛乱不断,且北方匈奴不断南侵,发展速度也很有限!
东汉建立时,虽有王莽乱政和农民起义破坏,但时间短,破坏力小,所以东汉建立时就比西汉要强,但因为东汉继承了西汉的遗产,不仅包括政治经济遗产,还包括贵族等包袱,除光武帝刘秀因战起家,手掌大权,能力出众,在位时相对稳定外,其后国皇帝年龄小,易受权臣左右,且富裕的地主阶级对政治文化的需要远高于西汉建立时,所以显得很乱,让人误以为东汉不行。
但,东汉建立时起点高,且一直没有叛乱,同时北方匈奴处于解体阶段,新的北方霸主还没有形成,内部很乱,无力南侵,所以东汉又在相当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下发展,虽然政治不很清明,发展慢些,但总体来说,还是要比西汉强的!
诚如提问者所言,两汉的皇帝们确实是西汉的皇帝比较出名,无论是汉高祖刘邦,还是文帝、景帝、武帝,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赫赫之名。反观东汉的皇帝,除了开国皇帝刘秀之外,再出名的就是末代皇帝汉献帝了。不是东汉的皇帝受到忽视,而是东汉的皇帝们确实也太拿不出手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请听笔者分析。
汉高祖刘邦为什么会出名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而且出身低微,品行不佳,留给世人的话柄也最多。但刘邦毕竟是开创了四百年大汉基业的伟大人物,汉人之所以自称为汉族也是来源于此。
任何一次开国,随着一批人或者一个阶级的改头换面,另一个阶级则随之轰然倒地。在这个过程中,刀光剑影、尔虞我诈、纵横捭阖充斥其中,本来就是最吸引人的,史书的记载也自然就有意思的多。笔者认为 ,刘邦之所以出名,除了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之外,他身上的故事被大家津津乐道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汉文帝为什么会出名汉文帝本是刘邦最不起眼的一个儿子,其母薄姬也是刘邦最不受宠的一个妃子,其一生也仅受过刘邦的一次宠幸。所以说,汉文帝刘恒能够当上皇帝,确实是个异数,也是汉初后族、功臣们互相角力的一个产物。
笔者认为,汉文帝之所以出名来源于两点,一是以最边缘化的诸侯王登上皇帝宝座,本身就自带话题和流量;二是即位后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最符合当时历史条件下国家的发展需要和人民的普遍期望,因此获得了极大的名声。
汉景帝为什么会出名作为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即位后,并没有改变乃父休养生息的政策,所以才造就了汉朝的“文景之治”。在这一点上,汉景帝是有功劳的。
汉景帝出名的另一个地方就是“刻薄寡恩”,这一点,在提出削藩之策的晁错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汉景帝不是不知道即使杀了晁错也无法制止七国之乱,他要的是通过晁错的死给他争取一点备战的时间。因为汉景帝知道,虽然表面上是七国之乱,但是在七国内部远未达成共识,如齐国等就是被裹挟进去的。如果能够通过晁错的死换来那些摇摆的诸侯国退出作乱或者暂时不反叛,那自己就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整军备战,一举荡平七国之乱。
可事与愿违!
汉景帝也由此落下了刻薄寡恩的骂名。另外,在对待平定七国之乱的大功臣周亚夫的问题上,汉景帝同样是刻薄寡恩,就因为周亚夫因为一次对没有给他准备餐具表示了不满,就给周亚夫定性为“此怏怏者非少主之臣也”,然后就给周亚夫定上了个反叛的罪名,其理由牵强的可笑,据《史记》记载:
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无论是“文景之治”也好,“七国之乱”也罢,都是影响到汉朝走向的大事件,汉景帝在这两个问题上处理的一好一差,也给了很多后人发挥的空间,这也是汉景帝会出名的原因之一。
汉武帝为什么会出名汉武帝的出名理由太多了,在他的领导下,汉朝在真正意义上走向了世界。汉武帝的功绩太多了,笔者就举几例。
其一、击败匈奴,彻底解决了为患秦汉几百年的外患。
其二、派张骞出使西域,把汉朝正面的展现给了世界。
其三、开疆扩土,我国版图的大致规模就是在汉武帝时期正式形成的。
其四、颁布推恩令,彻底解决了汉朝的隐患,使汉朝能够集中力量一致对外。
可惜,汉武帝的政策确实有好大喜功的一面,在赫赫武功背后,是无数人民的血泪。好在汉武帝及时悬崖勒马,颁布《轮台诏》进行自我批评。
汉武帝最大的错误是受人蒙蔽,造成了“巫蛊之祸”,逼死了太子,这也直接影响到了汉武帝死后,由幼子继位的不利局面。西汉盛极而衰的隐患就是来源于此。
汉光武帝刘秀为什么出名汉光武帝刘秀与汉高祖刘邦一样,都是开国皇帝。凡是开国皇帝,故事总是最多的,刘秀也不例外。
刘秀能够在短短几年内削平海内群雄,其实是靠这三点:
其一、士大夫们的支持。王莽篡位之后,一改行之有效的汉朝政策,这就极大损害了过去依靠汉朝的士大夫们的利益。而刘秀本是就是士大夫们的一员,深知这些人的利益所在,因此才能够把这批人拉拢过来为己所用。
其二、普通民众的支持
在反莽的农民起义中,绝大多数都是打着刘姓的旗号,即使起兵之时没有刘姓宗室在内,要他们也会寻找一人来立为皇帝,这个现象很奇怪。
其实,这也不奇怪,因为就像史书中评价的那样,汉朝自开国以来,毫无失德之处,也就是说,汉朝基本上没有迫害普通民众和士大夫们。虽然在汉武帝时期为了征讨匈奴和攻打西域,造成了国家财力枯竭,人民损失很大,但那是国战,作为国民有义务为国效力。而且,即使汉武帝时期,汉朝也没有大范围征调普通民众参军或者实边,而都是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内地人主动要求实边。而且在军队的征集上,很多人都是社会上的游侠或者无赖,如李陵所率领的就是5000江淮剑客。因此,汉朝士大夫们和普通的民众对汉朝始终抱有好感,因此才会出现即使自己造反也要拉一位刘姓宗室做皇帝这么一种奇怪的现象。
其三、刘秀本身就有很强的军事能力
在封建社会的开国帝王中,具有军事能力的不少,笔者认为,最强者有二人,一是刘秀;二是朱元璋。李世民也很强,可惜不是开国帝王。
这种能力好像是天生的。笔者这么说,并不是说这二人有很强的冲锋陷阵的能力,而是他们对战局的把控程度。就以吴汉攻打成都公孙述一战为例,在刘秀得知吴汉和刘尚隔河分兵且相距二十余里的时候,马上判定,如果吴汉不马上调整部署必败。
事后果如刘秀所言,吴汉在公孙述的攻击下,几乎战败。要不是吴汉连夜潜行与刘尚合兵,则灭蜀大计去矣。
笔者认为,汉光武帝刘秀之所以出名,一是其开国皇帝的身份,二是民众普遍的支持,三是自身具有卓越的军事能力。
至于东汉其他皇帝,要么年幼登基,要么昏庸不堪,能够拿得出手的却是不多,因此也就在历史上没有什么名声。
最后,就得说说汉献帝了。
汉献帝为什么出名笔者常常在想,如果汉献帝遇到了一个不是曹操那样的奸雄,东汉或许就会在这个时期中兴。因为,汉献帝并不是如《三国演义》描述的那样无能,而是一位具有大智慧的君主。可惜的是,他遇到了曹操。
就像世人常说的那样,一个王朝往往两个皇帝最出名,一个是开国皇帝,另一个是亡国皇帝,可汉献帝却不尽然。
自“董卓之乱”时,汉献帝就表露出不同于常人的见识和胆识,不然,董卓也不会废掉汉少帝刘辩改立汉献帝刘协。可一个9岁的孩子,先后遇见了董卓、曹操这两个权臣加奸雄,实在是没有办法摆脱恶人。
汉末的群雄们为了各自的利益纷纷割据,在需要的时候上表进贡,在不需要的时候弃皇帝如敝屣,那些本应与汉朝休戚相关的文臣们因为在汉献帝身上得不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也纷纷作鸟兽散,要么投靠了曹操,要么投靠了各路诸侯,汉献帝虽然顶着一顶皇帝的帽子,但实质上就是个傀儡,即使他再聪明睿智,可是根本没有发挥的舞台,能够保住善终就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笔者认为,汉献帝是可惜了。汉朝虽亡,但责任不在汉献帝,而是肇始于桓灵二帝。汉献帝悲哀之处在于生在了末世,只得背上了亡国之君的丑名。
唉,末世的皇帝难当啊!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其实不是东汉的皇帝受到忽视,而是东汉的皇帝们确实也太拿不出手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26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诸葛亮为什仫这么器重姜维原因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