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敬敏皇贵妃为什么会惨遭雍正挖墓原因是什么

众妙之门 2023-06-20 00:28:20

敬敏皇贵妃为什么会惨遭雍正挖墓原因是什么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康熙最宠爱的皇贵妃敬敏皇贵妃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说起清朝的风流天子,大家印象最深的非乾隆莫属了,然而,根据相关统计,无论是后妃数量,还是子女人数,有一位皇帝都超越了乾隆,他就是康熙皇帝。值得一提的是,康熙虽然后妃数量众多,多达55人,但他却是一个非常重视出身的皇帝,然而,有一个宫女却最终被封为皇贵妃,她便是敬敏皇贵妃。

敬敏皇贵妃来自于一个古老的姓氏章佳氏,她的祖先名叫逊扎齐,世代居住在马尔墩章佳地方,早在努尔哈赤统治时期,章佳氏一族便归顺了后金,后来被编入了内务府镶黄旗包衣佐领。

清朝有个规定,内务府包衣出身的女子必须要参加宫女选秀,否则不可婚嫁或者会受到惩处,所以章佳氏(下文称敬敏皇贵妃为章佳氏)在康熙年间参加了内务府的宫女选秀,国色天香、倾国倾城的她脱颖而出,并被康熙所看中,临幸之后便成了康熙的庶妃。

康熙二十五年到康熙三十年是章佳氏最受宠的时期,在这五年内,她给康熙生下了三个儿女,分别是十三子胤祥,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与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其中,皇十三子胤祥可以说是清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物,他早年曾是康熙除太子之外最宠爱的皇子,但由于后来参与到多斗争而失宠,甚至有一种说法称胤祥被父皇康熙幽禁了十年之久。

虽然胤祥在康熙晚年失宠,但他却是雍亲王胤禛的左膀右臂,雍正继位后将其封为和硕怡亲王,除了被授予总理事务大臣之外,还掌管户部,可以说是雍正之下的第一人。而且,雍正为了褒奖和拉拢这位弟弟,除了将其亲王爵位定为世袭罔替(铁帽子王)之外,还追封胤祥的母亲章佳氏为敬敏皇贵妃(章佳氏在生前无册封,死后被康熙追封为敏妃)。

章佳氏死于康熙三十八年,并于当年被葬入景陵妃园寝,雍正在追封其为皇贵妃后,便下令将章佳氏从墓中挖出,将她迁葬到了景陵地宫。由此,章佳氏便成为清朝第一位入葬帝陵的皇贵妃。

虽然章佳氏早已享受不到这份恩宠和荣耀,但这对章佳氏家族的影响却非常大,雍正还下旨将章佳氏母家从内务府包衣中拔出,抬入满洲镶黄旗。不得不说,雍正没有亏待十三弟胤祥以及章佳氏一族,而他的政敌八爷党却受到了清洗,可以看出,雍正确实是一个恩怨分明的人呀!

清朝康熙后妃敬敏皇贵妃简介,敬敏皇贵妃结局如何?

人物生平 章佳氏入宫年份不详,其本为满洲镶黄旗包衣人,经内务府宫女选拔入宫,生前无册封记录,于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三子胤祥,二十六年生皇十三女,三十年生皇十五女。

康熙朝:

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卒,闰七月初二帝谕曰礼部:妃章佳氏性行温良,克娴内则,久侍宫闱,敬慎素著,今以疾逝,深为轸悼,谥为敏妃。应行礼仪,尔部 察例行 。——《清圣祖实录》原文记载

康熙三十八年十月奉安,十三王母——《陵寝易知》  

未拨出包衣,仍隶满洲镶黄旗包衣

雍正朝: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 雍正下旨将敏妃家合族人等由包衣拨出编一佐领。

雍正元年六月,雍正下令追封敏妃章佳氏为皇考皇贵妃, 仅其一人连升两级 。

雍正元年九月,雍正下令将其从葬景陵。

出身包衣

备选宫女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本满洲镶黄旗包衣人,参领海宽女。

《八旗氏族通谱》记:章佳本系地名,因以为姓。逊扎齐镶黄旗人,世居马尔墩章佳地方,国初率子孙来归,天聪时授佐领。其长子苏尔泰,原任上驷院大臣。其次子达尔泰初任包衣佐领,因监造宫殿,议叙授云骑尉,卒,其子K特袭职,遇恩诏,授为骑都尉,任郎中、参领兼佐领。卒,其孙哈达袭职,现任领侍卫内大臣。其( 逊扎齐 )曾孙海宽原任二等侍卫、参领兼佐领。

又按《钦定八旗通志》镶黄旗满洲都统所属参领五,第十四佐领,系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 雍正下旨将包衣佐领哈达合族人等由包衣拨出编一佐领 ,即着哈达管理。

综上资料,章佳氏应系 镶黄旗包衣 ,由内务府宫女选拔入宫,敏妃的堂叔海图拉和马奇兰都是御膳房拜唐阿,是标准的内务府包衣职务。

另按《章佳氏家谱》有‘硕色,由披甲挑入骁骑校,皇贵妃之父’的记载,这样看来披甲人硕色实为章佳氏生父,后披甲人硕色挑入骁骑校,海宽为敏妃伯父,但官方史料如《皇朝文献通考》以及帝系玉牒《星源集庆》均记载’章佳氏,参领海宽女‘,因此敏妃是以海宽之女的身份入宫的,海宽任过二等侍卫、参领兼佐领,家中又有骑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的世职,哈达(海宽次子)于康熙二十八年袭职骑都尉。

所生子女

《清皇室四谱 皇子皇女卷》(唐邦治根据清皇室玉牒总结编写)

皇十三子怡贤亲王允祥,其初行次为第二十二,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十月初一日辰时生,庶妃章佳氏即敬敏皇贵妃出。雍正八年五月初四日卒,年四十有五。

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十一月二十七日丑时生,庶妃章佳氏即敬敏皇贵妃出,为怡贤亲王允祥同母妹,四十五年丙戌年二十,七月封今位号,下嫁博尔济锦氏翁牛特杜棱郡王仓津,四十八年己丑六月卒,年二十三。

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康熙三十年辛未正月初六日寅时生,庶妃章佳氏即敬敏皇贵妃出,为皇十三女同母妹。封今位号。四十七年戊子年十八,十二月下嫁科尔沁博尔济锦氏台吉多尔济,明年己丑归宁京师,十二月初三日申刻卒,年十有九。

康熙朝追封

死后晋封

关于敏妃系死后追封,史料多有记载,资料显示:

1. 查康熙朝的所有册封记录,无章佳氏册封记载,无章佳氏册封册文:

康熙朝册封后妃所有记录为康熙四年、康熙十六年、康熙十八年、康熙二十八年,康熙三十九年以及康熙五十七年:

康熙四年: 册封赫舍里氏为皇后;

康熙十六年: 册封钮祜禄氏为皇后;

册封佟佳氏为贵妃;

册封李氏为安嫔。王佳氏为敬嫔。董氏为端嫔。马佳氏为荣嫔。纳兰氏为惠嫔。郭络罗氏为宜嫔。赫舍里氏为僖嫔;

康熙十八年十月十八日 :册封乌雅氏为德嫔;吴雅氏十八年 册封 为嫔,且为 单独 册封。有册封记载,有具体册封时间,有 “封号” , 封号 为“德”。在德嫔于康熙二十年册封为德妃时,册封谕旨和册文中明确称呼她为“ 德嫔 乌雅氏”,与章佳氏死后才有追封谕旨完全不同。未获得册封的后妃当然不可能有封号。

乌雅氏系生前 册封 ,她为康熙帝生育六个子女,虽极受荣宠,但因她是包衣出身,所以康熙帝严格按照先册封嫔位,再晋封她为德妃。(康熙朝无包衣出身后妃初封为妃。)

康熙二十年: 册封佟氏为皇贵妃;

册封钮祜禄氏为贵妃;

册封惠嫔为惠妃。宜嫔为宜妃。德嫔为德妃。荣嫔为荣妃;

康熙二十八年 :册封皇贵妃佟氏为皇后,系临终前紧急册封。康熙朝有临终册封妃子的先例;

康熙三十九年及康熙五十七年的册封 ,章佳氏已卒。

综上为《 清圣祖实录 》记载的 所有 康熙朝 后妃 册封记录,显示章佳氏生前未获册封。

《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八年闰七月戊戌谕礼部:妃章佳氏性行温良,克娴内则,久侍宫闱,敬慎素著,今以疾逝,深为轸悼,其谥为敏妃。应行礼仪,尔部 查例行 。’

《皇朝文献通考》:‘康熙三十八年闰七月追封。’

《清皇室四谱》皇子皇女卷:记章佳氏在康熙朝时为 庶妃, 记载与敏妃生前无册封记录相符合。

2. 清朝文献对其他追封后妃的记载:

《国朝谥法考—— 妃谥 》记载(清王士祯著,时为康熙朝刑部尚书):

“ 妃 科尔沁巴图鲁王之女顺治十五年三月二十日 谥曰 悼;

石妃 礼部侍郎石申之女康熙六年十二月初二日 谥 曰 恪;

妃 (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三等公吉阿郁锡之女,)康熙九年五月二十三日 谥 曰 慧。”

尤其顺治帝悼妃的“悼”字,显然为正常予以谥号,这在《钦定大清会典则例》第九十卷丧仪中亦有记载: ” 悼妃薨,追谥曰悼” 。

《清列朝后妃传稿》:“ 妃博尔济吉特氏 科尔沁和硕达尔汉亲王曼珠锡礼女以选入宫待年未册封,顺治十五年 追封为妃谥曰悼 ”。

悼妃生前系庶妃,无册封,与章佳氏相同,其妃号明确记载为”谥号“,悼妃在其他清朝官方文献中亦记载为追封,记载亦显现出追封与追谥无不同。

这几位追封追谥后妃在文献记载中记为 “妃” ,但其生前均为庶妃,可见皇帝后妃称为“妃”, 其含义为泛指帝王的妾侍,并非特指位号。 此种代称在文献资料中随处可见,如雍正诏封年贵妃为皇贵妃的谕旨中,称呼年氏为“妃”,而并非其位号“贵妃”,在《清史稿》中对后妃也随处可见此种称呼。如”妃“即指生前位号,岂非年贵妃被降了一个等级?可见”妃“系指帝王妾侍的代称。

3. 相关资料,有关“妃”之称谓 :

1)、雍正诏封贵妃年氏为皇贵妃谕旨原文,文中称年氏” 妃 素病弱“

2)、《清史稿·列传一·后妃》

敦肃皇贵妃,年氏,巡抚遐龄女。事世宗潜邸,为侧福晋。雍正元年封贵妃。三年十一月,病重,晋皇贵妃。并谕 妃 病如不起,礼仪视皇贵妃例行。 妃 薨逾月, 妃 兄年羹尧得罪死。谥曰敦肃皇贵妃。乾隆初,从葬泰陵。子三:福宜、福惠、福沛,皆殇。女一,皇四女,亦殇。

3)、康熙帝在追封尊封庶妃时,常常在后妃姓氏前加上“妃”字。如追封顺治皇帝贞妃,其谕旨为:

“ ○壬辰。谕礼部、皇考大行皇帝御宇时。 妃 董鄂氏、赋性温良。恪共内职。当皇考上宾之日、感恩遇之素深、克尽哀痛、遂尔薨逝。芳烈难泯。典礼宜崇。特进名封、以昭淑德。追封为贞妃。所有应行礼仪、尔部察例具奏。”

贞妃生前亦未获册封为庶妃。悼妃博尔济吉特氏以及宁悫妃董鄂氏晋封前都未曾获册封,系庶妃,但她们的晋封记载都曾称为“妃”。此种情况并非仅章佳氏有,说明此称呼系泛指帝王的妾侍而非特指位号。

综合起来看,死后追封的后妃其妃号也记为谥号系因清初后妃的很多制度尚不规范和完善。康熙朝 仅 温僖贵妃有正式册谥号册文,其他妃子皆无册谥册文。敏妃之妃号究竟是封号还是谥号,都不涉及她生前死后的后宫地位,皆显示出其在康熙朝最终位号就是第四等的妃位。

康熙朝初年只有仁孝皇后有正式的册立仪式,其他后妃皆无册封记载。章佳氏侍奉康熙帝时期已是康熙朝中期,已经经历过十六年,二十年两次正式的大型册封仪式,可见册封制度已经逐渐确立,与康熙初年情况完全不同,章佳氏生前并未获得册封。

康熙帝非常看重后妃出身, 其 包衣 出身的后妃皆是严格按照先册封嫔再晋封妃的顺序逐级晋封 ,即使生育六个子女极受荣宠的德妃也是先封嫔再晋封妃。章佳氏则无任何品级册封记录,其生前为庶妃是很明确的史实,《清皇室四谱》对此也有记载。文献记载的“为妃”系显示其死后最终位号, 如要证明后妃生前的位号,册封记录和册文是最确实的证据。

4. 其他资料,正式谥号都有正式册谥号册文:

康熙朝仅 温僖贵妃 有正式册谥号册文, 贵妃薨后皇帝逾制为其辍朝五天。

温僖贵妃册谥号册文资料,谕旨说 “妃谥号有二字者或四字者”:

(康熙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一,上因贵妃病笃不理事,初二因冬至祭祀斋戒,各衙门斋戒无奏章,初三贵妃薨,是日敦住传旨内阁大学士伊桑阿等曰,朕观明朝实录 妃有谥二字者有谥四字者 ,今贵妃已薨,与谥应用几字,与谥时当行何礼,尔衙门会同礼部一并具奏,初四内阁会同礼部查得应行典礼,并拟二字谥四条,四字谥四条开写折子交敦住转奏,奉依议着追谥温僖,初五日温僖贵妃出殡,初六初七留白,初八去皇太后宫问安,初九开始处理政事。

温僖贵妃 册谥文:

朕惟化始宜家,协赞必资乎贤媛,道崇治内助宣,允籍夫令仪,惟懿行式昭生,着珩璜之度斯,荣名载锡,殁膺纶之光,尔贵妃钮祜禄氏,阀阅名宗,柔嘉惠质,宅哀恪慎,勤夙夜而无违,秉性谦冲谨言,动而有则,早持躬于礼法,四德偕臧,夙禀训于诗书,六宫咸誉,慨芳规之遽谢,宜褒美之有加, 特以册宝谥曰温僖贵妃。 于戏,i婉顺于掖庭,X编垂灿,s音徽于泉壤,金石流声,灵爽有知,祗承渥眷。

敏妃祭文

【化始宜家,内职恒嘉,夫赞助情凄,丧淑ふ拢备著其哀荣,爰稽礼以饰终,弥怀贤而致悼。

尔妃张雅氏,温良夙裕,敬慎自持,久侍璇闺,克佐肃雍之化,笃生椒实,时深鞠育之劳,方茂瑶华,奄归泉夜,易名象德惟敏尔,嘉褒一字于千秋,展初筵于此日。

呜呼!兰仪寂寞,况值秋序之感伤;云驭徘徊,应怜爱子之哀慕,用将牲礼,尚克歆承。】

其中‘易名象德惟敏尔,嘉褒一字于千秋’的易名是指:古时帝王p公卿p大夫死后朝廷为之立谥号,而象德谓:象征德行。

据(清)刘长华所著《皇朝谥汇考》:应事有功曰敏、好古不怠曰敏

康熙朝奉安

章佳氏在康熙年间入葬的史料记载如下:

*《陵寝易知》

康熙三十八年十月奉安,十三王母。

《陵寝易知》记录了很多清朝皇室殡葬官方资料《昌瑞山万年统志》所不载的秘闻( 不载原因不言而喻) ,如乾隆帝继后那拉氏无享祭祀。《陵寝易知》的记载更为客观、详实,而景陵妃园寝中亦确有一座空券,与《陵寝易知》的记载相呼应。

*《清圣祖实录》原文记载

康熙三十八年薨逝,帝谕曰礼部:妃章佳氏性行温良,克娴内则,久侍宫闱,敬慎素著,今以疾逝,深为轸悼,谥为敏妃。应行礼仪,尔部 察例行 。——该谕旨说明, 章佳氏康熙三十八年已行葬礼,再看 “察例行 ”三字,说明章佳氏葬礼只是照章举行,没有任何不同之处。与会典记录的敏妃丧仪与平妃同也互相印证敏妃在康熙三十八年就已经下葬,其丧礼未记载有任何不同处。

*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第九十卷丧礼记载:

“ 三十五年六月二十日平妃薨,一应礼仪与康熙九年慧妃丧礼同;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 敏妃薨,一应礼仪与三十五年平妃丧礼同 ,雍正元年追封为敬敏皇贵妃。五十年十一月二十日良妃薨,一应礼仪与三十五年平妃丧礼同.”

同样在《钦定大清会典则例》第九十卷丧礼中有如下记载:

“ 康熙六年十一月三十日恪妃薨与康熙四年寿康太妃丧礼同;

康惠淑妃薨与康熙四年寿康太妃丧礼同;

康熙十三年十一月二十日懿靖大贵妃薨丧礼同康惠淑妃;

康熙二十八年四月初三日恭靖妃薨一应礼仪与恪妃同“

可见只要是同级的丧礼,后者记载可与前者任何一位先薨后妃同,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对记录顺序并没有要求。另外从清朝史学和陵寝专家徐广源根据其所丈量的景陵嫔妃宝顶实际占地面积而绘制的妃园寝图可以发现,平妃、良妃都是妃位宝顶,而且宝顶位置在妃位版图内,而敏妃是贵人级别宝顶(可能是章佳氏生前后宫地位),并且安奉于贵人常在等庶妃版图内,因此可佐证出平妃、良妃丧仪与敏妃的不同之处即在于此。

雍正朝追封

连升两级(仅其一人)

雍正元年六月,世宗追赠敏妃为皇考皇贵妃( 仅敏妃章佳氏一人连升两级 )。

章佳氏追赠皇贵妃、从葬帝陵皆系因其子怡亲王允祥,在《清史稿》中有记载:“雍正初,世宗以其子怡亲王允祥贤,追进封。”

章佳氏从葬景陵并非康熙帝旨意,清史学家和清陵寝专家徐广源先生也提出了质疑并做出了考证,以下摘取自论文内容:

一般晋封妃嫔,特别是晋为皇贵妃这样重要的事情,都以皇帝发布谕旨的形式。而追赠敬敏皇贵妃,并没有以谕旨的形式,在《世宗实录》中只是载:“追封圣祖敏妃为皇考皇贵妃。” 《世宗实录》记载追封敏妃为皇贵妃的日期是雍正元年六月壬申。六月为戊申朔,壬申则为二十五日。可是《大清会典》则记载为二十六日,到底是哪一天封的?惯例,封妃分两步进行,先由皇帝发布谕旨,称之为“诏封”,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后,举行册封礼,称之为“册封”。而追封敏妃为皇贵妃,既没诏封,也没册封。…… “敬敏”二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些都还是迷。 从专门记载东陵的皇家秘笈《昌瑞山万年统志》、《陵寝易知》中得知敬敏皇贵妃在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与康熙帝、孝恭皇后同日葬入了景陵。当年敦肃皇贵妃就是与雍正和孝敬皇后同日葬入泰陵的,在《高宗实录》中有明确的记载。 为什么敬敏皇贵妃与皇帝、皇后同日入葬在《世宗实录》和《大清会典 皇帝皇后丧仪》中都不予记载?

皇帝陵内从葬皇贵妃的制度是雍正首创的,不是康熙帝创立的。 所以康熙帝是不会将敏妃葬入景陵的。 退一步说,如果康熙帝真的想将妃嫔葬入景陵的话,温僖贵妃和平妃也应该比敏妃优先。因为她们俩都是皇后的妹妹,又比敏妃死得早。为什么比敏妃死得早、地位又高的温僖贵妃和平妃不葬入景陵,反而想将敏妃葬入景陵,这在情理上讲不通。

康熙帝既已开创了皇后先葬地宫,地宫门不关,等待皇帝的制度。敏妃死时,景陵地宫内已葬入了孝诚仁皇后、孝昭皇后和孝懿皇后。康熙帝既然想将敏妃葬入景陵地宫,为什么不直接将敏妃也葬入地宫?何必增加许多麻烦而停灵于陵院内。

如果康熙帝确实想将敏妃葬入景陵,也不会停灵于景陵院内,而应该停灵于京城的殡宫。孝东陵的宁悫妃、端顺妃死后都曾停灵于京北的曹八里屯多年。

在琉璃花门之内,宝城近处怎么停灵?那里既没有房屋,也没有地下室。金棺绝不会露天停放吧,那就得盖房子,建殡宫。在陵内建殡宫,可能吗?

景陵地宫内正面棺床上已安放了1帝4后, 正面棺床已经“满员” ,根据裕陵地宫棺椁的安放位置,敬敏皇贵妃的棺椁只能安放在左或右侧的垂手棺床上。

——清陵和后妃史学家徐广源所著《迷雾重重的敬敏皇贵妃》

雍正朝奉安

章佳氏雍正朝入葬资料显示:

*《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

雍正元年正月二十六日,谕礼部,昔年皇考建设妃园寝,为妃母等殡所。惟敏妃母一位,皇考曾降谕旨:暂安于陵寝琉璃花门之内宝城近处,俟入宝城。今钦遵皇考原旨,奉敏妃母安于宝城内。在宝城内安奉者只有敏妃母一位,应追封为皇考皇贵妃,应行典礼,尔部议奏。

清官方资料《清世宗实录》,章佳氏从葬景陵不予记载

清官方资料《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皇帝皇后丧仪 》,章佳氏从葬景陵不予记载

现有的张佳氏丛葬景陵的记载全部出现在雍正朝后 ,无康熙朝皇帝下旨丛葬的资料 。章佳氏雍正朝奉安记载日期矛盾,在《昌瑞山万年统志》中,更出现章佳氏雍正元年九月及六月从葬景陵的记载。康熙帝与其他后妃的丧仪也早就开始准备,有些甚至长达几年,十几年,但各种记载都只有一个奉安日期。可见“奉安准备”根本就解释不了章佳氏出现多个奉安日期的疑点。

章佳氏去世于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的帝陵早于康熙二十年就已修好,康熙帝的三位皇后梓宫也早已奉安入了帝陵,就等待着皇帝梓宫奉安后关闭帝陵。章佳氏本系包衣奴才出身,如果康熙帝确实打算让章佳氏从葬,早就可以将章佳氏拨出包衣,并且在三十八年当年就可以追封章佳氏为皇贵妃,甚至贵妃而不仅仅是第四等的妃,并且也可以同三位皇后那样,将章佳氏 直接 放入地宫中。然而康熙帝都没有这样做。

另外章佳氏从葬帝陵在《世宗实录》以及《钦定大清会典则例·皇帝皇后丧仪》中均不予记载。 章佳氏拨出包衣、追赠皇贵妃及从葬景陵都在雍正年间完成 ,《清史稿》对其赠皇贵妃及从葬帝陵道出了原委:“雍正初,世宗以其子怡亲王允祥贤,追进封。” 另外,康熙帝非常尊崇敬爱他的皇祖母孝庄太后,临终却没有遗旨安排孝庄文皇后的奉安问题,岂可能会不提及皇祖母反而只记得安排一个章佳氏? 如要证明从葬系康熙帝旨意,不如直接拿出康熙帝的谕旨最为确凿 。清朝皇贵妃从葬帝陵,系由雍正开创。

人物评价 敏妃章佳氏,本系满洲镶黄旗包衣,由内务府宫女选拔入宫,并在康熙二十五年到三十年间连续生下三个子女,应算颇受宠爱的,再加上其为皇室诞育子嗣有功,因此康熙帝给予追封妃位荣誉。在《大清会典则例》中有“ 悼妃薨,追谥曰悼 ”的记载,再结合《国朝谥法考—— 妃谥 》的记录,互相印证死后晋封的后妃其妃号可做封号也记为谥号,追谥与追封没有什么实质不同,都系死后哀荣。

鞠育 :犹指生育。 章佳氏生前仅为庶妃,未见有抚养皇子皇女的记载,祭文中 “笃生椒实,时深 鞠育 之劳” 这句应连起来读,其含义即是指敏妃在生育皇子皇女时辛苦了。其中鞠育二字和敏妃妃号也表现出章佳氏追封妃位系因其为皇室生育皇子皇女有功。

根据《清皇室四谱》皇子皇女卷记载章佳氏在康熙朝为庶妃,其生前在康熙朝无任何册封记录也可以佐证。反观同样宫女出身的德妃,在康熙十七年生育四阿哥后, 第二年乌雅氏便单独进封为德嫔,康熙二十年德嫔又再册封为德妃 。章佳氏则无此殊荣,虽生育三个子女,也未得一次册封。再看孝懿皇后和敦肃皇贵妃(即雍正年妃,且敦肃皇贵妃金棺从葬帝陵,在《高宗实录》及《钦定大清会典则例——皇帝皇后丧仪》中都予以了记载) 都是在薨逝前得到皇帝的立即晋封 ,受皇帝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而章佳氏在其临终前,康熙帝也没有晋封。因此,虽然康熙帝对章佳氏颇宠爱,却没有任何特殊。章佳氏生前只是康熙帝众多宠爱的妃嫔中普通的一员。

相关史料 《祭文》

《清史稿》列传一 后妃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事圣祖为妃。康熙三十八年薨,谥曰敏妃。雍正初,世宗以其子怡亲王允祥贤,追进封。妃又生女二,下嫁仓津、多尔济。

艺术形象 电影2013年《宫锁沉香》黄圣依饰演敏妃(敬敏皇贵妃)

网剧2013年《我为宫狂》杨蓉饰演敏妃(十三阿哥生母)

电视剧2001年《康熙王朝》王也天饰演宝日龙梅(原型为敬敏皇贵妃)

怡亲王生母坟墓被挖,他为何不怨恨,还对雍正帝感激涕零呢?

雍正帝有二十多个兄弟,其中不乏同母兄弟,比如十四阿哥允禵,但是与他关系最好的却是异母弟十三阿哥允祥。雍正帝即位,不仅对允祥委以重任,还加封为他怡亲王,世袭罔替。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兄弟俩关系这么好,那么雍正帝为何要挖开怡亲王允祥母亲的坟墓呢?允祥为何不怨恨,还对雍正帝十分感激呢?

一般人们认为,皇帝挖坟掘墓绝对是报复行为,但雍正帝这次恰恰相反,他这么做是因为他和允祥的关系太好了!原来十三阿哥的母亲是康熙皇帝的庶妃章佳氏,章佳氏出身低微,本是满洲镶黄旗的包衣,入宫时仅为宫女。不过后来得到康熙皇帝的宠幸,先后生下三位子女。


清朝的后宫等级是这样的,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答应、常在、官女子。虽然章佳氏为康熙帝生下三个儿女,但或许因身份低微的缘故,一生中都没有得到任何册封。直到康熙三十八年七月,章佳氏病死,康熙帝才下诏追封其为“敏妃”。

早在康熙二十年,康熙帝的陵寝以及妃嫔们的园寝就已经竣工了,如果他真的重视、喜欢章佳氏,完全可以把他葬入自己陵寝的地宫。可是康熙帝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将其葬入妃园寝中。另外康熙帝也没有把章佳氏的家族从包衣中拨出。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帝病死,继承皇位的雍正帝在十二月下旨,“将包衣佐领哈达合族人等由包衣拨出编一佐领”,也就是提升了章佳氏家族的地位。因允祥与雍正帝关系亲密,雍正帝又在雍正元年做出了一项决定,追封允祥的生母章佳氏为敬敏皇贵妃,此时章佳氏已经过世24年。

与此同时,雍正帝还命人挖开了章佳氏位于妃园寝内的地宫。雍正元年九月初一,章佳氏的棺椁随康熙皇帝、孝恭仁皇后的梓宫一起被葬入景陵地宫内。按照惯例,能与康熙皇帝合葬的必须是皇后身份,比如孝诚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虽然生前只是德妃,但她毕竟是雍正帝的生母,死后被追封为皇后,葬入皇帝地宫也在情理之中。唯有章佳氏生前身份不高、也不得宠,可偏偏却葬入景陵地宫之中。其实章佳氏能够享受这份殊荣,和儿子允祥有直接关系。因为雍正帝与与允祥的特殊关系,他才会打破惯例,做出这样的安排。

一群专家进入康熙陵墓研究后,为什么决定封墓?

清圣祖康熙是顺治的第三子,他因为出天花长了麻子,也因为出天花而被选为皇位继承人,1661年,八岁的康熙即位,成了清朝第四位皇帝。

清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在位共61年,成了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1722年12月20日,康熙驾崩于畅春园,终年69岁。



康熙死后所葬的陵墓就是景陵,位于河北遵化州西北七十里昌瑞山清孝陵东侧一公里处,清孝陵是清世祖顺治帝的陵墓,康熙的景陵以孝陵为蓝本,局部有所创新,景陵从康熙十五年(1676年)开始修建,康熙二十年(1681年)营建完成。

景陵内共葬有六人,除康熙皇帝外,还有原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康熙由于对孝诚仁皇后的宠爱,首开皇后可先行入葬皇帝主陵,地宫门不关闭以待皇帝的先例,景陵建好后,康熙决定孝诚仁皇后、孝昭仁皇后两位皇后梓宫一起入葬景陵地宫,地宫门未关闭,康熙二十八年孝懿仁皇后奉安入景陵地宫,地宫门未关闭。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清圣祖康熙殡天,雍正即位后,尊自己的生母德妃为皇太后,也就是孝恭仁皇后,孝恭仁皇后于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病逝,雍正元年九月与康熙合葬入景陵,敬敏皇贵妃从葬,掩闭地宫!



而敬敏皇贵妃能够入葬康熙的景陵,则是因为雍正对十三弟胤祥的宠爱所致,敬敏皇贵妃在生前位份并不高,没有得到任何册封,是庶妃,敏妃的儿子十三与雍正好到快成了一个人,雍正爱屋吉屋,对十三弟的生母也是特别照顾,将章佳氏连升两级追封为皇考敬敏皇贵妃,把早已下葬的敏妃从景陵妃园寝迁出,祔葬景陵,这也开了清朝皇贵妃陪葬的先例!

康熙帝生前英明神武,可惜死后陵墓还是惨遭毒手,大清灭亡后,清朝皇帝陵墓中的陪葬物成了让人眼红的宝贝,1928年孙殿英盗了乾隆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东陵,康熙的景陵却没有被盗,幸得保全,但是在抗战胜利后,局势依然动荡不安,清东陵附近的一些土匪掀起了继孙殿英之后对清东陵文物的洗劫狂潮。

1945年9月,当地一个姓张的人纠集了大约300人对景陵动手,将景陵尘封了200余年的地宫门打开,景陵里面随葬的宝物都被洗劫一空,遭遇盗墓后的景陵地宫杂乱不堪,康熙皇帝以及合葬的四后一妃遗骸被散落在地宫之中,现场一片狼藉,这些盗墓贼洗劫完景陵后,大家伙都忙着要争夺宝物,一心想着分赃,跑出景陵地宫后盗口都没有人去掩上,地宫大门也没关闭。



1952年,新中国成立了清东陵文物保管所,河北省文化局派人去景陵调查,却发现景陵地宫里头全是污水,这是因为1945年景陵被盗后地宫大门没有关上,景陵盗口“对外开放”了7年,大量雨水灌入地宫,致使地宫里头都是水。

或许是当时条件有限,几个工作人员没有采取排水措失,只是将景陵地宫入口封闭起来,之后几十年,也只是对景陵地面建筑进行修缮,使景陵地面建筑基本上恢复了历史原貌,修缮后的景陵也成了一处对外开放的景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20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