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身份证”叫“符”,是一种用木头或金属做成的小物件。隋唐时期,中国出现最早的“身份证”—鱼符,其状如鱼,分左右两片,上面有孔,用来系挂。
鱼符是官员特有的“身份证”,普通百姓还没这份待遇。鱼符上刻有姓名、官职、衙门等,材质因官职高低而有所不同:亲王、三品以上高官用金质鱼符,五品以上官员用银质鱼符,六品以下官员用铜质鱼符。朝廷还为官员定做了装鱼符的“鱼袋”,要求“符不离袋,袋不离符”。
武则天当政时,鱼符换成龟符,后来又相继变成虎符、龙符、麟符,其功能也逐渐增加。除证明身份外,还能调动军队、任免官员。
到了明朝,大概嫌金属符携带不便,官员统统拿起“牙牌”—材质有象牙、兽骨、木材等,如笏板般细长,所载信息的详细程度类似如今的超大号名片。牙牌常挂在腰间,所以也称“腰牌”。
从明代起,“身份证”已由官场向社会推广,一些富户也开始持腰牌。
清朝的腰牌信息量更大,有些甚至刻有持牌人的面部特征,以防被冒用。而且,此时官员除腰牌外又多了一个证明身份的东西—顶子,也称帽珠。当然,这与清朝的服饰制度也有关系。帽珠的材质有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并据此区分不同阶层,无级无品的普通百姓只用绸缎在头上打个帽结。为抬高身份,一些富户便花钱“买”个顶子,于是有了“红顶商人”的称谓。
有,但是不叫居民身份证。
身份证,并非现今才有,古已有之。但它的起源却是官员的识别符号。最早的身份证是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发明了照身帖。照身帖由官府发放,是一块打磨光滑细密的竹板,上面刻有持有人的头像和籍贯信息。国人必须持有,如若没有就被认为是黑户,或者间谍之类的。
隋唐时期,朝廷发给官员一种类似身份的“鱼符”,它是用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的。其形状像鱼,分左右两片,上凿小孔,以便系佩。“鱼符”上面刻有官员姓名、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当时,凡亲王和三品以上官员所用“鱼符”均以黄金铸制,显示其品位身份之高;五品以上官员的“鱼符”为银质;六品以下官员的“鱼符”则为铜质。五品以上的官员,还备有存放“鱼符”的专用袋子,称为“鱼袋”。“鱼符”的主要用途是证明官员的身份,便于应召出入宫门验证时所用。史载:“附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到武则天时,“鱼符”一度改为其形状像龟的“龟符”,用途与“鱼符”相同。
宋代时,“鱼符”被废除,但仍佩带“鱼袋”。至明代,改用“牙牌”,这是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在的衙门,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卡片式身份证已经非常接近了。据明人陆容《菽园杂记》载:牙牌不但官员们悬之,“凡在内府出入者,无论贵贱皆悬牌,以避嫌疑”。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证的用处已不仅局限于官员们,并开始向中下阶层发展了。
清代各阶层的身份以帽子上的顶子(帽珠)来证明,其帽珠用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制成。如果是秀才,可佩铜顶;若为一品大员,则佩大红顶子。一般百姓帽上无顶,只能用绸缎打成一个帽结。一些富商、地主为求得高身份,常用数目可观的白银捐得一个顶子,由此而出现了“红顶商人”、“红顶乡绅”一类怪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26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刘备为什么要让关羽守荆州他是什么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