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曹操为什么一辈子都没有称帝,曹操不愿做皇帝的原因是什么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0 03:56:45

曹操为什么一辈子都没有称帝,曹操不愿做皇帝的原因是什么

你真的了解曹操不称帝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要说起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拜三国演义所赐,估计大家最熟悉的人物是刘关张三兄弟,毕竟在演义里,这老兄弟几个是妥妥的主角光环,但是即使是三国演义中,曹操也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物。其实历史上的曹操可以说是多才多艺,他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也是魏晋时期非常厉害的文学家和军事家。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说是百年难遇的帝王之才,他却一辈子都没有称帝,这是什么原因呢?

大家都知道,曹操和袁绍打了一架打赢了之后,他基本就是中国北方的主人,而刘备占领的四川和孙氏家族的江东,其实和他的土地相比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说曹操统一了三国也没什么问题。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又让小皇帝给自己封了丞相,说是丞相,其实这皇帝的权力都在他的手中。在平定了平原之后,曹操又做了三公,可以说他就是汉末实际上的统治者。其实比较有意思的是,汉朝末年的三公可是不是那么好当的,之前的三公,比如貂蝉的义父王允就是死的非常难看,这么看来曹操这个三公的位子也是很需要勇气的,不过曹操毕竟是曹操,和那些靠干女儿的三公不一样,这位大权在握的领导者也是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把这个很有意思的诅咒破除了。

在坐上了三公之后,曹操当了丞相之后并不满足,很快就让献帝封他为魏王,献帝可以说是和溥仪一样,这个皇帝做的就只有名头了,所以也是只好给曹操封了一个魏王,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这个时候的权利中心,已经从皇帝转到了丞相,这就让人更加奇怪为什么曹操坚持不肯做这个皇帝,难道是有什么隐秘的原因么?

其实曹操自己还是很想做皇帝的,因为这些野心家戎马了一辈子,其实为的也就是这个皇帝的宝座,在曹操晚年的时候,一些汉臣就为了讨好曹操,联名上书请命,让曹操顺应天的旨意做了皇帝,曹操听了之后也是蠢蠢欲动。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弟弟,也就是夏侯惇听说了这件事,赶回了朝廷劝他,说是如果他做了皇帝,那么就是给了吴蜀再一次攻击魏国的理由。曹操听了之后,终究还是没有为了自己的欲望做出这个决定。不过这件事情过后不就,曹操就因为生病死掉了,所以他最终也只是魏王,而不是理所当然的魏武帝,夏侯惇也是在事后很后悔,因为他的劝阻,让曹操终其一生也没有获得他一直追求的皇帝宝座。

曹操在统一了北方之后,魏国内部其实是很稳定的,曹操以自己特有的政治手段把自己的部下可以说是降服的很好,所以曹操不称帝的原因其实不在内部而是在外部。赤壁之战之后,国家局势呈三足鼎立之势,其中曹操的实力虽然最强,但是他也没有绝对的把握面对吴蜀联军,如果他一旦称帝,那么吴国和蜀国也就没有了其他理由,只能兴兵讨伐,也正是因为担心这一点,曹操才忍住了自己内心的欲望,安安分分的做自己的魏王。这样他不仅不是背叛大汉的逆贼,而且还可以借着献帝的名义对同为臣子的吴国和蜀国进行干预。

这一件事,曹操内心是最清楚不过的了,就在赤壁之战之后,国力大损的曹操没有能力再南下,于是和吴国和蜀国有了一阵子短暂的和平时期。这个时候,孙权特意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说是现在这个国家在您的治理之下的确是非常强盛,为何不干脆做一个千古留名的帝王呢?

曹操看了之后笑了笑,对左右说,这个孙权是想把我放在炉子上烤啊。这个回答就是非常的厉害了,这里他指出了孙权的祸心意图想把战争的焦点放在自己的身上。另一方面汉朝的时候,传说如果有人可以替代刘氏家族就要在火德上在其之上,也就是曹操想当皇帝就要坐在炉子上的意思。这当然是玩笑,但是曹操的政治敏锐可见一斑,其实孙权这封信也是有试探的意思,而曹操也是未尝甘心于做一个魏王。

这也是曹操的厉害之处,他虽然没有称帝,但是实际上的兵权和政事都是他在处理,汉献帝这个时候除了自己的后宫其实哪里都管不了。而留下了汉帝,曹操自己就是大将军,他反而由一个推翻汉王朝的逆臣,变成了帮助汉王朝完成统一的丞相。虽然说实际上没什么用,但是对于一些拉不下脸皮的汉朝旧臣也是给了一个台阶下,他攻打荆州的时候,刘宗投降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通过不做皇帝,曹操得到的好处数不胜数,对于一个十分清醒的统治者而言,不让自己的私欲蒙蔽了眼光也是一个非常基本的素质。献帝就曾封给曹操十万人做魏国的庶民但是曹操立刻就写了一个折子,表明自己并没有取代汉王朝的意思。

其实汉献帝这一招也是很聪明,因为汉朝国公封地自然是要把军权让出来的,曹操就是明着告诉献帝,别想了这是不可能的,这个奖励我也不要,军权肯定是不会放的,曹操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告诉群臣,自己是不会替代汉帝的,但是同样的,实际的统治权他一点也不会放弃。如果这种想法真的实现了的话,这种制度倒是和日本很像,也就是说皇帝不会换,但是权利都是将军的。

曹操作为三国时期最为有名的政治家,也是有这野心家非常鲜明的特质,也就是不慕虚名,只争实利,这才是曹操坚持不称帝的根本原因。

曹操为何做了一世汉臣却不愿称帝?

曹操为何做了一世汉臣却不愿称帝可能是觉得,当时曹操肯定也是想做皇帝的。但是那个时候的时机还不到。所以导致最后曹操都没有做皇帝。

曹操北上后,他的地位开始日益提高。在得到皇帝的允许后,他以皇帝的名义成为了首相,并行使了治理国家的权利。在平定中原之后,他被命为司空,成为“三公”。然而曹操的野心被没有停止,从丞相,又当了三公,曹操还想位列王侯,作为曹操傀儡的汉献帝只好依着曹操,便封他成为了魏王。但曹操却一直没有称帝,到死也就是个魏王。当年一些汉臣为了奉承曹操,写联名信请曹操废掉献帝自己称帝,夏侯墩知道这件事后,便马上去找曹操,并对曹操说千万不能称帝,如果称帝了吴国和蜀国就有借口来攻打你了。曹操听后也非常十分赞同夏侯墩的说法,便一直没有称帝。

还有一点可以说明曹操的担忧。在赤壁之后,曹操不敢向南增兵集中于北方。记住北方的繁荣。孙权利用这次机会拍拍曹操的奉承,说曹操现在受到人民的钦佩,应该当皇帝的。曹操读了信后冷笑一声,说:“孙权那小子想把我放在火上烧烤哪。”。

后来陈群也是又劝曹操称帝,曹操只回了一句很有深意的话:“若天命在吾,吾其为周文王矣。”这与《让县自明本志令》中的“三分天下有其二——周之德可谓至德”相呼应,说明曹操正在对现有的权力资源进行整合,一旦成功,那就是从周文王到周武王的转变了。

曹操为什么没有当皇帝?

曹操不称帝并不是他不想当皇帝,这在史料中有明确记载。《曹瞒传》和《世语》都称尚书桓阶"劝王(曹操)正位,夏侯以为宜先灭蜀,蜀亡则吴服,二方既定,然后遵舜、禹之轨,王从之。"由此看来,曹操并非只是一心一意匡扶汉室,其实他还是想当皇帝,只是蜀、吴未定,他坐不稳这个宝座。还有,曹操在看完孙权劝其称帝的信后,曾经无可奈何地发出了一句感叹:"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周文王没等灭掉殷纣王就去世了,其子姬发后来灭商,建周朝,即帝位,尊其父为周文王。曹操以周文王自居,说明他不是不想改朝换代,只是自己身体有病,已经来不及了。还有人以为,曹操不是不想做皇帝,事实上他做不成皇帝。就是轻而易举把汉献帝搞掉,他也只能做个控制一方的草头王,做不成统一全国的真皇帝,而且还要背个"篡汉自立"的万世恶名,倒不如只要实惠,不要虚名,所以才一直"谦虚"着不称帝。

曹操虽有一统天下的决心,但并没有做皇帝的野心!这是为什么呢?

自北方平定之后,直到曹操死去。其间自尚书令直到魏王,与其说曹操的权力一步一步的凌驾于汉献帝之上,还不如说从始自终献帝就没有任何的权力更为恰当。但汉末的清流及士族势力仍不可小窥,故而曹操不断的拉拢名流、名士,一方面为争取士族和清流的好感,一方面还可得到人才,一箭双雕不可谓不精明。虽然曹家天下后来被“士族”司马氏所篡夺,而这司马懿还是曹操用上刀子才请出来的,这么说起来似乎是自有天意。另一方面,曹操所把持的“挟天子以令天下”的金字招牌又给了他光明正大招揽人才的便利,他甚至还利用这面招牌从江东孙家班抢来了华歆。然而由于曹操打着汉天子的招牌,所以有些人并非为曹操而去,他们自认为是汉朝臣子,对曹操威逼献帝的举动十分不满,这其中就有荀彧,当他再三的反对曹操就任魏公受九锡之后,曹操终于忍耐不住,将这位自投效以来立下无数汗马功劳的老臣赐死。

然而曹操虽然集权,但终究没有做皇帝。这不但反映了曹操在权势巅峰之时的清醒与明智,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热衷于权力且看重实利的心理。当时不少人认为曹操有异志,不但咱家不知道多少辈的老祖宗刘备和诸葛亮、周瑜等人指责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甚至在曹操统治下的许都也不少人认定曹操意在代汉。此时有人建议曹操交还兵权,回到自己的封国养老以“杜天下人之口”,对此曹操坚决反对,还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道: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

在这里,曹操针对有人要自己交出兵权、辞去丞相、回归封国的事情,提出不能因为贪图虚名而遗祸将来,并且说的冠冕堂皇:决不能因为自己得虚名而让国家再度陷入动乱。实则曹操也心知肚明,一旦自己没有兵权,说不定哪天仇人就会杀上门来。因为这些原因,决定了他一旦抓到权力就会死死不放,这一是保全自身,二是威重天下,三则是功名富贵的满足。“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真可谓曹操的大实话,其蕴含的内在思想就是一个“实”字。

对曹操来说,地位平行的三公制度是他通往独裁之路的障碍。为了从法度上求得把持朝政的正统性,曹操进行了官制改组。建安十三年,曹操废三公而置丞相,六月就任丞相之位。通过这种调整,曹操可以完全操纵朝廷和天子。他的命令通过丞相主簿司马朗传递给代尚书令荀彧,再由荀彧传给献帝,最后由献帝以诏书的形式发布。

建安十六年正月,在曹操的安排下,献帝下诏命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并副丞相,并有权设置官署。按汉仪,五官中郎将负责护卫皇宫,隶属光禄勋,不置官署。曹丕可以置官署当然是特许,而且还是副丞相,丞相府在邺城,所以曹丕也供职于邺城。曹操费尽心思,就是为了锻炼儿子的实际能力,而且儿子在大本营镇守,自己也可以放心出征。

同时,为了突显曹操的地位,在建安十七年,献帝命曹操上殿不用呼名,入朝不用小跑,可以带剑穿鞋上殿(汉时臣子见皇帝要先接受检查,不能穿鞋只能穿袜子,也不能带剑,上殿时由司仪官高呼其官职姓名,还得一路小跑进去,可千万不能迈方步,要不然就要受罚甚至掉脑袋),如同萧何。

建安十八年五月,曹操受魏公及九锡(九锡乃是天子赐予臣子的九种礼物和待遇,这通常被认为是大臣篡位的前兆)。此前曹操早就做好了各种准备,包括增加魏郡的地域、复古置九州等,董昭等人看出曹操的意图,建议曹操“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但因为荀彧的反对而作罢。曹操情急之下逼死了荀彧,于是再没有人敢阻止他,曹操遂于十八年正月以献帝名义合并十四州为九州。这样,曹操所领的冀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州,魏郡也是最大的郡。曹操最终是要使得冀州和魏郡拥有全国首屈一指的实力,当然他办到了,这也为将来的魏王国奠定了基础。

建安十九年正月,曹操在封地内举行耕种籍田的仪式,籍田就是天子或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地,此举表明了魏的分封国的地位正式确立。同年三月,献帝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之上,并授曹操金玺、赤绂、远游冠等物。金玺不用说,自然是金子做的印章;赤绂呢就是赤色的用来穿印章的带子;远游冠形如天子所戴的通天冠。这三样东西按汉朝的规矩都是皇太子或者诸王才能拥有的,曹操得到了它们,实际上已经是有实无名的魏王了。十一月,由于伏皇后的密书被发现,于是被幽闭而死。早在建安十八年,献帝就已经按曹操的意思迎娶了曹氏三女,现在便顺理成章的将三女中的曹节立为皇后。不过后来曹操死后,曹丕逼迫献帝让位的时候,却是这位曹皇后最先也是最大胆的反对和诅咒,可见献帝还是有点魅力的……。啊,扯远了……

建安二十年九月,献帝授予老丈人魏公曹操分封诸侯、任命郡守国相的权力。以前曹操还要在形式上进行举荐,现在连形式都免了。有了这个权力,曹操立马在第二个月,也就是十月设置了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共四等爵位,连同以前的列侯、关内侯共六等,并大肆封赏。于是乎,得官爵者大呼魏公英明神武,早把汉天子丢到爪哇国去了。

建安二十一年五月,献帝下诏曹操进爵为魏王,并得到金虎符。按照汉朝规矩,中央政府发给郡守国相铜符和竹符。铜符为铜质虎形,是调发军队的凭证,天子留右边一半,郡守国相持有左边一半,调兵时符合方可发兵;竹符是在五寸长的竹简上镌刻篆书而成,作为机要通讯的凭证或者使者的证明。金虎符其效用与铜符一样,这说明献帝已经在制度上承认曹操有调兵权,虽然献帝承不承认都一回事,但是名不正言不顺,所以这也是曹操所希望的。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深知异姓王之害,他费尽心机除去韩信、彭越等异姓王之后曾宰白马与群臣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故此后未见汉天子正式册封的异姓王,由此看来曹操真可谓两汉四百年来第一人。

此后几年,献帝又诏命魏王曹操在许多方面都可以享受天子同等的待遇,又任命曹丕为王太子。曹操也进一步完善魏国的政治组织,任命钟繇为魏国相国、任命华歆为御史大夫,建立太学以做为培养魏国官僚人才的基地等等。

自建安十三年到二十二年,曹操逐步的从政治体制等方面将汉献帝的权力转移到自己身上,完成了曹魏王朝的准备工作。魏王的地位在名义上比刘协低上一级,但是汉朝廷的所有权力真真正正的主人还是曹操。

然而曹操并不打算代汉称帝,为此他还尽力设法维持与汉献帝表面上的君臣关系。曹操本人生活简朴,却竭力让献帝及皇族奢侈享受,其贡奉的物品不但数量多而且都很华丽。曹操的高明之处在于不做天下众矢之的,不冒天下之大不韪。他已经得到了太多的实际利益,他大权在握,生杀予夺,连皇帝都可以操纵,他加九锡为魏公魏王,拥有的已经太多,没有的只是那一顶皇冠而已。在建安二十四年,孙权上书表示愿意称臣并尊奉曹操为帝,曹操清醒的认识到了孙权的阴谋,笑曰:“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意思就是:孙权这小子想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啊!在侍中陈群等人的劝说下,曹操仍然不肯称帝,说道:“‘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意思是:只要掌握了实权,何必一定要皇帝这个虚名呢?即使时机已经成熟,我也要做周文王,象周文王一样给儿子周武王创造条件,让儿子去做皇帝。由此可见,曹操已经将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发挥到了极至。

汉末的袁术是个无才无德的人,他仗着自己四世三公的门第称霸一方,更奢望代汉自立,却不了解自己有多大的本事,更忘了自己还是汉室臣子。因此,他狂妄的称帝自重落得个吐血而死的下场。不能不说歼灭了袁术的曹操没有领悟袁术这个前车之鉴,而且他曹操也是汉室臣子,而且他曹家自祖父曹腾、父亲曹嵩以及他自己和他的儿子曹丕等人,累受汉室皇恩已历四世。曹操始终明白,自己是汉室臣子,作为一代豪雄,他虽然急功近利,但是却仍然不敢称帝,况且他心头始终还有一种忠臣情结。说到这里或许有人觉得奇怪:忠臣?曹操要是忠臣那还有谁是奸臣那?勿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光和末年黄巾起义之时,曹操那时尚且年少,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正是血气方刚。年轻的曹操急切的盼望为朝廷出力,做洛阳北部尉之时不畏权贵;在镇压黄巾起义之中,曹操也十分卖力;济南国相任上大力整顿吏治;典军校尉时刺杀董卓;陈留散家财招募义兵,联合诸侯讨伐董卓等等。曹操在董卓独掌大权之时毅然和董卓决裂,以献身精神首举讨董义旗,可谓汉末第一英雄。陈留散尽家财招募义兵之时,曹操的想法不得而知,但至少有这么两种可能:成功,则为汉朝扫除董卓之徒,重整河山,做一个汉室忠臣,流芳千古;不成,也可拥兵自重,可招募天下英才,与群雄逐鹿。所以说,当时的曹操还可以说是为汉王朝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的,虽然后来因为群雄短视止步不前导致曹操孤军深入大败而归,但是可以说这次的失败给曹操上了一课:自己没有实力,没有地盘是绝对不行的。他于是转而开拓地盘,扩充军队,踏上了逐鹿中原的道路。

年老的曹操虽然位高权重,但可以说内心之中仍然存在着忠于汉室的想法。况且当时曹操已经六十多岁了,而且身体有病,自觉将不久于人世。如果自己称帝,就违背了当初自己一再表示的决无代汉自立的誓言,并且会对自己的声誉、名节造成不利的影响,同时也给敌对势力攻击自己提供了口实。曹操是个务实的人,他宁愿做周文王。

曹操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他是三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屯田迅速恢复了汉末被严重破坏的农业生产,他注解《孙子》并编撰了《孟德新书》作为军事指导书,他的文章诗作气势磅礴。然而他的内心世界却是更加的扑朔迷离,或许曹操的内心也希望自己以汉室臣子的身份终其一生吧。

曹操为什么到死也没有称帝?

虽然他没有称帝,但在很大程度上其实他跟皇帝没什么区别。


提到曹操这个人,很多人对他持褒奖不一的态度,有些人觉得他是一个小人,也有人觉得他能有这样的地位实属不易。历史上的他也掌握大权,但在很大程度上他的职位只是一个丞相,始终没有坐上帝王,这究竟是为何呢?曹操的政绩无人可以诟病,但就是因为他是宦官后代,所以很多人并不看好他。曹操的祖父其实是一个宦官,因为没有生养能力,所以在后来收养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便是曹操的父亲。

小小年纪的曹操就拥有了过人的能力,在长大之后便发动了起义,再后来他又迅速掌握兵权,成为一方英雄。曹操和当时的所有英雄不太一样,因为他没有急着建立国家,而是继续追随汉献帝,直到他死去的那一天也没有坐上龙椅。最后还是托了儿子的富,才被追称魏武帝。

那为何曹操不自己称帝呢?因为他不想背上一个骂名,在东汉末年有许多名人想要自己掌握朝政,但是也没有自己穿上龙袍,也是为了怕被后世辱骂。能够成为一代枭雄,说明曹操也并不是一个愚蠢的人,他非常精明,他将战士局面看得非常透彻。本身他已经掌握了一个国家的权力,所有人都在他的控制之下,就是没有这样一个虚名。

对于他来说,不做皇帝也可以实现伟业,那为何还要这样一个虚名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25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