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明朝的锦衣卫、东厂、西厂之间有什么关系

以史为鉴 2023-06-20 01:37:32

揭秘,明朝的锦衣卫、东厂、西厂之间有什么关系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明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众所周知,明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务机构最为发达的朝代,在朱元璋建立的这个朱氏王朝里,竟然先后出现了三个不同属的特务机关,并且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让人深恶痛绝的名声。

那么,这三个著名的锦衣卫、东厂、西厂都是哪个皇帝建立的呢,他们建立的目的是什么?人员又都是如何组成的呢?三者之间又有什么关联呢?

锦衣卫

锦衣卫是明朝皇帝的侍卫机构兼特务机构,其前身为朱元璋所设的御用拱卫司,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大内亲军都督府,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式改为锦衣卫。

锦衣卫是朱元璋为强化皇权而建的,锦衣卫的长官称为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属于外臣。锦衣卫下辖17个所和南、北镇抚司。

锦衣卫主要拥有三项职能:一是具有皇帝禁卫军的作用,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二是作为皇帝的特务组织,充当皇帝的耳目。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锦衣卫的职能提升,赋予其巡察缉捕之权,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三是“执掌廷杖”,廷杖制度始于明朝,是皇帝用来教训不听话的士大夫的一种酷刑,而行刑者就是锦衣卫。

锦衣卫在明朝初期风头甚尽,但到后来,由宦官统领的东厂成立后,锦衣卫的地位就逐渐低于东厂,到了明朝后期,由于宦官乱政,锦衣卫的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还要下跪扣头,可见锦衣卫的日子也是一年不如一年。

东厂

东厂是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后,夺了侄儿建文帝朱允炆的江山,自己当上皇帝后创立的。

因为建文帝既年轻,又怀柔天下,尊重士人,深得明朝大批的官员拥护。“靖难之役”后,除了大批殉难的官员外,剩下的朝廷官员也不支持朱棣的新政权。

朱棣对这些原建文帝的大臣也是十分猜忌,于是采取了两个措施,一个是迁都北京,另一个便是在锦衣卫之外另建一个更加方便自己使用的特务机关。

由于朱棣在夺江山的过程中,有几个太监出了不少的力(如郑和、道衍),朱棣可能觉得太监比较可靠些,便建立了这个由宦官掌领的特务机构——东厂。

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同年,即在北京东安门外设立了东厂。并且,东厂在全国各地还设有分支机构。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

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上至朝廷会审的大案,下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都可以插手。东厂甚至能派人听锦衣卫审讯重犯,查看重要衙门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种边报。

东厂的人还能潜入各个衙门内,监视各级官员的言行。东厂的触角延伸至各个领域,权力已在锦衣卫之上,他们只对皇帝负责,可以不经司法手续,随意督察缉拿官员和百姓,从而开明代宦官干预政治之端。

东厂从朱棣建立之初,即与明朝的命运相伴至终,存在了224年。由于东厂所办的案件中,冤案错案层出不穷,官民深受其害,因而,东厂事实上成为上至朝廷下至民间的一大害,东厂也成为历史上一个臭名昭著的特务组织。

西厂

西厂,是东厂的同胞怪胎,成化十三年(1477年),京城出现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着又有妖道李子龙用旁门左道蛊惑人心,明宪宗为了强化特务统治,又成立了西厂,由太监汪直担任首领。

西厂的厂址设在灵济宫前,以旧灰厂为厂署总部。西厂主要从禁卫军中选拔军官,人员的扩充速度极快,西厂不再局限于京城,而是遍布全国,其势力一度超过了东厂。

西厂对怀疑之人,不经皇帝批准就逮捕并严刑逼供,汪直等人的过激行为,使朝野上下怨声载道,西厂一度被撤销,但很快又恢复。

随后,汪直的权力又极度膨胀,引起了明宪宗的警觉,在其后的权力斗争中,汪直被东厂提督尚铭等人弹劾,贬往南京。

随着汪直被逐出京城,西厂也就没有了势头。正德七年(1512年),明武宗下令撤销西厂,西厂在明朝也就成为了一个短命的特务组织。

明朝锦衣卫与东西厂分别是做什么的?

东厂、西厂锦衣卫三个组织构成了明代的厂卫制度,但并没有一起出现。 先是锦衣卫,然后是东厂,最后是西厂。 事实上,他们都有自己最强大的时代。 明朝历史上,东厂最强,西厂最短,都是昙花一现。

1.锦衣卫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皇帝的安全和驾驶仪仗队,类似于清朝的禁卫军和管理栾甲。 锦衣卫的另一项有效职责是收集间谍情报,尤其是国外的军事情报。 明朝初年,锦衣卫为明军战胜北方军队的各种胜利做出了贡献,包括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 锦衣卫还搜集了很多关于日军的资料。 仁宣时期,打击边疆的政策和对锦衣卫情报功能的忽视是“市民要塞事变”的重要原因。 锦衣卫最黑暗的地方在于数百名官员的监督,他们制造了很多冤假错案。 明初的胡惟庸案、兰玉案等大案,锦衣卫的身影在其中闪烁。

2.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建文帝手中夺取了皇位。 当时建文帝的一些老臣和官员对此并不满意,议论纷纷。 朱棣对此也有些不安,他对这些大臣不信任。 锦衣卫虽然侍奉了皇帝,但毕竟是外国官员,使用起来不方便。 朱棣需要一个可以直接完全控制的组织,东厂应运而生。

3.成化十二年,京城发生妖狐案。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恶魔,以一种并列的方式迷惑了所有人。 传闻此人涉嫌弑皇,朱建深心神不安,觉得处处有危险,便命太监汪植设西厂,并从锦衣卫中挑选有能力的人打听此事。 宫外的情况为自己。 王植为取悦皇上,肆意编织各种消息,深得朱健的信任。 后来西厂正式成立,地位高于东厂。 其职责和行动与东厂大体相同。 为了控制和管理东溪厂和锦衣卫,太监刘瑾还设立了专家厂。 不过,虽然西厂是后起之秀,深受皇上的信任,但相比于东厂和锦衣卫这两位老前辈和老寿星,西厂在成立五年后就被废止了。

朝代是中国皇权制度走向中央集权的顶峰。 东昌和西昌锦衣卫作为皇帝的耳朵、眼睛和爪牙,绕过了正常的司法程序和公务员团体,直接对皇帝负责。 在巩固皇权的同时,也使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冤假错案频发,加剧了明朝的瓦解和灭亡。

锦衣卫和东厂、西厂的关系是什么呢?

锦衣卫原为内廷御林军,皇帝的卫队,洪武十五年(1382年)成立。厂卫是明代特务政治机构,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东、西厂或大内行厂的头目,多由司礼监太监充任。锦衣卫长官为指挥使,以皇帝亲信心腹担任,下领有十七个所和南北镇抚司。厂与卫职权基本相同,但锦衣卫为外官,奏请需用奏疏,不如东厂等太监亲近,故厂的势力大于卫。锦衣卫侦伺一切官员,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内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由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一整套侦察特务机构体系。

东厂和锦衣卫是什么关系?西厂又是什么?

东厂和锦衣卫没有直接关系,东西两厂为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锦衣卫是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

东厂,官署名。即东缉事厂,中国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东厂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其分支机构远达朝鲜半岛。 地点位于京师(今北京)东安门之北(一说东华门旁)。 明中叶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常合称为“厂卫”。 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锦衣卫全称是“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雅称为缇骑,前身为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御用拱卫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十五年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且不经司法部门。明代设锦衣卫,乃是著名的酷政。其实,这类系统,自己有军队、有监狱,又直接向皇帝负责,基本上贯彻于整个明皇朝的始终。《明史·刑法志》把它们与廷杖(皇帝在朝廷打臣僚板子的肉刑)加在一起,称之为:“明之自创,不衷古制”。

西厂即明朝官署名。即西缉事厂。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于东厂之外增设西厂,与东厂及锦衣卫合称厂卫,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后因遭反对,被迫撤销。武宗时宦官刘瑾专权,正德元年(1506年)复置,刘瑾被诛后,即废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22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