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清时期钟表才传入中国,之前的古人又是靠什么看时间的

众妙之门 2023-06-20 03:54:38

明清时期钟表才传入中国,之前的古人又是靠什么看时间的

对古人看时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古代人是怎么看时间的呢?在当代,我们常常强调时间观念,这是因为我们有手表、挂钟、手机等可以用来随时看时间设备。那么在古代,没有手表等物,古人是靠什么来看时间的呢?

钟鼓楼

大家一定都听说过“钟楼”和“鼓楼”这两个名词,不少城市里都有钟楼和鼓楼,比如北京、西安等。这些钟鼓楼的样式基本都差不多,都是整体以砖木结构为主,坐落在青砖、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楼体为木质结构。

其实,这些钟鼓楼就是古代的报时装置。汉朝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钟鼓楼报时的制度,只不过当时的钟鼓楼只设在皇宫里,为皇室服务。到了唐朝时期,首都长安也有钟鼓楼,而且更加讲究,早上报时的时候是敲钟,晚上报时的时候是敲鼓,这便是成语“晨钟暮鼓”的由来。

我们都知道,古代有宵禁制度,一到晚上就不允许人们再出门逛街了,这一制度在北宋时期才被取消。而在北宋之前的唐朝,宵禁制度可是一直被严格执行的。而为了让人们都知道时间,唐朝在长安的主要街道上都设立了街鼓,街鼓跟随着钟鼓楼报时,以便全城都能知道宵禁的开始。

那如果在唐朝,如果有人违背宵禁制度怎么办?答案是会被处以杖刑,而且唐朝还有因为喝醉酒犯夜禁而被杖杀的例子。

到了宋朝以后,城市的生活空前繁荣,北宋皇帝顺应民心,取消了宵禁制度。而人们夜晚出来逛街,也得知道时间,夜晚报时的一般是寺院的僧人,他们拿着铁牌子或木鱼沿街报时。古人将夜晚分为五更,每更一报时,所以报时又叫“打更”。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以及宋朝以前的朝代,只在都城建立鼓楼。而到了元明清三朝,不光都城设立钟鼓楼,其他大城市也有钟鼓楼。比如如今西安的鼓楼,许多人可能以为与唐朝有关,但实际上,西安的鼓楼修建于明太祖洪武年间。

日晷和漏刻

知道了钟鼓楼的用途,大家可能会好奇了,钟鼓楼又是通过什么方法确定时间的呢?首先是日晷,日晷就是利用太阳来测时,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古人就已经发明出了“日晷”,日晷利用太阳照出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来测算时间。

古人把一昼夜划分为12个时辰,一个时辰是两小时。日晷最小的刻度合今天15分钟,所以古人管15分钟叫一刻或一刻钟。因此在古代,十二时辰就是一昼夜,每个时辰八刻钟。

细心的朋友可能又发现了,既然日晷是利用太阳来测时的,那么在没有太阳的时候,不就不能用了吗?比如说阴天和雨天。

是的,确实是这样。所以古人又发明了不受天气影响的计时器——漏刻。漏刻是往铜壶里装入一定量的水,让它慢慢漏出,通过漏出水的量来确定时间,又叫“铜壶滴漏”。

物理好的朋友肯定又发现了,这么制作的漏壶实在太过简陋,因为水面越高时,底部的压强越大。所以就导致,水位高的时候滴得快,水位低的时候滴得慢。于是东汉时期张衡改进了漏刻,将其设计成二级漏壶,即增加一个漏壶,让水的高度变小,流得更匀速,减小了时间计算的误差。后世沿用了这种方法,在宋元时期还出现了更为精确的四级漏壶。

(容我在这里简单介绍介绍张衡,我们都知道张衡有一个了不起的发明,那就是地动仪。但实际上,他的成就远不止于此,他的发明还有瑞轮荚、指南车、计里鼓车、独飞木雕,此外他还写过一本数学方面的著作——《《算罔论》》。你以为这就完了吗?不会。张衡还是一位文学家,他的代表作《二京赋》、《归田赋》是大家公认的汉赋中的精品。)

燃香计时

我们在看一些古装影视剧的时候,一定都听过“一炷香的时间”之类的话,实际上这也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古代的燃香计时可是很严谨的,有专门用来香用来计时,这种香叫做“更香”,更的原意即时间的刻度。更香用燃烧速度均匀的木料制成,有的更香上还嵌有金属珠,燃烧到固定时间时金属珠会掉落,用以提醒时间。

燃香

这种香用来计时非常精确,宋朝时期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燃香的精准度让国外的人叹为观止。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高度评价燃香足以代替鸣钟。而且燃香的价格低廉,一盘香可用一昼夜,明朝时这样一盘香只需3文钱。

在明朝的时候,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自鸣钟作为礼物献给了万历皇帝,钟表开始进入了中国。到了清朝时期,钟表已经被广泛使用在宫廷以及贵族家里。

古人们没有钟表,那么是用哪些东西来计算时间的?

时间在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我们现在拥有了时钟、手表、手机可以随时随地的了解每一时刻的时间。但是在古代,古人并没有这些计时工具,那么古人是如何观察、了解时间的呢?他们拥有过哪些计时工具呢?



最直观的计时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古代更多的人是贫困百姓,对于这些人而言,让他们去深究每时每刻是不现实的。对这些贫困老百姓而言,他们最直观的计时方式便是太阳。天亮了,太阳升起来了就要开始一天的劳作,等到中午烈日当空,他们会简单的休息一下,然后又重新投入下午的劳作当中。当太阳下山之后,他们就回家休息、睡觉。这也是古代最直观、最廉价的计时器了,如果遇到阴雨天,那么晨曦的公鸡鸣叫也是古人重要的“计时器”了。



最辛苦的计时方式——更夫打更白天古人还可以通过太阳了解时间,到了晚上,对古人而言就没有了这个天然的计时器。出于对晚上时间的需求,便是产生了一个专门计时的职业——更夫。我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时常听到这么一句话“三更半夜,小心火烛”。这句话表明了更夫的工作,除了给百姓们提醒时间之外,更重要的还是防范火灾的发生。但是更夫其实是一个很辛苦的职业,在别人睡觉的时候,他还得出来巡街、报时。



最精确的计时方式——刻漏计时刻漏,是古代中国古代在计时器上的最精确的发明。“漏”是指带孔的壶,“刻”是指附有刻度的浮箭。据史料记载早在西周我国就发明了刻漏,只不过那时候大多是泄水型漏刻,水从漏壶孔流出,漏壶中的浮箭随水面下降,浮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这种泄水型漏刻会因为水的水压而影响到漏水的速度,从而使得计时不准确。

后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受水型漏刻便应运而生。受水型漏刻又称多级漏刻,所谓的多级漏刻是指使用多只漏壶,上下依次串联成为一组,每只漏壶都依次向其下一只漏壶中滴水。这样就避免了泄水型漏刻受到漏水速度的影响而产生的时间误差。可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刻漏已经成为了古人最精确的计时方式。



最接近时钟的计时方式——日晷在古代要数最接近时钟的计时方式,那么日晷绝对是当之无愧。日晷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日晷的晷针有点像时钟上的分针、时针,而日晷的晷面则布满了时间的刻度。在晷面上有着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

此外日晷的发明时间也是极其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古巴比伦就开始使用了,中国也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学会了使用日晷。到了1270年,在意大利、德国人们参考日晷发明了早期的机械钟,可以说日晷是现代的时钟、手表的鼻祖。



除了这几种计时方式之外,古人还会使用焚香计时,我们熟知的“三炷香”就是一种相对准确的计时方式。还有火计时,是古人通过燃烧一根以固定间隔打结的湿绳子来计时。所以没有时钟,古人照样可以通过他们的聪明才智来计时。

古代人没有现在的时钟钟表,那么他们靠什么计算时间呢?

明朝的万历二十八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教时,将钟表带进中国。那么,在没有钟表的岁月中,我们的祖先通过什么计时呢?子时,丑时这些时刻又代表了什么?与我们现在的时间有什么关系呢?

让我们先看一看古人是如何表示时间的吧。

“小时”是怎么出现的?古人什么时候上班?什么时候吃饭?

最常见的一种计时方式就是十二地支计时法。古人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采用十二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到了北宋时候,古人又把一个时辰分为“初”和“正”两部分,因为这是一个时辰的一半,比一个时辰短,所以就叫做“小时”,这也是现代汉语中“小时”的来历。

时辰的起点是子夜,也就是子时。子时分为两个部分,就是“子初”和“子正”,也就是我们今天的23:00 – 01:00。

丑时是我们现在的01:00 – 03:00,因为古时候的这个时间段里,鸡已经开始打鸣了,所以丑时又叫做“鸡鸣”。

寅时是我们现在的03:00 – 05:00,这个时候天已经渐渐要亮起来了,所以寅时又叫做“平旦”和“黎明”。

卯时是我们现在的05:00 – 07:00,这个时候太阳已经出来了,所以卯时有叫做“日出”。在这个时间段里,古人已经开始上班了。衙门里的官吏在这个时候开始查点上班的人数,又叫做“点卯”,可见古人上班还真是够早的。

辰时是我们现在的07:00 – 09:00,古人一般在这个时候开始吃早饭,所以辰时有叫做“食时”。

巳时是我们现在的09:00 – 11:00,这个时间段是临近中午的时候,又叫做“隅中”。在隋唐以前,古人一天只有两餐,没有中午饭。隋唐之后,古人才开始“一日三餐”,也就是在巳时开始吃午饭。

午时是我们现在的11:00 – 13:00,这个时间段太阳升到天空的正中,所以午时又叫做“日中”。古人一般在这个时候午睡,因为他们认为这个时间段小睡一下对健康有好处。

未时是我们现在的13:00 – 15:00,这个时间段太阳开始向西沉下,所以未时又叫做“日昳”。

申时是我们现在的15:00 – 17:00,古人在这个时间段开始吃晚饭,所以申时又叫做“哺时”。

酉时是我们现在的17:00 – 19:00,这个时间段,太阳已经向西落下,所以酉时又叫做“日入”。

戌时是我们现在的19:00 – 21:00,这个时间段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所以酉时又叫做“黄昏”。

亥时是我们现在的21:00 – 23:00,这个时间段夜色已深,古人都已经停止活动,安然入睡了,所以亥时又叫做“人定”。

午时了解过了,“午时三刻”的“刻”又是什么?

我们已经知道了古人使用漏刻计时。古人把一昼夜,也就是十二个时辰分为100刻,刻在漏刻的刻箭上。如果换算成现代计时单位,那么1刻就等于14分24秒。明朝始终传入中国后,古人发现百刻制中的1刻不是整数,于是到了清朝,古人又把一昼夜分为96刻,这样1刻就是现在的15分钟了。

那么,我们来算一算,“午时三刻”是什么时候呢?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更”又是什么呢?

汉朝的皇宫中,值班的人员被分成五个班次,轮流更换值班,所以古人把这五个时间段称为“五更”。

一更就是戌时,二更是亥时,三更是子时,四更是丑时,五更是寅时,对应现代的时间段可以在上文寻找。

古人报时的方法是击鼓和敲钟,还在城市中建立钟鼓楼,用来向全城的百姓报时。唐代实施晨钟暮鼓,傍晚时分,鼓声响起,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黎明时分,钟声响起,城门开启,百姓们就可以自由行动了。这也是“晨钟暮鼓”这个成语的由来。

上一篇文章我们带着孩子制作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日晷(详见文章《五一丨出门人挤人,不如在家跟孩子这么玩!》),现在又了解了古人对时间的表达方式,可以在孩子观察日晷的时候,把这些小知识讲给他听。我们期待下一次国学课堂的相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25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