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街亭丢失之后,马谡真的被诸葛亮所杀了吗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0 00:25:33

街亭丢失之后,马谡真的被诸葛亮所杀了吗

对马谡下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马谡大意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国故事里最是老生常谈的两个桥段,说在中国家喻户晓也不为过,即便是闲常不爱舞文研史的普通老百姓,但凡听过几耳朵戏文,也能随口哼出《失空斩》那两句经典的“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凭阴阳如反掌博古通今”!

古往今来,“马谡纸上谈兵无才能,诸葛忍痛挥泪斩马谡”似乎已成为定论,围绕这个故事,三国迷们最常讨论的问题大都是:马谡到底做错了什么才会失街亭?诸葛亮到底为何会用马谡?街亭之失到底是谁的责任?诸葛亮到底该不该斩马谡?等等……然而今天小编要说的是,可能这“挥泪斩马谡”的故事都是假的,大家都被《三国演义》和在《三国演义》基础上演化出的文艺作品给骗了,失街亭之后,诸葛亮压根没能斩到马谡,因为根据可靠史料记载,马谡这厮战败之后就逃跑了……

一、大家平常听到的“挥泪斩马谡”版本,是这样的

马谡、王平大败而归之后,诸葛亮先是传来王平,斥责他身为副将,为何不劝谏马谡?王平满腔委屈,说我劝了的呀,一开始劝他在路口下寨,万不可屯兵山上,他骂我是妇人之见,说屯兵山上是凭高视下,势如破竹,魏兵若来,定能杀得他个片甲不留;后来又劝他小心魏兵断了水源,他又骂我胡说八道,说只要魏兵敢断我们水源,我们蜀兵一定会奋勇死战,兵法说了,这就叫置之死地而后生……

诸葛亮听得满脑袋官司,派人马上去传马谡,只见马谡已经自缚其臂,跪在帐前,诸葛亮厉声斥责,说你不听王平之谏,这才弄到今天这个地步,如今败兵折将,失地陷城,都是你一人之过,现在把你军法处置,也是你咎由自取,你的家小我替你看顾,你不必挂心,然后便让左右推出马谡,砍头示众!不一会儿,行刑人员拿来马谡的首级让诸葛亮验视,诸葛亮看了,大哭不已……

这就是《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也是三国迷们最熟悉的斩马谡版本,然而诚如小编所言,以上不过是罗贯中的小说家之言,《三国志》里,关于马谡的下场,其实有三种版本的记载!

二、《三国志》马谡的下场,其实有三种版本

这第一种版本,便是《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说法,作者陈寿描述的很简单,只有“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这寥寥九个字;而《三国志·王平传》中,“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林、李盛”的记载,也印证了这个说法,也就是说,按照这两条记载,马谡兵败到了汉中之后,的确是被诸葛亮军法处置,以谢天下了。很显然,《三国演义》就是根据这两条记载,演化出了戏剧张力十足的“挥泪斩马谡”!

第二种版本,便是《三国志.马谡传》的记载,说马谡的下场是:“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物故”二字在古代汉语中,用来描述事的话,指的是“变故”,用来描述人的话,则是指人的亡故、去世,也就是说《马谡传》里说马谡是自己在监狱中死掉了。

而关于这个说法,《三国志》裴松之的一条注引也有映证,说《襄阳记》中记载,马谡死前还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信上写:“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将《马谡传》的说法和裴松之的这条注结合起来,就是:诸葛亮将马谡下了大狱后,马谡在狱中死亡,而且临死前诸葛亮也未在场,不然马谡也不必写遗言寄给他!

这就很奇怪了,明明是同一个作者写的书,前边刚说是诸葛亮“戮谡”,后面咋就说马谡自己死在监狱里了呢?而更奇怪的,却还在后头,《三国志》另一个人物传记中,马谡的结局,还有第三种版本!这第三种版本,便是出自《三国志.向朗传》,在这个人物传记中,陈寿说向朗仕途遭的一次大劫,便是因为好友马谡,而且还是“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同个作者同一本书里的记录,诸葛亮和王平的传里说,马谡是被诸葛亮所杀,马谡的传里说,马谡是死在监狱里,而这向朗的传记又说,马谡逃跑了……尤其是这第三种,出入之大,简直让人匪夷所思,难道是陈寿自己写懵了?还是说向朗这个人物实在太小,陈寿疏忽了呢?

三、陈寿也算“马谡事件”半个当事人

首先,向朗虽在咱们三国票友中无甚名气,但在当时的西蜀,他却并非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向朗早年间也是“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学生,朋友圈里有诸葛亮、庞德公、徐庶等,随刘备入蜀之后,官至“长史”,是诸葛亮的首席大秘,诸葛亮死后,向朗被重新启用,晚年封侯,受到举国尊重。因马谡之事被免,是这位大人物的平生大事,陈寿不可能疏忽!

而马谡事件,陈寿写错的可能性也很小,因为他甚至算半个当事人!根据《晋书》记载,陈寿的父亲名为“陈式”,正是马谡的参军,因失街亭,陈式也遭株连,被处以髡刑,而后返家成为蜀汉小民。马谡事件对陈寿家冲击如此之大,其父不可能不告知,陈寿不可能不清楚,那么他一本书中出现三种结局到底从何而来呢?我们该怎么理解这三种结局呢?

四、三者拼凑,才是事情的本来面目

研究历史的学者都承认,陈寿的《三国志》是“良史”,没把握的事情他宁肯不写,也不会去随便记录,更不可能闹出一人三种死法这种大乌龙,《三国志》中关于马谡下场的三种记录,表面看上去冲突,其实却能理顺。

因为《三国志》是纪传体,而陈寿行文又用语简略,惜字如金,这就考验了读者从各个传记截取碎片、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诸葛亮传》、《马谡传》、《向朗传》关于马谡的三块信息,恰恰就是可以整合在一起的:《向朗传》中记载马谡逃亡最先发生,《马谡传》中记载马谡死于狱中随后发生,《诸葛亮传》中“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这九个字,则是对整件事情的总结!

也就是说,街亭兵败之后,马谡并没有回去领罪,而是畏罪潜逃,向朗明知其去处,反而包庇,因而获罪;后马谡被擒,押回汉中,下了大狱,随后就在狱中死去,而他的死法具体是被斩、被鸩、上吊自裁,其实陈寿都没点明,最后在《诸葛亮传》中归结到一点,那就是“戮谡以谢众”。这就是整件事情的本来面目。

古往今来,不少论者都认为,诸葛亮不该因为一次战败就杀了马谡,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此行事,这世间可能尽是无头将军,况且蜀国后期人才凋零,因一时之失,便杀俊杰,还如何成就大业?而当我们还原出事情的本来面目,就再没办法为马谡辩白一句,若单是不听劝谏战败,似乎还能留他命来戴罪立功,可战败之后,不承担责任,反而还当逃兵,就实在恕无可恕了!

孔明挥泪斩马谡是真的吗?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诸葛亮的参军马谡,无疑是个非常出名的人物,虽然不是好名气,主要是因为他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镇守街亭的时候,被张合击败,导致北伐彻底失败,被诸葛亮斩杀。如果只是一个普通武将也就罢了,但是他又是诸葛亮非常器重的人,着重培养的人。《三国演义》以及京剧等相关的文化作品,皆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那么正史中马谡真的被斩了吗?结局是如何呢?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马谡是蜀汉安远将军、中参军。兄弟五人,并有才名。随兄马良仕刘备入蜀。刘备临终对丞相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您要谨慎!”诸葛亮并未听取,以马谡为心腹。建兴三年,诸葛亮征南中,马谡定攻心之计,诸葛亮深以为然。后为安远将军。建兴六年,随诸葛亮北伐,以马谡为中参军。诸葛亮出军祁山,马谡自告为先锋往守街亭,但不从副将王平之言,犯了兵家大忌,导致军败。马谡曾下军令状,诸葛亮将他斩首以正军法,时年三十九岁。因此演绎出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大戏,从此马谡也可以说家喻户晓了。

然而,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只不过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家之言,真的深入研究三国历史,并不完全是那么回事儿,至少马谡的死,存在很大的疑问。

马谡为何被杀? 因为镇守街亭之时,“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合所破。”而且不听副将王平的劝解,“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最终惨败。所以,马谡的罪过不是因为战败,而是因为不听号令,自行其是,甚至畏罪潜逃。《三国志·向朗传》说:“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这说明,街亭败后,马谡并未主动向诸葛亮请罪,而是畏罪潜逃,向朗知情不报,犯了包庇罪,被诸葛亮免去官职。所以诸葛亮“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三国志·王平传》也说:“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林、李盛。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注意2个字:“戮”和“诛”的含义,很明显,他们都有杀的意思,当然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颁布诛杀这样的命令呢?

因为,《三国志·马良传》记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物故”是死亡的委婉说法。可见,马谡是被判了死刑,死刑没有执行,马谡自己就在狱中“死亡”了,没等诸葛亮挥泪去斩,就自己死去了。所以,我认为《诸葛亮传》、《王平传》中所说“戮”、“诛”马谡等,应理解为判其死罪的意思,颁布诛杀马谡这样的命令。

《马谡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说的又是:“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值得注意的是,马谡是写信给诸葛亮,并不是当面对诸葛亮说话,可见,马谡下狱后没有见到诸葛亮,诸葛亮也没有到监狱看马谡。如果两人能够见面,就没有必要写信了,那样的话,口头之言也就不一定流传下来了,京剧《失空斩》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那生动场面也不大可能有了。

马谡是死了,但是不是被诸葛亮斩首,而是死于牢狱之中, 街亭之战,马谡身败名裂,为人所不齿,受尽唾骂。

马谡是诸葛亮杀的吗?

“失空斩”是一出好戏,喜欢三国的友友都熟悉,是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那是在“夷陵之战”失败,刘备病死白帝城后,蜀汉大伤元气。

诸葛亮经过五年的惨淡经营,逐步恢复了经济军事实力,决定北伐,完成匡扶汉室的使命的重大战略决策。

却因为马谡失街亭,赵云失箕谷而无功而返。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而赵云却没事。似乎是事前马谡立了个军令状,没按照合同履行义务,于是接受惩罚。

而赵云没签合同,就不用承担过大的责任。

其实,这事没有那么简单。

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是《三国演义》里最精彩的故事之一。也就搬上了舞台成了“失空斩”这出经典好戏。

事实上没有“空城计”这一说,但街亭的确是丢掉啦,是马谡的责任;

马谡也的确被斩啦,是诸葛亮干得,这是无法更改地史实。

这中间没有夹杂空城计,却有个军令状,咱们就说说这个吧。

01 军令状

这东西不是可有可无的,但有无也差不了哪里去。

不能说立了军令状,打了败仗就杀头,没立军令状,打了败仗就没事吧。那谁还立那个东西哦。

就如首长下达任务后,说一声“保证完成任务”。完不成任务,人也牺牲了,还不如让领导事先高兴着。

其实,这个东西就是为了提高士气,同时,让接受任务者,慎重再慎重,不要犯主观的错误。

同时,白纸黑字,便于战斗结束后的总结。

这东西是很重要,但不是斩马谡的主要原因


02 斩马谡

《三国演义》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遇到问题,刘备都是大吃一惊,就问丞相,这个事咋个办哦?

诸葛亮总是说:主公放心,此事早在我意料之中,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就搞定啦。

刘备就好耶好耶。

其实,这都是演义,问题都没这么简单。

第一次北伐,是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独自作战。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在人员使用上,诸葛亮与刘备是有分歧的。可以说,每次重大决策,都是刘备诸葛亮共同协商的结果。诸葛亮建议,刘备拍板,共同承担责任。

但这次北伐出征,情况不同啦。

其一,刘备不在啦。

其二,刘禅并不主张北伐。

其三,诸葛亮独自面对,而且是一意孤行。

在人员使用上,刘备以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而诸葛亮不信啊,以为马谡这小子一直跟着我混,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但到底不放心,就说可立军令状?

马谡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几把刷子,就签字了。

其实诸葛亮心里是相信马谡的。

诸葛一生唯谨慎,要不不会冒这个风险的。

为了加强保险系数,又派了上将王平协助。

诸葛亮以为万无一失啦。可没想到马谡居然这么菜,让丞相很没有面子哦。

马谡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丞相,实在不好意思啦,小小街亭搞丢啦哦。

至此,就清楚杀马谡的原因啦,总得给大家有个交代吧。

诸葛亮自降三级,这个嘛,有必要,也无必要。

任何过失,作为统帅都要承担责任;但谁也不敢保证部属都能完成任务。

至于赵云嘛,好似刘备也说过不咋地,还真就是不咋地。

那就算了吧,不追究你的责任了,我也不必检讨啦。否则这活就没法干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20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