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康熙皇帝有“千古一帝”美誉,康熙晚年为何变得如此昏庸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0 03:36:17

康熙皇帝有“千古一帝”美誉,康熙晚年为何变得如此昏庸

很多人都不了解康熙晚年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在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一共出现了四百九十多位皇帝,其中能够得到“千古一帝”美誉的只有寥寥数人,康熙皇帝就是其中之一。那么,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为何在晚年时期却变得昏庸了呢?

众所周知,康熙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一生经历了诸多的艰难险阻,才开创了“康熙盛世”的辉煌。而且,历史上的康熙也向来以杀伐果断著称,无论是铲除鳌拜还是平定三藩,都表现出了雷霆万钧的凌厉手段。可是在康熙晚年的时候,却一直对立储一事犹豫不定,促使了“九子夺嫡”的发生。

对于古代的封建王朝来说,立储乃是国之大事,太子更是关乎国本。而且康熙皇帝从小就熟读史书,更不可能不明白“国本之争”对朝廷的危害。可是他却将太子胤礽两立两废,最后不但令胤礽精神失常被幽禁致死,更是加剧了其他皇子对太子之位的觊觎之心,造成了皇室骨肉相残的惨剧。

“九子夺嫡”带来的隐患,直到雍正登基之后仍然存在,并且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如果不是因为雍正手段足够严厉,将参与“九子夺嫡”的其他兄弟赐死的赐死,圈禁的圈禁,恐怕一不小心真的会被胤禩等人取而代之。

康熙一生雄才大略,可是在立储一事上却表现得比较昏庸。虽然这其中也因为太子胤礽自身存在不足,但是康熙犹豫不定的态度,无疑加剧了夺嫡之争的激烈程度。例如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帝怒斥八皇子胤禩妄蓄大志、图谋太子之位时,十四皇子胤禵等人竟然公然为胤禩求情说:“八阿哥无此心,臣等愿保之!”

这个时候胤礽的太子之位刚刚被废,夺嫡之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康熙内心也不可能不知道皇子结党的危害。特别是在太子之位空悬的时刻,十四皇子等人的表现,无一不透露出未来的夺嫡之争是如何可怕。可是康熙皇帝却低估了其中的危害,虽然他当场拔刀要怒斩胤禵,实际上对胤禵却抱着一种欣赏的态度,日后也对其颇为重视。

康熙皇子众多,四皇子、八皇子以及十三、十四皇子都堪当大任。可是在二皇子胤礽彻底被废之后,康熙在去世前没能再次公开立储,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十分失败的决定。可能康熙本人也没有想过,在自己去世之后夺嫡之争竟然能演变成如此凄惨的结局。除此之外,康熙留给继任者雍正的也是一个徒有虚名的“康熙盛世”。

雍正继位之后面临的最大挑战,除了填补国库的亏空之外,整饬吏治也是迫在眉睫。

康熙晚年时期表现昏庸,和他晚年时的性格有着很大关系。老年时的康熙性格比较仁和,这种性格不但使他难以在众多皇子中择出太子人选,在吏治方面也奉行宽厚之道,使得朝廷吏治日渐废弛。

康熙晚年时陶醉在“太平盛世”中无法自拔,逐渐产生了“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即生一弊。古人云,多事不如少事”的观念。康熙认为,朝廷吏治的要点就在于“不生事”之中。连康熙皇帝本人就产生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可想而知下级官吏会变成什么模样。所以,到了康熙晚年时期,被朝廷委以重任的地方官,混天度日,卖官鬻爵,夤缘攀附,粉饰浮夸之风盛行。

雍正在登基之后对此也是大为恼火,甚至连康熙的面子也不顾了,在朝堂之上公然斥责:“人心玩偈已久,以至百弊丛生!”由此可见,康熙晚年时期的“吏治废弛”有多么严重。在横跨“康乾盛世”的三位皇帝中,康熙性格宽大,乾隆性格疏阔,要不是雍正皇帝大力整饬吏治,恐怕清朝早就衰亡了。

其实,在历史上的那些“千古一帝”中,晚年表现昏庸的并不仅仅是康熙,汉武帝晚年同样发生了“巫蛊之祸”,唐太宗晚年也出现了怠政的情况,这些都是难以避免的。

纵观康熙皇帝的一生,平定三藩,三征葛尔丹,治理黄准水患,种种表现仍然不失为一个贤明的君主。因此,虽然康熙晚年表现有些昏庸,但是仍然被人们誉为“千古一帝”。

怎样评价康熙皇帝

熙皇帝在位期间,为中国历史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亲征漠北,打败葛尔丹,他还通过一系列措施,解决了外蒙古,不但巩固了政权,而且稳定了边疆。在政治方面,他削平了吴三桂等三个潘王发动的叛乱,统一了台湾,打垮了郑氏后代,促进了东南沿海和台湾经济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农业上,康熙皇帝还重视农业,治理河道,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在文学上,他编纂了典籍,为后世研究文学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还引进西方科学。但在他在位时,文字狱更加兴盛,以至于文字狱在清朝也越来越严重,残害了不少文人。但这是受历史影响的结果,总的来说,康熙皇帝的确是一位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君主。

为何康熙会被称为千古一帝?因为他做的三件事吗

将康熙称为千古一帝的唯一原因就是:拍马屁。

因为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所以清朝的历史没有经历古代史官用儒家的传统做法修订正史的过程。所以对清朝人物的评价和前朝相比,缺乏一贯性。没有后世的史官去把那些过分的溢美之词删除过滤,并客观的对帝王做出评价。相反,大量的充满着歌功颂德内容的文字流传下来直接被现在的毫无历史训练的人阅读。
历朝历代,大臣品行之低很少有超过清朝的。两个原因:一个是早年投靠清朝的都是些汉奸文贼无胆之流,他们留下的传统就是无耻的拍马屁。二是清朝的野蛮统治,尤其是史无前例的残酷的文字狱打断了民间文人的脊梁,敢于直言的人基本灭绝。
稍微清高一点的人,只好在家钻研故纸堆,研究茴香豆的四种写法或者某个字在春秋战国时代怎么读之类的学问。而投身官场的人则只能被迫做一个马屁精。
最简单的例子:明朝的内阁有驳回圣旨的权力,而清朝的军机处则只能跪着用笔记下皇帝的话然后照搬执行。
康熙其实是个比较平庸的皇帝,只能说,他赶上了好时候。
历朝历代,大乱之后就是大治,因为战乱之后人心思定,而且人口少了土地就多了,地主死了一大批,人人都能有田种,自然国家会有一段安定的时间。而且以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的水平之高,只要有一段安定的时间,社会经济就能够迅速恢复到史书上的“盛世”。这段时间对统治者的要求就是一条:不要作死。
康熙登基的时候,恰恰就是这样的时期。更何况,此时南美洲的高产作物逐渐在国内得到推广,粮食亩产翻了好几倍(这并不夸张,例如,爱尔兰种植土豆以后,粮食亩产增加了十倍,导致爱尔兰的人口也随之增加了十倍。)大大延缓了土地兼并的周期。所以清朝能够获得一个比前朝都长的稳定期,也就是所谓的“康乾盛世”。
但是这个“盛世”是天上掉下来的,根本不算本事。
而且从康熙朝的一些重大事件来看,康熙的水平并不高:
一、鳌拜事件。
鳌拜并无造反的野心,否则不会傻到被几个库部制服。他会在这种地方栽跟头说明他对康熙就没什么防备。一个要造反的权臣会对皇帝没有防备?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皇帝罢黜一个大臣居然不能使用正常程序,而要诉诸于阴谋与暴力,这简直就是耻辱。
二、三番。
吴三桂原本被削弱的很厉害,清廷曾经逼迫他率领自己的手下穿越缅北的原始丛林追杀明朝最后一个流亡的皇帝,和后来的中国远征军一样,吴三桂的精锐手下在原始丛林里损失惨重,此战他的最大倚仗关宁铁骑死去大半;由于他亲手勒死了南明最后一个皇帝,他也永远失去了“反清复明”的政治号召力。可以说,这一招绝户计基本已经消除了吴三桂造反的可能。
可是,康熙的极度无能却让吴三桂觉得造反有望成功,结果导致战火席卷半个中国。
三、贪腐。
一般来说,贪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朝开国的时候总归会是比较奋进和清廉的。可是康熙当政的时候,腐败极速蔓延,尤其是当年弓马娴熟的八旗,进关不过几十年的时间就彻底的变成了混吃等死的寄生虫,已经完全不堪任用了。以至于镇压吴三桂的时候,只能依靠汉军(这里康熙必须感谢吴三桂的臭名声,不然康熙怎么敢派汉军去打吴三桂呢?)。
尤其是到了康熙的晚年,国家的贪腐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极少数的相对清廉和有操守的大臣也不得不参与贪污,以免被同僚孤立。
四、夺嫡。
康熙在对待自己的儿子们的问题上也有很大问题。他担心太子权力太大架空自己,因而纵容其他儿子培植私人力量与太子争夺储位,这就导致朝堂上出现所谓“九龙夺嫡”的乱局。大臣们一方面要应付各个皇子的拉拢,另一方面因为看不清将来的形势而不敢轻易投靠或拒绝哪一方,所以只好不断的揣摩康熙的心思。这就给康熙操纵大臣和玩弄权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可是这样虽然让他能够稳固自己的统治,却让国家的政务乱作一团,各个皇子的势力相互倾轧,大臣相互结党营私,各个集团或者为了自保或者为了夺嫡而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故意克扣粮饷导致前方全军覆没,用几万大军的生命来破坏对手的政治根基。
其结果就是,到雍正登基的时候,国家朝政已经极度败坏。
总结一下:
康熙也不过就是个普通人水平,客观地说,在古代皇帝中可以混得上一个中游水平,仅此而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24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