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清朝为何要定都北京为何没有在南京定都

以史为鉴 2023-06-20 00:46:59

清朝为何要定都北京为何没有在南京定都

退守关东还是进取中原,清朝为何最后定都北京。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1644年4月23日),李自成率领军队进攻北京城,次日攻入城内。随后,崇祯皇帝自缢而亡,延续近三百年的明王朝在全国的统治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明崇祯十六年八月二十六日(1643年10月8日),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在盛京(今沈阳)继位,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辅理国政。次年,改元顺治。顺治元年四月初八(1644年5月13日),顺治皇帝赐睿亲王多尔衮“奉命大将军”印,命其“代统大军”。次日多尔衮下令,十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男子一律从军,倾八旗之力,大举南下。

李自成率军进驻北京后,起义军将领沉溺于歌舞升平,并没有在山海关一带进行必要的军事部署,仅派降将唐通率数千人前往山海关接管防务。原守将辽东宁远总兵官吴三桂受命入京,至通州时,闻家人传信,怒返山海关。山海关城池坚固,重兵利炮,清军虽曾兵临城下,但从未攻陷。有鉴于此,多尔衮拟绕道蓟州、密云等地入京,行至翁后(今阜新),接吴三桂求援信,才转往山海关。李自成听说吴三桂投降清军后,便亲自率军东征。李自成的大顺军队在山海关内石河一线、护城内外与吴三桂军交战时,吴三桂一方虽居劣势,但仍勉力支持。当晚,清军抵达山海关,吴三桂急驰前往,愿剃发称臣。双方力量会合后,大顺军队在力量对比上转而处于不利境地,但清军仍待双方力疲,才加入战局,大顺军不敌,溃败西逃,清军随之入关。

李自成败退回京后,于四月二十九日(6月3日)在武英殿匆忙即位,随后撤离北京,拟回师陕西。五月初二(6月6日),多尔衮率大军进入北京。

此前八旗大军也曾数度南下,在与明朝军队的对阵中一直是胜多败少,清太宗时期清军几次入关,甚至兵临北京城下,但终因时机尚未成熟,不得不议和。在对明朝军队作战中,清(后金)政权长期以财帛、子女为主要目标,往往大肆劫掠后就与明政府议和,长期战乱让百姓对呼啸来去的八旗大军心怀畏惧。

这一作战模式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清政权的军事实力和物资储备还不够充分,当时的清政权还没有做好进取中原的准备;其次,游牧民族的遗风尚在,关内肥沃的土壤和安定的农耕生活对八旗子弟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享受农耕文明带来的物质生活,却并不打算将自己和土地绑在一起;同时,截然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异族文化也让他们不安,不少满清贵族担心即使攻占了大片土地,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掌控。

努尔哈赤曾提出北京、南京等地不应是一族一人所有,应由满、汉轮流居之,颇有些打算逐鹿中原的意思。但占领盛京等地后,诸王贝勒有意继续南下,他却阻止说,昔日蒙古人占据中原,却受汉族风俗影响,失去了彪悍的民风,我们不如居山海关以东,让汉人居山海关以西,互不干涉,不是很好吗?在许多满清贵族身上都可看到努尔哈赤这一思想的影响,他们对中原的感情是那么复杂,有不甘、有渴望、也有恐惧。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明王朝。吴三桂冲冠一怒,选择投降清政权,这一切使得此次入关之路格外顺遂,但在进入北京之后,仍有不少满清贵族打算再次撤退。

清军进入北京后,是否迁都北京、是否继续南下等问题,在诸王大臣间引起了激烈争论。许多满清贵族依然留恋旧日的生活环境,并不赞同迁都,如多尔衮同母兄阿济格就明确表示反对。他抱怨攻取辽东时没有大肆杀戮,导致许多清军被当地居民所杀,建议趁如今威势正盛,屠戮京师,尽情劫掠,然后“留置诸王以镇燕都,而大兵则或还守沈阳,或退保山海,可无后患”。

与此同时,另一部分人则积极支持迁都,并建议乘势南下,范文程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清军出征前,范文程便建议多尔衮改变“惟金帛子女是图”的做法,他认为中原多年战乱,百姓的生存压力很大,非常盼望有明主能统一天下,从此安居乐业。范文程建议清军应该严明纪律,秋毫无犯,“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保留熟悉地方政务的明朝官吏,维护百姓的日常生活,努力争取民心,稳定所占领的地区,为进一步夺取中原做好准备。范文程深得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的器重,其影响力可谓文臣中第一人。这一建议高瞻远瞩,对清政权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摄政王多尔衮也不赞同阿济格等人退居关东的保守战略和专事屠戮劫掠的短视做法,他认为既然占领了北京,就应该立即迁都,将政治经济重心移到关内,以便进取中原。但此时的多尔衮或是范文程,是否坚信清政权能够统一中国呢?恐怕未必。当多尔衮仍将剃发易服作为归顺与否的标准时,有官员进言,认为强制剃发不利于统一大业,多尔衮回答,不过“得寸则寸,得尺则尺”罢了,范文程上书也只说“大河以北”可轻松平定,足见当时清政权对统一全国尚未形成完善的作战计划和行动纲领,只是且行且看而已。

顺治元年五月二十四日(1644年6月28日),多尔衮下令:“摄政王令旨,谕诸王及大臣知悉,蒙天眷祜,抚有中原,际此景运,尔等宜各尽厥职,务克清忠,自有分内富贵,倘不以此存心,惟图目前之利,或贪溺财货,明干法纪,或暗受贿赂,徇情卖法者,论功之日,纵有厥功,亦不叙录,是止为一时之利,而不为子孙久远计矣,特谕。”这一命令明确了清军进发的方向,坚定了继续南下的脚步。顺冶元年六月(1644年7月),多尔衮与诸王大臣就迁都问题达成一致。

顺治元年十月初一(1644年10月30日),顺治皇帝在皇极门举行登基典礼。十月初十(11月8日)颁布登基诏书,其中涉及奖励功臣、减免赋税、科举考试诸方面。在对满清贵族、八旗子弟论功行赏的同时,特别提出对曾经归附大顺政权的官员皆予赦免、明朝官员俱给应得诰敕、文武科考定期举行、明末加派的辽饷、新饷、练饷等一概免除、孤贫老幼鳏寡予以接济等,使“官仍其职,民复其业”,逐步收拢人心,稳定政治局面。尽管清军入关之际,并未就统一全国建立完善且长远的计划,但以摄政王多尔衮为首的执政群体根据局势的变化,迅速调整政策,在短时间内定鼎北京,为完成最终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为什么中国首都在北京而不是南京?

中国版图呈现雄鸡之形,而北京正处于雄鸡的咽喉,便于控制全国。另外此地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元 明 清都曾经建都于此。而南京处于鸡胸,虽险要,但是相对于北京要逊色一点,当然南京也是六朝古都。

元明清为何建都北京?

北京,是华夏文化的北端地带,?一墙之外,逼近大虏?,它背靠南部广阔的汉文化区域,北视北狄,西拒西戎,东抗东夷。

北京,是华夏文明的出击站,从这里,中华文明走向全国;北京,又是华夏文明的凝聚场,全国各地的精英文化汇聚于此,在此碰撞、融汇。

北京有北京的优势。历朝都有自己的北京优势论。金元明清定都北京都是依据了各自的北京优势说。

金人认定,燕都地处雄要,北依山险,南压中原,若坐堂隍,俯视庭宇,是看中了北京的地理环境。北京在地理位置上的确独特,它为中原北方门户,有人讲它是中国的"龙眼"所在。它面平陆,负重山,南通江淮,北连溯漠,可称得上是?财货骈集,天险地利?,实为汴、洛、关中、江左皆不及也。

元代在辽金的基础上建立大都,这是蒙古贵族认识到北京位于东西地势的交汇点上,又君临南方,进可以扼控全国,退可以依托故地漠北,卷起首饰,骑上马,一溜烟就会遁入故地,这是以地利人和的建都原则为依据的。

明代迁都北京,有极为充分的历史、文化、政治、军事、经济、个人情感的原因。它是中国文明从西向东迁移变动的结果。明开国定都南京,赖以推动全国,是符合明代人定都原则的,但蒙古势力返回并峙持于漠北,随时可以卷土重来,如不全力守卫边疆,可能出现北宋第二。北京的地缘位置属交通要冲,占住北京,就挟制了西北到东北、北方到南方的四条关口,也就这是扼住了四条生命线。北京城外有太行山、军都山、燕山,地势高峻,明代人认为?以燕京而视中原,居高负险,有建瓴之势?,?形胜甲天下,层山带河,有金汤之固,诚万古帝王之都?。

清朝建都北京,自是出于弹压中原、雄霸九州的胸怀和眼光,也是出于退可出关的战略考虑。以多尔衮为首的清廷的远见卓识者,认为要?以图进取?,必迁北京。皇太极的迁都北京是要占据这个关口从而统一全国,"以建万年不拔之业"。

1949年新中国选首都:有11座城市入选,为何最终选择了北京?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并且是唯一存续至今的文明古国,有着5000年悠久灿烂的历史,诞生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国家,因而也出现了许多都城,而其中有些城市因为被多个朝代作为都城,因此也就被称为“文明古都”。

比如西安市,就曾经是是西汉、隋朝、唐朝等等的都城;南京是东吴、东晋、明朝、民国等等的首都;而北京是元朝、明朝、清朝以及我们现在的中国的首都……

历史古都的数目足够多,说明我们国家的历史和文明足够璀璨,但同时也会带来一点小麻烦,就是在1949年建国伊始的时候,让我们有点难以抉择,一个个古都都很好,我们到底该选哪一个!

当然,这种忧愁也就是我们国家才会出现了,当时选择都城的时候,总共有11个城市入选,包括新兴城市上海、六朝古都南京、革命圣地延安等等在内,但是最后还是选定了北京作为首都,这是为何呢?

1.历史沿革

北京本身也是一个文化古都,春秋战国小国暂且不论,之后的辽国、金国以及后来的元明清三朝都以北京为都城。虽然明太祖朱元璋一开始定都于南京,但是在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为抗击东北外敌迁都北京后,清朝也以北京为首都,甚至于民国时期,都曾经有一段时间以北京为都。

因此,北京作为一个历史古都,是不输任何其他城市的,而且北京作为都城离建国是最近的,当时的人们也最适应北京作为都城,因此选择北京为首都是顺应了天意民心的。

2.战略地位

如果将中国地图堪称是一只雄鸡,那么北京就处在这只雄鸡的咽喉部位,它北接东北三省,南临中原要地,西接晋、陕、内蒙古,是勾连这个中华大地的隘口,同时背靠盟友苏联,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虽然东部离海很近,但是有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拱卫,渤海成为内海缓冲带, 因此即使发生战事,也会不直接冲击到北京,从战略地位和安全性上来说,北京都十分适合作为首都。

3.工业要地

建国伊始,中国最重要的工业要地在于东北三省,而北京离东北三省较近,能够能够集中力量发展东北工业,以东北为基础进而带动全国工业水平提升。此外北京本身在规划时,也是往一个工业方向去规划,以至于当时拆了很多古城墙,为的就是将北京打造成工业城市,成为全国发展工业的楷模。

除此之外,北京的历史文化也十分悠久,紫禁城作为在时间上离我们最近的皇城,建筑保存的也最为完整,而北京经过相对更加现代的发展,比起其他古都有着更加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容易改造,进而作为都城。

而反观其他城市,西安太偏西部,无法作为国家核心。而南京作为当初国民政府的首府,象征着当年的反动统治,因此也不行;上海离海太近,如果发生海战很容易受到波及,而且势力鱼龙混杂,间谍横行,不适宜作为都城;延安虽然是革命圣地,但是城市规模实在太小,根本当不起泱泱华夏的首都。

因此,综合了各种因素,采纳了各方意见,考察了各种民心民情之后,这才最后选定了北京成为我国的首都。首都从来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如今北京已经是一个兼备现代化与历史感的大型城市,无愧于“首都”二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21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