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大将彭玉麟当过省长,最高官阶是军委主席兼国防部长,位高权重,是大清帝国的军政要员。他出身贫下中农,历任班长、排长、营长……一路升至国防部长,从农民到将军,无疑是励志杂志的话题王。
不过,彭玉麟还有一样基层经历不乐意被人提起:他曾当过一阵子巫医。朱元璋当过和尚,后来当了皇帝,谁提起僧啊秃啊光头啊,他跟谁急;彭玉麟也是一样,忌讳江湖郎中啊社会游医啊之类的称呼履历表上,他把这段经历给删除了。
说起来,彭玉麟其实并不乐意当巫医。他有个发小,叫萧满,两人一起就读于衡阳的石鼓书院。萧满这厮最喜欢给人治病,石鼓书院又不是石鼓医学院,老师只教四书五经,不教《本草纲目》,何以去悬壶济世?大概萧满自习了些丹砂道术,夜读了些怪力乱神,不懂望闻问切,就敢给人大开方子,走神医之路了。如果只是无照行医也就罢了,儒家出身的这厮还喜欢道术,“且好扶箕”。
扶箕也叫请笔仙,一人给一个木雕菩萨手上握根筷子,叫乩笔,下面的盘里平铺米粉。神姑法术做完,说声起,那人便如中邪一般,在盘上写字,你有什么要问神仙的,你问他写,他所写的,即是阴界与仙界向你传达的信息。
萧满好扶箕,每次都来请彭玉麟,萧满负责焚符召仙,彭玉麟负责运笔于沙盘作字。当时的人迷信,常为这种怪力乱神疯魔。若有人生病,首先想到的往往不是去看医生,而是去请萧、彭两人来扶箕,问神仙,其人患什么病,要吃什么药,要请什么道士,要作什么道场,一一写在沙盘上,按沙盘上的方子,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不过,萧、彭两人合伙行医,神神道道的,还蛮神,据说搞出了大名声,“有问休咎者,有以病求方者,几无虚日”。
萧满自己也特别迷信这事,彭玉麟却不以为然,只是跟着混。好在彭玉麟自知斤两,开的方子里都是绿豆、陈茶、生姜与炒盐捂肚脐眼之类,药不死人,碰到寒气发痧类,歪打正着,真能起死回生。
衡阳有位老公务员,其儿媳妇患了小病,请来萧、彭医疗二人组。净手,焚香,祷告,再扶箕,然后彭玉麟开方子:“无端恶疾到心头,老米陈茶病即瘳,持赠与君惟二味,会看病起下高楼。”方子里是两味药,一是老米,一是陈茶,都吃不死人,或许还能治病。果然,次日,老公务员给他俩送“妙手回春”锦旗与“华佗再世”牌匾来了那儿媳妇居然被治好了。
彭玉麟晓得这是十五撞月半,巧合而已,萧满却真以为是通神,洋洋自得,天天缠着彭玉麟去扶箕。
某日,萧满慌里慌张来找彭玉麟,一进门就高喊老同学救命。原来,衡阳有个集贤书店,老板娘发神经,请萧神医去医治。萧满前几次喊彭玉麟一起去,老彭不去,老萧就另外请了搭档,谁知扶箕扶了一回又一回,老板娘病情没一点好转,眼看神医神话即将破灭,萧满快急死了,彭玉麟知道所谓扶箕都是骗人的,怎么能驱妖呢?他不想去,但萧满好说歹说,最后拖起彭玉麟就走。彭玉麟路上问病情,萧满告诉他,说老板娘住在楼上,总往楼下扔家什砸人,店里的书都被砸完了,其他家具也都成破烂了。
彭玉麟问清了病情,路上形成了治疗方案,一到书店,他豪情顿发:“说完就径直往楼上走,萧满扯着他的脚说,要去,我俩一起去,也好壮壮胆。彭玉麟推开他,咚咚咚直往楼上,拦都拦不住,进门便将自己的书生帽子摘了,露出光亮的脑门儿,高呼道:“妖能够飞石击人,何不敲吾头。”
看到这么一位猛汉,妖怪都怕了,老板娘钻到床铺里,拉了蚊帐藏身,被子盖头。彭玉麟喊来店老板,叫他将老板娘被子掀开。然后呢?“萧满即取清水一瓯,画符其中”,两人开始装神弄鬼,扶箕起来。
嘿,好了,老板娘病愈了老板娘估计是患了癔症吧,一个猛汉突然撞其闺房,她哪能不神经激灵?神经病经了神经激,自然病愈。彭玉麟将病愈之功记在科学上;萧满呢,将治愈之力,记在菩萨上。
这回治人,再次误打误撞,治好了。彭玉麟晓得其中缘故,不敢以此做稻粱谋,更不敢以此上电视上报纸,将自己捧进神医榜。萧满则不同了,自以为是张悟本,啥病都敢看,什么疑难杂病都敢去治,其医疗器械就是一副木雕,其包治药方则是一碗清水,这般医疗,当然治不死人,只会误杀人。有一回,萧满又死缠烂打,拉彭玉麟去行医,差点出大事,误了彭玉麟此后国防部长的美好前程。
衡阳县长金君,有权又有钱,有钱则染富贵病,爱上了吸鸦片烟。他三岁的小孙一日患了感冒,熬药的丫鬟没分清鸦片膏与中药膏,将大碗鸦片当药喂了,“俄而儿大啼,颜色骤变,手足揎蹙,殆不可堪”。请了很多名医、郎中都束手无策。病急乱投医,他赶紧去请神医萧、彭。彭玉麟逡巡逡巡又逡巡,他想的是,拖一两个时辰,小孩没救了,就不找他了。哪想不行,县长催得急,他只好硬着头皮去了。
那边一点都没拖延,香案、盘子,都安排好了,单等两人扶箕。这下,彭玉麟急了,那鬼医术能治什么病?这是给县长大人家属治病啊,医闹起来,不是赔钱的问题,而是丢命关牢房的事!他惊恐不安,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只是在那乱打圈圈。神医萧满也感觉箕笔有异,也害怕起来。彭玉麟实在不知道开什么方子,常用的药,一味都记不得了。忽然想到“蓖麻子”三字,他就扶箕乱写了“蓖麻子”。药方已开,药量呢?彭玉麟脑壳已不听自己指挥,胡乱答道:“一两。”
“蓖麻子”“一两”。两词一出,彭玉麟浑身大汗淋漓。蓖麻子固然能解毒,但药性极烈,一般使用都不超过三钱。一个小孩吃一两蓖麻子,哪还有命?
药方已开出,他俩是神医呢,也不敢再改。彭玉麟写完药方,两脚想开溜,金县长却硬要留他俩小坐休息,又请他们吃饭。彭玉麟以为这饭是一生中最后的晚餐,吃得胆战心惊。忽然,金县长跑来了,彭玉麟以为出了人命,魂都吓散了。没想到金县长忽然跪地,向他俩谢恩,道其孙霍然而愈了。原来是,小孩子喝药之后将鸦片都吐了出来,已经无碍了。
萧满,或张悟本之流,有这次经历,自可大书特书,为其神医生涯着浓墨涂重彩,可以到处逢人说项,大吹一番了;但彭玉麟却是吓得不行。奇迹发生一次,发生两次,发生三次,有可能,但能验证十次百次?那时,中医与巫医尚是二合一,有这般大背景大气候,或许真能自造神医,张悟本就是这么创造神话的嘛。但彭玉麟心存良知,再也不干这种事了。
彭玉麟的良知一直不错,后来朝廷六次叫他当官,他六次辞职,大概他也感觉,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也与扶箕治病、治病救人是一样的,惠民是偶然,毁民是必然,他不干。彭玉麟没成为张悟本,而成为彭玉麟,或许正是因为良知未泯吧。
1864年七月的一天,湘军高级将领曾国荃、彭玉麟、左宗棠、鲍超四人突然率领着30多名湘军其余大小将领闯进了曾国藩的营帐内,他们,企图重演一出“赵匡胤黄袍加身”的 历史 剧。
要知道此时曾国藩已经攻陷天京,消灭了太平天国,拥兵30多万,其中湘军更是兵强马壮、功盖天下,而且曾国藩还被封为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协办大学士,节制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军事,基本上四省文武百官全部归他管辖。
全国共有八名总督,除了曾国藩自己是湘系的以外,直隶总督刘长佑、闽浙总督左宗棠都是湘系,四川总督骆秉章和两广总督毛鸿宾也和曾国藩关系匪浅,全国15名巡抚中,也有7名属于湘系,担任各地官员的湘军将领更是数不胜数,可以说,若是曾国藩有意,半个大清会立马跟他姓。
可惜,有意的不是曾国藩,只是他的属下。面对在营帐内鼓噪的众位湘军将领,曾国藩长叹一声,当场写下一副对联 :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这两句分别来自苏轼和王安石,寓意站在绝高之处自然会有无数美景诱惑,但是所作所为要像高山流水一样坚守本心,这是曾国藩在委婉的告诉部下,自己效忠大清,并无意称帝。
如果说确实没有这个条件还好,可是曾国藩明明大可以搏一搏,却为何放弃称帝、激流勇退?一百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热点,毕竟赵匡胤的案例就摆在那里。
其实,曾国藩这不是第一次碰到“黄袍加身”的闹剧。
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同治皇帝登基,年仅六岁,慈禧发动了辛酉政变夺权从此垂帘听政掌控大清,帝位更替带来的中枢动荡持续了很久,而此时湘军攻下长江要塞安庆,曾国藩一时风头无两。眼看主少国弱,湘军将领李元度起了别样的心思,于是他向曾国藩呈上一副对联写道 “王侯无种,帝王有真” ,结果换来曾国藩的一顿臭骂。
可是劝曾国藩称帝的人还是一波接着一波,没办法,中枢动荡是天时,湘军占据南方是地利,汉人想自立是人和,而曾国藩,就是那个最适合的人。
趁着曾国藩的生日,湖北巡抚胡林翼在祝贺之时偷偷塞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道:“ 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其有意乎?” 曾国藩不回答,却把纸条撕了个粉碎。
清朝风雨飘摇,汉人势力迅速崛起,权势日益增长的左宗棠也托人转告曾国藩:“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曾国藩还是沉默,却把“似可问焉”四个字改成了“未可问焉”,悄悄退给了左宗棠。
从1853年组建湘军,到1864年湘军覆灭,太平军作为对手,才算是最了解湘军的战斗力,也最了解曾国藩是如何一步步势可倾国的人,石达开在被俘后就提醒曾国藩说,你功高震主,怕是难逃“狡兔死,走狗烹”,何不率众独立?李秀成就是1864年七月众将企图为曾国藩黄袍加身的导火索,因为李秀成在同月被俘之后对湘军众将说,自己愿意为曾国藩招抚仍然坚持在长江两岸的太平军旧部十多万人,拥戴曾国藩称帝。
终究闹剧只是闹剧,面对连续不断的劝进之言,曾国藩恍若未闻,对于是否称帝,他心里早已有杆秤。
尽管拥戴自己的人一波又一波,但曾国藩不得不细细思量。剿灭太平军后,湘军无比壮大,但其中的派系却更加复杂,30多万人里真正归属曾国藩指挥的,一半都不到,而若是论嫡系部队,更是只有5万人马。并且,此时除了他自己和弟弟曾国荃指挥的人马外,其余各部,竟然都或多或少的与曾氏兄弟暗生间隙。
源头当然是来自于清廷。咸丰皇帝对于曾国藩早就起了提防之心,一个不在官位的侍郎,却在抗击太平军时能够迅速拉起一支几万人的队伍,莫非是早有预谋?于是咸丰在世期间,就是一边让曾国藩打仗,一边只许诺给湘军空头支票,实际上的权力并没有放给曾国藩。
但是之后曾国藩却越打越出色,国家动荡,又碰上慈禧发动政变,湘军掌握了很多打下来的太平天国的地盘,慈禧无奈之下授予曾国藩“节制四省军政大权”,给予了湘军很大的自主权力。但是慈禧不愧为中国 历史 上最厉害的几个女人之一,为了压制曾国藩,她在湘军内部搞起了拉一派打一派的手段,不断地激化着湘军各部之间的矛盾。
最出名的案例就是左宗棠与曾国藩的决裂,左宗棠此人乃是一头倔驴,后来扛着棺材收复新疆的就是他。他本来是个考不上的秀才,后来抵抗太平军出了名声,也被曾国藩引为心腹,他瞧不起满人,因此一度劝说曾国藩自立称帝。左宗棠有自己的脾气,因为政见不合就和曾国藩渐行渐远了。慈禧见缝插针的提拔左宗棠为闽浙总督,算是和曾国藩相差无几,因此左宗棠虽然还在曾国藩的手下,但他率领的几万湘军精锐却是和曾国藩的湘军逐渐分化了。
此外,曾国藩的老部下、林则徐的外甥和女婿,江西巡抚沈葆桢也被慈禧扶持成了曾国藩的反对派。沈葆桢本来是靠着曾国藩的保举才成了江西巡抚,但是在1861年曾国荃领兵围攻天京时,沈葆桢却不愿将半数江西厘金按约定交给曾国藩做军饷,为此曾国藩气的“夜不成寐”。最后为了报复沈葆桢,曾国藩命令湘军撤除安徽南部的广德和宣城的防守,以至于反攻的太平军长驱直入江西,沈葆桢挨了清廷好大一阵数落,所以沈葆桢与曾国藩最后竟然形成了不死不休的局面。
这些都算是湘军内部涌动的暗流,在慈禧的一番操作下,曾国藩这个四省节制,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浙江的左宗棠和江西的沈葆桢的控制,尽管在1864年左宗棠还没有从湘军出走,但是曾国藩的势力已经被大大的削弱。 能不能称帝,若是称帝,湘军内部怎么办?这是曾国藩心中迈不过去的坎。
“湖南人鸡犬升天,客籍人颇难出头。”当淮军被曾国藩截留了补充兵力的4000新兵后,李鸿章恼火地对淮军二把手程学启这么抱怨。
李鸿章是淮军的创始人,他比曾国藩小12岁,不仅做过曾国藩的幕僚还做过他的门生,关于如何组建淮军,李鸿章曾经真诚的向曾国藩学习过经验,对此曾国藩还催促过李鸿章,要他早日成军以协助湘军对抗太平军。
可是在清廷和慈禧的有意扶持下,淮军崛起的速度大大超过曾国藩的预料他,甚至让曾国藩感到无比的忌惮。于是曾国藩不仅要求李鸿章自我限制,甚至做出了截留兵源的举动来警告李鸿章,最过分的是曾国藩派出了心腹韩正国带着两个营的湘军进驻了淮军的军营,名义上是为了协助李鸿章管理淮军,实际上是对李鸿章的一种监视。
你说,李鸿章能不恼火么?
可李鸿章一路遇贵人,尽管创建早期被湘军掌控发展艰难,但是到达上海以后,有清廷做背景,上海士绅拿出雄厚的财力去支持淮军,淮军人数迅速增长,李鸿章也能够接受新型的西方洋枪洋炮,甚至找洋人培训淮军,于是淮军一跃成为装备最精良、火力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可淮军同湘军的矛盾,却也是越来越深了。
淮军为了迅速扩张,招揽了一大部分太平军的降兵,太平军与湘军的仇怨自然是不用多说,以淮军二把手程学启来说,他原来也是太平军降将,但他一开始被湘军打败就带着手下的兵马先投了湘军,但是曾国荃却对他疑心很重,总是认为他们会反复作乱,不仅行军驻营的时候要让降军和湘军分离开,还默认士兵排挤欺凌降兵,打仗的时候则是让程学启带人先冲锋,这是摆明了要让太平军降军送死。由于感到受到曾国荃的侮辱,也愧对手下的兵马,程学启还曾自杀过,所幸被部下救出,后来一起被编入了淮军,所以,占据淮军一半的太平军降军,对于曾氏兄弟的湘军恨之入骨。
淮军另一半人都是李鸿章的安徽老乡,自然都是以李鸿章为主,当初淮军未壮大时,李鸿章颇受曾国藩的压制,安徽人为主的淮军自然跟以湖南人为主的湘军也有很深的隔离感。可以想象,倘若曾国藩依靠湘军造反称帝,壮大起来的淮军与湘军向来不和,难免会发生一场“湘淮之战”, 洋枪洋炮的淮军与兵强马壮的湘军,鹿死谁手,又要值得一番好好的讨论了。
清军入主中原算是捡漏,他们明白自己算是外来户,于是也一直在提防着汉人武装的造反,所以尽管太平天国把南方搞得一团乱麻,京营八旗的主力十几万人却一直驻守在北京。现在我们常谈旗兵的战斗力不如湘军、淮军等等,但实际上京营八旗在那时也绝对不算差。
除了京营八旗驻守北京外,慈禧为了防止湘军叛乱北上,令钦差大臣官文率领20万大军控制了长江上游,驻扎在武昌;后来被捻军一个小兵杀死的清军悍将僧格林沁则是到了安徽、湖北一带,大军名义上是收尾肃清太平余孽,实际上几乎是在全面防范湘军。
湘军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骑兵非常之差,南方人虽然都会水,但会骑马的少,湘军水军再强大,相对于清军的八旗骑兵一点优势都没有,此外,不管心是不是向着清廷,各地还有60万的绿营兵驻防,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地都有自己的团练武装势力,湘军想要横扫,也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所以尽管手下受到太平天国封王的影响人心思变,期望着跟随曾国藩称王称霸,对于全国兵力分布和湘军内部暗流涌动情况了然于胸的曾国藩,却始终不敢有所行动。
而且,清廷对于湘军内部的骚动也洞若观火,慈禧是个有手段的人,她有底气这般猜忌和防范曾国藩,因为她清楚,尽管湘军外表强大,但其实已经危机四伏,经过十多年的征战,当年淳厚老实又不缺锐气的湘军早已不复当年。随着湘军势力范围的扩大,湘军将士的贪腐之风盛行,太平天国掳掠来的财富,本应该上缴之后按功分配,将士们却都偷偷的往家中运,慈溪抓住时机,斥责曾国荃必须限期将金银财宝上交朝廷。
咸丰皇帝曾经许诺过“克复金陵者为王”,然而当曾国荃收复金陵以后,慈禧却以太平天王幼子洪天贵福逃走、曾国荃私吞太平天国金银财宝为由拒绝给曾氏兄弟兑现承诺,反而劈头盖脸的狂训曾氏兄弟。圣旨中写道,曾国藩要严格管束手下,不得骄奢淫逸、四处掳掠。
所以曾国荃是最迫切希望曾国藩自立的那个,他认为自己兄弟二人为清廷奋战多年,不仅没有得到相应的封赏,反而收到了这么一封严厉训斥、暗藏杀机的圣旨,实在是委屈。但是曾国藩早就告诫过他,大清开国两百年,没有几个汉人能像他这样手握重兵的,朝廷必会不放心,受点窝囊气很正常。
所以任谁也没想到,清廷最大的后手,是吃定了曾国藩这个人,他不敢反。
曾国藩是个读书人,也是宗圣曾子的七十世孙,儒家的忠义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他组建湘军讨伐太平天国时就说,太平天国毁灭中国信仰,洪秀全创拜上帝教,孔子、孟子就要在九泉之下痛苦了,只要是读书识字的人,就不会容忍太平天国的暴行。所以 ,捍卫身为一个儒者的信仰,儒家道义对他的一种束缚,是横在他面前的一座大山。
此外,从1853年组建湘军,到1864年攻陷天京,十年多的征战令他身心俱疲,他曾五次离死亡近在咫尺:靖港大败后,曾国藩试图自杀,被幕僚所劝;传闻清廷要解散湘军时,刚做出成绩的曾国藩悲愤欲绝,遗书写了,棺材也准备好了,却传来了湘潭大捷的消息,算是打消了自杀的念头;湖口大败,曾国藩投水,还好李元度眼疾手快救他上来;天京事变发生之时,眼看石达开就要活捉了曾国藩,却不得不撤兵回天京;最后一次,太平军杨辅清、李世贤率领十几万大军包围了湘军总部祁门,曾国藩都做好了和仅余的几百亲兵被俘的准备,没想到太平军却以为曾国藩潜逃去了别处火速撤围追赶,曾国藩大难不死。
但是曾国藩并不好受,他活下来了,二弟曾国葆却被累死,三弟曾国华则是战死沙场。曾国藩心有戚戚。
曾国藩对于自立称帝,乃至对于权力,早已显露出内心的惶恐不安。1861年,他节制四省军政时,就对家人表示:“权太重,位太高,虚望太隆,悚惶之至。”曾国藩早年无权无势,祖辈以务农为主,这位书生也根本没有想到,他人生的后半段竟然以文入武,被卷入一场中国 历史 上最大的农民战争,并且成为其中最关键的人物。年羹尧的例子就在前面不远,他怎能不惶恐?
他对自己的儿子曾纪泽曾经这样说:“但求全局不遽决裂,余能速死,而不为万世所痛骂则幸矣。”别人想让他称帝,他却战战兢兢想赶紧了结,哪怕身死也无关紧要,只要能不让战祸再起、殃及天下。
所以就在“黄袍加身”闹剧的一个月后,也就是1864年八月,曾国藩决定,裁撤自己的湘军嫡系25000人,削弱自己的兵权,此外,不仅停征了湘军军饷的厘金,还让弟弟曾国荃主动“抱病离职,回原籍调养”,打破了所有想让他称帝的人的幻想。
功高震主,是为官为将的大忌,而曾国藩这般自我裁军、主动交权,终于实现了激流勇退和自我保全。清廷对曾国藩的坦诚相当高兴,慈禧回报曾国藩的是一个御赐的“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封王是不存在的,但曾国藩十分满意。
1872年,曾国藩以两江总督的身份死在任上,清廷追赠太傅,谥号“文正”,是最后一个得到这个谥号的人,各省都建立了专祠纪念他。
曾国藩有人骂有人捧,但是纵观 历史 ,以再造社稷之功,面对皇帝宝座的诱惑,能拒绝的人,真的不多。
本文参考:百度百科——曾国藩
最爱 历史 君——《曾国藩为何不称帝》
鳌拜
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1669),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是清朝的开国元勋。鳌拜本人随皇太极征讨各地,战功赫赫。顺治去世,遗诏命鳌拜与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共同辅佐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为辅政四大臣之一。康熙八年,鳌拜因专擅弄权而被拘禁,不久就死于幽所。鳌拜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大喜大悲。
鳌拜作为“天子自将之师”镶黄旗的重要将领,忠心事主,始终不渝,在皇太极去世后坚决拥立其子为皇位继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见,最终争得福临继位。他为此与睿亲王多尔衮结下怨仇,在后者摄政期间,多次遭受残酷打击,三次论死。鳌拜作为清初一员骁将,其性格是耿直倔强、敢于抗争的。他对故主皇太极忠心耿耿,一片赤诚,而对顺治也始终坚守臣节,称得上是一个难得的忠义之臣。在目前热播的影视剧中,鳌拜给人们留下的都是骄横跋扈、贪婪不法的奸恶形象,他的忠贞耿直这一面恐怕还是鲜为人知的。
纵观鳌拜的一生,早年战功赫赫,虽偶有波折,但还算是荣宠一时;又历事三朝,辅佐幼主,忠心耿耿。但最后他却因擅权而被革职抄家、身死禁所,可叹可惜。
于成龙
在清朝近300年的历史中,以廉洁著称的官员不算少,但其中著名的当推曾被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
于成龙,字北溟,别号子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离石)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他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其先祖和父亲都在明朝做过官。受家庭熏陶的于成龙性格端庄,不苟言笑,又才智过人,勤俭耐劳。
于成龙是清康熙年间的重要大臣。他在明崇祯十二年(1639)曾经参加过乡试并中副榜贡生,但因为父亲年迈需要照顾而没有出去做官。直到45岁才以明经谒选清廷吏部,被授以广西柳州罗城县知县。此后,他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等地方官,一直做到藩臬二司(按察使、布政使)、督抚大员,所到之处,皆有政声。尤其是始终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爱戴。
纳兰明珠
明珠是康熙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曾名噪一时,权倾朝野,人以“相国”荣称。他官居内阁13年,“掌仪天下之政”,在议撤三藩、统一台湾、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都扮演了相当关键的角色。同时作为封建权臣,他也利用皇帝的宠信,独揽朝政,贪财纳贿,卖官鬻爵,结党营私,打击异己,在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中,经历荣辱兴衰,有起有落。但是,由于他在从政晚期,被康熙帝罢相,导致关于他的许多资料都湮没不详。
明珠之贪渎和跋扈,从某种程度言之,是康熙帝放任的结果,康熙帝允许明珠党发展,也是出于牵制索额图党的需要。一旦圣主认为其势力不加约束就弊大于利时,便会着手整顿。康熙二十七年康熙下令革去明珠和勒德洪大学士职务。此后,明珠的权势就一去不复返了。
康熙四十七年(1708)四月十五日,明珠病逝于北京。明珠死后,康熙帝派皇三子胤祉前往祭奠。明珠的一生,也算善始善终。
乾隆三十七年(1772),这时明珠已死了60多年了,乾隆帝在国史馆修纂《明珠传》时指出,确核明珠的罪案,只是在于徇利太深,结交太广,不能恪守为官的戒律,并不至于像明代的严嵩、温体仁等人那样窃弄威福,竟敢阴排异己,潜害忠良,搞得满朝畏惧而又不敢多言。虽然明珠也有很大的过失,但并不能掩盖他的功劳。这应该算是比较客观的评价。
隆科多
在清一代,被皇帝公开以“舅舅”相称呼的,大概只有隆科多一人。就是这个隆科多,在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之间扑朔迷离、明争暗斗的皇位大战中地位非同一般,是康熙、雍正两朝皇权交替之际最为关键的核心人物。隆科多能够跻身政坛,风云一时,与他的身世、他的眼光有绝大关系。在他起家发达乃至身败名裂的过程中,步军统领一职起着重要作用。
隆科多并非一无是处。雍正五年,隆科多被派往边境主持同俄国的划界谈判。当时,尽管他的地位摇摇欲坠,但他恪尽职守,仔细进行实地调查,态度坚决地要求俄国归还侵占的大片蒙古土地。也许他有讨好皇帝的心思,但他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应该值得肯定。可惜,那时雍正已经完全不信任他,反倒因为其他问题把他逮捕回京受审。人们只记得一代权臣隆科多如何擅权结党,却对此间一段事迹略过不谈,不知隆科多逝去的魂灵该如何苦笑?
年羹尧
凡看过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的朋友,都一定会对年羹尧留下深刻印象。这位显赫一时的年大将军曾经屡立战功、威镇西陲,满朝文武无不服其神勇,同时也得到雍正帝的特殊宠遇,可谓春风得意。但是不久,风云骤变,弹劾奏章连篇累牍,各种打击接踵而至,直至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92条,赐自尽。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将军最终落此下场,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从年羹尧自身而言,他的死确实有点咎由自取。他自恃功高,妄自尊大,擅作威福,丝毫不知谦逊自保,不守为臣之道,做出超越臣子本分的事情,已为舆论所不容;而且他植党营私,贪赃受贿,为国法所不容,也为雍正所嫉恨。这就犯了功臣之大忌,势必难得善终。
刘墉
刘墉生长在世代书香、以科举仕进为荣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自不必言,后来他成为四库全书馆副总裁也证明了其学识的渊深。但不知什么原因,满腹经纶的刘墉却迟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直到乾隆十六年(1751),33岁的刘墉才因为父亲的关系,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了当年的会试和殿试,并获进士出身,旋改翰林院庶吉士。从乾隆二十一年(1756)开始,刘墉被外放做地方官,此后20余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他主要做地方官,由学政、知府,直至一方面的督抚大员。
刘墉与和珅的关系,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习惯于把二人的关系描述为忠奸对立、水火难容。的确,刘墉并不阿附和珅,而基本采取的是独善其身的做法。当刘墉入京任职之后,他首先是调整了自己的为官处事策略,变刚直方正为滑稽模棱,所以不可能和权势遮天的和珅做针锋相对地对抗。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乾隆帝“龙驭上宾”之后,已是体仁阁大学士的刘墉却积极参加了对和珅的处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刘墉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86岁。不管怎样,刘墉可算得上是无疾而终,寿终正寝,功德圆满。
纪晓岚
纪晓岚(1724~1805),名昀,晓岚是他的字,直隶河间献县(今河北沧县)人。据史书记载,他一生诙谐、滑稽,机敏多变,才华出众,给后世留下许多趣话,素有“风流才子”和“幽默大师”之称。他是清代著名的学者、诗人、目录学家和小说家。总体而言,他的一生与民间传说中的形象和银屏上的形象存在很大的不同。
据史书上记载,纪晓岚“貌寝短视”。所谓“寝”,就是相貌丑陋;所谓“短视”,就是近视眼。长得丑,近视眼,口吃,这些生理特点都成为纪晓岚一辈子与乾隆貌合神离、不得乾隆真正信任的重要原因。
相貌丑陋的纪晓岚却偏偏又碰上乾隆,所以即便他再才华横溢,也难得到真正的重视,难以参与重大的政治决策,只能以文字安身立命。纪晓岚只能做乾隆的词臣,而难以做乾隆的宠臣、重臣。纪晓岚一生中两次任乡试考官,六次任会试考官,三次任礼部尚书,均是这种际遇的体现。这种官职并无重权、实权,只是大清朝廷的摆设而已。
和珅发迹很早,20多岁的时候受到乾隆赏识,此后便平步青云,迅速成为大清帝国政治舞台上一手遮天的人物,闻名全国。
但是人们对他的早年生活却所知不多。冯佐哲曾在《和珅评传》中作过详细考证,和珅应该是满洲正红旗人,他家曾一度被抬入正黄旗,获罪后其家属又被划归正红旗。有人说和珅出身“贫贱”、“卑微”,估计是和珅当政时升迁太快,又飞扬跋扈,故被人所痛恨,遭到过他打击、排挤的人,故意造谣,以表示他不配当宰相。当然,和珅出生时,家境并不富裕,却是事实。从许多野史中可以知道,和珅童年时曾在家里与弟弟和琳一起接受私塾先生的启蒙教育。又由于他的父亲曾任福建副都统,所以和珅10来岁时,得以和弟弟一起进入咸安宫官学。咸安宫官学实际上是一所师资力量雄厚、学生质量很高的全国重点学校。
事实上,有史料记载说,和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男子,玉树临风,脸庞白皙,行动敏捷,举止端庄,言语诙谐。
他记忆力强,过目不忘,加上他努力学习,所以经常得到老师们的夸奖。除了能将四书五经背诵得滚瓜烂熟外,和珅的满文、汉文、蒙古文和藏文也都相当不错。日后和珅在乾隆身边时,运用各种语言接待不同民族的上层人士,同时能用多种文字起草上谕,甚至连西域秘咒也略知一二,能猜测乾隆心理,使得自己官运亨通,飞黄腾达,与少时打下的基础不无关系。和珅还练得一手好字,对诗词歌赋与绘画都能来上一手,可惜当他受诛之后,人们不齿他的为人,故作品流传不广。
曾国藩
清嘉庆十六年(1811)十月十一日,在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一个叫白杨坪的偏僻村庄,诞生了一位对晚清历史影响颇大的人物———曾国藩。
可以说,曾国藩真正走上历史前台,施加他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独特影响,是以他在原籍襄办团练、协助地方官筹办“防剿”开始的。这不仅关系到曾国藩的一生荣辱,而且关系到大清王朝的气脉运数。从这时起,曾国藩的才能和个性逐渐得到展示;也是从这时起,人们给了他各式各样的骂名和美誉。
当我们摆脱各种政治因素后,从历史实际出发,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晚清历史上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他身上汇聚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他是中国封建王朝的补天者,他“承往古衰朽之续”,又“开近代风气之先”,他实现了从理学家到洋务派的转变;他是近代军阀的开山鼻祖,是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他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化身。
李鸿章
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在家排行老二,道光三年(1823)正月初五出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磨店乡(现属肥东县)。父亲李文安官至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因此,李鸿章也算是官宦世家出身。
李鸿章一生的轨迹用他自己的话,可以概括为“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李鸿章是晚清权倾一时的人物,他的一生几乎与晚清相始终,晚清中国的命运与李鸿章密切相关。李鸿章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太平军和捻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他的顶子;他出洋访问、创办中国近代企业,是洋务运动的先驱,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留下了难以抹除的影响;《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都是由他谈判而最后缔结,他的言行一定程度上关涉到晚清政府的命运。诚如梁启超《李鸿章传》中所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李鸿章又是一个颇为复杂的人,他热衷权势,长期掌控着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军事大权,聚集一批军政人才为其所用;有同僚称其可杀,康有为拒绝他加入强学会,孙中山向他上书变法。如此等等,使得李鸿章的一生极富传奇性。
刘铭传
凡看过电视剧《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和《沧海百年》的观众,想必对刘铭传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刘铭传,字省三,号大潜山人,道光十六年(1836)丙申生于安徽合肥西乡大潜山下之蟠龙墩,祖上世代以农为业。他的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父亲刘惠人称“刘老好”。据说他二目如电,说话嗓门很大,同年龄的伙伴都怕他。后来上了私塾,他也没有像父母期望的那样好好读书,而是喜欢自己身为一方“主帅”,带领一群小伙伴玩开仗的游戏。他不屑以农耕为业,更不想通过科举荣身,对“四书”、“五经”没有兴趣,而喜欢研读兵书、战阵、五行杂书,传说他曾经登大潜山仰天叹曰:“大丈夫当生有爵,死有谥,安能龌龊科举间?”
同治元年(1862),刘铭传率所部加入李鸿章的淮军。在参与镇压太平军的战争中,刘铭传受到李鸿章重用,迁升很快,由千总、都司,很快提升为总兵,29岁就擢升为直隶提督,成为淮军名将。
正如姚永森先生在《刘铭传传》里写的那样,刘铭传的一生主要做了三件大事:第一是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第二是保卫台湾、抗击法国侵略者;第三是担任首任台湾巡抚六年时间内开发和建设台湾。这位出身农家的将领,曾经贩过私盐,啸聚山林,其人生颇具传奇色彩。
袁世凯
袁世凯,字慰庭(又作慰廷或慰亭),别号容庵,因其为河南项城人,故又称袁项城。生于咸丰九年(1859)八月二十日。他五短身材,颈粗腿短,走路正八字步,民间传说他是“西山十戾”中的“癞蛤蟆”投胎转世。袁世凯年轻时科场失意,22岁弃文从军。曾随军东渡朝鲜平叛。甲午战争后,被李鸿章举荐到小站编练新军,掌握了一支7000多人的武装力量。从此,逐渐为清廷所倚重。
袁世凯是清末政治舞台上一个纵横捭阖的重要人物,从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晚清新政到辛亥革命,都与其有密切联系。
彭玉麟(清)对联欣赏
彭玉麟(1816-1890),字雪琴,号刚直。湖南省衡阳人。湘军将领。1853(咸丰三年)随曾国藩创办湘军水师,购买洋炮,制造大船。次年在湘潭、岳州(治今岳阳)、田家镇等处与太平军作战。1855年在湖口、九江被太平军击败。此后率所部水师配合陆师****长江,围攻九江、安庆和天京(今南京)等地。累官水师提督,授兵部右侍郎,加太子少保,有廉直名。1883年(光绪九年)擢兵部尚书,以衰病辞,受命赴广东督办防务,中法战争中,反对主和,以后因病开缺回籍。彭玉麟联语颇多,惟名胜楹联多有艺术价值。
【彭玉麟自题联】
水得闲情,山多画意;
门无俗客,楼有赐书。
——彭玉麟自题
此联寥寥数语,文情并茂。上联写水之有性灵,有闲情,山亦如画,令山水活脱如生,境界全出。下联极言自己情趣高雅,地位显赫。“赐书”,指帝王赐给的珍贵书籍。上、下联各是句中对,遂使全联流畅工稳,贯通一气而多韵致。
绝少五千柱腹撑肠书卷;
只余一副忠君爱国心肝。
——彭玉麟自题
【彭玉麟撰题联】
公去社已屋;
我来梅正花。
——彭玉麟题江苏省扬州史可法墓祠
禅门深闭月;
秋水净浮天。
——彭玉麟题江西省湖口石钟山船厅
开窗纳宇宙;
把酒对湖山。
——彭玉麟题江西省湖口石钟山坡仙楼
心将客星隐;
身与浮云闲。
——彭玉麟题江西省湖口石钟山归去亭
石压笋斜出;
岩垂花倒开。
——彭玉麟题山东省济南千佛山极乐洞
两岸凉生菰叶雨;
一亭香透藕花风。
——彭玉麟题浙江省杭州西湖迎翠轩
枫叶荻花秋瑟瑟;
闲云隔水日悠悠。
——彭玉麟集句题浙江省杭州西湖迎翠轩
商舶夜飞江月白;
天门日射海潮红。
——彭玉麟题江苏省镇江焦山彭来阁
长啸一声秋日白;
寄怀千古远峰青。
——彭玉麟题江西省湖口石钟山归去亭(集李白句)
小池波皱风三面;
乱石崖围月一弯。
——彭玉麟题江西省湖口石钟山且闲亭
星斗芒寒君子墓;
风雷灵护圣人碑。
——彭玉麟题江苏省江阴申巷吴季札墓亭
春来小苑鸟声碎;
雨过回廊花气流。
——彭玉麟题江西省湖口石钟山芸芍斋
呼酒捻花谈旧事;
曲栏小阁赏新晴。
——彭玉麟题江西省湖口石钟山芸芍斋
彭郎之至自澎浪;
焦光而后有椒山。
——彭玉麟题江苏省镇江焦山退思斋
君妃二魄芳千古;
山竹诸斑泪一人。
——彭玉麟题君山二妃墓
天地自成文,湖山有美;
国家期得士,桃李无言。
——彭玉麟题浙江省学署
百八杵钟声,撞醒痴梦;
五千言慧典,参破禅机。
——彭玉麟题浙江省杭州凤林寺
且住为佳,到此何妨小坐;
浮生若梦,劝君不必多忙。
——彭玉麟题江西省九江绀园且闲亭
两点金焦,到山者不如望;
一庵海岳,怀古者见其人。
——彭玉麟题江苏省镇江胜慨楼
好花香腻,锦囊肥红翻芍圃;
芳草情绵,书带瘦红锁芸栏。
——彭玉麟题江西省湖口石钟山浣香别墅
江上波平,远看渔舟归夕照;
山中雪霁,好携樽酒访梅花。
——彭玉麟题江西省湖口石钟山锁江亭
到此莫题诗,谁个敢为学士敌;
偶然去捉月,我来甘拜酒仙狂。
——彭玉麟题安徽省马鞍山采石矶太白楼
太白楼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区西南翠螺山麓的采石矶上。唐无和年间[806-820],为纪念诗人李白而建。宋元明清多次毁于兵火。今存之楼为清光绪年间建筑。此联当作于是时。上联“学士”,指李白42岁时由道士吴筠推荐入翰林院,遂有学士之称。下联“捉月”,相传李白在当涂采石矶因醉酒泛舟,俯身取江中月影,遂溺死;后人便在此筑捉月台纪念他。“酒仙”,指李太白。杜甫《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此联呈诗人与作者形象于读者面前,难能可贵;然“到此”与“偶然”,“谁个”与“我来”究不属工稳,当为小疵视。
飞阁自凌虚,我步云梯来上界;
狂澜谁说倒,天生砥柱在中流。
——彭玉麟题安徽省宿松县小姑庙
风露满江秋,万顷晴波濯星斗;
云霞出海曙,九霄云霭曜乾坤。
——彭玉麟题江苏省镇江东升楼
星斗摘寒芒,古今谁具摩天手;
乾坤留浩气,霄汉常悬捧日心。
——彭玉麟题湖北省武汉黄鹤楼
鹰岛白浮空,月涌江流闲鹤梦;
象山青入座,潮来窗外有龙吟。
——彭玉麟题江苏省镇江东来阁
我本楚狂人,五岳寻仙不辞远;
地犹邹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
——彭玉麟题山东省泰山万仙楼
万仙楼,亦称望仙楼,在泰山红门宫北。原祀王母,配以列仙。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建。楼东溪流鸣佩,荡绿摇翠,风清月白之夜,水月交辉,景色尤为绮丽,有“仙楼月夜”之称。上联“我本”,此为作者借古句而自称,语出李白《庐山遥寄庐侍御虚舟》诗:“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五岳”,此指泰山[岱]。《风俗通》:“岱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其惟泰山乎?故为五岳之长。”下联“邹氏邑”,泰山古属邹国。“万方”,杜甫《登楼》诗成句。原句为:“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多难”,指太平天国革命。作者站在清王朝的立场,因谓。此联借古句以写人写事,全然不着痕迹,巧妙得很。
风露满江秋,万顷晴波濯星斗;
云霞出海曙,九霄去霭曜乾坤。
——彭玉麟题江苏省镇江东升阁
击筑且高歌,举杯狂醉澎湖月;
推窗聊寄傲,横槊闲吟庐阜烟。
——彭玉麟题江西省湖口石钟山船厅
石骨耸峰余,百战河山增感慨;
钟声听浪击,千秋名士有文章。
——彭玉麟题江西省湖口石钟山坡仙楼
投馆复如归,与君尽是江南客;
逢春犹在我,何人不起故国情?
——彭玉麟题江苏省南京“湖南会馆”
王者五百年,湖山具有英雄气;
春光二三月,莺花全是美人魂。
——彭玉麟题江苏省南京莫愁湖胜棋楼
此联抒发了作者登临胜棋楼时的感慨。上联“王者五百年”,出自《孟子·公孙丑》:“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句。朱元璋自1368年定都南京至彭玉麟1864年率军攻陷太平天国天京[今南京],其间相距五百年。“湖山具人有英雄气”,是赞美湖山,亦有几分自诩之意。下联化用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句意,说春三月的莺花都是美人的灵魂所化。“美人”,指莫愁女。联语以现实结合历史、美人映衬英雄,既彻景,又切人,艺术上甚具感人之力。
毅烈炳潭州,千载英名垂竹帛;
崇祠仍故宅,一龛清供有梅花。
——彭玉麟题湖南省衡阳李芾祠
洞口开自哪年?吞不尽潇湘奇气;
岩腹藏些何物?怕莫是今古牢骚。
——彭玉麟题湖南省株州观音岩
江流石不转,把酒登临,叹滚滚英雄安在;
路险心亦平,凭栏俯仰,喜茫茫风月无边。
——彭玉麟题江西省湖口石钟山江天一览亭
祀典重春秋,浩气常存,仰瞻岳色湘流壮;
皖江鸣日夜,英风未泯,犹听金戈铁马声。
——彭玉麟题安徽省安庆湖南会馆
回首望衡阳,最难忘石鼓书声,雁峰鸿影;
羁身在沅水,一样是春风人面,逆旅乡情。
——彭玉麟题湖南省怀化县洪江衡阳会馆
大地少闲人,谁能作风月佳宾,湖山贤主;
前朝多古迹,我爱此荷花世界,鸥鸟家乡。
——彭玉麟题浙江省杭州环室居
胜地足流传,直搏得一代芳名,千秋艳说;
赏心多乐事,且看此半湖烟水,十顷荷花。
——彭玉麟题江苏省南京莫愁湖
大地少闲人,谁能作风月佳宾、湖山胜友;
六朝多古迹,我受此荷花世界、鸥鸟家乡。
——彭玉麟题江苏省南京玄武湖
这副楹联并不专在刻划玄武湖的风景,联语抒发作者对闲适生活和自然风光的向往,乃是其主旨所在。上下班联写平日无暇欣赏湖风山色的遗憾。作者说“大地少闲人”,实际上是感叹自己少闲暇,连观赏“风月”、“湖山”的机会都没有,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于闲居者的羡慕。下联写游湖时的喜悦。南京是六朝旧都,自三国时东吴开始,玄武湖上就有修筑建造,至今留下不少名胜古迹,供人游赏。更可喜的是,玄武湖水面广袤,碧波荡漾,鸥鸟成群,荷花飘香。这里一切都充满着生机,而又显得那么清新可爱,使人流连忘返,萌生还归自然之念。对联用语明白如话,好似随口而出,但形象鲜明,富有诗情画意。
一画本天开,破上古洪荒,草昧无须绳更结;
六书随世换,供后人摹写,英雄未免笔难投。
——彭玉麟题浙江省杭州吴山仓圣庙
到处便为家,望楚尾吴头,异地同临明月色;
他年谁是主,合衡峰鄂渚,天涯都作比邻看。
——彭玉麟题江西省吴城全楚会馆
吴城今属江西省永修县,春秋战国时属楚地,与吴相连,故有“楚尾吴头”之称。相传东吴周瑜曾在此练兵。元·陈友谅、清·石达开皆据为要塞,重兵扼守。联语既抒发了广阔而超脱的襟怀,也流露出对时局的隐忧。上联写出游子胸怀,作者离乡背井,四海为家,却感到“异地同临明月色”,颇有苏东坡《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意。下联感叹时世光景。吴城连接衡山、鄂州,“天涯都作比邻看”又化用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句。然而岁月沧桑,他日又将谁主沉浮?对清王朝风雨飘摇的局势,发出深沉的喟叹。“鄂渚”,即鄂州。《楚辞·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相传在今湖北省武汉黄鹄山上游三百步长江中。隋改郢州[今武昌]为鄂州,即因渚而名。联语富于感情,对清王朝的风雨飘摇的局势,发出深沉的喟汉。语调舒婉,富于历史沧桑之感。
栋梁萃杞梓楩楠,带来衡岳春云,荫留吴地;
支派溯沅湘资澧,分得洞庭秋月,照澈秦淮。
——彭玉麟题江苏省金陵“湖南会馆”
上联说会馆的“栋梁”之材来自衡岳,它带来了衡岳春云,荫被了东南吴地。“衡岳”,即南岳衡山,借代指湖南。“杞梓楩楠”,都是优质树材,四词连用,喻各类人才之多。下联说会馆所在地金陵,在长江下游,由此可上溯至“沅湘资澧”,即湖南各地,沅湘资澧分流而下,流经洞庭,分得秋月余晖,又回到了身居的吴地而照澈了秦淮。“分得”,巧喻了部分湖南人在金陵发挥的光和热。全联紧扣“金陵”、“湖南”两地,从湖南人在金陵所作贡献着眼。用“春云”、“秋月”来比喻湖南人对吴地的荫被及其所发挥的作用,语意含蓄不露。上联开头六字,“栋、梁、杞、梓、楩、楠”,全是木部偏旁形声字,下联开头六字,“源、派、溯、沅、湘、澧”全是水部偏旁形声字,因用得自然,不觉牵强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几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
五百载,故侯安在?只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彭玉麟题广东省广州越秀山镇海楼
越秀山在广州市北部,因有越王台故址而得名。又称观音山。镇海楼高五层,在越秀山上。旧谓用以****紫云黄气之异。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新中国成立后按原样重修,辟为博物馆。上联“危楼”,高楼。危,高峻。语出李白《夜泊山寺》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摘斗摩霄”,谓摘星斗摩青天。下联“故侯”,指朱亮祖,镇海楼为朱亮祖修建。朱亮祖曾被封为永嘉侯,故称。此联吊古抒怀,悲壮有力;“问谁”“只我”两句,所绘形象迥然有别,生动有趣。
时局类残枰,羡他草昧英雄,大地山河赢一著;
湖山传轶尘,对此荷花秋水,美人心迹证双清。
——彭玉麟题江苏省南京莫愁湖胜棋楼
放胆挂征帆,我曾经约沧海烟波,泛洞庭秋月;
举头逢佛地,客好来看过江山色,听高阁钟声。
——彭玉麟题广西省合浦大士阁
我从千里而来,看江上梅花,直开到红羊劫后;
谁云一去不返,听楼中玉笛,又唤回黄鹤飞高。
——彭玉麟题湖北省武汉黄鹤楼
黄鹤楼,原址在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鹄矶头。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创建,后屡毁屡修。1868年[清同治七年]再次重建,此联当为是时所作。上联“江上梅花”,语出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诗:“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落梅花,即笛曲《梅花落》。“红羊劫”,指国难。古人迷信,以丙午、丁未是国家发生灾祸的年份,因丙、丁均属火,色赤,未属羊,故称。此指太平天国起义和清王朝的长期****。“谁云”,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此联语句流畅,如从口出,用典自然而无痕迹,堪称佳作。
凭栏看云影波光,最好是红蓼花疏,白苹秋老;
把酒对琼楼玉宇,莫孤负天心月到,水面风来。
——彭玉麟题浙江省杭州西湖平湖秋月
上联写平湖秋月的白天风光:“云影、波光、红蓼、白苹”,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西湖秋光图”。下联写平湖秋月的夜景:湖中及四周的亭阁台榭,分明可见,人坐亭中,清风徐来,把酒相对,如置身于仙界琼楼玉宇之中。“天心月到”句,化用宋·邵雍《清夜吟》:“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诗意。一日一夜,景物不同,各有佳趣。“最好是”、“莫孤负”二语,领起下文,点明平湖秋月最好景色的具体内容及时间,加强了联语的韵致。联语选材具体,描写景物清新俊逸,雅谈空灵,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心远天地宽,把酒凭栏,听玉笛梅花,此时落否?
我辞江汉去,推窗寄慨,问仙人黄鹤,何日归来?
——彭玉麟又题湖北省武汉黄鹤楼
直道本难行,笑痴人纵辔登山,到悬崖悔迟勒马;
慈航原普渡,愿众生回头视岸,遇急流趁早收帆。
——彭玉麟题安徽省宿州启秀寺
大江南北,亦有湖山,来自衡岳洞庭,休道故乡无此好;
近水楼台,收尽烟雨,论到梅花明月,须知东阁占春多。
——彭玉麟题江苏省扬州平山堂
萧梁逝水,往迹犹新,问谁大雅扶轮,再继元储不朽业;
沧海横流,人间何世,趁我余光秉烛,补读平生未见书。
——彭玉麟题江苏镇江招隐寺昭明读书台
传说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曾在招隐寺读书,并在增华阁编成我国第一部诗文选集《文选》。作者游览此地,发抒自己的感慨。上联凭吊历史陈迹,慨叹后继无人。头两句说南南朝萧衍所建立的王朝已如流水逝去,而其子萧统在这里读书的案石却依然存在。接着慨叹当时已无德高才大的人能继承并推动昭明太子那样不朽的事业,这对清王朝的诸王子来说,实有弦外之音。“萧梁”,指南朝萧衍所建立的梁朝。“大雅”,谓德高才大的人。班固《西征赋》:“大雅宏达,于兹为群。”“扶轮”,扶翼车轮,指在侧推进。“元储”,即元子[天子、王侯的嫡长子]储君[皇位继承人],此指昭明太子萧统。下联面对目前形势,发出更为深沉的感叹。当时清王朝政局混乱,社会动荡,像海水到处泛滥一样,已经不成世道。作者只想趁晚年岁月,炳烛读“平生未见书”。即真正可以经邦济世,挽救国家的书,这里隐约地表达了作者对已往所学的那套大道理已经有所怀疑,而欲另求新知。可见作者虽老迈,而志在千里。“炳烛”,谓然烛照明。《说苑·建本》:“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联语紧扣“读书”二字,赞昭明雅好读书,建立了不朽之业,叹今日已无人能继其志业;时势艰危,作者虽年力就衰,仍将补读平生未见之书,吊古伤今,感慨深沉,笔力苍劲。
大江南北,亦有湖山,来自衡岳洞庭,休道故乡无此好;
近水楼台,收尽烟雨,论到梅花明月,须知东阁占春多。
——彭玉麟题江苏省扬州平山堂
退食有余闲,当载酒人来,莫辜负万顷波光,四围山色;
临流无俗虑,看采莲船去,只听得一声渔唱,几杵钟声。
——彭玉麟题江苏省南京愚园昙碧含芳轩
江淮河汉,浪涌涛惊,三千里扫荡纵横,君等能当天下事;
矢石戈矛,血飞肉薄,十六载精忠义烈,国殇惟有楚人多。
——彭玉麟题安徽省安庆昭忠祠
听石钟镗鞳,即此便是灵山,愿我佛西来,广结无边善果;
苦幻海沉沦,不必远寻觉路,看大江东去,淘尽多少英雄。
——彭玉麟题江西省湖口石钟山报慈禅林
钟阜割秀,清溪分源,咫尺接层城,叹禁苑金虚,尚留此寺;
谢傅棋枰,荆公第宅,去来皆幻迹,问孤墩终古,究属何人。
——彭玉麟题江苏省南京半山寺
地以人传,溯自周郎习战,苏子题词,仙吏将才,千古各成奇迹;
天留我住,故叫彭蠡风帆,匡庐瀑布,水光山色,一时都入壮观。
——彭玉麟题江西省吴城镇望湖亭
一瓢草堂遥,愿诸君景仰先贤,对门外岳峻湘清,想见高深气象;
三篱桃浪暖,就此地宏开讲舍,看眼前鸢飞鱼跃,无非活泼天机。
——彭玉麟题湖南省衡阳船山书院
六百余部藏经,无非发明圣教,镇大江突兀奇峰,好凭佛力金轮,普销劫运;
五十三参奥义,何能赞叹菩提,愧老夫颓唐秃笔,敢与坡公玉带,永寿名山。
——彭玉麟题江苏省镇江金山寺藏经楼
史笔炳丹书,真耶!伪耶!莫问那十二金牌,七百年壮士仁人,更何等悲歌泣血;
墓门凄碧草,是也!非也!看跪此两双顽铁,亿万世奸臣贼妇,受几多恶报阴诛。
——彭玉麟题浙江省杭州西湖岳飞墓(30+30=60字)
忠臣魂,烈士魄,英雄气,名贤手笔,菩萨心肠,合古今天地之精灵,同此一山结束;
蠡水烟,湓浦月,当江涛,马当斜阳,匡庐瀑布,揖南北东西之胜景,全凭两眼收来。
——彭玉麟题江西省湖口石钟山昭忠祠(31+31=62字)
古来征战几人回?想当年城覆金瓯、洲横铁锁,江流石不转,实疚我心,只今劫满红羊,极目沧桑馀感慨;
日暮乡关何处是?听此地钟声镗鞳、浪激噌吰,鸟鸣山更幽,欣瞻庙貌,特愿灵屯白马,永怀兰芷奠馨香。
——彭玉麟题江苏省南京楚军水师昭忠祠(40+40=80字)
战舰列千军,想当年小乔夫婿,破浪乘风,多少雄姿英发。今我戈船来击楫,吊古凭栏,叹几许事业兴亡,只赢得残灰劫火;
湖天开一碧,看此日大地山河,落霞孤鹜,无非活泼生机。谁家铁笛暗飞声?悲歌击筑,把那些沧桑感慨,都付与芳草斜阳。
——彭玉麟题江西省永修吴城望湖亭(47+47=94字)
浔阳即今九江。望湖亭在鄱阳湖岸,今已不存。此联题写时间当在1857年左右。上联“战舰”,指东吴都督周瑜曾统水师在鄱阳湖演习,作者以此联想旧事。“小乔”,指周瑜妻。苏轼《念奴娇》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石初嫁了,雄姿英发。”“戈船”,古战船的一种。船上建矛戈,四角悉垂幡毦[er3]旌葆麾盖,因谓。“残灰劫火”,佛家语。此指战火后的残迹,下联“湖天一碧”,写登楼亭瞭望的眼前景色:水天一色,宛如一块碧玉。“落霞孤鹜”,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鹜,野鸭。“铁笛”,铁制的笛子。其声壮烈激越,有“穿云裂石”之力。“悲歌击筑”,古代击弦乐器,战国末燕人高渐离,善击筑,与荆轲至交。荆轲谋剌秦王政,他到易水送别,以壮行色。秦灭燕后,他隐姓埋名,以求躲避。后为始皇发现,熏瞎他的双目,仍使击筑。高在筑内暗放铅丸,扑击始皇,未中被杀。“芳草斜阳”,语出杜牧《长安送友人游湖南》:诗“山密夕阳斜,人稀芳草远。”斜阳,夕阳。此联格调低沉,思想消极,可见作者在战火之后,心里并不踏实。
五千年皖公何在?地接东南,消除浩劫,选胜快登临,尽鹤唳丹霄,鸥盟黄浦,拓此一亭佳景,荡涤胸襟,寄与墨客骚人,莫辜负新秋明月;
卅六载贱子重来!天开图画,俯仰长吟,凭栏休感慨,看龙峦迭翠,鹅屿浮青,骋我百战壮怀,放宽眼界,收览练湖潜岳,依然是旧日山河。
——彭玉麟题安徽省安庆大观亭(52+52=104字)
【彭玉麟贺赠联】
开卷古今都在眼;
闭门睛雨不关心。
——彭玉麟赠俞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25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