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首作为古代五刑(笞、杖、徒、流、死)中死刑方法之一,从隋代一直延续到明清,规矩还是很多的。
首先,犯人不是你想砍就能砍的。
古代刑罚不仅是为了惩罚罪犯,也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一些极其特殊的犯人,可以“斩立决”,比如战争期间的罪犯,或者皇帝命令要立刻处决的罪犯。其他的,在审判定罪之后,还需要层层上报,请朝廷批准执行死刑。
举个例子,清代普通死刑犯,都要暂时监禁起来,等候“秋决”。三法司会进行复审,有些罪犯在复审中就可能会免死。比如清末著名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余杭知县刘锡彤不仅判杨乃武死刑,还上下打点,在杨乃武家人不断上诉的情况下,拖了两年时间,依然不改判决。最后案子闹到刑部尚书亲自审理,在慈禧的干涉下杨乃武才免死。
所以,正常情况下,砍一个人的脑袋,在古代没这么容易。
就算是判了死刑,并且案情重大,毫无回旋余地,也必须等待“秋决”。这种“顺应天时”的习惯,至少从春秋时期就有了。《左传》中就有“赏以冬夏,刑以秋冬”的说法。历史上大多数的朝代,都规定处决犯人要在立秋以后,立春以前。
如果有官员不在这个时间段处决犯人,是要追究责任的。比如在唐代,不按时间处决犯人要判一年徒刑。到了明代,不按时间执行死刑,官员也要“杖八十”——原因很简单,立秋之后草木凋零,一派肃杀之气,可以杀人。但是一旦立春,万物生长,执行死刑就是违背自然规律了。
实际上,真正执行起来,连具体时间都有很多讲究。以明代为例,虽然规定是秋分以后,立春以前执行死刑,但是在这期间也不是每天都可以。每月的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还有节气日、祭祀日,或者是其他重要日子,甚至下雨天未晴,都不可以执行斩首的。
具体到斩首的时辰,则是电视剧里常演的“午时三刻”。古人认为死者阴气太重,必须要选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刻斩首才行。午时三刻,大约为11点45分,太阳最盛,犯人被斩首后阴气瞬间消散——意思是罪大恶极之人,连鬼都不让你做。
所以,不管是绞刑、斩首,还是凌迟处死,都要讲究时间,不可能随便就咔嚓了。
另外,斩首的地点也很讲究。古代执行死刑,要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所以会选择公开场合。一般来说,王公大臣被斩首,会选择在朝门之外,比如明清时期,就是北京的午门。而普通罪犯,会安排在集市,比如清朝就是在菜市口。行刑的日子人山人海,围观者非常多。所以像包大人那样,自己在公堂上就把犯人砍了,起不到震慑作用啊……
那么“刀下留人”会在现实中存在吗?
电视剧中古代好像随便犯点错误,都会被砍了。可实际上,除了少数嗜杀成性的暴君之外,大多数时期死刑都很谨慎的。真遇到冤枉的,临刑前“刀下留人”,完全有可能发生。
比如著名的唐朝宰相魏元忠,曾被周兴陷害入狱,押赴刑场即将斩首。结果武则天觉得他还是有功劳的,特意下旨免死。传令的人怕耽误时间,还真派了个跑得快的,先去喊“刀下留人”了。估计要是晚一会儿,魏元忠就被砍了。
虽然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但我们必须要明白,正常情况下,历代统治者都不会随便杀人的。死刑犯,往往都是罪大恶极之人。
另外,古代死刑的方式不仅仅是斩首,还包括绞刑、凌迟,当然还有一些不常见死法(如赐毒酒、气毙之刑)。这其中,斩首是最常见的。罪行稍微轻一些的,可能会采用绞刑的方式,留全尸。重一些的,就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秋后问斩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左传》有载“赏以春夏,刑以秋冬”;《礼记》也有“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狱讼”的记载,到了西汉时,汉武帝广征治国方略,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死囚犯都秋后问斩。古代还有一种死刑罚,是斩立决。通常犯有忤逆谋反的犯人,会斩立决。除此之外,一般的死囚犯,都是秋后问斩。
秋后问斩真正应用流传是从西汉开始的,董仲舒认为庆、赏、罚、刑是帝王的四种执政行为,要与四季变化相适应。春夏应该行赏,秋冬才可行刑,此即后来所说的“秋后问斩”。
在那个古时候,由于科学文化的落后,人们不能正确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认为在人类和自然界万事万物之外存在着一个能支配万物的造世主。灾害、瘟疫、祥瑞、朴素的儒家哲学等学说的影响,从周代开始就认为杀人要挑好日子,汉代流行董仲舒天人感应,其把各种季节时间五行结合,秋季属金,金主杀伐,由此秋季杀人最为合适,春夏是万物滋育生长的季节,总不能在万物复苏的季节问斩,肃杀蛰藏的秋冬就挺合适的。于是,古代行刑多在秋天,就有了“秋后问斩”这个说法。
金木水火土,金神。四象西边是白虎。二者合一。传说少皞有儿子叫该,就是蓐收,是秋天肃杀,万物收敛的意思。古代秋后问斩,秋天肃杀的氛围,特别应景。最讨厌滥杀无辜自诩为孔圣传人们的官员们,对待死刑犯也不得不谨慎行事,同时为了避免出现冤假错案。所以判决死刑的犯人,一般都要等到秋高气爽的秋后才执行死刑。由于古代没有村网通工程,找乐子还是要进城。那皇帝一想,好啊,就这个时候杀头不妨碍农活还看到的人多。
在古装电视剧里我们经常看到审讯犯人时候最常说的就是?秋后问斩?,秋后问斩的一个原因是和大自然的节气有关的,秋后是万物凋零的时刻是天气由阳转为阴的时刻,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秋后百姓们都农作物不忙,可以给百姓们一些警示。所以犯人们都多在秋后问斩,既有警告作用也符合古时人们对于天地万物阴阳的独特见解。
首先秋天是万物凋零的时刻,天气也变得逐渐冷起来,古人认为是阴气开始的季节,所以是适合杀戮的时候。毕竟春天和夏季是万物增长的时刻,是春意盎然的时刻,这时候进行杀戮是不符合大自然发展时机的,如果反大自然的规律,古人认为会造成反噬的,所以秋季是标志着结束的时候,犯人在此时问斩是最合适的时刻。
第二点是因为秋季之后,平日里忙于农作物的百姓们也没有事情可做,空闲时间比较的多,这时候进行问斩是有很多的百姓去看的,对于百姓们来说看问斩过程是对他们的警告作用。让百姓们了解如果触犯法律或者是触犯皇权是会有严重的后果的,百姓们亲眼看到人在一瞬间死去,就会对于皇权的地位有崇敬和害怕心理,也就不敢去做一些违法或者是触犯皇权的事情。
所以秋后问斩并不是随便来的,而是传达出古人对于阴阳天地的迷信心理和皇权进一步震慑的作用,当然也有一个说法是因为秋后问斩是犯人洗刷冤屈的缓冲事件。如果犯人并没有罪过被误判了,在关入大牢之后还是有一些时间来证明自己的清白的,不管是那种说法,秋后问斩是可以表现出古人的智慧和生活习惯的,也是可以看出古代司法的执行过程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22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