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1年左右,蒙古帝国如日中天之时,年轻的马可.波罗随着才刚从蒙古都城北京回来的父亲、叔父,从威尼斯再次启程前往北京。成吉思汗所开启的征服时代已经结束,丝路的形貌虽与他当初的构想大相径庭,不过仍是旅行队、商人、外国货物络绎于途的繁荣干道。马可.波罗从地中海走陆路,顺利抵达忽必烈的蒙古汗廷,全程几乎都于蒙古帝国境内,而且接受蒙古士兵的保护。
然而,当他于1291年左右离开北京返乡时,蒙古帝国的中部地区已经瓦解;由于无法横越大陆,他改从中国搭船绕过南海,前往波斯的荷姆兹港。帝国在他返乡途中分裂为三大块,中心彻底破碎。
马可.波罗之所以无法经中亚返乡,是因为有成吉思汗两个最不寻常的后代挡路。那是一对父女档组成的战斗团队。马可.波罗称那女儿为艾嘉鲁克,源自突厥语的艾尤鲁克(「月光」)。根据其他史料的记载,她有一个更为后人所知的名字,即战士忽秃伦。这个名字源自蒙古语Hotol Tsagaan,意为「全白」。忽秃伦生于1260年左右,是窝阔台的曾孙女,她父亲海都汗是中亚的地区性领袖。
海都汗与忽秃伦生活在亚洲内陆,与众多反对忽必烈汗中央政府的蒙古人和部落结盟。当忽必烈汗于1271年宣告创立中国新王朝,内陆地区对他不满的黄金家族成员,也跟着愈来愈以正统蒙古人自居。天山周围的土地和相邻的乾草原地区,渐渐有了蒙兀儿斯坦之名,意为「蒙古人之地」,尽管那不是蒙古人位在蒙古高原的最初发祥地。
有人形容海都汗身高一般,但姿态挺拔。根据波斯编年史的记载,他脸上只有九绺鬍鬚。他对于个人习惯自律甚严,一如他行坐的姿态一丝不苟。在蒙古皇族里几乎没没无闻的海都汗滴酒不沾,甚至连蒙古人最爱喝的酸马奶也不碰,而且饮食清淡不加盐。在男女关系上,他似乎同样采取高标准。当海都汗的另一个女儿发觉丈夫与她的侍女有染,海都汗便将这个女婿处死。
有人善意形容忽秃伦外貌美丽、追求者众,其实她身形壮硕、孔武有力。蒙古人的本事,骑马、射箭乃至摔角,她样样精通。她还成为着名的摔角冠军,没有男人扳得倒她。蒙古人总是拿摔角和其他竞技活动来赌博,因此她经常藉由摔角获胜而赢得马匹。靠着这种方式,久而久之,她有了超过一万匹的马。
忽秃伦的父亲颁给她令牌,作为其权力与独立地位的标志。被马可.波罗称之为paiza(牌子)的令牌大而沉重,乃一只凹雕圆盘或长方形板,靠炼子繫在脖子上。令牌通常为金质或银质,由可汗遵照长生天之意颁授,牌面上有文字说明持有者的权力。早期的皇后通常用印章标明自己的身分地位,因此忽秃伦是第一个见诸记载拥有自己令牌的女人。通常令牌只发给男人。
尽管忽秃伦有十四个兄弟,她的表现却鹤立鸡群。海都汗的其他孩子竭尽全力地帮助父亲,但海都汗最倚赖女儿忽秃伦的意见和支持。她最得父亲的宠爱,协助父亲掌理朝政和国务。海都汗与忽秃伦之间的关系看似不寻常,但从某些方面来看,这对父女的合作关系恰好反映着成吉思汗及其女儿们之间的合作关系。
忽秃伦与敌作战的方式并未依照传统。她随着父亲并肩骑马赴战场,然而一旦时机到来,套句马可.波罗的话,她即「自父军中出突敌阵,手擒一敌人献其父,其易如鹰之捕鸟。每战所为辄如是也」。
即使蒙古人把女人骑马射箭看得稀松平常,但他们都对忽秃伦的摔角本事感到惊讶。根据马可.波罗的说法,这位特立独行的公主宁可维持单身,除非结婚对象能在摔角上赢过她。前来一试的男人不少,但没一个能胜出。由于想与她比试摔角者每个都得拿出十匹马做赌注,她的马群大增。父母担心她嫁不出去,因此当1280年左右,有个条件特别好且单身的王子前来比试时,她的父母试图说服她让他赢。他「是美男子,甚健强,在其父国中无人能敌也」。他自认胜券在握,于是带了一千匹马当赌注。
摔角比赛在忽秃伦父母的宫帐前举行,众人聚集围观。忽秃伦很爱她的父母,为了讨父母欢心,似乎有意让那位王子得胜。可是当比赛一开始,对战的激情迅即激起求胜之心,放水的念头给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二人既至角场,相抱互扑,各欲仆角力者于地,然久持而胜负不决。最后女仆王子于地。王子既仆,引为大耻大辱,起后即率其眾窜走。」她不只击败他,还羞辱了他。王子离开后,她的马群又增加了一千匹。
种种流言蜚语围绕着忽秃伦。没有丈夫的她生活多采多姿,如此与众不同,导致她的作为不断引来注意、她的动机不断引来揣测。许多说法主张,她曾考虑嫁给统治波斯与美索不达米亚的堂兄弟伊儿汗合赞,而且两人曾互通书信,互派使节。可是她不想离开乾草原,过规规矩矩穆斯林女人的生活。因为她不愿嫁人,有些诋毁者于是宣称她与父亲有不伦关系,所以父亲在世时才不愿接受其他男人。就在旁人拿淫言秽语指控她与父亲的关系之际,她终于嫁给了绰罗斯氏的阿卜塔忽勒。他被形容为「充满活力、高大、帅气的男人」,而且编年史里清楚表示:「她自己挑中他当丈夫。」
肯定是女儿不嫁人更愁,相比较“儿子不娶妻”来说,很多家长都是更担心自己的女儿不嫁人。有些家长甚至为了给自己女儿找门亲事,自己跑到公园“举牌”相亲。为何他们会这么着急?不过是因为女人的黄金期太过短暂。
要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女人的优势会慢慢变少。因此,很多有女儿的家庭,看到自己的女儿二十七八还没谈恋爱就急的不行。父母担心女儿遇人不淑受委屈,但又更担心自己的掌上明珠变成没人要的“老姑娘”。
都说“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豆腐渣”,与男人形成这么强烈的对比的原因,就是女人的黄金期太过短暂。有人说“男人越老越吃香”,有儿子的家庭不愁娶不到媳妇,也不会为结婚生子这种事情发愁。
相比以前,现在的年轻人很多思想都很开放。他们中有一些,不愿被婚姻束缚,享受单身,或者执意寻找着自己心中完美的另一半,所以迟迟没有踏入婚姻的殿堂。很多人可能觉得婚姻并没有那么重要,但是对于他们的父母,却表现出超出他们想象的敏感。他们可能经常会催儿女结婚,会留意小区哪家儿子或者女儿还单身。
总结说其实儿子没媳妇和女儿不嫁人都是让家长头疼的问题,只不过男人黄金期比女人更长,久一点没媳妇没那么着急,但是父母都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看见子女有新的依靠和幸福,这样就没有那么担心了,也希望这些“儿子”和“女儿”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人、自己的伴侣,让父母不再发愁,不再担心,拥有更幸福的生活。
01
说起婚姻,总是有些人用坟墓或者是牢笼来形容,因为结婚以后,的确受限制的地方会比婚前多很多。
但实际这是一把双刃剑吧,你不能说结婚比不结婚要好,也不能说不结婚比结婚要好,各有利弊,看你自己怎么衡量。
但毫无疑问的是,每个人到了年龄以后的结婚,才更符合这个社会的主流,所以那些迟迟不结婚的人,也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我遇见过一个姐姐,她是那种对待婚姻比较排斥的人,自觉还是一个人活得逍遥自在,所以直到35岁的年纪都没有结婚。
她自己倒是认为无所谓,已经做好了这辈子不结婚的打算,只是家里的父母无法理解,尤其是她的母亲,时常说自己这辈子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她,担心她以后没人照顾等等之类的。
她每次都是安安静静地听着母亲说,不做言语。母亲说完这些后,就会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去,她才能够松一口气,但是下一秒往往心情再次沉重起来。
她说,她的母亲说的那些事,其实她并不是很感兴趣。母亲絮絮叨叨,说家里的父亲再次做了什么让自己生气的事,说了什么没有情商的话,把自己惹到了。
她的父亲,这一辈子都在惹母亲生气的道路上驰骋,一骑绝尘,从二十多岁一直到现在,从来都没有变过。
她并不奇怪母亲会生气,因为很多时候,她听起来都认为生气,不知道母亲是怎么忍过来的,她说,如果是她的话,应该早就离婚了。
在她的眼中,母亲这一辈子都过得很辛苦,而辛苦的原因是因为父亲。
就说前段时间的一件事吧,她的母亲和父亲吵架了,原因是父亲说母亲用钱太快,他才给家里交了两千块钱,居然这么快就没有了。
02
她问了一下,母亲说这两千块钱,已经用了3个多用,她的父亲还是说她母亲不会持家,说谁家的妻子管钱一个月只用几百块就够了。
她的母亲脾气也不是很好,听罢把她父亲骂了一顿,说家里的开销有多大,她的父亲都没听完,就一个人出去打牌了。
母亲只好向她吐槽:“上个月去交电费,我交了500多块钱,前两个月家里开了空调的,我说不开,也是他怕热,非要开,结果电费这么多。你给他说这些,他根本就不去算这些账,就只知道说钱少了。”
她听得很是心累,母亲继续道:“现在肉也贵,你知道你爸那个性子,每天都要吃肉,不然吃饭的时候还要发脾气,我给他说这些花了多少钱,他压根也不听,把我的话当作耳旁风。”
电话那头,她的母亲还在说,依旧是关于父亲的事。她听着听着,都觉得父亲也真是能耐,怎么就这么能惹母亲生气呢?
好像在她成长的35年里,从她懂事起,每天都几乎能够听到母亲的唠叨,都是关于父亲的,有时也会有责怪谩骂和哭泣,说自己这辈子嫁错了人。
小的时候,她感觉母亲有些烦,因为话多,整天唠叨个不停,说完父亲再说她。
相对而言,话比较少的父亲更让她感觉是个合格的家长,尤其是要钱的时候,父亲比母亲要大方很多。
所以,她其实一直是更喜欢父亲的。
但是后来渐渐长大,当她站在母亲的角度去看待父亲时,才感觉母亲所言不假,她的确是嫁错了人。
她母亲这操劳而辛苦的一生,就是从嫁给她父亲之后开始的。
03
原本,外婆家里条件还不错,母亲在娘家的时候没有吃过什么苦,反倒是结婚以后,开始做起了各种农活和家务,因为家里的父亲什么都不会。
她的母亲嫁过来,是因为媒人说她的父亲读书不少,以后肯定有出息。她的父亲的确看模样,长得白净斯文,那个时候所有人都说她的父亲以后一定是个拿笔杆子的。
最后,她的母亲用了一句话来形容父亲:不能文,不能武,什么都是半桶水晃悠,赚钱怕辛苦。那个时候在老家种地,父亲背柴背得还没有她的母亲多。
这些,都是她的母亲后来讲给她听的,目的是让她以后找另一半要选好,找一个能够撑得起来家庭责任的人。
她的家里,是母亲撑起来的。
结婚这么多年,她的父亲可以说是什么都不管,每个月把工资发了就交给她的母亲,而父亲因为不能吃苦,以前在外面打工的时候收入还没有母亲一半多。
饶是如此,她的父亲还是会偷偷藏钱,因为要喝酒。她的母亲也不是不让他喝酒,只说要适量,但她那个连早上都恨不得来杯白酒的父亲,也怪不得母亲会生气。
她高中的时候,家里买房,钱不够,母亲说那就去借吧。
整个借钱过程,都是她的母亲去开的口,父亲只敢跟在后面,后来房买了,父亲说都是他的功劳,人家是看在他的面子上。
至于还钱,她的父亲也从不担心,每个月两千多的工资交了后就感觉万事大吉,什么都不管,平时还要吃好喝好,也没少说她的母亲不会管钱。
有次,她很生气,告诉母亲:“不然你就把钱给父亲管吧。”
她的母亲摇摇头:“他是一个火烧眉毛了才会着急的人,你把钱给他,他平时大手大脚用完了,家里需要钱的时候还是会来找我想办法,根本不会管其它的。”
04
除了这些,父亲还懒,平时也不做家务,家里经常出现的一个场景是:母亲在厨房炒菜,父亲坐在客厅吃饭,自己一个人挑好的吃,也不会想到母亲。
这些种种,她的母亲也都知道,但她母亲那个年代的人,对待婚姻都忠诚,没有想到过离婚,只是母亲把对婚姻的埋怨,都尽数当做唠叨一样讲给了她听。
她曾经也见过父亲和母亲吵架的样子,还有家里困难的时候,母亲借不到钱半夜急得直哭,父亲却呼呼大睡的场景。
凡此种种,让她对婚姻产生了恐惧,害怕自己也遇到一个像父亲这样的人,以后过着像母亲这样的日子,所以直到35岁都不肯结婚。
而后来,她在母亲的催促中,也告诉了母亲真实的原因,她的母亲听完含泪道歉,此后不再催她相亲。
因为那次就在母亲催她相亲的前一个小时中,一直还是在和她吐槽她的父亲,说自己在婚姻里的苦。
她并不怪母亲,因为母亲没人可以诉说,只能向她这个女儿说出心中的种种,却没有想过这样会影响她的婚姻观。
虽说不是所有的婚姻都是这个样子,但是她还是道,身边结婚的人,看起来真正幸福的只有少许,反正生活都是一场烦恼,结婚了未必比现在要好。
于有些人而言,找对了人,婚姻是避风港,但如果找错了人,婚姻就是另外一番鸡飞狗跳,是坟墓和牢笼。
人家都说娘家人是女生最后一座背靠,无论女性在外遭受多大憋屈,只需返回娘家人就能感觉到家人的温暖。但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嫁出去的女儿却并不大想要走娘家,那么这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来听听诸位母亲到底是怎么看的英语吧。
第一,拥有属于自己日常生活。
女性在结婚后必定要担负起自身家庭责任,尤其是在结婚后,生活重心免不了就需要偏重自身老公和孩子这里,所以也非常少去考虑自身婆家的事儿。
第二,早已没有归属感。
都觉得嫁出去的女儿好似泼出去的水,女人在嫁入婆婆家后,在一定程度上便会被作为顾客一样对待,并且就算回到自己耳熟能详的家中都找不到之前的那种感觉,这也很容易造成以前十分亲密的关系亲人最终变得特别陌生。
第三,担忧父母操劳。
很多女性实际上在婆家活得并不是特别舒适,有时候要面临公婆的为难不用说,如果碰到一个不长心的丈夫那更是心痛,即便如此很多女性也会选择不与自身的爸爸妈妈谈及,往往这么做主要是害怕她们难过,因此也害怕走娘家。
第四,娘家态度差。
有一些重男轻女思想家庭在嫁女生孩子后,看待自己家孙子和外孙的心态会有很大的不同,这样就很容易使女性觉得寒心。除此之外,假如娘家的大哥或者小弟结婚后,那样女人回娘家之后也非常容易遭受一些不爽的看待,也容易造成女性不想要走娘家。
最终,或是希望各位女人在嫁人后娘家还可以好好对待,希望以后宝妈会娘家人之后还可以感受到从前的温馨。无论女性在外遭受多大憋屈,只需返回娘家人就能感觉到家人的温暖。但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嫁出去的女儿却并不大想要走娘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22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朱元璋为什么要救韩林儿他们是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