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天圣八年,24岁的欧阳修参加了礼部举行的考试,晏殊是主考官。面对过于僻涩的命题,众考生不是答偏题就是答不上来,唯欧阳修不光扣题精准,而且文采飞扬。于是,晏殊慧眼识才俊,把欧阳修定为第一名。从此,欧阳修对晏殊以门生自称,执弟子礼。
欧阳修中进士后,出任西京留守推官。做官之余,他与钱惟演、梅尧臣等文坛圣手们诗酒唱酬,佳作迭出,一时声名大振。当时,晏殊的词、梅尧臣的诗和欧阳修的文章,堪称文坛三杰。
晏殊、欧阳修之间的缘分不可谓不深,作为有知遇之情的师生,作为一朝为官的同僚,作为共领时代风骚的文坛巨擘,应该是惺惺相惜而又相互提携的,甚至可能留下许多文坛佳话,让人津津乐道。然而,这段师生情开始得早,结束得也早,虽然欧阳修对晏殊非常尊敬,但晏殊却不喜欢欧阳修,甚至一度到了嫌恶的地步。
宋仁宗庆历年间,西夏犯边,战事吃紧。当时,晏殊是国防部长,欧阳修担心老师日理万机,过于辛苦,便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和同伴前去看望。谁知晏殊轻松得很,家里欢声笑语,热闹非凡,毫无军情紧迫之象,见他们来了,还在花园里摆酒置茶,开怀畅饮起来。欧阳修深感意外,即席赋诗:“主人与国共休戚,不惟喜悦将丰登。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诗中饱含着对老师的善意规劝,意思是国难当头,晏殊肩负重任,不应该花天酒地。
晏殊读后,气得差点儿没背过气去,愤然对人说:当年韩愈赴裴度的聚会,也最多只说“园林穷胜事,钟鼓乐清时”,而欧阳修却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朋友之间尚不开这种过火的玩笑,何况面对的是老师?果然,欧阳修善意的诗句,使晏殊背上了只顾享乐、不顾天下安危和社稷苍生的恶名,成了他人生的污点。晏殊明确表示“吾重修文章,不重他为人”,后世笔记也十分肯定地说:“晏公不喜欧阳公。”
对于晏殊的愤怒,欧阳修十分不解,颇感委屈和纠结。皇祐元年,在颍州任知州的欧阳修给晏殊写了一封信,说:“出门馆不为不旧,受恩之不谓不深,然而……”信中虽有感激,但更多的则是抱怨,抱怨老师对自己的冷遇,有一种追根究底的索问之意。然而,晏殊阅后,却当着宾客的面,敷衍几句后,要文书代为作答。宾客说欧阳修也是当今才子,文章名贯天下,如此回答,恐太草率。晏殊冷冷地说,对于一个科考门生,这几句话已经够看得起他了。可见,晏殊的确不喜欢欧阳修。
然而,晏殊不喜欢欧阳修,难道仅仅是因为那首规劝诗吗?这对于一个具有领头雁风范的文坛宿将和当了多年宰相的人来说,未免太过小气。但从晏殊扶持后辈不遗余力的习惯来看,他也不至于如此浅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晏殊对欧阳修由喜到厌呢?
从性格上看,晏殊闲静平和,崇尚道家,守成忌变。他任相十余年,始终延续着吕蒙正、李沆、王旦等人的执政风格,尚宽简,不苛细,清净无为,垂衣而治,有“太平宰相”之名。欧阳修却耿介而切直,执拗而刚烈,好论时弊,好争长短,且以风节自持。正如《宋史》说“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无论对象是谁,有批评就说,有意见就提,毫不忌讳。比如范仲淹因言被贬,高若讷作为司谏不仅不谏阻,反而推波助澜,欧阳修便写信痛骂高若讷“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晏殊任相期间,提拔欧阳修出任谏官,面对又一次有恩于自己的老师时,他依然言辞激烈,常常让晏殊下不了台。这样两个性格迥异的人,要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
从政见上看,尤其是对于“庆历新政”的态度上,两人分歧严重。在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欧阳修连连向宋仁宗上书,弹劾十余名反对改革的官员,爱憎分明,措辞激烈,使得朝野震惊。而对于改革,作为宰相的晏殊虽然没有高调反对,但他却是态度最为暧昧的高官之一。改革如火如荼,他却仍然品酒填词,舒舒服服地当他的“太平宰相”。“庆历新政”从开始到失败,几乎看不到晏殊明确表态的历史记载,但作为宰相,对这场涉及政治和经济的变革不明确表态、不明确支持,这本身就是无声的反对。而欧阳修追随改革的态度和异常激进的言论,更加重了晏殊对他的反感,于是,晏殊干脆外放欧阳修为河北都转运使,眼不见为净。但却遭到了谏官们的反对,他们集体上书:“任修于河北而去朝廷,于修之才则失其所长,于朝廷之体则轻其所重。”强烈要求让欧阳修留任,晏殊却不为所动。谏官们也不善罢甘休,马上联名弹奏晏殊,致使晏殊罢相,至此,他们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
尽管老师对自己成见日深,意见渐大,但欧阳修对自己的言行却从来没有表露出一丝悔改,当初怎么说,一生都怎么说。晏殊去世后,欧阳修为老师献上了一首《挽辞》,一句“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表明了他对晏殊处世之道的态度。老师都入土为安了,他还直话直说,不肯掩饰自己过于苛刻的看法。由此可见,晏殊不喜欢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晏殊的这首《破阵子》,极尽婉转含蓄,也将他心底里的细腻,展现的淋漓尽致。北宋仁宗朝,涌现出了一大批这样的文人士大夫。
比如欧阳修,韩琦,范仲淹,王安石,富弼都曾得到过他的提拔点拨,有的更是直接出自于其门下。
老师就是老师,这些人中当属晏殊的官坐的高,坐的最稳。他当了一辈子的悠游宰辅,虽波澜不惊,但终归是得以善终。
(一)、文坛之先锋,政坛之常青树在电视剧《清平乐》中晏殊,总是那幅老成持重的样子。不论遇到什么事,他都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所以,诸如欧阳修这样的愤青,屡屡对先生提出质疑,认为他是尸位素餐,只顾得明哲保身,而弃江山社稷于不顾,甚至连他的女婿富弼都说"殊奸邪,党夷简以欺陛下"。后世对他的评价,大都也是夸赞其文采斐然,鲜有表彰其政绩者。
1.权力分化,以防危机再现
早年间的晏殊,并不是什么朝廷命官,他也曾经做过很多年的宦游人。直到庆历二年,"戊午,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吕夷简判枢密院,户部侍郎、平章事章得象兼枢密使,枢密使晏殊同平章事"。
自此以后,晏殊正式跻身高位,成为宰辅之一。其实宋朝的宰辅集中制,还是有些民主性和先进性的。
各部门的领导,相互制衡,以免出现有人独揽大权,架空皇帝的情况同时更有助于集思广益,为国谋得良策。同时,又能够有效的避免宦官当权或者外戚干政的现象发生。
这个领导班子由多人组成,主要以两位宰相为主。他们轮流当笔,权力大致相同。此外,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也能够参与进来。
再加上由二到四人构成的参知政事,他们共同形成了宰辅集体领导制度。每有大事发生,他们都会集体商议对策,而后共同面圣制定可行方案。
而作为宰相的晏殊,就是这个宰辅领导体制的核心之一。同时,他又曾当过仁宗的老师,一般人不敢轻易得罪。
2.身居高位,而不得不谨言慎行
所谓"高处不胜寒",对于没有当上宰相的人而言,他们觉得到了这个官职,更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凡事都应该有自己的主张。可是真正的做到那个地步,就会变得心惊胆战。"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就是这个道理。
正是因为对仁宗的疼爱,所以他尽可能的不为这个学生添麻烦。同时,他也害怕被人抓住把柄,几十年如一日的耕耘,可能就会毁于一旦。
此外,站在那个位置上,可以说跺一跺脚,就会引起"地震",故而他从不肯轻易表态。
这都是有前车之鉴的,早在真宗赵恒在位时,就发生过这样的情况。当时同为宰辅的王钦若与马知节,政见不合,后者不断的诽谤打压前者。真宗直接不问缘由,将两人悉数罢免。仁宗景祐年间,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千古第一伯乐欧阳修在自己的为官生涯当中,他向北宋朝廷推荐了很多的人才。欧阳修推荐的人才当中有七个人当上了北宋朝廷的宰相,苏轼、苏洵、曾巩这样的后辈也是欧阳修一手提拔,这些人对整个大宋朝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大半个王朝的官员都是欧阳修一手提拔和培养起来的,但就是这样一个天下奇才和人间伯乐,竟然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欧阳修之所以被黑是因为他在怼人的路上越走越远,而且他也没有意识到对别人带来的伤害,更加令人无法忍受的是欧阳修每天过着游山玩水的生活却忘记自己作为一个官员的责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担当,不作为。
晏殊是宋朝著名的太平宰相, 同时也是欧阳修的授业恩师。从私人关系上来说晏殊是欧阳修的老师,领导关系上来说晏殊是欧阳修的顶头上司,于公于私欧阳修都应该尊敬这样一位有着身份和地位的长者,但是即使是自己的老师和顶头上司,欧阳修也照怼不误。
晏殊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请朋友到自己家里饮酒作乐。闲来无事的时候就在自己的府院当中聚会,很多的文人雅士都喜欢来到晏殊的地方吟诗作对,欧阳修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同时也是最得意的弟子,也经常请欧阳修到自己家里来做客,但是有一次欧阳修在宴席之上竟然做出了一首令人非常尴尬的诗作。
?主人与国共休戚,不惟喜乐将丰登。须怜铁甲冷透骨,四十余万屯边兵。这首诗的意思就是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前方将士在浴血奋战,保家卫国,而晏殊作为宋朝的宰相竟然这么铺张浪费,说完扬长而去。
晏殊七岁便能写文章,曾一度被称为"神童",十四岁时,他就去参加了殿试,受到了宋真宗极大的赞赏,授其职位为秘书省正字,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进士,也是最小的官员,其聪慧才智是常人所不能及的,包括欧阳修。晏殊的词也是家喻户晓,常被世人传颂,仕途官职上,也是相当的顺畅,无丝毫波折,直至担任宰相一职,在众多文人官员眼中,晏殊的存在,简直就是"神",不仅文武双全,且做任何事都是如此顺利。
同时,词在宋朝得到进一步的传颂主要依靠的也是晏殊,词之前都被他人认为是风流烟花之地才所用的吟唱之曲词,在古代封建体制下是很难被接受的,即使经过李煜等人的继写、创新、渲染,走进了文人世界,却仍然处于较低的地位,然而到了晏殊这却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北宋时期,有三人写的词,仍然多篇流传至今,那便是:晏殊,柳永,张先。柳永词相当不错,但是他始终为落魄文人,写的诗主题大都为男女情爱,通常流唱于烟花之地,难以登上其余的高层之地;张先呢,只是一个小官,纵使词写得相当不错,但官职较小,在古代这种无网络通信的时代,又有多少人能记得他的文章呢?
但晏殊与前二位就完全不同了,少年英智,后又担任宰相,他所作的词被人争相模仿、传颂,且与柳永不同,晏殊不需要写词谋生,故摆脱了男女情爱,都为文人之间的情绪惆怅、富贵闲暇的生活等等,文人自然可以接受,宋词也在此被大幅度流传、创写。
而欧阳修的境遇与晏殊大不相同,自幼丧父,读书时,没钱买纸笔,在沙子上模仿写字,长大后科举考试,第三次才得以入选,但幸运的是,在那次他遇到了晏殊。当时,二十四岁的欧阳修参加了礼部举行的考试,当时的考题是《司空掌舆地之图赋》,而晏殊,恰巧就是主考官。
面对这个考题,众多考生甚至都无法恰当地掌握题目中的含义,唯独欧阳修不光是准确扣题,所答的内容也是相当出彩。晏殊对此十分欣赏他,当即将欧阳修定为了"省元",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第一名,也就在此后,欧阳修对晏殊行弟子之礼,以他门生自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25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