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刘盈和刘如意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刘邦,大汉的王朝开创者,他的成功与他知人善任是分不开的,在天下初定之时,刘邦也渐渐老迈,大汉的未来交给谁,自然是一个大问题。在是否易储这一问题上,刘邦自然表现出了他犹豫不决的一面,那么,刘邦是否真心要废掉刘盈改立小儿子刘如意呢?笔者以为刘邦是想过易储,但是权衡之后,还是觉得刘盈较为适合太子之位。
易储风波
《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
说的是刘邦渐渐年迈,对于太子刘盈不甚满意,为什么不满意太子,难道不是他自己选定么?显然不是!刘盈是刘邦与吕雉的儿子,是严格意义上的嫡长子(长子为刘肥),为人比较宽仁,甚至在刘邦看来有点弱,不够足够的魄力掌控朝局,简单地说就是当个藩王还是可以的,但是要成为大汉的主宰,似乎就差了许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他爱姬戚姬为他诞下了一个儿子刘如意,在大儿子与小儿子的对比中,宠爱戚姬引起的爱屋及乌,刘如意比刘盈更得刘邦欢心。
如果自己儿子能成为大汉的后继之君,对戚姬而言可不仅仅是母凭子贵那么简单,于是戚姬的枕边风比之前更勤了,那么易储就这么简单吗?真的是一纸诏命就可以尘埃落定了?是也不是!这话不是矛盾么?到底是还是不是?其实如果刘邦乾纲独断,却是可以一纸易储了事,但是为什么没那么做?天下初定,靠着枕边风就能更改大汉的继承人,到时史书上不仅刘邦会被后世诟病,刘如意的太子之位恐怕也会遭到各方质疑,这样的太子将来继任为君,其合法性会是大问题。于是刘邦在吕雉请来商山四皓出现后,还是打消了改立太子之念,因为他知道改立太子远非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改立太子背后的秘密
用刘邦自己的话说是刘如意像他,喜欢小儿子也很正常,但是这话却有一些小的细节需要推敲,首先,说刘如意像他,又说刘盈为人比较柔弱,要知道刘盈被立为太子之时是在汉高祖五年(前202年)二月,这一年刘盈作为皇长子才八九岁,刘如意更小了,除了说刘如意长相像他刘邦,其脾性能看出什么?所以,说刘如意像他大概率是眉宇之间的长相而已。其次,说刘如意像他是宠溺之词。这点毫无疑问,戚姬温婉可人,刘如意尚幼,都是看上去人畜无害的那一类,能受到刘邦的喜欢也很正常。
那么,一句:如意类我!这样的话就能触动易储了么?显然不是!通过两件事可以看出来,第一件事情是要陈平与周勃去擒拿樊哙,这个就有趣了,樊哙是刘邦从沛县出来的老班底,更是自己的连襟,为什么会要痛下杀手?因为吕雉!彼时的樊哙是军中的实权人物,如果有他在,刘如意即使能顺利登基为帝,大汉的走向还真的未可知了。
因为吕雉的兄弟都是侯爵,在军中朝中都有门生故吏,再来一个樊哙,吕雉会放任戚姬母子?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釜底抽薪,将吕雉的军中力量削弱,樊哙无疑是其中的关键,至于刘邦是不是真要杀掉樊哙就不得知了,不过从他用陈平与周勃前去抓樊哙,也能窥见一斑,为什么这么说?如果刘邦真要杀樊哙,大可让其他谋士与周勃一道前往,为什么是陈平?要知道陈平最为擅长的就是人心的揣摩。
第二件事,就是张良应吕雉所请,给出请商山四皓出山的计谋,刘邦自然是惊讶的,自己作为国君都请不来这四个高人,刘盈能请得四人出来,一则说明刘盈这太子没有刘邦的娇狂之气,对待人才真正做到礼贤下士。二则说明,刘盈背后的支持者吕氏家族,沛县的功勋集团,甚至是远遁朝堂的世外高人,这说明刘盈的支持者远非戚姬与刘如意所能比拟,于是才有羽翼已丰的评价。这说的是太子刘盈,更是说的他的结发之妻吕雉。
总结:刘邦宠爱戚姬与刘如意不假,但是绝对不是因为刘如意招人喜欢,就想改立他为太子这么简单!从小事情反向推断刘邦此举的动机,大概率是试探朝野的反应与吕雉这边的动作,事实上刘邦也看得很清楚,戚姬小女人姿态换回儿子的宝座未必能撑起大汉的将来!
刘邦作为汉代的开国帝王,雄才大略,它的帝王之才算是众人所敬佩的,那样,为何刘邦有那么多孩子,却仍然把那么一片锦绣河山交给柔弱平庸的刘盈呢?第一,古时候针对气血继承大统很注重,尤其是皇室贵族的嫡长子继承制,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会有这样的要求也不是没有大道理,终究皇上九五之尊之职,大伙都虎视耽耽,要是没有一个标准在,容易出现内战。例如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本来在赵武灵王的执政下,赵国已经十分强了,而且在七雄中遥遥领先,遗憾赵武灵王在选继承者问题上出现严重错误。
西汉建立后,吕家的阵营更为巨大,这令刘邦迫不得已有所顾虑,假如残了皇太子刘盈,戚夫人和她的儿子称心肯定镇不了。若不能,将是又一场内战。我们都知道,实际上刘邦从头至尾都清楚,刘盈即便软弱可欺,他也要出自于全局性考虑到,将帝位让给他,终究对一个君王而言,江山社稷的稳定才是重要的。
汉朝时期汉高祖刘邦夺取了天下,他当皇帝之后非常宠爱戚夫人,并且对戚夫人生的儿子刘如意非常喜爱,甚至好几次想废掉太子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但是后来他改变了主意。刘盈还是太子,并且在刘邦死后继承了皇位。那么刘邦为什么会改变主意呢?刘盈是吕后的儿子,他是嫡长子,他当太子合乎当时的制度,刘邦立刘如意为太子遭到了大臣的反对,刘盈有商山四皓辅佐,民意在刘盈这边,刘邦因此改变了主意。
一、刘如意是庶子,立刘如意为太子不合乎当时的制度。太子刘盈是刘邦皇后吕后的儿子,他是刘邦的嫡长子,刘如意是戚夫人的儿子,他是庶子。古代继承制度讲究立嫡子立长子,刘盈作为嫡长子合乎当时的制度,他除了不受刘邦喜欢之外,自身没有任何毛病,因此刘邦也没有什么大的理由废掉太子,立刘如意为太子。
二、刘邦立刘如意为太子,受到了大臣的反对。刘邦几次提议立刘如意为太子,但是都受到了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刘如意年纪太小,而且不是嫡子,没有什么理由成为太子。太子刘盈的母亲家族势力很大,而且和很多功臣关系都很好,他们站在太子刘盈这边,刘邦想立刘如意为太子,就需要这些大臣同意,如果他们不同意,刘如意当太子也会不稳。所以刘邦后来改变了主意。
三、太子刘盈有商山四皓辅佐,民意在太子刘盈这边,刘邦改变了主意。刘邦对太子刘盈实在是不喜欢,他当时想废掉太子,引起了吕后的恐慌,吕后请教了张良,请了商山四皓辅佐太子。这四个人名声很大,当时代表了民心,刘邦一看他们辅佐太子刘盈,就知道已经无法撼动太子地位,所以他改变了主意,决定不废太子。
刘邦之所以改变主意都是形势所迫,他没有办法让刘如意当太子。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刘邦一开始不想立刘盈为太子是因为刘邦更喜欢戚夫人,想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但是后来迫于吕雉家族的压力,还是立了刘盈为太子。不过刘盈本来就是刘邦的嫡长子,自古立长不立幼,立嫡子不立庶子,所以刘盈能成为太子也不为过。不仅如此,刘盈能成为太子是朝中大臣所期盼的,只有刘盈继位,才能得到朝政的辅佐,如果刘如意上位,历史可能就会改写了。
其实刘邦立太子之前,是做了很久的思想斗争的。刘邦和吕雉的婚姻,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政治联姻。吕雉的势力是刘邦所缺少的,而刘邦的帝王之相,是吕雉的父亲所看重的。刘邦的上位,跟吕雉家人的帮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刘邦一方面讨厌吕雉的专政,另一方面又离不开吕氏家族的辅政。
戚夫人年轻貌美,从这方面打败了人老珠黄的吕雉,所以才能得到刘邦的恩宠。戚夫人上位不久,就九月怀胎,生下了刘如意。于是戚夫人的耳旁风就开始吹了起来,把刘邦吹的春心荡漾,想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但是太子并不只是一个称号,需要的是有权有势有能力,在这方面刘邦泛起了嘀咕。
历史相传说刘盈请来了商山四皓来劝说刘邦。其实刘邦当上皇帝之后,是不会轻易相信别人的,立刘盈为太子也是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刘邦是白手起家,这样的人,是尤其珍惜来之不易的皇帝之位的,所以他必须选择一个后台比较硬的人来继承大统。这样刘盈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刘盈的背后吕雉,吕雉的背后是整个吕氏家族,吕氏掌权这么夺权,在朝堂早已有了自己的权势,所以就算是刘如意上位,朝堂可能掀起腥风血雨之后,还是刘盈的天下,所以刘邦最后还是顺应众意,立了刘盈为太子。
晚年,刘邦为了戚夫人和刘如意而想尽了一切办法。为了把刘如意变成一个太子,他不仅在朝廷上多次提起这件事,还与大臣们争论。后来,当他决定不废除刘盈的王储时,他悲伤地唱了起来。因此担心自己去世以后,刘如意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在我看来,刘邦看中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商山四皓》中的出山事实。刘邦清楚地知道刘不能邀请“商山四皓”。这件事一定是吕后干的。然而,根据吕后的情报,她似乎也不能邀请“商山四皓”。这件事,一定是蒙书记在暗中帮助吕后的。此外,当刘邦准备废黜太子时,周昌和许多其他大臣反对。这表明有许多人帮助吕后。
刘邦担心的是他死后国家的稳定。事实上,刘盈和刘如意都不是合适的人选,因为他们不能控制法庭。刘盈太善良和软弱了。虽然刘如意将来是可以预料的,但那时他还太年轻。因此,刘邦死后,政府绝对掌握在太后手中。因为吕后和戚夫人和她们两个相比,吕后显然更强大,对朝廷的控制也更强,而且会得到更多大臣的支持。
此外,吕后冷酷无情。她主政的话,朝臣们害怕她,所以不敢轻易反抗。另一方面,如果戚夫人掌权,戚夫人就没有能力,没有威望,也没有无情的一面。因此,考虑到整个朝廷的长期稳定,刘邦显然认为吕后比戚夫人更合适。从这个角度来看,刘邦绝对不会废黜吕后皇后的位子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23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