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昭君出塞是强迫还是自愿真相是什么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9 21:39:46

昭君出塞是强迫还是自愿真相是什么

说到昭君出塞,王昭君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前51年,呼韩邪单于被郅支单于打败,万般无奈之下,只能依附汉朝,并三入长安,诚恳的请求汉朝皇帝,愿意当汉朝的女婿。

在此之前,汉朝跟匈奴是有过个和亲的,前200年,汉高祖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前192年,汉惠帝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前176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前174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老上单于;前162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老上单于;前160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前156年,汉景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前155年,汉景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前152年,汉景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前140年,汉武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

前前后后十次,六十年间,十个汉室宗女嫁给三个匈奴单于,频率如此频繁,为什么?含羞忍辱而已,打算通过和亲,求着匈奴大发慈悲,放汉朝一马,那么,这种做法有效果吗?

不能说没有,但收效甚微,人家娶了你的女人,表面上丈人、媳妇的叫着,看起来亲热的不得了,实际上呢,该咋地咋地,没有办法,谁让汉朝虚弱呢,战争创伤、吕雉专权、七国之乱,基本上没消停过,人家不欺负你欺负谁,直到汉武帝登基。

汉武帝前140年,也就是前140年登基,上位伊始,还得延续和亲政策,跟匈奴搞好关系,但到他执政三十二年以后,便把和亲的对象转向乌孙国,于前108年、前103年,先后将两位宗女,也就是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嫁乌孙国两任昆弥(国王),嫁给乌孙干什么,无他,乌孙是西域仅次于匈奴的大国,跟他和亲,就是为了联合起来对付匈奴。

当然,其中也少不了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的功劳,正是这样在大家的努力之下,汉宣帝本始三年,即前 71 年,汉乌联军联合出击,一战而:至右谷蠡王庭,获单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都尉、千长、骑将以下四万级,马、牛、羊、驴、橐驼七十余万头,取得了彻彻底底的胜利,是役之后,匈奴一蹶不振,乃至于发生分裂,最终到了甘露三年,即前51年正月,呼韩邪单于就到长安觐见汉宣帝,求着跟汉朝搞好关系了。

匈奴也有这么委屈的时候,这在历史上绝对是头一次,然而 ,汉宣帝安抚之后他居然还不满足,还想跟大汉和亲,以前,大汉跟匈奴和亲是因为打不过,现在,还有和亲的必要吗?

也许就因为这个原因,汉宣帝是没把它当回事的,直到汉元帝上位之后的竟宁元年,即前33年,呼韩邪再度入京,再度提出和亲的要求,人家如此执着,汉元帝也不再好意思不闻不问,于是便有了: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

细读这句话,其中含义实在是可圈可点的,即赐为阏氏,阏氏什么人,匈奴皇后,以前可不敢这么要求,现在,直接就说了,我汉家女人过去,只能当阏氏,而且,以前是宗室女,好歹还是皇帝的亲戚,选中之后还得封个公主,现在,待诏掖庭,宫女,而且都连个名号都懒得给,大汉如此傲慢,呼韩邪单于还只能开心的表示:单于欢喜,上书愿保上谷以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

愿意替你守卫边疆,并永永远远的好下去,事情就能有这么尴尬,王昭君出塞的大背景就是如此,那么,回到她嫁给匈奴,是被迫还是自愿的问题,这里就涉及到王昭君的身份?

王昭君什么身份,“待诏掖庭”,后宫一个没有名分的宫女,那么,宫女又是什么情况,《汉书》当中,对选拔宫女的要求是这样说的:阅视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丽,合法相者,载还后宫,择视可否,乃用登御。

简而言之三个条件,出身必须是良家,说白了,也就是家庭的资格审查,良家指的就是罪吏、赘婿、商人等七科之外的人家;相貌,当然没得说,必须得漂亮;这里的关键在于年龄,年龄到多少?十三岁以上,二十岁以下,也就是说,宫女的服役年龄就在这个范围当中,一旦超过,后果只有一个:释放出宫。

当然,也不是白白的释放出宫,根据制度,宫女一入宫就可以“有秩斗食云”,有工资,有待遇,而且还可以将这种待遇带到地方,表面上看是没什么损失的。那么,这些规定跟王昭君有什么关系呢?

王昭君的年龄有多大,虽然史书上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结合资料推算?她汉元帝建昭元年,也就是前38年入宫,到呼韩邪第三次求亲的汉成帝竟宁元年,即前33年,已经在宫里呆了五年,即便按宫女服役的最小年龄算,她这时候已经快到二十,快到二十什么情况?

马上就要超龄,马上就要回家,当然,对一般宫女来说,回家也没什么损失,还能带点待遇工资,从此吃上皇粮,也不算吃亏,但王昭君不行,为什么?

男人有野心,女人也不例外,很显然,王昭君就是个有野心的女人,原本她进宫就是奔着伺候皇帝去的,如今眼看就要超龄,却还没得到皇帝的宠爱,那么,就这么灰溜溜回去,就这么平平凡凡的过一辈子吗,当然不?

正在这个时候呢: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

皇帝下诏,选五名宫女赐给呼韩邪单于,其中还有一人可能当阏氏,当匈奴的皇后,自来东方不亮西方亮,道是无晴却有晴,无疑,这是一个机会,因为以前是宗室女,现在已经放宽到宫女,家人子,错过这个村可能就没这个店了。

关于这一点,《后汉书》上也说得很明白,曰: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倘若是个甘心于平凡的女人, 她至于为什么为“不得见御”而“悲怨”吗?“悲怨”怎么办,做一个大胆的决定。

主动求见掖庭令,主动要求嫁给呼韩邪单于,也就是说,王昭君出塞,王昭君嫁给匈奴呼韩邪,完全出于自愿,并没有人逼迫。传说中将一个昭君出塞说的悲悲切切,将一个王昭君说的那么可怜,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在此之前,大汉与匈奴、乌孙等国和亲基本上已成惯例。

而且,西域都护府设置之后,西域与中原的交流也日渐频繁,人们对西域、对匈奴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也不可能如一二代和亲公主一样,对西域、对匈奴那么恐惧,更何况,还是出塞当人家的阏氏,都已经是高高在上的人物,她还悲切什么,剩下的,也就只有不甘于平凡,并愿为此付出一定牺牲,也许,这样的王昭君没有传说中那么高尚,但胜在真实,胜在有血有肉。

关于昭君出塞的问题

应该是出自她本意的,因为皇帝嫁过去匈奴的是宫女,而且百科是这样说的:
决定挑选一个宫女当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

后宫里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宫女,整天被关在皇宫里,很想出宫,但却不愿意嫁到匈奴去

有一个宫女毅然表示愿意去匈奴和亲。她名叫王嫱(qiáng),又叫昭君

而且可以说不愿意的,应该就不是强迫的。

至于她的心情史书一般是不会记载的,我们后人就无从考究她改嫁的心情了

顺带一提汉朝的时候贞操观念还没有被强化。到了宋代,自从程朱理学形成后,贞操观念便严格起来了

以下是百度百科的说法:
传统的史学观点,把汉朝和匈奴在昭君出塞后,得享50余年的太平,归功于昭君。其实不然,汉匈关系能够长期和平,主要是呼韩邪单于与汉朝和睦的政策得以延续,而这又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匈奴的内政必须基本稳定。呼韩邪单于死后的六代单于,得以按照兄弟顺序接班,又是确保匈奴内政基本稳定的关键。

这一切,都得归功于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并不是“宁胡阏氏”王昭君,而是杰出的匈奴女政治家、呼韩邪单于真正的贤内助——呼衍王的长女“颛渠阏氏”!

颛渠阏氏的功劳比较大

“昭君出塞”是怎么回事?

关于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的故事,华夏儿女几乎无人不知。2000年前,中国北方有个民族叫“匈奴”,他们统治着大漠南北,强悍好战,常常侵扰中原。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一个叫呼韩邪单于的匈奴首领,希望和汉朝修好,于是亲自到了汉朝都城长安,提出“和亲”的请求。

昭君出塞

为了结好匈奴,给汉朝休养生息赢得时间,汉元帝同意了“和亲”请求。汉元帝选了五名宫女给呼韩邪单于,其中就包括王昭君。启程那天,王昭君浓妆艳抹,仪态万方,光彩照人,把这样一个绝色美女送去匈奴令汉元帝深为后悔。到了匈奴,她被封为宁胡阏氏,相当于汉人的皇后。一年后,她给呼韩邪单于生了个儿子,被封为右日逐王。后来,昭君的丈夫死了,按匈奴的风俗,她又嫁给了她丈夫前妻的儿子复株累若鞮单于,之后生了两个女儿。出塞之后,王昭君非常想念祖国和亲人,多次打发使者到汉朝,向汉帝敬献土物特产。年老的时候,她又立下遗嘱,要求死后安葬在归化,坟墓要坐北朝南,以便死后还能遥望故土。昭君墓现在就坐落在呼和浩特市南郊,后人称其为“青冢”。

据说,自昭君出塞之后,汉朝与匈奴之间60多年没发生过战争。

后世的文人墨客为了纪念王昭君写了许多诗文。

有的人写她悲苦,如晋代的石崇:

哀郁伤五内,泣泪沾朱缨。

有的人写她凄凉,如唐代的杜甫: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有的人赞她深明大义,为国和亲,如宋代的郭正祥:

能为君王罢征战,甘心玉骨葬胡尘。

有的人则为她请功,如清代的郭润玉:

琵琶一曲千戈靖,论到边功是美人。

在“四大美人”图中,王昭君也是只身骑在马上,怀抱琵琶,跋涉在通往塞外的茫茫荒野上,满含幽怨……

王昭君本人的离奇遭遇,果真如人们臆测的那样么?对她来说,出塞是悲是喜,是幸还是不幸,都留给后世不少值得猜测的谜团。

名字之谜

《匈奴传》中说,“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可是按西汉宫廷规矩,宫女自入宫之日起,就不许呼其娘家的名字。所以,王昭君的本名无人知晓。《汉书·元帝纪》提及她时称“王樯”,即她是位被船只载运入宫的王姓姑娘。《匈奴传》称其为“王嫱”,好像只是个记音义的符号。后来,都称昭君其为“王嫱”,“嫱”的意思是“古时宫廷里的女官”。出塞前,为了抬高她的地位,元帝赐封她为“昭君”。这样,久而久之,“昭君”、“王嫱”作为标志她政治地位或出身特征的称呼成为了她的名字。这个说法与传统说法“姓王名嫱字昭君”根本不同,但似乎又言之有理。

她的祖籍之谜

一般人认为昭君原是湖北兴山人,汉族姑娘。但是,据多方考据,昭君实为四川人,是土家族女子。她从水路乘船入宫,名“嫱”,就否定了其“湖北”祖籍。入宫之后,她又不愿巧言令色,献媚邀宠,更不愿贿赂画师作“美人图”以求进幸。当匈奴单于求婚时,她又主动提出愿意去匈奴和亲。到塞外后又随胡俗先后做两代单于之妻,生儿育女,这种刚强不屈的性格,对于受封建礼教束缚较深的汉族宫女来说,是很难办到的。另外,她的家乡为“百蛮”杂居之地,女多男少,女子难嫁,所以她和亲时,“靓妆”请行,唯恐不被选中,不以为苦,反当美事,这说明她与汉族女子的婚嫁观念绝不相同。至于她究竟是不是四川土家族人,这在史学界还尚无定论。

出塞原因之谜

据说,当时宫内画师很受青睐,汉元帝召幸宫女,皆以画师画的宫女像为参照,而王昭君自恃貌美,不愿用金钱收买画师毛延寿,结果画像丑陋,未能得宠。为了摆脱困境,她才主动请求出塞和亲的。另有学者认为,王昭君虽然平民出身,但不同凡俗,胆识过人,是一位自愿应召、为国分忧的巾帼英雄。

尽管关于王昭君的传说后人有较大的争议,但昭君出塞的历史功绩是应予肯定的。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只有和睦友好才有利于经济发展。昭君的自请出塞为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16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