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李世民为什么会发动玄武门之变

说历史 2023-06-08 08:27:21

李世民为什么会发动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为什么会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原因

提到李世民,大家肯定都知道,这是唐朝时期的一位皇帝,因为在位时期的贡献很大,唐朝的盛世局面就是始于李世民的统治时期,所以在后世也很是出名,但是呢,李世民的皇位并不是自然传承的,而是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自己夺取来的,那么为什么李世民会发动玄武门之变呢。

这第一点原因呢,就是因为那时候的形势所迫了。李渊在建立唐朝之后,册封了长子李建成位太子,但是为了防止李建成一人独大,所以也是赋予了李世民相当大的兵权,目的就是让他俩相互制约,也就是这样,李世民手中的权利也越来越大,于是便成了太子李建成的眼中钉,所以那时候李建成很是针对李世民,李世民知道在李建成继位之后自己定没有好下场,于是就发动政变了。

还有一方面的原因,那便是李世民的野心了,那时候的李世民手里的权力很大,自然想要做这天下之主,他认为他是有能力治理这天下的,所以便是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逼迫李渊换封太子。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李世民为什么会发动玄武门之变

唐朝玄武门事变的诱因是什么?

玄武门之变发动的原因是当时的太子嫉妒李世民的成就,怕他会危机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在突厥入侵的时候想趁机夺得他的军权。李世民在被逼无奈下发动了政变,杀掉了他的兄弟,逼自己的父亲退位,自己成为了皇帝。
不过也不排除这其实是李世民早就事先计划好的情况,因为在他的身边一直有武将跟随,证明他早就预料到了这种情况的发生,所以正好可以趁这个机会夺得皇位,也是没有可能。实际上,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前,李世民曾经和智囊团精心策划了一次政治陷阱,几乎用和平方式让李建成垮台,可最后功亏一篑。

为什么李世民会发动“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为了抢班夺权 登基做皇帝。 公元626(贞观22)年七月二日清晨,在李唐王朝皇宫的玄武门外,发生了一场流血政变,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一举杀死了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公元627(贞观23)年继承皇位,名为唐太宗。

这场政变的起因是: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登基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谋,为人正直,而且战功卓著,身边又有一批诸如房玄龄、尉迟敬德、秦叔宝.罗成等文武人才,因此威信极高。

李建成战功、个人威信均不如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甚至给李世民的酒里下毒,千方百计想除掉他。于是李世民决定先下手为强,在玄武门设伏,诛杀了建成、元吉二人,最终登上了皇位。

为什么李世民会发动“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即位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最大。晋阳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几次战斗中,他立的战功也最多。李建成的战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为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
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
经过长期的斗争,李世民逐步占上风,控制了局面,最终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李世民为何敢发动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在历史爱好者嘴里永远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从武德九年六月初四那天开始,我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强人李世民,正式杀开了通往最高权力之路,并开启了属于他的、光耀古今的盛唐130年的历史。

现在一直有人在论证李建成的能力有多强,说什么李建成在事变前以占尽优势,在玄武门事件中,李世民只是一个成功了的赌徒而已。诚然,身为太子的李建成,经营帝都长安以及关中多年,在军中也有罗艺、薛氏兄弟等支持者,还有老皇帝李渊及其身边重臣的支持(既然立为太子,肯定是支持的),但其实李建成的力量,和李世民一比真的不堪一击,不然他为何还要联合李元吉等人?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的势力到底有多大呢?我们从唐初天下形势来看,唐初的神州天下,大概有三大势力集团:关陇勋贵、关东豪杰、江南士族。关陇勋贵,是北魏、西魏以来形成的军事贵族集团,这个集团势力非常大,先后创立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可谓我国历史上最牛逼的集团之一。当年,杨广废除家兵制、兴建东都洛阳、开科取士,损害到了关陇集团的既得利益,所以就成了被天下抛弃的独夫。杨广的表弟李渊,入关中建立唐朝,也是仰仗关陇集团的支持。关东豪杰,这个集团很复杂,能量也很大,自从西晋以后,衣冠南渡,关东这片地方,在经历了几次汉—胡—汉的反复糅杂交融后,几乎成了当时我国最蓬勃的地方,当年最富庶的北齐就在关东河北。这一集团也不好惹,率先举事,掀翻了大隋帝国。江南士族,东汉以后逐步形成的权贵集团,西晋末年随司马氏南渡,仍然以最高端、最正统、最有文化的群体自居,当年晋王杨广能成为太子乃至登上帝位,靠的就是多年在江南的经营,隋末天下动乱,江南士族又推出兰陵萧氏的萧铣为头领,恢复梁朝,割据江南。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下李渊,他可能觉得除了自己儿子,什么人都不可靠,所以在立李建成为太子后,但凡唐军出征,都是李世民挂帅,这个举措也把李世民推上了一条不可回头的道路。先是在平定陇西、收复河东的战役中,李世民展现了强大的军事能力,唐朝关陇军人集团,从此后唯李世民马首是瞻(这一点还得益于李元吉在河东的失败);接着洛阳、虎牢之战,李世民一举定王世充、窦建德两大枭雄,大唐从此在江北再无敌手,而后李世民又在洛阳建府,山东豪杰自然有拜在了天策战神李世民麾下(没办法,太厉害了)。

然后是江南,这个有点特殊,因为江南是李孝恭和李靖平定的,我们不知道玄武门之前的李孝恭、李靖是不是李世民的人,但一定不是李建成的人。在对于势力真空江南士族这块上,李建成明显又失策了,堂堂太子府竟然没有李世民的文学馆有吸引力,看来江南士族在选主子上真是眼光独到啊。就这样,李世民一举成了关陇贵族、山东豪杰、江南士族三股势力的带头大哥,大势已成,不只李建成,就算李渊,估计也要忌惮三分。

就像数十年后,李承乾造反失败后所说,自己身为太子为什么要造反呢,造反只是为了自保,所以在这种形势下,李建成相除掉李世民,就不足为奇了。但在历史上,到了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前这个地位的,就没有争不上皇位的,比如隋朝晋王杨广、后周殿帅赵匡胤、宋朝晋王赵光义、元朝四皇子忽必烈、明朝燕王朱棣等。因为如果他们不夺取最高权力,手下的人就不同意。

再退一步说,如果李渊百年之后,李建成会允许像李世民这样的一个有超级影响力的皇弟的存在?所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上位,只是大势所趋而已。

说来也许是值得感伤的,这更为根本的什么,或者并无价值可言。原因是,人生,扩大到生命,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何自来,莫明其妙,有何意义,也莫明其妙。这是一面。另一面,这现象的一部分(生活)却实实在在,并且在感知之前早已受命,只能这样而不能那样,只能向此处而不能向彼处。这用《中庸》的话说,是“天命之谓性”。天为什么命,为什么这样命,不知道,人所能做的不过是“率性”而行。想抗吗?连抗的力量和方式也不能不来自天命。说句泄气的话,至少叔本华这样看,是彻底的被动。这被动的情况,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反正不能不动。这就使我们又碰到人生问题:怎么理解才对?怎么活动才对?“天命之谓性”是一种理解。与之相连的有性的性质问题,很麻烦。为这个,孟子曾经同告子展开辩论。孟子是理想主义者,主张性善,想凭借良心以修身治国平天下。这显然是书生坐在书斋里做的白日梦。与孟子相比,荀子实际得多,由书斋走到街上,看到形形色色,于是以所见为根据,主张性恶,也就是成为教化主义者。教化,会多有实效;但是,如果性恶的想法对了,推崇教化的善念又从何而来?孟荀以后,两千几百年来,无数读书人,包括韩愈、李翱,以及几乎所有的宋元明理学家,直到戴东原和谭嗣同,都在这上面大动脑筋,因为像孟荀一样,都认为这同修身治国平天下有血肉联系。花样越来越多,如有善有恶,性善情恶,等等。现在,一般认为,反而被缺席裁判的告子(自己没有书传下来)的想法比较近真。他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孟子告子上》)这是说,性无所谓善恶,只是受之自然的某些趋向而已。我们说这种想法只是近真,是因为它还同善恶勾勾搭搭。其实,性和善恶并没有直接关系:善恶评价的对象是意志范围内的“行为”,不是性。性是天命所定,非人力所能左右,如有生必有死,饥要食,渴要饮,有什么善恶可言?但告子终归通情达理,于水的比喻之后,还说了这样的名言:“食色,性也。”这话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因为它触及人生的奥秘:不食,就不能保持己身的生命;不色,就不能保持种族的生命。总之,人生,不管说得如何天花乱坠,最基本的,最实在的,是要活,要生存。这种情况也可以说得雄伟些,是“天地之大德曰生”。生,概括,因而近于玄妙,能不能说得较质实些?古人早已这样做过,如荀子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礼论》)这里最重要的是第一句的“人生而有欲”,尤其是其中的“欲”。欲是一种顽固地要求满足的力量,依照现代心理学的看法,尤其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看法,这就是生命的底里。欲的表现是求,求就不能不触及外界(包括人和物),于是有得,有不得,有和谐,有冲突,并且,与得失相伴,有使欲更为顽固的,使求更为有力的“感情”,如喜怒哀乐等。这些加在一起就是“人生”。这样理解人生,性质单纯;至于表现,则芥子化为须弥,千头万绪。它还容许伸张,或说遐想,如书中自有颜如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等等,都属于此类。但不管怎样遐想,想得如何美妙,追到根柢,总是来源于欲。值得慨叹的是,欲虽然强有力,却是渺小的,即如“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生”,就己身说是终须结束,就种族说是难于找到保票。总之,求彻底满足,求终极意义,都会失望。这就难怪,在人生的各式各样的现象里,竟有轻生的一类;甚至提高为理论,即所谓悲观主义,如叔本华就是突出的代表。幸或不幸而绝大多数人是《吕氏春秋》一派,讲究“贵生”,至少是实际“贵生”。但是贵生,要生,就不能不碰到与生有关的种种问题,即所谓人生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2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