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汉朝建立后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汉朝是在公元前202年正式建立的,最初定都在洛阳,两年又迁都到长安。刘邦从不惑之年的末期奋斗,到知天命的年纪统一天下,之后的他仍没有休息下来,还在梳理汉室江山,直到临终前夕。汉高祖刘邦驾崩,群臣位于其庙言:“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布衣到天子,从社会阶层中的一个极端,到社会阶层中的另一个极端。天下从来不是一人的天下,也不是一人能治理好的天下,更不是一人可以统治天下。天下是分为不同的阶层,一层一层去统治好比生态链中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统治天下也是这个道理,天子不能直接统治百姓,需要通过权贵和大臣去间接统治。刘邦本是被虾米吃的淤泥,即便他摇身一变成了最大的鱼,仍然有很多比他出身高贵的人不服气,想要推翻他的统治,破坏他的秩序。
不安分的人心
刘邦在秦朝末年和楚汉争霸,仁义道德之名是举世公认的,放在其他时候未必,但在当时的乱世比较起项羽等人,还是非常仁义的。刘邦从农民起义到驾崩离世,是非常辛苦的一段时期,仁义道德虽让天下人信服,却震慑不住那些不自知的野心家。绝大多数的人都以为刘邦建立汉朝,登基皇帝后,该去享受那些荣华富贵、锦衣玉食、美酒佳人,但从汉初那些史实看,刘邦这皇位坐得并不安稳,过得还不如底下那些功臣。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从称帝至驾崩,八年时间,汉皇帝刘邦御驾亲征七次,战争规模不算大也不算小,这还没加上韩信、彭越等人被突袭平定的叛乱。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分封辽东燕地的燕王臧荼恐惧刘邦大肆捕杀项羽旧部的行为(臧荼曾被项羽分封,曾听其调遣),因而起兵叛汉攻下代地。“高祖自将击之,得燕王臧荼。”汉五年(公元前202年)秋天,原是项氏的将领、被封在颍川为侯的利几,担心刘邦秋后算账,“高祖至雒阳,举通侯籍召之”,起兵叛汉,高祖自将兵击之,利几走。这两位的叛变实在让人匪夷所思,要么是因为太蠢,要么是因为心里有鬼,要么是因为又蠢心里又有鬼,完全是自不量力的以卵击石、胳膊拧大腿。
比肩韩信的战神
汉七年(公元前200年)冬天,匈奴大军攻打韩王信,韩王信不敌,担心刘邦责怪,遂于太原谋反,高祖自往击之。韩王信的军队失败后,韩王信旧部立故赵将赵利为赵王继续反叛,刘邦继续讨伐;之后便遇上匈奴大军的主力,发生白登之围的耻辱。汉八年,高祖东击韩王信馀反寇於东垣。汉十年八月,赵国相陈豨从代起兵叛汉,九月,上自东往击之。汉十一年,平陈豨的战事还未结束,就又冒出韩王信旧部和陈豨旧部流动作战,刘邦腾不出手,就让周勃、郭蒙等人率军平定。之后,豨将赵利守东垣,高祖攻之,不下。那群人还作死辱骂刘邦,打到后面东垣城投降,刘邦“令出骂者斩之”,却没有误伤无辜“不骂者原之”。
汉十一年秋七月,淮南王黥布造反,局面一下打开,荆王刘贾地被拿下,势力范围过淮河,叛变楚地也群龙无首任君采撷——楚王刘交逃亡,汉十二年初,高祖已击布军会甀。而陈豨被樊哙率领的另一支军队所击杀。《高祖本纪》里面,关于登基之后、驾崩之前的刘邦御驾亲征的“亲往击之”(有些类似意思也当作这话了)的记录有七次之多。东征,北伐,南讨,好似一个战神,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虽无项羽,却也将其他名将给好好收拾了一遍。
生死危机中梳理天下
这只是刘邦亲身经历和指挥过的叛乱战争,还有直接威胁到刘邦生命的明里暗里的各种暗杀。高祖之东垣,过柏人,赵相贯高等谋弑高祖,高祖心动,因不留。你看此次谋逆刺杀多惊险,赵相贯高等都准备好刀斧手和刺客准备在柏人发动弑君之举,楞是被刘邦躲过去了,因由竟是“心动”,所以“因不留”。战争,背叛,刺杀,谋逆,等等,如此看来,刘邦这皇帝做得舒心吗?天下真的太平了吗?
刘邦将梳理天下一遍,才放心地传到汉惠帝刘盈之手,如若不然,汉惠帝刘盈很可能是另一个秦二世胡亥。没有刘邦多次征战的平定叛乱,刘盈即位时的天下形势,比秦二世胡亥即位时的局势更加恶劣,更容易失天下,汉朝很有可能二世而亡。因为“仁德过剩、威望不足、魄力不行”的刘盈是斗不过久经沙场、城府深沉的彭越、韩信、陈豨等人的。
参考文献:
《史记》
历史评价
司马迁: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史书记载
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记载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
1. 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经商)。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2. 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3. 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4. 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
5. 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於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6. 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阳,皆虏楚卒。
7. 司马迁·《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柰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
8. 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9. 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关中。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于是,刘邦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
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
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确是太平天国失败的首要原因。1851年初金田起义后,太平军规定了严格的五条纪律“一遵条命;二别男行女行;三秋毫莫犯;四公心和睦,各遵头目约束;五同心合力,不得临阵退缩。”(《太平天国》第一册,第63页)在起义军内部,还实行“人无私财”、“有饭同吃”的圣库制度。首义诸王也“敝衣草履,徒步相从”,与广大将士过着大体平等的艰苦生活,而且上下团结,“情同骨肉。且有事聚商于一室,得计便行,机警迅速,故能成燎原之势”(《太平天国》第三册,第172页),取得了围桂林、攻长沙、破武昌、克南京、转战六省的重大胜利。但就在定都天京后,太平军领导人没能吸取李自成农民军失败的教训,重犯了“小胜即骄傲”的错误。
攻占南京不久,和春的江南大营、琦善的江北大营即从南北两面围困天京,太平天国的局面严峻得很,离推翻清王朝也还远得很。但洪秀全等人无视这一切,错误地认为已经到“万国来朝之候,残妖绝灭之时”(《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177页),还说什么“一统江山图已到,胞们宽心任逍遥”(《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39页)。于是乎,昏昏然,纷纷然,封王晋爵,营造宫殿,过着奢侈的小天堂生活,开始背离起义之初与将士共患难的诺言。而在1856年取得一破江南、江北大营胜利后,洪秀全等首义诸王们认为天国已臻全盛,“大胜更骄傲”。相互之间勾心斗角,权力倾轧愈益厉害。东王杨秀清更为胜利冲昏头脑,不满足九千岁地位,要“逼天王亲到东王府封其为万岁”,导致了“天京王杀王”的大悲剧。韦昌辉借清君侧之名杀了杨秀清及其部属老兄弟2万余人,洪秀全反过来又杀了韦昌辉,还要杀石达开。石达开只得带领精锐数万人离城出走,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当时著名文人汪士铎说,这是太平军“自坏长城”,说得一点都没错。那时有一首民谣云:“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长毛非正主,依旧让咸丰。”
首义诸王迅速腐败
太平天国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首义诸王到天京后迅速腐败。1852年,太平天国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斥责清政府的黑暗统治说:“凡有水旱,略不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暴露如莽……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105页),将清王朝的腐败黑暗统治揭露得淋漓尽致。他们提出要建立一个“天下为公”、“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并实行全体衣食皆由圣库开支、一律平均分配的政策。这些措施在太平天国起义初期,保障军队供给、吸引贫苦百姓参加太平军,保证义军纯洁性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太平天国正是在反对清朝腐朽统治的斗争中兴起和发展壮大起来并取得节节胜利的。但定都天京后,洪秀全等天国领导人也像360年前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一样,在犯骄傲错误的同时,也迅速地腐败了。他们抛弃与广大将士共艰苦的好传统,大搞封建等级制,即“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享乐腐化,追求奢侈的生活,认为天下是我打出来的,享受是理所当然的。“情同骨肉”的兄弟手足之情逐渐淡化,“彼此暌隔,猜忌日生”……进南京后,洪、杨等诸王大兴土木,建造天王府、东王府,劳民伤财。据记载,天朝宫殿“城周围十余里,雕琢精巧,金碧辉煌。五色缤纷,侈丽无匹”。东王府也是建筑宏伟,“穷极工巧,以耀同俦”。在洪、杨影响下,诸王及将领都大兴土木,此风一直伴随到太平天国的灭亡。忠王李秀成在苏州的王府,连李鸿章也为之惊叹:“忠王府琼楼玉宇,曲栏洞房,真如神仙窟宅。”前方将士在浴血奋战,诸王却过着挥金如土、奢侈豪华的生活。而与诸王的豪华天堂生活相反,广大士兵则过着家庭离散,不许夫妻团聚,吃不饱,穿不暖的贫穷生活,仍然处于被压迫奴役的地位。这一点连东王也不否认,他说太平军士兵认为是“荡我家资,离我骨肉,财物为之一空,妻孥忽然尽散,嗟怨之声,至今未息”(《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114页)。1861年曾经访问过天京的中国第一个耶鲁大学毕业生容闳说:“太平军占据扬州、苏州等城,财产多而富美色,太平军之道德乃每况而愈下。盖繁华富丽,固足以消磨其壮志,而促其灭亡也。”(《西学东渐记》,第98、99页)
“历览前贤国与家,盛由勤俭败由奢”。太平天国以反对清朝腐败统治而兴起发展,再到自己因迅速腐败而灭亡,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又一条重要历史教训。
在古代出将入相是很多人的人生理想,但封建社会中门第之见却始终很深,毕竟不是人人都能生在侯豪门望族,故而这种企望大多数人穷尽一生也难以达成。这并不是说出身低微的人就没有出路了,他们中有一部分人为了自己的抱负成了孤胆英雄,比如游走于刀刃之间的刺客。
说起刺客如今人们第一个能想起的就是荆轲了,他刺秦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仰赖史学家司马迁的出彩文笔,荆轲成了我国古代名气最大的刺客。至于荆轲刺杀秦始皇的故事妇孺皆知,故而这里就不再多言。秋风萧瑟,易水犹寒,作为名留千古的义士,荆轲能为人之不敢为,他的行为的确令人佩服。但是,作为一个职业杀手、一名刺客,荆轲的业务能力却有点名不副实了,在这一点上另一位刺客做的就比他出彩的多,并且他刺杀的目标同样也是位大人物。
汉魏之际三国鼎立,中原久厉数十年的战祸却仍未见天下太平的曙光,就在汉朝内部打得不可开交之时,盘踞在我国北方草原上的少数民族逐渐崛起。先是乌桓崛起,但面对英明雄断的曹操乌桓不足为大患,曹魏只用几成力气就把该部基本收服,并逐步把他们安置到关内。但这样的政策却使得草原出现了新的“真空”,而一场更大的危机正酝酿其中。
就在曹军白狼山一战斩杀乌桓单于蹋顿之际,草原更深处鲜卑部族的一位奇人渐渐坐大,在魏黄初年间他更是几乎把草原一统,做了鲜卑各部共同的“大人”。此人就是轲比能,说来也算个英雄人物,他本出身于鲜卑支部,凭着战斗勇悍、大公无私的品质及一定的权谋,一步一个脚印的登上了鲜卑大人的宝座。据三国志记载,轲比能统治鲜卑时,自云中、五原郡起到辽东全属鲜卑王庭,基本尽收匈奴故地、专擅漠南,成了中原王朝的腹心之患。曹丕登基之初,轲比能尚且韬光养晦,接受了魏帝给他的附义王之号,但人心不足,在他的统领下,终于鲜卑与中原爆发了战争。
轲比能先是驱逐了边境地带的魏国人,然后多次入侵魏国,与之接壤的是幽州、并州,他先后与几任刺史田豫、牵招、毕轨等人多次交手,两地百姓苦不堪言。到了魏明帝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大举北伐,在组织蜀军出祁山的同时,诸葛亮不忘远交近攻之谋略,他其中的一招就是联络塞外的鲜卑大人轲比能,企图与之夹击魏国。
后来由于蜀军退走,轲比能大举入侵的计划也随之泡汤,但鲜卑的威胁日益加重却是每一个魏国边地刺史深切感受到的事实,时魏并州刺史毕轨遣将苏尚与轲比能交战,大败而还,这之后鲜卑更加跋扈,毕轨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想到了一个人——韩龙。
韩龙此人未能留下传记与史书之中,关于他的只言片语之在三国志鲜卑传中出现,只知他在魏国青龙三年干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刺史鲜卑大人轲比能。原来早在太和二年时,由于并州方面几番失利,刺史毕轨深感轲比能不除终为大患,于是就找到防区在他东方的幽州刺史王雄商议对策。像汉武帝那般大发骑兵深入草原直捣黄龙的作战是他们无权也无能考虑的,但小规模边境战却又无法彻底占据上风,于是王雄提议刺杀,刺客旋即敲定,那就是王雄帐下勇士韩龙。韩龙接到刺史委托的刺杀任务后,知道此去将一去不返,感于刺史知遇之恩,他担下了这个任务,简单打点后便只身前赴漠北。其实,有荆轲等人前车之鉴,王雄等人心底对韩龙的行动并不抱多大希望,但数月之后他们在草原上安插的暗线却回报,韩龙刺杀成功,轲比能当场毙亡!
韩龙孤悬塞外、潜越关山,于万账之中刺杀鲜卑大人而得手,这样的事说来几乎让人难以相信,但稍后草原上发生的巨变为历史证实了这颗流星划过的耀眼存在。轲比能死讯传开,鲜卑各部种落离散,至于相互讨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史载“由是边陲差安,漠南少事”。
韩龙此去,流血五步,伏尸两人,却换来两国边境数十年太平,从这一方面来看,虽然他不过一介从事暗杀的刺客,却亦不失为一代英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23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