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不善言辞的卫绾,为什么却能受两代皇帝的器重呢

以史为鉴 2023-06-20 03:15:18

不善言辞的卫绾,为什么却能受两代皇帝的器重呢

历史上最受皇帝器重的莫过于一个叫卫绾的人。汉文帝在驾崩前,没有担心他的皇子皇孙,只留下了这样的嘱咐:“(卫)绾长者,善遇之。”卫绾为何会让皇帝临终还对他念念不忘?

卫绾从汉文帝还是代王的时候就护驾于其左右,他除了忠厚谨慎,没有别的才能。可就是凭借闷闷的忠厚、不苟的严谨,他多次立功受奖,并升职为中郎将。

汉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曾召来皇帝身边的人聚会饮酒,而卫绾却称病没有参加。汉景帝即位之后翻起了旧账本,问卫绾:“我做太子的时候,曾召你饮酒,你却称病拒绝,这是为什么?”卫绾立刻跪地请罪,说:“臣罪该万死,当时确实生病!”

卫绾不改其敦厚的本色,没有多少辩解,也没有多少阿谀。汉景帝见他确实是忠谨之人,就没有再为难他,而是赏赐给他一把宝剑。卫绾却说:“先帝已经赐予我六把宝剑,不敢再奉诏受领了。”

汉景帝有些惊讶。因为宝剑在当时可用于交换流通,一般不会只珍藏而不使用的。汉景帝就让卫绾把那六把宝剑拿来让他鉴赏,其实是看他说谎了没有。果然,卫绾拿过来的六把宝剑还在鞘中,完整如新。皇帝赏赐的宝剑是不可多得的宝物,而卫绾竟然保留到现在,说明他没有什么谋利的私心,的确难能可贵。汉景帝这才开始明白文帝叮嘱要重用卫绾的缘故。

卫绾后来升为丞相,但他并没有什么提议,只做些上传下达之类的事情,朝中大事往往不加详察。汉景帝反而认为他敦厚、不擅权,可以辅佐将来即位的少主,对他愈加尊宠。

汉景帝还有一个近臣叫周仁。周仁曾出任太子舍人,慢慢升为太中大夫、郎中令。周仁为人谨慎持重,为了让皇宫内的嫔妃们远离他以避嫌,他经常穿着打补丁的旧衣服,故意让容貌衣装又脏又乱。这个脏兮兮的、守口如瓶、从来不会泄露秘密的周仁因此极得皇帝信任,连汉景帝进入寝宫时,他也服侍在左右。周仁除了会医术外,在政治上毫无建树,甚至敦厚到即使有机会天天在帝王面前说有利于自己的话,他也只字不提。汉景帝常常向周仁询问朝中其他人的情况,周仁连自己的好话都不说,当然也不会说别人的坏话,他的回答总是让皇上自己去考察。他说得越少,皇帝就越觉得他说的话有分量,越可信。汉景帝一直任用他到驾崩。汉武帝登基后非常尊重这位前朝老臣,但周仁趁机称病辞职,带着两千石的俸禄回家养老,结局完满。

在皇权专制年代,伴君如伴虎,那些得势之人,有多少不是忘乎所以、得陇望蜀,最后落得可悲的下场?皇帝翻脸如翻书,是最不好侍候的。卫绾和周仁都属于闷葫芦,很多人猜不透他们那看似憨厚的脑袋里装的是什么。他们看似敦厚,其实是有大智慧,因为他们懂得谨慎低调的可贵,同时不贪财货,因此就没有危败之虞,甚至赢得了更多利益。

上官婉儿墓志首次面向公众展出,上官婉儿为何能受到皇帝的器重?

上官婉儿墓志首次面向公众展出,上官婉儿为何能受到皇帝的器重?上官婉儿为何能受到皇帝的器重?上官婉儿可以说是个聪明过人,而且非常的机智的人,在她母亲的培养之下非常明达吏事,聪敏。不然也不能得到武则天的喜欢。而且有“巾帼宰相”之称!在唐中宗时期被封为昭容,权利也非常的大,不仅仅是在政坛上而且在文坛上有有很高的地位!她也是唐朝时期的才女,曾经也主持过品评天下诗文的活动,一时词臣多集其门,《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

上官婉儿是名门出生,她是西汉时期上官桀的后裔,曾祖父曾经在隋朝时期任江都宫福监,高祖父也是北周太守,祖父上官仪更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只是在上官仪犯了罪,导致全家都受到了惩罚。而上官婉儿也跟着母亲在内廷做奴婢!十四岁后上官婉儿也得到了武则天的器重,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权利越来越大。曾经也因为违忤旨意,犯了死刑,最后也是武则天赦免了她,之后上官婉儿更是精心伺候武则天,更加的得到了武则天的欢心!

正史中都对上官婉儿有记载,但较为体现她奉承权贵、淫乱宫闱,并操纵政治,控制朝纲的负面事件。但与上官婉儿同时代的文人,如张说、武平一等对其人其事评价很高,至近代以来,愈发被学者推崇。上官婉儿以一介女流,影响一代文风,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很少见的。她不仅以其诗歌创作实绩,而且通过选用人才、品评诗文等文学活动倡导并转移了一代文风, 成为中宗文坛的标志者和引领者。对于当时文坛的繁荣和诗歌艺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汉武帝时期。那些人担任过丞相?他们都是谁?司马相如担任过丞相吗?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杰出的封建帝王之一。他兼雄才大略、远见卓识于一身
,尊崇儒家治国,变革政治、加强皇权,又重视发展农业与经济,而且开疆扩土、巩固
了汉王朝的统一。在他统治下,汉朝达到鼎盛时期,随后又出现了“昭宣中兴”的辉煌时代。
  我就按时间顺序来介绍一下这十三位丞相。
  
  一、建陵侯卫绾:以将兵与吴楚联军作战有功而封侯。景帝后元年始任丞相,也就
成为了汉武时期的第一任丞相。建元元年冬十月,也就是汉武帝刚即位,就下诏让丞相
、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进谏的贤者,由皇帝亲自考
试。这次共有百多人参加,其中董仲舒被当时的学者们都尊为师长。而后丞相卫绾上奏
道:“所推举的贤良中,有人研究申不害、商商鞅、韩非、苏秦、张仪的言论学说,扰
乱了国家的政务,请把他们罢免了。”武帝同意了。在这一年的六月,他因病被免去职
务。卫绾是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智者,精通儒学和文学。当初武帝被封为太子后,就是
他作为太子傅负责教授太子。可是由于他年事已高,无为而治,曾经在景帝生病期间使
得一些无辜的人怨死狱中,所以让武帝早就不满意了。等到他病了,武帝马上就批准他
还乡,给他撤职了。
  
  二、魏其侯窦婴:孝文皇后窦氏从兄的儿子。当年作为大将军,破吴、楚,被封魏
其侯。曾为栗太子的太子傅,栗太子被废,他数次陈词也不能改变这个结果,于是辞官
,无人能说服他,后得梁人高遂一番话而重新效命与朝廷。在桃侯被免相后,窦太后几
次说窦婴可以做丞相,景帝则说:“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不用他为相,而用
了卫绾。到了卫绾病免,武帝便在听了籍福的话后任命窦婴为丞相。武帝好儒术,窦婴
也是,所以两人合作的初期是很愉快的。一起办了不少事情。
  
  可惜,武帝的奶奶窦太后(文帝窦皇后)只喜好黄老学说,特别厌恶儒学,而窦婴
、田蚡、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等都推举儒术,而漠视黄老之道,所以窦太后很不
喜欢他们。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因为上奏请皇帝不用对窦太后奏事而惹得太皇太后
大怒,于是赵绾、王臧被罢官治罪,先后自杀。窦婴和田蚡也分别被免除了丞相和太尉
的职务。窦婴上任还不到一年,却被自己的长辈给赶下来了。汉书曰:“魏其由此以侯
家居。”
  
  窦婴自从得罪窦太后,就一直默默不得志,所以基本没什么人来拜见他,而都是去
拜武安侯,只有灌夫经常来看望他。太史公曰,“灌将军夫者,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
谀。”越有权势的他越不正眼看,越是那些贫寒的贤士他越尊重。他又很有钱,“家累
数千万”。由于他失势后家里少有那些卿相来拜访,所以“及魏其侯失势,亦欲倚灌夫
引绳批根生平慕之後弃之者。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为名高。两人相为引重,其游
如父子然。相得驩甚,无厌,恨相知晚也。”
  
  不得势的人总是很快遭遇祸事。一次,丞相武安侯田蚡答应灌夫翌日去窦婴家做客
,窦婴等人连夜打扫准备,可是到了灌夫去请的时候,田蚡却还在睡觉,说自己头一天
喝醉了,忘记了。等到到了宴席上,又很倨傲,很让灌夫不满。田蚡又希望能得到窦婴
在城南的土地,便派籍福去请求,窦婴曰:“老仆虽然已经被贬职了,将军虽然高贵,
难道就可以仗势抢夺我的土地吗?”灌夫听说了便大骂籍福。就这样他们被田蚡所深深
怨恨。
  
  后来,田蚡娶燕王女为夫人,太后(景帝王皇后)下诏让群臣都去祝贺,在宴席上
,灌夫被田蚡、籍福诱导下言语行为不得当,获死罪。窦婴为救灌夫而与田蚡争论与朝
堂之上。武帝问御史大夫韩安国孰是孰非,韩安国却说两人都对。太后则在武帝面前绝
食,道:“现在我还活着,就已经有人借故欺负我弟弟。要是我百年之后,我弟弟岂不
成了他人案上的鱼肉了吗?而且皇帝难道能像石人那样长寿吗?”武帝请罪道,“都是
皇亲啊,所以我让他们当廷对论。我去让狱吏处理这件事情吧。”而韩安国则出了朝廷
便告诉田蚡道:“窦婴诋毁你,你该就势免冠解印绶然后告诉皇帝,窦婴说的都对,你
不配做丞相。这样皇帝一定认为是你谦让,不会让你离职的,而窦婴也会自己羞愧的自
杀。可今天他诋毁你,你便也贬低他,就像女人吵架一样,一点大体都没有。”
  
  于是武帝派御史簿指责窦婴,窦婴情急下,想起当初景帝遗诏,曰“事有不便,以
便宜论上”。于是派人把遗诏送给皇帝。可是武帝一查,尚书上并没记载景帝崩时下过
这样的遗诏,认为是窦婴家臣印封的。就这样,在元光四年十二月,窦婴因为伪诏而被
斩首。
  
  三、柏至侯许昌:是接任窦婴做了丞相的。许昌因为是窦太后所任命的,所以也事
事都听从太后的指示,没什么作为。到了建元六年,窦太后崩,丞相许昌、太尉庄青翟
因“坐丧事不办”,而被武帝免职。
  
  四、武安侯田蚡:孝景后同母弟。当初做太尉被免职后,由于自己是太后(景帝皇
后)的弟弟,是皇帝的舅舅,所以,每天拜见他的官员比以往还多(昔日拜见窦婴的也
都转过来拜见他了)。等到许昌被免,他便顺利坐上丞相的位置。
  
  做了丞相后,田蚡愈发骄横,建造的住宅比任何大臣的都好,家中金子、古玉、美
女、犬马、珍贵玩物都多的数不清。每次上朝奏事,他都坐着说大半天,皇帝也都听信
他的话,他推荐人做官,有的直接就做两千石的大官,权利快要比皇帝大了。武帝就问
他:“你任命完了吗?我也要任命官吏拉。”他又请求把考工官署的土地拨给他以扩建
住宅,武帝终于怒了,反问道:“你怎么不干脆要武库?”此后他才稍微收敛一些。
  
  在迫害灌夫、窦婴之后,他便病了,躺在床上大声喊着“我认罪,我认罪!”。找
会巫术看鬼的人来看,见魏其侯窦婴、灌夫在他两旁站着,准备杀他。三月,田蚡便病
死了。
  
  不过后来,淮南王刘安谋反败亡,武帝得知田蚡曾经接受过刘安的钱财,生气的说
道:“若武安侯还活着,我一定把他灭族。”(看来死的早还是有好处的)
  
  田蚡还有一个极大的罪过。元光三年春,黄河改道。五月,再次决堤改道。沿途十
六个县泛滥成灾,百姓都流离失所。武帝虽然派人征发十万士兵堵住了缺口,可是堵好
后又被冲开。田蚡因为自己的食邑没有受灾的危险,便说:“长江黄河决堤都是天意,
不用耗费人力去堵塞,堵塞未必符合天意。”于是此后很长时间武帝都没有派人处理黄
河决口。直到二十年多后的元封二年,武帝才派人将决口处堵好,又疏通渠道使得黄河
重新回到了夏禹治水时的旧道,梁、楚之地才重新恢复安宁。此一罪,足够田蚡死个几
万次的了。
  
  五、平棘侯薛泽:田蚡死后,武帝让韩安国暂时行丞相事,本打算接着就让安国做
丞相的,可是在这个时候安国却摔伤了脚,所以让薛泽拣了个便宜。
  
  元朔五年冬十一月初五,蔡泽被免职,在职几年也没什么表现。不过有俗话说,没
消息就是好消息。同理,他没做什么事情,所以也没遭到大难。
  
  六、平津侯公孙弘:武帝初即位时,举行的那次招贤良文学士他也参加了。当时弘
六十岁,以贤良被征为博士。出使匈奴,回来汇报,不合皇帝的心意,以为他没什么能
耐,他便称病辞职回家。元光五年,武帝又征贤良文学士,菑川国又把公孙弘推荐上来
。他感谢说,“已经尝试过了,皇上认为我不适合做官,把我罢免了。这次你们选别人
吧。”当地人还是推选他,武帝下诏书与诸儒,数百人回文应对,他的文章让武帝甚是
欣赏,把他列为第一。又见他容貌甚丽,便拜为博士。数年后迁为御史大夫,任期中屡
次劝谏,在关于为什么位列三公还用布被的质问中应对得体,武帝认为他很谦逊贤德。
每次上朝,他都只是陈述事实大概,从不在朝廷上争执,武帝看他谨慎厚道、熟悉政事
、又有正统的儒道思想,很欣赏他,于是他日益显贵。
  
  元朔五年,薛泽因事免职,他便做了丞相。在此前,凡是做丞相的都是侯爵。可公
孙弘还没有爵位,于是武帝下诏道:“朕嘉先圣之道,开广门路,宣招四方之士,盖古
者任贤而序位,量能以授官,劳大者厥禄厚,德盛者获爵尊,故武功以显重,而文德以
行褒。其以高成之平津乡户六百五十封丞相弘为平津侯。“丞相加封侯爵,就是从他开
始的。
  
  公孙弘做了高官,便也学其他人那样开客馆,召纳贤才。他的俸禄都用来养客人,
而自己特别简朴,家无余财。但是他生性好猜忌,外表宽厚而心机很深:凡是得罪过他
的人,不论亲疏远近,虽然他表面假装着很友好,但是背地里总要恃机报复。董仲舒为
人正直,认为他只会阿谀奉承,于是他便记恨着。胶西王刘端骄横无礼,多次违反法令
,甚至杀害两千石官员多人,于是他便推荐董仲舒去做胶西王的相,不久董仲舒便因为
有病而被免官。汲黯时常诋毁儒生,也经常说他的不是,例如说他位列三公还盖布被太
虚伪,于是他让武帝任命汲黯做右内史去管理皇亲重臣所居住的地区。还好皇帝对汲黯
比对他还尊重,他才没机会迫害对方。
  
  他做了六年御史六年丞相,到了八十岁,死在丞相位上。他之后李蔡、严青翟、赵
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接踵为丞相。自蔡至庆,丞相府客馆都如同虚设,到了公孙
贺、刘屈氂的时期已经破烂残败到让人以为是马厩车库或者奴婢的屋子了。之后的六个
丞相里只有石庆由于惇厚恭谨,也老死在相位上,其余尽皆被诛杀。
  
  七、乐安侯李蔡:是飞将军李广的从弟,景帝的时候就积功至两千石。武帝元朔年
间,他作为轻车将军,跟随大将军攻击右贤王,有战功,被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他
由御史大夫之位迁为丞相。李蔡为人很普通,名声比他从兄李广相差甚远,然而李广没
有得到封爵,官位也不过九卿。而他却做了丞相。
  李蔡任职第四年,在元狩五年,也就是李广自杀后一年,他就因为侵占了景帝陵园
前大道两旁的空地来埋葬家人而获罪,他不愿意被审判,便也自杀了。
  
  八、武强侯庄青翟:本为太子少傅,元狩六年夏四月,被任命为丞相。
  
  元鼎二年冬,有人盗挖文帝皇陵中陪葬的钱币,庄青翟上朝的时候便与御史大夫张
汤约好一起向武帝请罪。可是到了武帝面前,张汤却没有请罪。武帝命御史大夫追究此
事,张汤便想上奏说“丞相早就知道是何人所为”,庄青翟很害怕。丞相的三长史朱买
臣、 王朝、边通素日便受张汤欺侮而萌生怨恨,于是便与丞相谋划,上奏道:“张汤向
皇帝奏请施行法令时,商人们总是先知道而能囤积居奇,赚了钱后又分给张汤。”武帝
于是问张汤,而张汤却装做不知道,此时又有人上告说张汤诬陷前御史中丞李文谋反,
于是张汤上书道:“陷害臣的,是丞相三长史。”便自杀了。张汤为高官数十年,死时
家产还不到五百金,他的兄弟们想厚葬,他母亲却说:“张汤身为天子的大臣,却遭受
恶言中伤而死,何必要厚葬?”武帝听说后便杀了三长史,又将丞相庄青翟逮捕入狱。
十二月二十五日,庄青翟于狱中自杀。
  
  九、高陵侯赵周:元鼎二年二月,武帝任命太子太傅赵周为丞相。
  
  元鼎五年冬,南越丞相李鼎被逼反叛。秋天,齐相卜式上书请求让他们父子以及齐
国熟悉水战的人前往南越效命,武帝封其为关内侯,并有黄金良田。九月,要祭祀宗庙
,列侯都要奉献黄金。少府负责检查黄金,凡是重量不足或者是成色不好的,都以不敬
之罪弹劾。于是有一百零六人被剥夺了爵位。九月初六,赵周被控告明知列侯所献黄金
不足却不上报,被捕下狱。赵周便也自杀身亡。
  
  十、牧丘侯石庆:丞相赵周有罪被捕。武帝制诏御史曰:“万石君先帝尊之,子孙
孝,其以御史大夫庆为丞相,封为牧丘侯。”
  
  当时,汉王朝南诛两越,东击朝鲜,北逐匈奴,西伐大宛。国家处于多事之秋。武
帝巡狩海内,修建上古神祠,又封禅,兼兴礼乐。又有桑弘羊等致力于开辟财利,王温
舒等人推行严峻法制,儿宽等推崇文学,都位至九卿,相继执掌大权。而石庆为人敦厚
谨慎,事事都不取决于丞相。所以石庆在丞相位九年,也没能有什么匡济的言论。
  
  元封四年,关东流民二百万口,其中没有户籍的有四十万。公卿商议想请武帝迁徙
流民去谪边。武帝认为丞相老谨,没与石庆商量,直接批准丞相可以先回家休息,而让
御史大夫以下商议此事。石庆感到很惭愧,认为自己不称职,上书请辞道:“庆幸得待
罪丞相,罢驽无以辅治,城郭仓库空虚,民多流亡,罪当伏斧质,上不忍致法。原归丞
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天子道:“仓廪既空,民贫流亡,而君欲请徙之,摇
荡不安,动危之,而辞位,君欲安归难乎?”说的石庆甚是羞愧,便又开始处理事务。
  
  石庆“文深审谨”,然而没什么大智慧,不能为百姓谋什么福利。太初二年中,庆
卒于任上,谥为恬侯。
  
  十一、葛绎侯公孙贺:本是武将,有过几次军功。武帝为太子时,他是太子舍人。
因为他的夫人是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卫皇后的姐姐,所以他很受武帝宠信。曾以车骑将军
跟随大将军卫青出战,有功,封南茆侯。后再以左将军出病定襄,没有战功,失了侯爵
。复以浮沮将军从五原出兵二千余里,还是没有战功。太初二年,又太仆迁为丞相,封
葛绎侯。
  
  当时朝廷多事,武帝比较严厉,从公孙弘后连着三个丞相因为犯罪而死。虽然石庆
因为恭谨而得以终老,却也多次被皇帝谴责。所以公孙贺被拜为丞相后,跪在地上不肯
接受印绶。边磕头边哭着说:“臣本是个守边疆的小人物,因为有战功才做了官,才能
不配做丞相啊。”武帝看他那可怜的样子也感动的哭了,命左右去扶起他,他不肯起来
。武帝起身而去,就这样,公孙贺不得以的接受了任命。出了宫门,便叹息道:“从此
我就面临危险拉。”
  
  公孙贺的儿子敬声,代替贺做了太仆,父子并列居于公卿位,实在是显赫。敬声因
为是皇后姐姐的儿子,所以骄奢而不遵守法度,征和年间擅用北军钱一千九百万,被发
觉而下狱。当时,武帝下诏追捕阳陵人朱安世,一直没有捉到,武帝很急切。于是公孙
贺请求自己追捕朱安世来赎儿子敬声的罪。武帝答应了。后来他果然捉到朱安世。这朱
安世,是京师的大侠客,听说贺想拿自己来赎儿子,笑道:“丞相就要被灭族拉。南山
上的竹子都拿来做竹简也不够让我记录他的罪过,斜谷的木头都拿来做笔也不够让我书
写他的罪过。”朱安世便在狱中上书,告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派人建巫祭祠诅咒皇帝
,还在武帝去甘泉宫必走的马车道上埋了木偶人,都是诅咒的恶劣语言。
  
  征和二年正月,公孙贺父子被关进监狱,经过审讯罪名确凿,便都被诛杀了,还惨
遭灭族。
  
  十二、彭城侯刘屈氂:是刘备祖先——汉武帝庶兄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
  
  征和二年春,武帝以时任涿郡太守的刘屈氂为左丞相。又封其为彭城侯。
  
  同年,发生了戾太子刘据巫蛊事件。其时,方士巫师充斥京城,混乱宫闱。武帝又
因为年老,总怀疑别人用巫术诅咒他。江充便四处挖掘木人,在挖到皇后和太子宫中的
时候,挖的皇后和太子连放床睡觉的地方都没有。江充说:“太子宫里挖到很多木偶人
,又有帛书,都写的大逆不道的话。应当禀告皇帝。”刘据生性宽厚仁慈、温良恭谨,
很害怕,少傅石德请太子发圣旨逮捕江充等人,而太子还是希望先去禀告在甘泉宫避暑
的武帝,但此时江充逼迫的很紧,于是刘据被迫调集门客数千人杀了江充和按道侯韩说
。此时整个长安都一片混乱,皆传言说太子造反了。太子发兵入丞相府,刘屈氂匆忙的
逃跑了,连印绶都丢弃不管。武帝生气的说他没有周公的风范,又赐他玺书让他平乱。
太子兵与丞相兵作战几日,死了数万,终于败北,太子逃跑后自杀,几个皇太孙也都被
杀了。
  
  当时太子逃到覆盎门的时候,司直田仁把守该处,他认为太子与皇帝是父子,便没
有逼的太急,让太子得以逃出,刘屈氂本想将田仁斩杀,可御史大夫暴胜之对他说道:
“司直,吏二千石,应当先请示皇帝,怎么能擅自斩杀呢?”他便放了田仁。武帝听说
后大怒,责问御史大夫道:“司直放走了造反的人,丞相斩他,那是符合法度的,大夫
为何擅自阻止?”暴胜之惶恐自杀。
  
  过了一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出击匈奴,刘屈氂亲自为他送行到渭桥。李广利告
辞时道:“希望君侯您能早日请皇帝立昌邑王为太子。如果昌邑王能继承皇位,您还有
什么好担忧的呢?”刘屈氂许诺。昌邑王,是贰师将军妹妹李夫人的儿子。而广利的女
儿是刘屈氂的儿媳,所以他们都想立昌邑王。当时,武帝严令追捕与巫蛊之罪,内者令
郭穰向武帝告发说丞相夫人被丞相几次派谴去巫祠社,祈祷诅咒皇帝,有很多恶言,还
与贰师将军共同祷祠,想立昌邑王为帝。武帝使有司调查属实,判为大逆不道之罪。下
诏书用厨车载刘屈氂游行示众,然后腰斩于东市,其妻子则在华阳街被砍头。他和李广
利也都遭灭族之灾。
  
  十三、富民侯田千秋:汉武末年,卫太子刘据被江充诬陷败亡之后,他上书武帝替
太子鸣怨道:“儿子调动父亲的军队,顶多是挨顿鞭子的小罪罢了;天子的儿子有了过
错误杀了人,又算的了什么呢?---这是我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白头老翁教导我这样说
的。”他上书的时候,太子案已经过了一段日子,武帝已经很明白当初是太子由于惶恐
不能自保才捕杀江充的,在看了他的上书后马上召见了他。见田千秋身长八尺有余,容
貌伟岸奕丽,就更高兴了,道:“父子之间的事情,外人是很难发表意见的,却惟独你
能向我阐明太子的心迹,这一定是高祖皇帝的神灵让你来教导我,你该做我的辅政大臣
。”于是田千秋被拜为大鸿胪。几个月后,因为刘屈氂因罪被斩,他便成为了丞相,封
为富民侯。
  
  其实,田千秋并没什么奇异超凡的才能,又没有什么战功,而且资历也浅薄,只因
为一封上书合了武帝的心意,几月间便封侯拜相。不久,汉朝使者去匈奴,单于就问:
“听说汉新拜了个丞相,他为什么被拜为丞相呢?”使者回答道:“因为他上书言事合
了皇帝心意的缘故。”单于道:“哦!原来你们汉选丞相并非要用什么贤能的人,随便
一个男人上书说几句话便可得到相位了。”使者回来后把单于的话上报,武帝认为使者
有辱使命,差点便杀了使者。
  
  不过,田千秋为人朴实敦厚,做了丞相也很安分,处境倒是比他几位前任安全的多
了。他见武帝一连数年追查太子谋反事件,株连特别多,大臣们都很恐惧,便与御史、
中两千石的大夫们一起上,请武帝“施恩惠,缓刑罚,玩听音乐,养志和神”,为天下
也不要过分忧愁。武帝认为他说的很对,便下诏说“远近为蛊,朕愧之甚”,并感谢丞
相和大夫们认真负责,也不再追究太子案了。
  
  过了一年,武帝病死。田千秋辅佐幼帝接着做丞相,一共做了十二年,老死在任期
中。因为他因为年老,皇帝善待他,朝见的时候允许他坐小车进宫殿,所以被称做“车
丞相”,连名字都被人称做是“车千秋”了。
  
  在汉朝初期,都是由开国功臣任丞相,如萧何、曹参、陈平、周勃等。他们位高权
重,在与皇帝商量国事的时候,皇帝总要以他们的意见为基本,而丞相所推荐的官员,
可以直接任命到九卿的位置,而对于那些有过失的大臣,丞相甚至可以先斩后奏。
  
  对于雄心勃勃的汉武帝来说,这样的情况是不可容忍的。尤其是田蚡以太后弟弟的
身份任意行使权利,更让刘彻决心把皇权巩固在自己手中。
  
  于是武帝把朝廷机构改为“中朝”和“外朝”,“中朝”由原少府属下主管文书档
案的“尚书”与侍中、中书组成。中朝聚集了武帝赏识的那些文学贤者们,在他们的帮
助下,武帝审阅公文、谋划国事、起草诏书,可以说中朝成为了国事决策机构。而丞相
负责的“外朝”是公布执行中朝所推出的政令的执行机构。
  
  就这样,丞相失去了汉初的大部分权利。此后,九卿有事可以直接上奏皇帝,把丞
相这个中间环节的二道贩子给PASS了,丞相这个位置变的形同虚设。
  
  通过一系列变革,武帝达到了集中皇权的目的,丞相的权限越来越小,而且也越来
越不为其他大臣所尊敬。通过上面关于那些丞相的简介可以看出,也是由于一些丞相在
为人处事的过错导致了丞相这个位置被架空。这又怎么能单反面的去责怪武帝呢?
  
  汉武帝很重视招揽文人贤士,时常担心人才不够用。但是他个性严厉苛刻,群臣中
即使是那些平素特别为他所宠爱的,一旦被抓到犯了小过错或者有欺瞒行为的,往往被
依法诛杀,少有宽恕。这虽然是他本身的过失,但如汲黯,虽然无数次直言于朝堂之上
,却仍然得以终老,而且还很为武帝尊敬,虽然也被免职过,却一直没什么生命上的危
害。而且至少对于这些丞相来说,被免职的、诛杀的或者自杀的,都是自己为人不谨慎
,将把柄交到了武帝手中,用武帝的话说就是,“不杀何施?”

司马相如 他曾经当过“中军”的官职 并未做过丞相!

汉武帝在位期间用相多少人?现在高一的必修一历史书上13人,我们的是12人。。有精通历史的知道确切数字吗

  在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里,他一共任命了十三位丞相,丞相的更换十分频繁,可见汉武帝对丞相人选的挑剔。
  第一个、建元元年——建元元年:建陵侯卫绾

  卫绾在吴楚七国之乱中,因作战有功而封候。景帝后元年始任丞相,顺着任下来,成了武帝时的第一任丞相。但任期很短,当年就因病免职。

  卫绾是武帝当太子时的太傅,负责教授知识。当初武帝被封为太子后,就是他作为太子傅负责教授太子。但他既无拾遗补阙之功,更谈不上兴利除弊之绩,只是默默无言,守道而已。

  这种人适合文、景两朝的无为而治,但绝对不适合武帝的“大有为”性格。虽说是因病被免,但即使没病,被免职也只是早晚的事——或许,这病是“告老”而不是“病”。

  卫绾

  第二个、建元元年——建元二年:魏其侯窦婴

  对于卫绾的接任者窦婴,《汉武大帝》给的镜头远比第一任丞相卫绾要多。窦婴此人的能力,电视剧中也是给了肯定的——吴、楚七国之乱时,窦婴任大将军,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破,封魏其侯。而汉景帝在一次家宴中,无心提到欲立弟弟梁王刘武为接班人之后,窦婴挺身而出压下了事,但由此惹毛了窦太后。

  武帝好儒术,窦婴也是,两人合作的初期应该还是比较顺的。但武帝爽了窦太后就不爽——她是绝对反对儒学的。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因为谋划皇帝不用对窦太后奏重要事件而惹得太皇太后大怒,于是赵绾、王臧被罢官治罪,先后自杀。窦婴和田蚡也分别被免除了丞相和太尉的职务。

  再接下来,就是“田窦交恶”,最终的结果是窦婴、灌夫被杀。对于窦婴的死,许多人都认为是田蚡作的恶,因为电视剧中所演的田蚡是绝对的反派。易中天老师的看法则是:汉武帝的性格摆在那,绝对容不下一丝一点的威胁,所以对窦婴好侠义、养门客的行为看不顺眼。

  易中天的这种看法是有佐证的,我们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可以找到踪迹:太史公曰: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原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大将军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骠骑亦放此意,其为将如此。

  啥意思呢?说的是苏建建议卫青养门客,但卫青并不同意,他的说法是:魏其武安候(窦婴、田蚡)广招、厚待门客,天子“常切齿”,最后这两个人都被收拾了。即便自己没出格的事,但招的门客如果出了事,就会成了天子的把柄。

  这句话虽出自卫青之口,但细细分析之下,却是窦婴、灌夫的真正死因——田窦交恶只是炸药的导火线而已。卫青之所以不养门客,主要原因之一是怕引起武帝的不满。

  而田窦交恶,相继死去时,汉武帝借力打力,就像“坐山观虎斗”一样,两家都斗败了才好——这样的话武帝才可以按自己的意去培殖新人物、新势力。

  《汉武大帝》中的窦婴

  三、建元二年——建元六年:柏至侯许昌

  许昌是窦婴的下一任,是由汉武帝的祖母窦太后直接任命的——凡事只窦太后。建元六年,窦太后崩,丞相许昌、太尉庄青翟这两个“看管武帝”的大臣,就因“丧事”而被武帝一脚踢开——武帝最厌的就是自己旁边有间谍一样的人物。

  四、建元六年——元光四年:武安侯田蚡

  田蚡是汉武帝母亲的同母弟弟,任太尉被免职后,在家呆了一段时间。但由于自己是太后的弟弟、皇帝的舅舅,所以每天拜见他的官员比以往还多。等到许昌被罢免,在王太后的一力主持下,顺利坐上丞相的位置。

  这时候的汉武帝严格意义上说还是半傀儡状态,田蚡在把持朝政、个人生活方面做得忒过分——推荐做官直接就做两千石的大官,家里的生活直追皇帝后宫。在一次“请求”把考工官署的土地拨给他以扩建住宅时,武帝终于发怒,反问道:“你怎么不干脆把武库也要走?”

  田蚡还有一个极大的罪过——元光三年春,黄河改道。五月再次决堤改道,沿途十六个县泛滥成灾,百姓都流离失所。武帝虽然派人征发十万士兵堵住了缺口,可是堵好后又被冲开。田蚡因为自己的食邑没有受灾的危险,便说:“长江黄河决堤都是天意,不用耗费人力去堵塞,堵塞未必符合天意。”(这不是放屁嘛),于是此后很长时间国家都没有派人处理黄河决口。

  直到二十年多后的元封二年,武帝才派人将决口处堵好,又疏通渠道,使得黄河重新回到了夏禹治水时的旧道,梁、楚之地才重新恢复安宁。单此一罪,就足够田蚡死个几万次的了。

  田蚡的死是武帝彻底摆脱半傀儡状态的标志,从这以后,武帝手脚完全放开。

  电视剧中的田丞相满脸丑恶

  五、元光四年——元朔五年:平棘侯薛泽

  田蚡死后,武帝让韩安国暂时行丞相事,本打算接着把他扶正的,可是在这个时候安国却摔伤了脚,所以让薛泽拣了个便宜。(不知这摔伤是故意还是?总觉得韩安国鬼鬼的。)

  元朔五年冬十一月初五,薛泽被免职,在职几年内没什么表现。

  或许,薛泽这样的人,才是武帝比较需要的吧——安份守已、听话,就是武帝的“好枪”。

  六、元朔五年——元狩二年:平津侯公孙弘

  公孙弘参加了武帝初即位时举行的招贤考试,被征为博士。由于出使匈奴效果没让武帝满意,于是告病回老家。元光五年,武帝又征贤良,菑川国又把公孙弘推荐上来。他感谢说,“已经尝试过了,皇上认为我不适合做官,把我罢免了,这次你们选别人吧。”

  但是当地人还是推选他,这次武帝却很是喜爱——文章美丽、容貌美丽。拜为博士,数年后迁为御史大夫,任期中屡次劝谏,在关于为什么位列三公还用布被的质问中应对得体,武帝认为他谦逊、贤德。每次上朝,他都只是陈述事实大概,从不在朝廷上争执,武帝看他谨慎厚道、熟悉政事、又有正统的儒道思想,很欣赏他,于是公孙弘日益显贵。

  元朔五年,薛泽因事免职,公孙弘上任丞相。因为此前任丞相者皆有候爵在身,所以武帝下诏加封公孙弘为平津候,以高成之平津乡户六百五十封之。丞相加封侯爵,就是从公孙弘开始的。

  公孙弘广养门客,而自己却特别简朴,家无余财。但此人城府极深,凡是得罪过他的人,不论亲疏远近,表面总会假装着很友好,但是背地里却会伺机报复,最重要的有这么几次:董仲舒为人正直,认为他只会阿谀奉承,于是他便记恨着。胶西王刘端骄横无礼,多次违反法令,甚至杀害两千石官员多人,于是他便推荐董仲舒去做胶西王的国相,不久董仲舒便因为有病而被免官;汲黯时常诋毁儒生,也经常说他的不是,例如说他位列三公还盖布被太虚伪,于是他让武帝任命汲黯做右内史去管理皇亲重臣所居住的地区。还好汲黯此人极得皇帝信赖,才没被迫害成功。

  公孙弘做了六年御史六年丞相,到了八十岁,死在丞相位上,等于是在三公位置上呆了12年时间,这在武帝所有丞相中是比较特别的。而从公孙弘开始,部分丞相府甚至如同虚设,破烂、残败到让人以为是马厩或下人住所的程度。武帝时期的相权之虚,由此可以反映。

  七、元狩二年——元狩五年:乐安侯李蔡

  李蔡是飞将军李广的从弟,景帝的时候就积功至两千石。武帝元朔年间,他任轻车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右贤王,立有战功进封乐安侯。元狩二年,由御史大夫迁为丞相。李蔡为人普通,名气远逊于李广。然而李广征战一生却没有得到封爵,官位止于九卿,他却做了丞相。

  李蔡任职第四年,在元狩五年,也就是李广自杀后一年,因侵占了景帝陵园前大道两旁的空地来埋葬家人而获罪,他不愿意被审判,便自杀了。

  关于李蔡的死,在《霍去病死亡之谜》中有过分析,个人认为,当时虽然李蔡丞相不会有太牛B的能力,但在武帝眼皮底去侵占景帝陵园这样的傻事相信还是不会做的——无异于伸出脑袋让人砍。

  稍微一逼,这丞相就自杀了,死得很是轻易。

  八、元狩五年——元鼎二年:武强侯庄青翟

  庄青翟本为太子少傅,元狩六年夏四月,被任命为丞相。元鼎二年冬,有人盗挖文帝皇陵中陪葬的钱币,庄青翟上朝的时候便与御史大夫张汤约好一起向武帝请罪。可是到了武帝面前,张汤却没有请罪。武帝命御史大夫追究此事,张汤便欲上奏说“丞相早就知道是何人所为”。于是,庄青翟很害怕,与三长史朱买臣、 王朝、边通谋划,上奏道:“张汤向皇帝奏请施行法令时,商人们总是先知道而能囤积居奇,赚了钱后又分给张汤。”

  武帝问张汤缘故,张汤装做不知道,此时又有人上告说张汤诬陷前御史中丞李文谋反,这下子张汤傻眼了,上书“陷害臣的,是丞相三长史”之后,自杀了。酷吏张汤为高官数十年,死时家产还不到五百金,他的兄弟们想厚葬,他母亲却说:“张汤身为天子的大臣,却遭受恶言中伤而死,何必要厚葬?”

  张汤一死,武帝非常后悔,便杀了三长史,又将丞相庄青翟逮捕入狱。十二月二十五日,庄青翟于狱中自杀。

  九、元鼎二年——元鼎五年:高陵侯赵周

  元鼎二年二月,武帝任命太子太傅赵周为丞相,继庄青翟的职位。

  元鼎五年九月,正值武帝祭祀宗庙,列侯奉献黄金。少府负责检查黄金,凡是重量不足或者是成色不好的,都以不敬之罪弹劾,于是有一百零六人被剥夺了爵位,史称“酎金失候”,此事中失去候爵的人便包括了卫青的儿子、刘备的老祖宗。九月初六,赵周被控告明知列侯所献黄金不足却不上报,被捕下狱,后自杀身亡。

  “酎金失候”是汉武帝用以削弱诸候势力的一个重要举措,武帝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但赵周却成了牺牲品。

  十、元鼎五年——太初二年:牧丘侯石庆

  丞相赵周有罪被捕后,武帝诏御史曰:“万石君先帝尊之,子孙孝,其以御史大夫庆为丞相,封为牧丘侯。”

  王立群老师在讲汉武帝时专门提到了“万石之家”,说的便是这石庆一家子。石庆为人敦厚谨慎,在丞相位九年,没能有什么太好的贡献。太初二年中,庆卒于任上,谥为恬侯。

  十一、太初二年——征和元年:葛绎侯公孙贺

  公孙贺本是武将,随大将军卫青征战,有过几次军功(他是卫青的姐夫),封南茆侯。后再以左将军出定襄,没有战功,失了侯爵。复以浮沮将军从五原出兵二千余里,仍无战功。太初二年,以太仆迁丞相,封葛绎侯。

  前面几个丞相除了石庆和公孙弘外,大都没有善终,所以公孙贺被封为丞相后,跪在地上不肯接受印绶。边磕头边哭着说:“臣本是个守边疆的小人物,因为有战功才做了官,才能不配做丞相啊。”武帝看他那可怜的样子,也感动得哭了,命左右扶起他,他不肯起来。武帝起身而去,公孙贺无奈之下,只得接受了任命。出了宫门便叹息道:“这下我天天都面临危险啦”。

  伴君如伴虎——武帝一朝的丞相们对这句话肯定深有体会。

  公孙贺对自己命运的预测是对的——

  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因为自己是卫皇后姐姐的儿子,生活骄奢不遵法度,征和年间擅用北军钱一千九百万,事发被下狱。公孙贺爱子心切,向武帝请求立功赎罪——去抓捕朱安世。但捕到大侠朱安世后,反受其害——朱安世在狱中上书告公孙贺的儿子与阳石公主私通,并且建巫祭祠诅咒皇帝。于是,公孙贺父子皆下狱,惨遭灭族。这次祸患,搞得满朝风雨,直接导致了太子刘据的卫氏势力消亡殆尽。

  十二、征和二年——征和三年:彭城侯刘屈氂

  刘屈氂的父亲是中山靖王刘胜,这刘胜是汉武帝的兄弟,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他还是三国蜀汉刘备的祖先。

  征和二年春,武帝以时任涿郡太守的刘屈氂为左丞相,封其为彭城侯。刘屈氂本身能力一般,汉武帝的任命这个侄子来得突然。

  太子刘据死后,刘屈氂欲请武帝立昌邑王为太子。这昌邑王是李广利姐姐所生,而李广利与刘屈氂是儿女亲家,若立为太子,日后刘屈氂、李广利的好处少不了。但由于巫蛊事件余波,刘屈氂被腰斩于市。

  究其死因,一是武帝迁怒,二是武帝厌恶干扰立太子事宜。

  十三、征和四年——征和四年:富民侯田千秋

  卫太子刘据被江充诬陷逃亡至死之后,给高祖刘邦守陵的田千秋上书武帝替太子鸣怨道:“儿子调动父亲的军队,顶多是挨顿鞭子的小罪罢了;天子的儿子有了过错误杀了人,又算的了什么呢?---这是我做的一个梦,梦中有一白头老翁教导我这样说的。”

  他上书的时候,太子案已经有一段日子,武帝当时已经很明白太子是由于惶恐不能自保才捕杀江充的,但面子上却拉不下来,在看了田千秋的上书后,很开心,觉得有台阶下了,于是马上召见了他。见田千秋身长八尺有余,容貌伟岸奕丽,就更高兴了,道:“父子之间的事情,外人是很难发表意见的,却惟独你能向我阐明太子的心迹,这一定是高祖皇帝的神灵让你来教导我,你该做我的辅政大臣。”于是田千秋被拜为大鸿胪。几个月后,因为刘屈氂被杀,他便成为了丞相,进封为富民侯。

  田千秋并没什么奇异超凡的才能,又没有什么战功,而且资历也浅薄,只因为一封上书合了武帝的心意,几月间便封侯拜相,这也太神奇了——就像县长乡长直接提拔为国务院总理一样神奇。

  不过,田千秋为人朴实敦厚,做了丞相很安分,处境倒是比他几位前任安全许多。他见武帝一连数年追查太子谋反事件,株连众多,大臣们都很恐惧,便与御史、中两千石的大夫们一起上,请武帝“施恩惠,缓刑罚,玩听音乐,养志和神”,为天下事不要过分忧愁。武帝认为他说的很对,便下诏说“远近为蛊,朕愧之甚”,感谢丞相和大夫们认真负责,就不再追究太子案了。

  过了一年,武帝崩驾于五柞宫。田千秋辅佐幼帝刘弗陵,接着做丞相,一共做了十二年,老死在任上。因为他年老,皇帝尊待他,朝见的时候允许他坐小车进宫殿,所以被称做“车丞相”,连名字都被人改称作“车千秋”了。

  以上这十三位丞相大约可以分为这么几种

  1、 广养门客,武帝看着不爽,如窦婴、田蚡,但公孙弘例外。

  2、 能力一般、老老实实、无所贡献、无功无过,终老或被罢官。有薛泽、石庆、卫绾、田千秋等。

  3、 有把柄被抓,下狱。如公孙贺、李蔡、庄青翟。

  4、 给武帝背黑锅,如赵周、刘屈氂,不杀才怪呢,难不成要雄才大略的武帝认错?

  这13位丞相中,有些任命的速度及方法甚至令人吃惊——可以说汉武帝在丞相这个职务的选材方式上,不是“唯才是用”的,而是看顺眼了、合心意了便任用。为啥会想用这样的方式来选丞相呢?其实原因无非两个——首先武帝自己有着极强的能力,追求绝对集权;其次武帝不愿意相位上有太牛B的、会对自己中央集权产生威胁的人物摆着。

  对天下甚至对历史来说,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和强势是福,但对这些丞相来说,却是灾难了——他们太多的时候是摆设、只是用来背黑锅的。

  再看看大将军卫青就更明白了——立完大功封大司马后,搁了十几年没用直到老死——没杀他就已经算是奇迹了。

  这所有,或许便是毛泽东认为汉光武帝刘秀是“最会用人的皇帝”,而在位期间人才济济的汉武帝刘彻却与此美评相去甚远的原因。

汉武帝共任命几个宰相,他们叫什么名字,结局如何?

汉武帝先后任命了13位丞相:建陵侯卫绾、魏其侯窦婴、柏至侯许昌、武安侯田蚡、平棘侯薛泽、平津侯公孙弘、乐安侯李蔡、武强侯庄青翟、高陵侯赵周、牧丘侯石庆、葛绎侯公孙贺、彭城侯刘屈氂、富民侯田千秋,不过这13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却鲜有善终。

1、后元元年(前143)—建元元年(前140年):建陵侯卫绾

后元元年(前143)丞相刘舍被免职。八月汉景帝任命御史大夫卫绾为丞相,封为建陵侯。他做了三年丞相,汉景帝崩逝(前141年),汉武帝即位。建元元年(前140年),因当初汉景帝卧病之时,官府中多有无辜受冤的囚犯,身为丞相未能负责申冤,被免去相职。卫绾去世后(前131年),谥号哀侯。

2、建元元年(前140年)—建元二年(前139年):魏其侯窦婴

窦婴是汉文帝窦皇后堂兄的儿子,吴、楚七国之乱时,被景帝任为大将军,监督齐国和赵国两路兵马,等到七国的叛乱全部被平定之后,汉景帝就赐封窦婴为魏其侯。

建元元年(前140年),丞相卫绾免职后,汉武帝汉武帝任命窦婴当丞相,田蚡当太尉。建元二年(前139年),被窦太后解除了丞相职务。元光四年(前131年),窦婴“伪造圣旨罪”被处死。

3、建元二年(前139年)—建元六年(前135年):柏至侯许昌

建元二年(前139年),柏至侯许昌接替窦婴当了丞相,武强侯庄青翟当了御史大夫。到了建元六年,窦太后崩,丞相许昌、太尉庄青翟因“坐丧事不办”,而被武帝免职。

4、建元六年(前135年)—元光五年(前130年):武安侯田蚡

建元六年(前135年),太皇太后窦氏去世,田蚡登上丞相之位。元光五年(前130年)春天,田蚡病倒,不久便恐惧而死。

5、元光五年(前131年)—元朔五年(前124年):平棘侯薛泽

田蚡死后,武帝命御史大夫韩安国行丞相事,不过韩安国很不幸运,从车上摔了下来受了重伤,武帝只好将他病免,让薛泽做了丞相,担任丞相期间,没有什么作为,元朔五年被免职。

6、元朔五年(前124年)—元狩二年(前121年):平津侯公孙弘

薛泽被免职后,汉武帝欲任用公孙弘为丞相。但是根据汉朝的制度,丞相都是在列候中选任的,于是武帝下诏封平津乡650户给丞相公孙弘为平津侯。元狩二年(前121年)春三月戊寅,做了6年丞相的公孙弘薨于任上,谥号献。

7、元狩二年(前121年)—元狩五年(前118年):乐安侯李蔡

西汉飞将军李广堂弟,曾任汉文帝的侍从。公孙弘死后,御史大夫乐安侯李蔡接任丞相之职。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李蔡因私自侵占汉景帝园寝的空地而被问罪,李蔡不愿接受询问,自杀而死。

8、元狩五年(前118年)—元鼎二年(前115年):武强侯庄青翟

汉高祖时武强侯庄不识(《史记》作庄不职)之孙,汉文帝时袭爵武强侯。李蔡死后,汉武帝任命太子少傅庄青翟为相。元鼎二年(前115年),因与权臣张汤的相互构陷,牵连致死。

9、元鼎二年(前115年)—元鼎五年(前112年):高陵侯赵周

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因父功封侯。元鼎二年二月,汉武帝任命太子太傅赵周为丞相。元鼎五年,因被控告明知列侯所献黄金不足却不上报,被捕下狱而自杀身亡。

10、元鼎五年(前112年)—太初二年(前103年):牧丘侯石庆

赵周被免职后,汉武帝命御史大夫石庆为丞相,册封为牧丘侯。太初二年,石庆去世,朝廷赐他谥号为恬侯。

11、太初二年(前103年)—征和元年(前92年):葛绎侯公孙贺

石庆死后,被汉武帝任命为丞相,封葛绎侯。不过,汉武帝的丞相并不是那么好当的,李蔡、庄青翟、赵周连续三任丞相皆因罪自杀。所以他不肯受丞相的金印紫绶,直到见了汉武帝生气后才不得已拜受。果不其然,征和二年(前91年),公孙贺因巫蛊之祸死于狱中。

12、征和二年(前91年)—征和三年(前90年):彭城侯刘屈氂

汉武帝刘彻兄中山靖王刘胜之子,征和二年被任命为丞相。征和三年(前90年),刘屈氂暗中勾结贰师将军李广利准备立昌邑王刘髆为太子,事情败露之后被腰斩于长安东市。

13、征和四年(前89年)—元凤四年(前77年):富民侯田千秋

战国时田齐后裔。车千秋接替刘屈牦担任丞相,封为富民侯。元凤四年(前77年),为相十二年后去世,谥号定侯。

扩展资料

全文是这样的:“其后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继踵为丞相,自蔡至庆,丞相府客馆邱虚而已。至贺、屈氂时,坏以为马廐、车库、奴婢室矣!唯庆以惇谨复终相位,其余尽伏诛云。”

这段话分三个层次,前面两个分别为罗列公孙弘之后的丞相名单,和交待相府客馆命运,前文已经介绍过了。有意思的是第三个层次。班固笔锋一转,第三个层次又重新回到那六位丞相身上,交待他们的命运,说其中唯有石庆因忠厚谨慎终老相位,其余五位都未得善终。

班固的这个叙述结构,至少有两点疑问。先说第一点。这段文字第一层和第三层都在讲几位丞相,却在中间插入关于相府客馆的描写。班固为什么不顺着丞相名单,把他们的命运交待了呢?如果我们尝试着把讲述客馆变迁的文字全部删去,会发现不仅不影响词句的完整性,反而使得文理更通顺。

删去客馆命运后的文字就变成这样:“其后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继踵为丞相,唯庆以惇谨复终相位,其余尽伏诛云。”文意相扣,严丝合缝。班固为什么非要在中间插入相府客馆的命运?

我想,班固正是要让相府客馆惨淡的结局,和六位丞相黯然的命运交相呼应,烘托出观察汉武帝时代的一个特殊窗口。在汉武帝的皇权威严下,丞相们不仅留不住相府客馆,连自身的命运都无法掌控。

第二个疑问和丞相们的命运有关。接替公孙弘的李蔡,在相位仅三年左右时间,因非法侵盗“国有”土地罪,自杀了。又是三年不到,后任丞相严青翟与御史大夫张汤讧斗,最终也是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继而为相的赵周,同样在相位上呆了三年左右,最终成为汉武帝打击诸侯王、列侯势力的牺牲品,在狱中自杀。有这三位丞相的先例,就无怪乎当石庆因未能妥善处理流民问题而遭汉武帝痛斥时,就有人劝他自杀以谢罪。

也无怪乎当汉武帝任命公孙贺为相时,公孙贺呜咽哽涕,长跪不起,不愿接受这个职位了。石庆因木知木觉、反应迟钝,最终没有自杀,侥幸躲过一劫。而在他之后的公孙贺和刘屈氂,却都因卷入巫蛊案,被汉武帝无情地斩杀了。

这就是班固罗列的六位丞相的命运,三人自杀,二人被杀,一人差点自杀。如此悲情,汉武帝的丞相就没一个命好点的吗?其实公孙弘之后,汉武帝总共任命过七位丞相,刘屈氂之后还有一位田千秋。班固把名单列到刘屈氂,戛然而止,没把田千秋列进去。恰恰就是这位田千秋的命运,和前面六位大不相同。

田千秋出现在巫蛊之祸后。巫蛊之祸,太子刘据遭栽赃陷害,被指利用巫术诅咒汉武帝。刘据为求自保,仓促起兵,却在兵败后自杀。这场裹挟着腥风血雨的人伦巨变,让迟暮之年的汉武帝陷入了沉思。官卑职微的田千秋假托神灵意旨,替太子鸣冤抱屈。

田千秋的出现,正好给了汉武帝一个台阶,让他有了替太子平反的机会和借口。理顺了太子案,汉武帝在短短几个月内,把田千秋从极其低微的职位上,破格提拔为百僚之首的丞相,并封他为“富民侯”。

汉武帝去世以后,田千秋仍然是丞相。直到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薨逝,田千秋在相位上前后呆了十三个年头。在《汉书·公孙弘传》中,田千秋这位好命丞相,被班固选择性地遗忘了。班固为什么这么做?另外,又是什么造就了田千秋的命运,是他的才能、功绩远远胜过前几位丞相吗?

从李蔡到刘屈氂这六位丞相,司马迁曾评价李蔡“为人在下中”,也批评石庆“无他大略为百姓言”。至于其他几位丞相的才能和功绩,司马迁也有一个总体评估:“武强侯庄青翟、高陵侯赵周等为丞相,皆以列侯继嗣,娖娖廉谨,为丞相备员而已,无所能发明、功名有著于当世者。”

(《史记·张丞相列传》)从司马迁的评价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这些丞相都是些庸才;第二,他们只不过在朝廷上充当“备员”,对国家大事根本发挥不了什么作用。那么田千秋和这六个人相比又如何?班固说田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宰相、封侯,世未尝有也。”

(《汉书·车千秋传》)既无才学,又无功劳,只不过替太子鸣冤恰巧符合了汉武帝的需求,因而拜相封侯。汉武帝去世后,霍光以大将军身份辅政,对这个阶段的丞相田千秋,《资治通鉴》评价道:“时政事一决大将军光,千秋居丞相位,谨厚自守而已。”依然因循守默,无所作为。

看来论才能、功绩,田千秋并不比他的六位前任强。那为什么前六任命运如此不济,而田千秋却恰恰相反呢?看来关键原因不在这些丞相们身上,而在用这些丞相的汉武帝身上。自公孙弘之后,汉武帝为什么始终选择这些平庸之辈来担任丞相的要职?

关于公孙弘这个人,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他是汉代历史上第一位布衣出身的丞相,在他之前的汉代十八位丞相都是贵族出身。汉武帝打破成例任用公孙弘,未必是不拘一格用人才。

公孙弘的学问才气实在寒碜,如前所述,四十余岁才开始学习《春秋》“杂说”,参加人才选拔的答卷,原先被考官置于下等,是汉武帝亲自把它擢拔到上等。汉武帝看中的是公孙弘的学问吗?不是,看中的是公孙弘这样的人物,容易驾驭。

此后公孙弘的“官场成长记”,证明汉武帝的估量是正确的。从后几任丞相人选可以看出,汉武帝一直秉承着这个原则,丞相不在于有才能,而在于能为皇权所驾驭。

汉武帝可能从来没想过要让这些丞相主导大汉帝国的政策走向,主导政策走向的,始终是他自己。在加强皇权的过程中,汉武帝任用酷吏,造成国内政治的紧张,庄青翟、赵周的死与此有关。对外政策上,汉武帝四面出击,开疆拓土,使得国库虚耗、百姓流离,石庆差点自杀,与此有关。

此外,汉武帝又迷惑于方士,为求神慕仙而广营宫室、巡行封禅,更加强了社会财富的消耗。而且正是汉武帝的这种迷信心态为人利用,酿成了巫蛊之祸。公孙贺、刘屈氂正是死于巫蛊。所以这几位丞相的命运,几乎都与那个时代的政治危机息息相关。

田千秋的命运不同,是因为他出现在汉武帝洗心革面之后。巫蛊之祸让汉武帝痛定思痛,开始彻底反省以往的所作所为,并颁布了著名的“轮台罪己诏”,终止了以往四面拓张、大开大阖的政策,决定转向休养生息。因此汉武帝在任命田千秋为相的同时,封他为“富民侯”。

“富民”二字正透露着汉武帝改革国策的信息。所以,田千秋和李蔡等人,虽同为汉武帝时代的丞相,却属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中的界限,即在于汉武帝的国策取向。李蔡等六人的命运是和穷兵黩武、骄奢淫侈的汉武帝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田千秋却不是。

所以班固在《汉书·公孙弘传》中提到公孙弘的继任时,撇开了田千秋,而是让李蔡等六人和遭废弃的相府客馆一起,共同定格了汉武帝那个雄武拓张却民不聊生的特殊年代。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汉武帝和他的丞相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24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