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晏子情商到底有多高连司马迁写史记都夸他会说话

以史为鉴 2023-06-20 03:18:34

晏子情商到底有多高连司马迁写史记都夸他会说话

大家好,说起晏子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现代人都说情商高、会说话的人就是有一种气场,能让周围人都感到舒服,甚至心悦诚服。

都想学蔡康永不管别人如何“泼妇骂街”、尖酸刻薄,总是姿态轻盈、款款道来,无论场面多么尴尬,也能温柔地化解。

但其实古代人早已情商见分晓,不信你看在春秋时,就有这么一位“会说话”的人,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都感慨道:要是他还在,我宁愿给他牵马。

这个人就是晏子,字仲谥平,原名晏婴。

晏子是继管仲之后,齐国的又一个相当出名的宰相,辅佐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的三朝元老。

晏子会说话到什么地步呢?

01 “嘲笑”主公怕死

有一天,闲来无事的齐景公带上晏子等一班臣子去牛山游玩。

到了山顶,齐景公一望,看到了自己金碧辉煌的宫殿,想到自己人到暮年,感叹道:我的国家多美呀!我要是长生不老该多好呀!

说完,齐景公痛哭流涕。

看到国君哭了,作为臣子的也不能干愣着啊,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景公的宠臣梁丘据赶紧大哭起来,其他大臣也都低头叹息。

看到此种情景,晏子反倒乐了,在旁边笑出声来。

见晏子笑了,齐景公非常不满,责问到:“你不哭也就罢了,反而自己独自的发笑,是不是在讥笑我多情善感么?”

晏子不慌不忙地解释说:“假如这大好河山应该让贤明的人长期拥有的话,那么应该是让齐太公、齐桓公、齐灵公、齐庄公等前面的几个君主拥有,那么我的国君您怎么会得到齐国的君主之位呢?正是因为先人们一代一代地拥有了齐国,然后又一代一代地离去了,所以现在才轮到国君您,假如古人都长生不死,哪能轮到您住在皇宫里呢?”

说到这里,晏子笑了笑,表示自己看到了一个不仁慈的国君,还有阿谀奉承的臣子,自己一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便笑了出来。

晏子的这一席话说得齐景公非常惭愧。

后来齐景公在一些其他场合多次流露出自己怕死的心情,每每此时,晏子便抓住时机,从姜太公、老百姓、后世子孙等各方面,多角度地劝说,齐景公慢慢意识到自己的天真荒唐,后来也就不再提长生不死的事了。

晏子会说话,不等于没有原则、附和拍马,而是即说清楚了事实,又保住了君主的脸面。

会说话是高情商的体现,更是一种技能。

02劝阻杀人

齐景公喜欢射鸟玩,就让侍从烛邹专门给他养鸟。烛邹小心饲养,精心呵护,但很不幸,因一时大意鸟儿就飞走了。

齐景公大怒,诏告官吏杀掉烛邹。

晏子知道了这件事,就对景公说:“这个烛邹真该杀,让我列举出他罪名,再杀他也不迟。”

景公说:“可以”。

晏子把烛邹召来,开始数落他的罪名:“烛邹啊,你知道你都犯了什么罪吗?你为国君掌管鸟而丢失了,这是第一项罪;因为鸟跑了而让我们国君开杀戒,这是第二项罪;这件事如果传出去,被其他国家的知道了,就会说我们的国君爱鸟胜过了爱手下人,这是第三项罪。”

晏子说完对景公说:“好啦,烛邹的罪名我列举完了,大王可以杀他了!”

景公心里气都让晏子说没了,说:“算了吧,不要杀他了,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晏子如此会说话,表面上看起来是在骂烛邹,实际上通过这三条罪状,反讽齐景公为了一只鸟竟然要杀人的荒谬举动。

一番话就将本来杀气腾腾的事,处理得体面,让愤怒化成了理解。

03巧妙回击

晏子被任命去楚国访问。

楚国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于是就让晏子在大门旁边的一处小门中进去。晏子于是停住,说:“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狗洞里进去,今天我来楚国相访,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

晏子初次拜见楚王,楚王故意怼他,说:“楚国是没人了吗,竟派你来作使臣。”

晏子转念一想,回答道:“齐国派使臣一般会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选派,贤能的人自然会到贤国的国家访问,像我这般不肖,只能来到楚国了。

于是楚王心怀不甘,想羞辱他一下。

酒宴上特地安排两个差人押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

楚王问道:“被绑的那个人是干什么的?”

差人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随即就问晏子:“齐国人都会偷盗吗?”

晏子说:“我听说橘子长在淮河以南结出的是橘子,淮河以北则是枳树,它们只是叶子相同,但味道不同。究其原因,还是水土不同。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来楚国就偷盗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楚国的水土会导致人民偷盗吗?”

楚王苦笑着说:“我这是在自讨没趣。”

凭借出色的说话之道,晏子赢得了楚王的尊重,展现出自己的高价值,化解了两国之间的一些冲突,达到了出访的目的。

除此之外,晏子还多次巧妙劝谏,让齐景公停止奢侈,实行廉政,甚至言听计从,这也是司马迁对“矮大紧”晏子的劝谏技巧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原因。

历史上,晏子也因为会说话,创造了很多历史典故,二桃杀三士、挨肩接踵、挥汗如雨、折冲樽俎等典故都和他有关。

情商高,会说话的好处真是简直太多了。

蔡康永说,你越会说话,别人就越快乐,别人越快乐,就会越喜欢你;别人越喜欢你,你得到的帮助就越多,你会越快乐。

很多人以为,你说什么样的话,会透露出你是什么样的人.

其实你说什么样的话,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晏子为何要排挤孔子?晏子身上都有哪些故事?

晏子为何要排挤孔子?晏子身上都有哪些故事?
晏婴,齐之习词者也。历史上,这个能说会道的齐之习词者晏婴就是晏子。晏子是齐国自管仲以后,又出现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与管仲的不同是,管仲是个实干派,有自己的政治、经济主张,力求变革。而晏婴则更多的是通过他过人的口才和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受到齐国人的赏识和赞美,历来有很多人对他进行过评价,褒贬不一的观点,让晏子的形象一下子丰满了起来。
晏子是齐国的大夫,字仲谥平,原名晏婴。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国相,作为辅佐了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的三朝元老,他是继管仲之后齐国出的又一位著名宰相。司马迁的《史记》将他与管仲并列,并评价两人和两位国君:晏子俭矣,夷吾(管仲)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根据司马迁的言论,我们知道晏子是个十分节俭的人,他与管仲不同,管仲做齐国的相国时,主力发展经济,使得齐国成为了东方的强国,有足以称霸天下的实力,而在晏子成为齐国的相国时,晏子的方法跟管仲不同,主要是讲究仁义、道义,主张用道德的力量去感化、教导民众,使得国家处在一种良好的运行机制里,使得齐国能够大治。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还说: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连孔圣人都认为晏子是个优秀的人,他不仅善于与他人打交道,还在交往的过程中始终对人以谦恭的态度,这是十分难得的事,既然孔子这么尊重和欣赏晏子,晏子为何又不让齐景公聘用孔子到齐国来任职呢?
当初孔子周游列国,游说各个诸侯国君王,而孔子也曾经到了齐国,他听过齐国有这么个贤人,一直都想去拜访他。顺便再推行他的儒家学说,齐景公听完孔子的言论,很赞赏孔子,也想到要重用孔子,但是却遭到了晏子的反对。
晏子却不是很同意,因为他觉得孔子的做法听起来很不错,但是实际上做起来是有困难的。孔子的主张对于乱世春秋根本就不实用,他的主张放在治世还是个不错的建议,但是在乱世春秋,大家都忙着扩张和发展,谁有空去管礼仪、道德之类的,晏子认为身处乱世最重要的就是要发展经济、军事,积极寻求对完的扩张,因此,并非晏子有意排挤孔子,是不主张用孔子的那一套思想。道不同不相为谋,说的就是晏婴和孔子吧。
晏子谏杀烛邹
晏子是个十分有趣的人,在他身上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齐景公喜欢鸟,有次他捕到了一只美丽的鸟儿很是喜欢,就让烛邹替自己好好看住,烛邹不敢怠慢这只鸟儿,小心饲养、精心呵护,但是还是由于自己的不注意,让鸟给飞了。齐景公很生气,立刻把烛邹绑起来要杀掉他。这个时候,站在一边的晏子说:大王能不能待我问罪之后,再治他的罪。
齐景公答应了。晏子问烛邹:烛邹你犯了死罪你可知罪?第一个罪就是,因为你的粗心让大王喜爱的鸟儿飞走了;第二,因为你连大王的鸟儿都看不住,大王要为一只鸟而杀人;第三,如果这件事被其他国家的知道了,大家都会说大王是个昏君,竟为了一直鸟儿杀了一个人,从而就看不起我们齐国,这就是大王要杀你的原因。说完后晏子请示齐景公要求动手,齐景公明白了晏子的话,便放了烛邹。
华而不实
晏子着实是个可爱的人,他的言语之间都是充满着语言的幽默和智慧,实在是令人钦佩他运用得炉火纯青。《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经术者》:东海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枣,华而不实,何也。有一次齐景公与晏子聊天,齐景公对晏子说:东海的水是古铜色的,而在这片红色的海域里有一棵枣树,这棵枣树只开花不结果,这是什么原因呢?
晏子回答:那时因为,从前秦穆公坐龙船巡视天下,曾用黄布裹着蒸枣吃。龙舟刚好到了东海时,秦缪公便抛弃裹枣的黄布,使那黄布进入到东海,所以海水呈古铜色。而枣被蒸过,因此长大后只开花不结果。齐景公惊讶于晏子的反映,但是他很不高兴,他说:我只是随口乱说的,你为何要一本正经地回答出来了。晏子一本正经地回到:因为,对于假装提问的人,要用虚假的回答答复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原文注解与鉴赏

史记·管晏列传 司马迁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 ***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伐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屈于不知己而伸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耶?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注释〕 管仲夷吾:管仲(?—前645),字夷吾,春秋齐国颍上(今属安徽)人。初事公子纠,后相齐桓公,辅佐桓公成就霸业。鲍叔牙:即鲍叔,春秋齐国人。“已而”两句:公元前686年,齐襄公昏庸无道,齐将乱,管仲、召忽从公子纠奔鲁,鲍叔从公子小白奔莒。纠、小白均为齐襄公弟。“及小白”二句: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杀,纠与小白争先回国即位。鲁国发兵送纠回齐,并使管仲袭击小白归路,射中小白带钩。小白佯死,使鲁国延误纠的归期,得以先回国即位,即齐桓公。桓公大败鲁军,鲁国被迫杀死纠。召忽自杀,管仲被囚禁。鲍叔遂进管仲:桓公即位后,使鲍叔为宰,他力辞不就,推荐管仲执政。桓公借口解射钩之恨,要鲁国押送管仲回齐。管仲返齐后,桓公任为相。三:多次。不肖:不贤。多:赞美。称:称述。指管仲在《管子》一书中的论述。上:在上者,君主。服度:遵礼守法。四维:指礼、义、廉、耻。“桓公实怒”二句:实:实际上,真实动机。少姬,齐桓公夫人,蔡国人。桓公曾与少姬在苑囿乘舟,少姬故意荡舟,桓公惊惧,怒而遣少姬回母家,但未断绝关系,蔡人却让少姬改嫁,桓公发兵袭蔡。蔡国,建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后迁新蔡(今属河南)一带。“管仲”二句:《左传·僖公四年》载,齐桓公伐楚,使管仲责之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包茅,束成捆的菁茅草,古代祭祀时用以滤酒去渣。“桓公”二句:山戎,又称北戎,古代北方民族,居于今河北省东部,春秋时代常威胁齐、郑、燕等邻国安全。山戎攻燕时,齐桓公曾出兵伐山戎救燕。召公,一作邵公、召康公。西周初人,姬姓,名奭。因封地在召,故称召公。武王灭纣,被封于北燕。官为太保,曾与周公分陕而治,陕以西由他治理。“于柯之会”四句:鲁庄公十二年(前682),齐桓公攻鲁,约鲁庄公会于柯(今山东阳谷县东),庄公的侍从曹沫(亦作曹刿)以匕首劫桓公,逼他订立盟约,退还侵占的鲁国土地。桓公后欲背约,因管仲进言,终退还鲁国失地,以示信用。“知与之”二句:见《管子·牧民》。与之为取:给予正是为了取得。拟:类似。三归:台名。汉刘向《说苑·善说》:“管仲故筑三归之台,以自伤于民。”反坫(diàn):反爵之坫。坫为放置酒杯的土台,在两楹之间。互敬酒后,将空杯反置坫上,为周代诸侯宴会之礼。“晏平仲婴”二句:晏婴(?—前500),字平仲,春秋时夷维(今山东高密)人。父死,继任齐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莱,古国名,在今山东黄县东南,公元前567年为齐所灭。重:二种。及之:问到他。危言:不惧危险而直言。危行:正直的行为。顺命:服从君主之命令。衡命:对命令斟酌以后去实行。越石父:春秋时晋国人,有贤名。时因冻饿,为人奴。缧绁(léixiè):捆绑人的绳索。左骖(cān):拉车的三匹马中左侧之马。谢:这里表示告辞。闺:内室。戄(jué)然:震惊的样子。摄:整理。伸:伸张(意气)。去:离婚。《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皆《管子》篇名。《管子》为战国时齐稷下学者托名管仲所作。其中《牧民》、《乘马》等篇存有管仲遗说。《轻重》等篇对经济问题阐述较多。《晏子春秋》:旧题春秋齐晏婴撰,实系后人依托并采缀晏子言行而作。次:编写。孔子小之:《论语·八佾》有“管仲之器小哉”语。“将顺其美”三句:见《孝经·事君》。“方晏子”二句:齐大夫崔杼因齐庄公与其妻私通而杀之,晏婴至崔家伏庄公尸哭之,尽君臣之礼而去。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见义”句:《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进思”二句:见《孝经·事君》。

(施忠连)

?

〔鉴赏〕 这篇文章把齐国两位杰出的政治家管仲和晏婴放在一起作传,前者生活于春秋的前期,后者则是春秋晚期人,两人相距一百四十年左右,之所以放在一起写,大概是因为司马迁认为他们是春秋时代齐国最杰出的两位政治家,都富有智慧,而且行事方式都显得与众不同,他们两人有相似之处。由于司马迁在《史记》其他部分多次写到这两人的事迹,也考虑到《管子》、《晏子春秋》的广泛流传,为了避免重复,所以这篇传记写得十分简短,并没有展示这两人事迹的细节。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司马迁的《史记》各篇体例灵活多变,并不死守一种格式。

这篇传记抓住两人品格的主要特征加以描绘,因此,虽然所用笔墨不多,两人的形象却栩栩如生。

管仲的最大特点是做事从实际出发,重视实际利益和功效。不拘守固定不变的规矩准绳,甚至不遵守某些世俗道德观念。如他出仕之前与鲍叔牙一起经商,赚了钱给自己分得多,看起来似乎有些自私,但是他得之无愧,因为他认为自己穷;他曾数次上战场,但每次都临阵退却,这似乎是贪生怕死的胆怯表现,但是他不怕人家这样看他,因为他老母尚在,靠他抚养;他的主人公子纠在与小白争夺君位的斗争中死去,按照当时的道德观念,他应当为之死节,但是他不仅不这样做,反而投奔了公子纠的政敌小白,他也不管别人怎样看他,因为他觉得自己还没有为天下建功立业。

管仲在任相治齐之后仍然遵循其从实际出发、以实利为重的一贯作风,不过这时他关注的是人民、国家和华夏民族的实际利益。他凭借齐国三面环海的有利条件,发展渔业、盐业和农业,促进商业繁荣,大力积聚和流通货物,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十分尊重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在齐国同其他诸侯国发生外交、军事冲突的时候,管仲往往根据当时具体的条件,利用齐桓公出于一时之意气而作出的决策,以实行尊王攘夷的国策,从而既抵御了外族的入侵,维护了和平的国家间秩序,又确立了齐国的霸主地位。管仲创造了中国古代政治重实情、实利、实效的优良传统,司马迁对之非常欣赏。

在记述晏婴的轶事时,司马迁比较详细地描绘了晏子的谦虚谨慎的政治品质。文章主要写了两个故事,一是他解救了身为奴隶的越石父,后一时礼貌不够周全遭到越石父的批评,晏子不仅不恼羞成怒,反而接受越石父的意见,把他敬为上宾。另外一个故事是用晏子的车夫趾高气扬的样子来衬托他的谦逊。相府的一个车夫尚且如此志得意满,而身为一个大国之相、名显诸侯的晏子却是处处自谦于人,这是一个鲜明的对照,突出地表现了晏婴品质的高贵难得。这里“志念深矣”四字颇值得细细体味。“志念”有志向、思虑等意,可见,晏子平日的谦虚不是刻意为之的矫揉造作,更不是一种虚伪,而是思想深沉的自然流露:可以理解为他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因而为政兢兢业业,如履薄冰;或是充满忧患意识,时刻为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担忧,不敢稍有懈怠;或是由于意识到自己地位的重要,出于对他人的敬爱之心,惟恐稍有不慎,自己的什么言行伤害了别人,因此平时待人接物总是谨慎小心。当然,当事关国家的荣誉和自己的人格尊严的时候,婴子是毫不含糊,决不退让的。我们知道在晏子使楚的故事中,晏婴以自己敏捷巧对的智慧给予楚国君臣以有力的回击。晏子个子不高,楚人就在大门旁开了一扇小门,让他出入,晏子拒绝走那扇门,说:“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入,我出使楚国,不应当从这扇门进去。”言辞极其尖锐有力,表明他的思想和人格中本来就有犀利的锋芒,只是在必要的时候他才露出这种锋芒。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充分表现了对晏子的由衷钦佩之情,他说:“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这篇文章从头至尾还贯穿了一个主题,即对知人善任的品质的赞扬。这篇不长的传记是写管仲与晏婴,但是却用了不少笔墨歌颂鲍叔牙对于管仲的理解和推荐。管仲多分财利给自己,他不以为贪;管仲为他谋划事情,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他陷入更困难的境地,他不认为管仲愚蠢,而是知道时机不利;管仲多次被君主免职,他不以为管仲不贤,而是认为这是由于管仲没有遇到好的时代条件;他原谅管仲曾经多次临阵退却;他不认为管仲不为公子纠死节为 *** ,深知管仲有宏图大志尚未实现。管仲遇到这么多倒霉的事情,作出这么多让人不齿的行为,但是鲍叔牙不嫌弃他,而是理解他,一再向桓公推荐他,甚至自愿居于管仲地位之下,难怪管仲对他无比感激,吐出他的肺腑之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完全可以说,没有鲍叔牙知人善任,也就没有管仲的伟大事业。从古代到当今社会,像鲍叔牙这样善于发现能人、又能大公无私地让贤,确实是不多的。

晏婴同样知人善任,他赎出奴隶越石父,待为上宾;把知错即改的车夫荐为大夫,这些做法在当时遵循传统观念的统治阶级中是难以想象的。在春秋时代,等级森严,下层人中的贤人、能人很难得到任用,大多老死于贫贱之中,即使到了司马迁时代,情况也基本如此,因此司马迁深感鲍叔牙和晏婴的知人善任的品质特别难能可贵,这就是他在这篇传记中对他们大力赞颂的原因所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24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