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诸葛亮每次北伐为何都是从祁山出来呢

众妙之门 2023-06-19 22:38:21

诸葛亮每次北伐为何都是从祁山出来呢

诸葛亮六出祁山,对于攻打曹魏他可谓是下足了决心,但是事与人愿违。三国之间的对拼,是人力国力财力的比拼,蜀国最弱,吴国次之,而魏国则是实力最为雄厚的那一方。从蜀国能够与吴魏并立,就可以看出来蜀国的能人志士的数量之多,能力之强。

在那种时代,人口的数量多,就代表的国力的强盛,魏国的人口有高达八百万之多,而蜀国满打满算也只有寥寥的百万人口,在那种年代。人口多就代表着粮食资源多,兵力更加的充足。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蜀国都是处于劣势的那一方。因此,蜀国有了一个个鬼才,大出奇招,用各种神鬼莫测的谋略,完成了一次次以少胜多的战斗,实在是令人啧啧称奇。

诸葛亮一向是以用兵如神著称,他主持的战役,一向是让敌方恐惧的。因为不知道诸葛亮会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样的奇招来对付自己。所以很多与诸葛亮对战的将帅要么就败下阵来,要么就避而不战。这一点从司马懿身上就可以看出来。司马懿就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在和诸葛亮对战的时候,采取了巧妙的避战,对于诸葛亮的嘲讽和羞辱视而不见,从这一点上来看,司马懿还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军事家,是一位枭雄。

但是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在他的北伐之旅当中,有一次可以改变战局的机会却与他失之交臂,这就是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袭战略。诸葛亮拒绝了这一战略,可是在后来北伐的战斗中,不管诸葛亮怎么用兵也是无济于事,总是以失败告终。

最后诸葛亮只能满怀着遗憾,病逝在了五丈原。这时候,就要有人问了,为什么诸葛亮不选择魏延的奇袭战略呢,说不定不失为一次很好的机会,也许可以改变北伐的格局呢。难不成是因为诸葛亮对于魏延有一些不信任或者偏见所以才不听取的吗?下面就来解释一下。

其一,魏延如果想要进行奇袭,所以得轻装就行快速的行军,进行突进式的进攻奔袭。但是即使再快,也需要半个月的脚程,那么在这半个月时间里要怎么做到让守将没有发现自己,本就是一件很难实现的事情。

其二,魏延就算真的可以不被发现的到达城下,如果敌军守将发现,魏延只带了区区八百人那么也一定会进行反击的,对于当时的蜀国来说,即使是这五千兵马,能不做无谓的尝试也尽量别浪费牺牲。

诸葛亮五次北伐为什么要三出祁山?

诸葛亮自蜀汉后主建兴六年开始,到建兴十二年去世为止,七年间五次出汉中北伐,除了第二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今宝鸡市),第五次出褒斜谷屯兵五丈原之外,另外三次都是向西出祁山道,攻略陇右。为什么诸葛亮那么热衷于出兵祁山呢?

这就要从历史地理战略多方面来加以讨论。早在建安十九年刘备取代刘璋统领益州之时,孙权就曾派诸葛瑾前往成都向刘备讨还荆州,刘备说:“我正在图谋攻打凉州,等到拿下凉州,再把整个荆州还给东吴。”这虽然明显是敷衍之辞,但也从侧面说明了蜀汉原来预定的战略扩张方向是凉州。后来蜀汉和东吴因为荆州翻脸,刘备东下伐吴被陆逊在夷陵击败,国力大损。双方重新结盟后,诸葛亮又南征南中平定蛮族叛乱。所以直到建兴六年,才真正开始出川攻略凉州。

从地理方面来看,在陈仓所在的关中扶风郡以西,是陇山(今六盘山)山地,陇右的武都天水安定陇西各郡和关中扶风郡之间虽然没有秦岭那样的雄山峻岭形成明显阻隔,但终究地形环境和关中平原大不相同,在陇山以西自成体系。蜀汉军队又善于山地作战,比在关中平原对抗曹魏骑兵可能更有一点优势。如果蜀汉能够占据陇右,逐渐移民屯垦,再联合西羌杂胡,加强骑兵。以后从陇右出兵攻略关中,比从汉中蜀道出川要容易的多。后勤保障也更方便。

另外就是北出汉中跨越秦岭崇山的几条通路中,最东面的子午谷可以直趋长安,但道路崎岖漫长艰险难行,魏延曾主张分兵一万走子午道偷袭长安,但因为没有实现可行性被诸葛亮拒绝,曹真伐蜀走子午道时遇到大雨,栈道毁坏,大军一个月也没走得了一半路程。

傥骆道北通陕西周至,南抵汉中,是几条通路中路线最便捷的,但靠近秦岭主峰太白山,需要翻越大分水岭,山势险峻,人烟稀少。姜维在建兴二十年时曾率领数万大军出骆谷,劳师无功。子午道和傥骆道都因为地形地势原因,不适合大军通过,尤其是没法维系大军出川后的后勤粮草输送。

从先秦到汉晋时,联结巴蜀关中最重要的两条通路就是陈仓道和褒斜道。楚汉争霸时韩信就用计,让樊哙明修褒斜谷五百里栈道,自己和刘邦率军从陈仓道暗度陈仓。由于两条通道为出川要道,所以魏军更加重视,在陈仓和?县都驻有重兵。并且这两条通道上,各方都无法实现严格的军事行动保密,大军只要出动,对方很快就会得到消息,陈兵备战。第一次北伐,诸葛亮让赵云出褒斜道,进占箕谷为疑兵牵制曹真。第二次北伐出陈仓道大散关围攻陈仓一直未能攻下直到粮尽,不得不撤军。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在屡次出祁山在陇右没能取得实际成果的情况下,出褒斜道驻军五丈原,和司马懿在?县对峙。从陈仓道和褒斜道出兵是无法达成任何突然性的。

剩下的就是祁山道,从汉中向西经过武都抵达祁山,然后攻略陇右各郡。这里距离曹魏腹地最远,相对防守薄弱。第一次北伐因为存在一定战略突然性,前期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响应,投降蜀汉,关中震动。但魏明帝派大将军曹真率领大军都督关右,镇守陈仓,锁住蜀汉军队向东攻略关中的门户。另外派右将军张?进击陇西,夺取了六盘山通往陇西的要地街亭。诸葛亮只能劫掠了西县数千民户和姜维,匆匆撤军。此后两次出兵祁山道,也仅仅是取得了祁山以南的阴平和武都两郡,改善了西北方边界防御状况。但终究不能取得任何有效突破。包括诸葛亮去世后姜维也曾数次率军西出祁山,还是没能夺取凉州。

诸葛亮和姜维的西出祁山,夺取凉州作为北伐新前进基地的战略,看似避实击虚,有成功的可能性。但姑且不说魏军在关中有重兵部署,蜀汉夺取了陇右各郡也难以守住。即使是能够守住陇右四郡。对于蜀汉想借此增强实力也几乎不可能。凉州僻处西陲,本来就民户稀少,即使是在东汉人口最盛时,武都安定天水陇西各郡合计也只有五万九千余户,约二十七万余口。这个统计数字是在东汉晚期,全国总计近千万户,人口约五千万的基础上得到的。经过汉末黄巾造反和军阀混战以及灾荒频发,三国总计只有一百二十二万余户,人口五百八十万,大概是东汉后期时的11.6%,粗略按比例估算,陇右四郡此时人口大抵约六千多户,三万余人。这么稀少的人口,即使诸葛亮和姜维能够占据陇右四郡,对于蜀汉兵员补充和后勤保障也起不了多大作用。移民屯田都不是短时间能够起到效果的。所以其实陇右各郡对于蜀汉,其实是相当的鸡肋,并且还是得不到的鸡肋。

更何况经过建兴六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后,曹魏已经开始对蜀汉出川北伐保持了足够的重视,派遣名将重兵驻扎于关中一线。并充分利用蜀汉军队后勤依赖艰难蜀道运输不便的弱点,不轻易和诸葛亮决战,使得诸葛亮几次北伐屡屡因为军粮不继而不得不撤军。总结前面教训,诸葛亮在生前最后一次北伐,采取了出褒斜道驻军五丈原,开始进行屯田,期望能就此解决军粮补给问题,以此来保证能和魏军在关中长期作战,但终因诸葛亮去世而撤军。

后面姜维的几次出祁山,根本就是因为直接从陈仓道和褒斜道出川攻打关中毫无胜算。出祁山可以依仗自己是陇西本地人,企图联络诸胡以增强实力,而战略目标也基本改为增广地盘,改善防御态势,再无进击关中逐鹿天下的想法了。但是屡次北伐都是劳师无功,几乎耗光了蜀汉本来就不强大的国力。

史书说诸葛亮不以初次北伐掠取西县数千民户为喜,可以看出他的志向不仅仅是扩张领地人口,而是要吞并曹魏,一统天下。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即使假设蜀汉能攻入关中,取得了咸阳以西之地,但面对曹魏从洛阳和南阳宛城两路入关,三倍于蜀军的步骑大军,蜀汉军队在无险可守的情况下,又能有多大胜算能保住半个关中呢?更何况诸葛亮的战略重点在荒凉僻远的陇西,鞠躬尽瘁,星落五丈原就成了他无可避免的命运了。

祁山究竟是哪里呢,诸葛亮为何从这里开始北伐?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

连山秀举,罗峰兢峙,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所以成为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我想,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正是兵家险要之地!)

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六出祁山"的事迹,早已为我国人民所称道;他为统一事业表现的百折不挠、鞠躬尽瘁的精神,亦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一部分。"六出祁山"是诸葛亮晚年西线北伐战略行动的代称,也是人生为理想执着追求奋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与意志的象征。

1,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于成都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后,进入汉中设临时丞相府。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四月,亲率主力首次北伐(一出祁山),陇右的天水等三郡降蜀。由于先锋马谡失街亭,情势急转直下,亮只得拨西县千余家还汉中。

2,是年冬,诸葛又率大军二次北伐,出散关(宝鸡西南),围陈仓(宝鸡市东),后因粮草不济而退兵。

3,建兴七年(公元229年)三次北伐,亮派陈式占领了魏之武都(今成县),阴平(今文县)二郡,亮本人曾到达建威城(今西和县城附近,距祁山仅20公里)。

4,建兴八年(公元230年)四次北伐,诸葛亮派魏延西入羌中(今天水、陇南一带),郭淮截阻魏延于祁山一带,被延击败。

5,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亲自进行第五次北伐,以木牛运输粮草,再出祁山,六月破上邽(今天水市麦积区)。由于李严假传退兵旨令,亮在退保祁山途中射杀张郃于木门道(今礼县罗家堡附近)。

6,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亲率十万大军从汉中乐城(今城固县北)出发,进行了最后一次北伐,杀出斜谷口,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东南),始以流马运送粮草,八月卒于军中。

六役中,诸葛亮北伐直接出祁山两次,间接出祁山二次,(一次是亮到祁山南的建威(今西和),一次是魏延与郭淮战于祁山一带),还有两次未经祁山,总称"六出",是泛指其西线北伐战略行动的整体而已。

三国时蜀国北伐曹魏的时候为什么每次都要兵出祁山?

李白曾说过: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因为蜀道险竣,秦岭难以逾越,故诸葛亮选择从祁山出兵,从西部的陇西沿渭河东进,可直达长安,收复故都。当时蜀国占据汉中、陇西一部分;魏国据有关中、陇西一部分。蜀国从汉中出兵,北上翻越秦岭可直达长安,但是一道秦岭胜过百万魏兵,故不得不避其险峻。

从汉中向西北行军,进入现在的陇南市地区,再北上现在的天水市地区,即可沿渭河而下,直达关中。从汉中到陇南,从陇南到天水,重要的中转站就祁山,而祁山也是蜀国能控制的最西北地区了。绕道而行,虽然路途变远了,但是更加有利于行军,且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不用担心粮道被魏军劫断。沿渭水而下,则依山傍水,大军无水源之忧,后勤无翻山之险,攻破陈仓关(宝鸡市)后,就可一日千里的抵达长安,破魏军而复长安。

诸葛亮北伐中原,不仅仅要对付魏军,更要对付天险,相比魏军而言,难以逾越的天险才是伐魏的关键所在。现在成都到西安,走高速公路或者铁路,直线距离750公里左右,其中汉中到西安的距离为280公里,无论是坐火车,还是坐飞机,都较为快捷,一天可达。但是在三国时代,以部队日行百里的速度,则需要半个月以上,如果要翻越秦岭,那时间要翻三倍不止。后勤粮队的速度则只有一日五十里不到。

狭义上的秦岭,仅限于陕西省南部、渭河与汉江之间的山地,东以灞河与丹江河谷为界,西止于嘉陵江 。秦岭东西绵延400-500千米,南北宽达100-150千米,中段秦岭平均海拔2500-3000米,西段秦岭平均在1500米以上。从汉中北上翻越中段秦岭,距离100公里,海拔高,山路险,且有魏军层层布防,故不可取。从汉中向西走,秦岭的海拔较低,且在蜀国控制之下,故只有走西秦岭,进入陇西河谷,才是最佳的行军路线。

诸葛亮伐魏,为什么不东进中原而是西出祁山呢?

这里的中原应该是指洛阳一带吧,东进中原,也就是说从蜀汉的成都出发,经永安,到达夷陵,再北上进攻襄阳,攻打宛城,直取洛阳。

根本就无法东进中原,蜀汉的东边是吴国的荆州,如果诸葛亮伐魏东进,那么必然要经过吴国的领土,吴国怎么办?肯定是不让诸葛亮通过了,以孙权的尿性,还不时刻提防着诸葛亮,要知道荆州都是孙权偷袭取来的,越是偷来的,越是害怕别人也用同样的方式偷走。

况且东联孙权,也是诸葛亮的既定政策,在魏国存在时,诸葛亮断然不会更改既定国策。

就算人家孙权同意你借用吴国的土地去攻打中原,你诸葛亮这么打,根本没有可能打进中原,蜀军就会全军覆没,一是补给是问题,二是目标太过于明显,三是中原地区魏国重兵把守,连关羽占有荆州都打不下襄樊,更别说诸葛亮了。

从来就不是长安,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就是拿下陇右。

从历次诸葛亮北伐的路线来看,诸葛亮五次北伐,有三次是出祁山,诸葛亮的战略目的是:先拿下陇右,切断曹魏关中与凉州的联系,进一步蚕食雍凉,然后再是攻占长安,再依托关中之地,以函谷关为险,东出函谷,攻打洛阳,还于旧都。

诸葛亮的目标很明确,而且也非常适合目前的情况,蜀弱魏强,诸葛亮没有办法与魏国拼实力,只能采用迂回陇右的战略,一步一步打击魏国。

而魏延提出的子午谷战略,先不论成功与否?在战略上也与诸葛亮的既定战略不一样,即使拿下长安,也守不住,四面八主的魏国会围过来,到时长安就是一座孤城,还是要失守的,所以诸葛亮拒绝了魏延的子午谷谋略。

而东进中原更加不靠谱,前面已经解释过了,而最正确的战略就是诸葛亮既定的西出祁山战略,所以诸葛亮要选择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18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