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朱元璋问刘伯温谁能当大臣,他推荐了三人结果都惨死

众妙之门 2023-06-20 04:15:19

朱元璋问刘伯温谁能当大臣,他推荐了三人结果都惨死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刘伯温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在明朝历史上,刘伯温占据的政治比重十分的大,所以朱元璋也极为重视,曾经还让他担任了丞相,但是刘伯温脑袋瓜子也特别聪明,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所以果断拒绝了皇帝的邀请,当然朱元璋也就是意思意思并没有强求,因为明朝当时已经建立皇帝是最高的统治者,如果刘伯温的权力太大的话,对于皇权是一种威胁。

面对这样的局面,朱元璋自然是顺坡下驴,请朱元璋帮忙参谋一下谁比较接近适合接替李山长的职务成为下一任的丞相,在这个地方也体现出了朱院长的脑袋瓜子十分的灵光,不是单纯的直来直去的莽夫。

朱元璋当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找一个丞相的合适人选来和刘顾问冯权,所以他直接推荐了杨献于公来说,杨宪和刘博文关系并不融洽,之前还有过一些小矛盾,这样对于他这个统筹兼顾者来说是一件好事,于私来讲洋县的人品行并不出众,甚至还有一些小心呀,这样的人显然是不是很适合身居高位,所以刘伯温果断拒绝了之后,朱元璋又提出了另外一个人选。

刘伯温对于汪广洋这个人来说简直可以说是不屑一顾,他曾经和对方有过接触,在接触的过程当中知道此人肚量极小,合阳县不相上下,咱两者都不是上上之选最后朱元璋才说出了自己心目当中的最佳人选,自然就是胡惟庸,但是刘伯温依旧反对,但是毕竟是皇帝心中最合适的人选,所以他的反对并没有造成任何的后果。

按照这样的排序来看,朱元璋心目当中早就内定了胡惟庸为丞相,征求过我们的意见,也真的是走一下表面过场,真正的决策权还在于他自己的手中。胡惟庸当上丞相之后刘伯温因病直接告老还乡了,回家之后他病情没有好转,在65岁的时候撒手人寰,但是历史的史料记载称刘伯温的死和胡惟庸脱不了干系。

当时两人的关系很不好,所以胡惟庸出自于私心十分害怕朱元璋有一天,再次启用刘伯温,所以民间猜测刘伯温是被胡惟庸害死的。但是后来看了历史走向来说,刘国伦去世之后会有我的生活也不好,在1380年忽悠全家,被皇帝株连九族。

就连之前皇帝属意的以上两个丞相人选也在湖北,又当了丞相之后,找了各种借口贬官,其实说白了他们以上的这些人全都是棋子,真正下棋的才是皇帝朱元璋,那个时候无论是以上的任何一个人当了丞相,他们几个都得死,毕竟好像就像在他的那个层次和角度来考虑十分害怕臣子手中的权力太大。

刘伯温做了三件事,让朱元璋对他印象不好,最后为什么惨遭胡惟庸害死?

虽然刘伯温帮助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但是要论真正的雄才大略,实际上他和诸葛亮,还是差了不少,他虽然有大才,但也仅仅是比普通人高一点,刘伯温最后被胡惟庸所害,实际上和朱元璋也有关系。

不过刘伯温自己做了三件事情,让朱元璋很不高兴,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事情。从一开始出山开始,他就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扔了一把宝剑。

胡大海发现了刘伯温的才能,于是就推荐给了朱元璋,当时还推荐了宋濂、叶琛和章溢三人,但其他三人人家当时就痛快地答应了,唯独刘伯温,于是朱元璋就找孙炎去继续劝说,可刘伯温扔出一把宝剑,说就算杀了他,他也坚持不出山。

反正最后这个孙炎,写了数千个字的言论,最后才让刘伯温出山,按理说他应该低调了吧,但见了朱元璋之后,就知道朱元璋是未来的天子,所以赶紧拿出了自己的真本事,当初他推辞,也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价。

朱元璋可不是刘备,他要是再抗拒下去,说不定就被杀了,于是他见了朱元璋,赶紧拿出自己的干货证明自己,这下老朱才高兴了,没有把他杀了,可他拒绝这件事,老朱肯定是记载了心里。

当时朱元璋是韩林儿的小弟,自然是要对韩林儿表现的很尊重的,有一年过年的时候,他就让自己的手下,都去给韩林儿参拜,结果这个刘伯温就是不拜,时候朱元璋问他为什么,他却鼓动朱元璋把韩林儿踢开,自己当老大。

朱元璋倒是有本事,可还有不少劲敌,所以老朱也提出了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针,可很明显,刘这样的态度就是在拆台,让老朱非常难堪,不过他并没有收拾了刘,但他无端揣测老朱的意思,确实有些过分。

最后一点那就是朱元璋称帝之后,他大肆屠杀功臣,就是在太子朱标死后,为了给新君铺路。当时老朱要定丞相了,说出三个名字他都不同意,于是朱元璋问他愿不愿意,刘伯温又推辞了。

自己也不当,也不认可皇帝提出的人,这是要干嘛?后来朱元璋第一个启用杨宪,但这个人一上台,就开始对付上任宰相李善长,搞得淮西派都开始反扑,实际上刘杨二人,都属于是浙东派,但最后朱元璋杀了杨宪。

这其中就有刘伯温的手笔,在史料中有记载,说他告发了杨宪,但不管是自保还是真的无私,都在老朱的心里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等杨宪落难才告发,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朱元璋想提三个人为相,刘伯温都反对,为何三个人都没好下场?

洪武三年,李善长生病,回家休养,朱元璋要选新的宰相。当时他把刘伯温找来,和他讨论了三个人选: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吊诡的是,这三个人选,最后都先后被朱元璋给杀死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说是谈论这三个人,实际上是朱元璋提出这三个人,想用这三个人为宰相,想征求刘伯温的意见。

朱元璋首先提到了杨宪,说杨宪不错,想让他当宰相。但刘伯温却反对说,宰相需要肚量大,杨宪这个人气量狭小,不适合当宰相。接着,朱元璋又提到汪广洋。刘伯温说,这个人比杨宪的气量更小。然后朱元璋又提到胡惟庸。刘伯温说,如果国家是一辆马车的话,宰相就是车夫。胡惟庸可不是个好车夫,他要是当宰相,国家这架马车很可能就被他弄翻了。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朱元璋提的三个人选,刘伯温都反对。但是,朱元璋其实并没有听刘伯温的,最后还是让这三个人当了宰相。而后来,这三个人都被朱元璋给杀掉了。

明明刘伯温早就提醒过朱元璋,这三个人不适合当宰相,可朱元璋为何偏偏要选他们当宰相呢?如果说,朱元璋认为刘伯温是胡说,不听他的。但是,这是朱元璋主动找刘伯温讨论啊。他既然主动找刘伯温讨论,就说明他还是比较信任刘伯温的。他信任刘伯温,但是对刘伯温说的话却一概不听。这件事,就显得很怪异了。

(刘伯温)

那么,朱元璋找刘伯温讨论这件事,究竟有什么玄机呢?

我们先来看朱元璋是怎么杀他的这三个宰相的。

杨宪本来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他经常被朱元璋派去监督别人,是朱元璋安插在他不放心的将领身边的眼线,相当于后来的锦衣卫首领。也正是如此,他才会用杨宪当宰相。

杨宪被朱元璋杀掉,是因为后来李善长弹劾他,说他“放肆为奸事”。

这其实又是一件奇怪的事。本来朱元璋用杨宪,就是把他放在中书省的一个眼线,他“放肆为奸事”,其实是很正常的,为什么朱元璋反而把他给杀掉呢?

再说汪广洋。刘伯温认为汪广洋气量比杨宪还小,不适合当宰相。但事实上,最终朱元璋杀汪广洋,并不是他气量狭小,而是他当了宰相后,尸位素餐,提不出好的建议。实际上,汪广洋早年是足智多谋的,曾多次被朱元璋赞扬,认为他是张良、孔明一类的人物。为什么他当了宰相后,却什么事也不做,整天只是饮酒作乐呢?这也是一件不太让人明白的事情。

刘伯温在反对朱元璋当宰相的时候,说的理由是他会把车弄翻。这是什么意思呢?刘伯温并没有解释,朱元璋也没有问。后来,朱元璋杀刘伯温的时候,是以他要造反的名义杀他的。这样看来,当初刘伯温说胡惟庸要把车弄翻,和胡惟庸的造反,大约也就是同一个意思。朱元璋当初没有问,但他是领会了刘伯温的意思的。

(李善长)

这就成了一个“细思恐极”的问题,朱元璋明知道胡惟庸会造反,当初为什么不听刘伯温的建议,要一意孤行,把胡惟庸提拔为宰相呢?

分析到这里,我们似乎就有些明白了。

明明刘伯温告诉朱元璋,这三个人不行,朱元璋却还要让他们当宰相。那么朱元璋让他们当宰相,就是故意要他们犯错。犯了错,就好杀他们。杨宪因为监督李善长,李善长说他“放肆为奸事”,朱元璋也就认可这个罪名,把他杀了。胡惟庸积极作为,认真做事。朱元璋便说他把持朝政,有做大的嫌疑。因此也把他给杀掉了。汪广洋本来足智多谋,但是看到当宰相的凶险,因此不谋事,不做事。但这样也逃不掉,朱元璋以不谋事不做事这个理由,又杀掉他。

大约刘伯温当年已经看出了朱元璋的用心,因此才极力反对这几个人当宰相。但是他就算反对,也没有用,朱元璋要杀,谁也拦不住。

朱元璋不只是要杀这些人,他根本就是不想要宰相。同样的,刘伯温也是看出了这一点,所以,他在反对朱元璋任用那三个人的时候,并没有给朱元璋提出恰当的宰相人选。因为刘伯温明白,给朱元璋推荐谁,就是害谁,聪明的刘伯温,怎么会做这样的蠢事呢?

可惜,刘伯温保护了胡惟庸,最终他却被胡惟庸下毒害死了。胡惟庸被杀,只能说也是死有余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25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