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推恩令,我国历史上人尽皆知的两大阳谋。至于这两大阳谋到底有多毒?或者说这两大谋略究竟强到了何种地步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第一大阳谋:围魏救赵
春秋战国时期虽说是我国历史上一段比较混乱的时期,但不得不说这一历史时期确实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而今天小编要跟大家介绍的这第一大阳谋“围魏救赵”,便是出自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膑之手。
据记载,公元前354年的时候,魏国命大将庞涓率兵讨伐赵国。当时骁勇善战的庞涓率领着大军,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便打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眼看敌军兵临城下,这才赶忙派人去齐国求援。齐王得到消息之后,当即便命田忌率军救赵,孙膑则以军师的身份一同前往。
田忌率军出发之后,起初他想的是带着部队直奔邯郸,到时候便能与邯郸城内的赵军形成里应外合的夹击之势,可没想到孙膑却让田忌带兵直指魏国的都城大梁。因为,当时的魏军精锐皆在赵国。所以,大梁城内空虚的防卫根本就挡不住齐国军队的攻击。最终,庞涓在得知齐国进攻大梁的消息后,无奈之下只能就地撤军。
第二大阳谋:推恩令
众所周知,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曾大肆分封过许多的诸侯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诸侯王在地方上经历了高祖和文帝两个时代的经营和发展,到了景帝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气候。而这种地方政权尾大不掉的现象,也开始威胁到了汉朝的中央政权。
虽说,汉景帝时期就已经实施过削藩的措施。但是,其结果却是导致了“七王之乱”爆发。直到汉武帝执政时期,诸侯王的威胁依旧存在,可一旦强势削藩搞不好又会再度引起战乱。此时,主父偃便将“推恩令”这项措施推荐给了汉武帝。而这项政令的关键之处就在在于诸侯王可以把封地继续分封给下一代的所有子孙,并封他们为列侯。
因此,这道“推恩令”表面上看确实是在向诸侯王的子孙后代推行恩惠,可事实上却在无形中削弱了各地诸侯王的实力(而且只会越来越弱),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各地诸侯王的叛乱。如果有诸侯王不实施“推恩令”的封赏,用不着朝廷派兵去处理,其封地内也会展开内斗。毕竟,绝大多数人都有着自私的本性。
总得来说,这两大阳谋历经数千年都无人能解。那么如果你生在当时那个时代,而且也遇到了这两种阳谋的话,你又会怎么做呢?
1、二桃杀三士
这个典故是出自《晏子春秋》,春秋时期齐景公手下有三位猛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武艺高强,更为齐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三个更是结为异姓兄弟,不过三人仗着手中握有兵权,目中无人,齐景公觉得三人必成大患,晏子就想出了一个“二桃杀三士”之计。
齐景公召来三人,赏赐他们两个大桃子,但桃子只有两个,齐景公就让三位将军根据自己的功劳来分配,公孙接是一个急性子,开口就说,他曾经跟猛虎扑杀,毫发无损,他的勇猛理当得到一个桃子,就拿了一个。
田开疆不甘示弱,接着说他两次领兵作战,击溃了敌军,当得勇士,他又拿了一个桃子,古冶子因为客气一下,两个桃子都没了,他十分气愤就说,他曾经为了保护国君渡河跟一只鳖怪搏斗,论勇猛,论战功他都是第一人,但是他们两人却抢了桃子,他拔剑骂两人无耻。
古冶子难以接受,自刎而死,看着古冶子的尸体,两人十分愧疚,觉得是自己的贪婪逼死了自己的兄弟,于是两人纷纷拔出宝剑自杀,就这样,齐景公靠着两颗桃子,杀了三人。
2、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庞涓讨伐赵国,庞涓一路攻打到了邯郸,邯郸危在旦夕,赵王就请齐国救命,齐国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田忌本想里应外合攻击魏军,但孙膑让田忌攻打魏国大梁。
魏国精锐全部都在赵国,内部空虚,大梁抵挡不住齐军,庞涓接到齐国进攻的消息,也是选择撤兵,他不能不撤,他也赌不起。
3、推恩令
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之后,就大肆封赏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在刘邦去世之后,都已经成了气候,大大威胁到了中央集权,汉景帝虽然采用削藩,但引起了七王之乱,汉武帝即位之后,打算继续削藩,但又怕诸侯王再起祸端。
主父偃就上书汉武帝,建议推行推恩令。也就是规定诸侯王可以将土地分给子孙为列侯,看上去是施恩惠,实则是无形当中削弱诸侯王的实力,同时还可以避免诸侯王起兵霍乱,若是诸侯王不封赏,说不定封地还会爆发内斗,这则阳谋,千百年无人能破,因为人都是自私的。
阴谋是为了达成目的偷偷的谋划算计某人或某事 阳谋正相反 是明白的告诉别人 要用何种手段达成何种目的 对方想化解却无从下手。
在中国 历史 上有几个非常经典的 成功运用阳谋达成目标的典故。
第一个 是汉武帝为削藩 而颁布的《推恩令》 。
当初汉景帝削藩的手段过于激烈引发了七王之乱,武帝即位后改变方式便颁布了《推恩令》。
主要内容就是 把原先只有长子才能继承的封地,变成其他庶子也都能分到封地。表面上 诸侯权利不变 ,实际上随着土地被分散 实力也越来越分散 再难对朝廷造成什么影响。诸侯就算想反对,家里一堆的庶子们肯定就先要闹起来了, 佛经也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推恩令可以说把人性琢磨到了极致。
你在公司上班,原先国庆节照常上班 也没觉得怎样。可是现在国家颁布规定 国庆节要放假七天,这时候公司还要求你按照以前制度来上班,你肯定不同意吧,跟公司闹起来也不怕 大不了找国家部门给你做主。
把握人心,这就是推恩令的厉害之处。
第二个典故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实 在正史中记载了三次类似的说法,最早是毒士贾诩提出来的,当时董卓为吕布所杀,朝廷不同意赦免董卓手下李傕郭汜诸将,毒士贾诩劝李傕郭汜“奉国家以征天下” 李郭二人依计挟持天子及百官 并焚了洛阳退往长安。后来李傕郭汜两人内斗,手下杨奉抢了天子百官东返洛阳。
这时候谋士沮授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拒之” 献计于袁绍,可惜袁绍自大多疑的毛病犯了 ,他还在犹豫 皇帝抢回来 要不要尊重他 ? 是听他的还是听我的?要是我说了他不听怎么办的时候 ,另一边曹操枭雄本色果断采纳手下谋士毛介“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 出兵去洛阳把汉献帝掌握在了手中。
大汉王室虽然衰弱但是几百年下来早已深入人心,曹操大义在手 , 诸侯明知是曹操借皇帝名义发布号令,却也不得不认,不然手下心就先散了 。
第三个典故 围魏救赵
公园前354年 赵魏大战,赵国不敌都城被围 遂求助于齐,齐威王派田忌 孙膑领兵往援,孙膑判断 劳师远征未必建功 而且一路上肯定还有魏军的设伏拦截,不如趁魏国空虚直接杀奔大梁做出围攻大梁的姿态,然后以逸待劳半路设伏等魏军到来。
结果收到都城被围的消息 明知道齐军不一定真的攻克大梁,魏军也不得不匆匆回返, 于半路中了齐军埋伏 损失惨重 赵国之围自解。
围魏救赵 攻敌所必救 跳出对手的剧本还让对手不得照自己的剧本走,真不愧是三十六计之一。
第四个典故是齐景公时期“晏子两桃杀三士”
春秋时期的齐景公手下三员大将 古冶子,田开疆 和公孙接三人自恃功高常常不把朝臣放在眼里。
三人又结拜兄弟 情同手足 一时朝中上下无人敢惹,而晏子作为三朝元老也被轻侮 ,就去对齐景公进言: 此三人 内不能禁暴,外不可威敌 此危国之器也,请除之。几经劝说终于让景公同意,于是跟景公就商量好了计策。
在一次宴会上 景公让使者端上几枚桃子说是自己亲手栽种,分给众人品尝,各人按官位品阶第次取食,轮到古冶子三兄弟时 只剩两枚桃子,晏子就出主意让三人比功绩,谁功劳大谁吃。
公孙接先说 景公打猎时被虎惊了马,他徒手搏杀老虎为景公解恨。晏子夸赞真乃壮士 当食一桃,遂分给公孙接一枚。
田开疆接着说他曾几次领兵打败敌国军队 保卫国家子民,晏子夸赞将军威武 当食一桃,也分一桃给他。
轮到古冶子时 他说 国君有次坐船过黄河时碰到水中恶鱼,眼看船要倾覆是他跳入水中与恶鱼搏斗 最终杀了恶鱼救了国君性命。晏子感叹 你救了国君性命功劳最大 ,可是桃子没有了 要不等明年再补上吧。
古冶子大感羞辱 功劳最大却没被赐予国君亲手种的桃子,愤而拔剑自刎, 剩下的两兄弟一看之下 心中羞愧也自刎而死,三人死后被景公以国士之礼下葬。晏子也因两桃杀三士之计名望大损。
两桃杀三士 就是一个激将法 ,古代人重名重义 在一些时候为了面子 名声 而不惜殒身。
?总结一下 推恩应自缓,挟重该谣乱。围魏当战胆,二桃是志短。
当代阳谋了解不多,今天就来和大家盘点一下历史上著名的四大阳谋。
第一大阳谋是二桃杀三士:话说在春秋时期齐景公手下有三名大将分别是公孙接、田开疆、还有古冶子。这三个人战功显赫威名四海。但是他们持功而骄,晏子就担心他们功高震主,就建议齐景公干掉他们。齐景公采纳了晏子的意见,于是晏子就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将这三位将军请来,说要赏赐他们三个人两颗珍贵的桃子,很明显这三个人无法平分两个桃子。这怎么办呢?这个时候聪明的晏子便提出了一个办法说:“要不然你们三个人比比功劳吧,功劳大的人就可以拿走一个桃子”。于是公孙接和田开疆开始各报战功滔滔不绝,分别拿走了一个桃子,这时古冶子发现自己没有桃子了,他认为自己的功劳也很大,他急得拔剑指向二位,而公孙接和田开疆等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绩之后都觉得自愧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之后自尽。古冶子见到这种情况,他对自己羞辱别人吹捧自己导致别人牺牲而感到羞愧,因此他也拔剑自刎了。就这样晏子只靠着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了三个威胁,此阳谋不可谓不高明。
阳谋之二围魏救赵:在战国时期,魏国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就派了田忌为帅孙膑为军师带了8万兵马前去救援赵国。田忌率大军直接杀往邯郸战场,而孙膑则建议率军直逼魏国的国都大梁逼魏军回师自救,经过一番商量他们决定将一部分兵力直攻魏国国都大梁,另一部分兵力就埋伏在他们回国的必经之路上以逸待劳,最终他们大败魏军。此计谋的妙处在于魏国的庞涓即使看出了孙膑的目的,知道会途中遭遇埋伏,但是却不得不中计,因为他不敢赌,大梁一旦丢失他们打再大的胜仗也于事无补。所以这个故事就给我们以启发,当我们面对一些困难找不到解决办法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根源上去解决采取逆向思维,从而可以一招制胜。
四大阳谋之三推恩令:在汉武帝时期诸侯的势力严重威胁到了朝廷,各地不仅诸侯多而且势力面积大,朝廷难以管控,于是汉武帝想了一个办法颁布推恩令。这个推恩令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命令诸侯不再仅仅传位于嫡长子,对于那些次子庶子也要进行分封,不论你有几个儿子都要给他们封地,他们都能继承财产。可能有的朋友还不明白这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啊!推恩令的妙处就在于一旦下达了推恩令,各诸侯王不管的执行不执行,这个诸侯国都要分裂和内乱。
为什么呢?我们想一想,推恩令一旦下达到了诸侯国内,如果不执行的话财产土地还全部归嫡长子所有,那么其他的儿子会因为分不到财产而开始内斗自相残杀。到时候朝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收回土地,削弱诸侯的势力了。那么如果执行了推恩令就相当于原本一个大的诸侯国,被分割成了若干的小国,小国然后再分成若干个更小的国家,这样一来朝廷就更容易掌控了,所以朝廷的意识忒安定,就算再大的诸侯国土地势力也会从大变小、从小变无。推恩令这条阳谋真的是妙到了极点,简直无解。
四大阳谋之四挟天子以令诸侯: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汉王室衰微各诸侯割据一方,谋士毛玠为曹操献策,奉天子以令诸臣。曹操谨记在心,在汉献帝从董卓部下手中逃回洛阳之后,他亲自赶到洛阳将汉献帝裹挟至许昌,并且赢立汉室宗庙社稷定都于此,开始了以皇帝的名义号令诸侯。曹操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功的拥有了天下大义,这一阳谋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成功地掌握了政治军事上的主动权,因为在当时,汉献帝才是名正言顺的皇帝是被天下人所认可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17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