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一项决策造成人口“大裂变”,明亡前朱姓子孙竟达百万之众 ,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加强对天下的控制,防止发生争权夺位的争斗,对朱姓皇亲实行分封制,让他们到各地做藩王,监督各地方的官员,共同来“夹辅皇室”。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明太祖实录》
对此,还解释说,“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他的初衷是好的,但没有料到这样的分封制,后来造成藩王势力的庞大。
等建文帝做了皇帝之后,才发现藩王倒成了危害朝廷的主要因素,于是开始“削藩”。
不料他的此举却点燃了炸药包,引起朱棣的“靖难之役”。
朱棣夺取天下后,汲取以前教训,开始剥夺诸位藩王的军政之权,在经济上仍给予了藩王极其丰厚的待遇,即所谓
“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清史稿》
这些藩王的待遇有多优厚?
朱元璋时期就规定,亲王的俸禄为一年五万石,后更定为万石。其他的亲王以下,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就连县主、郡君都要二百石俸禄。
每一个皇族后代,10岁起就开始享受朝廷的俸禄,结婚时国家发放房屋、冠服、婚礼费用,死时还有一笔厚厚的丧葬费。
朱棣照样执行不说,并更加优厚。
反观朝廷官员,正一品官员年俸900石……正七品140石,亲王和宰相的俸禄相差十几倍之多!
而且地方官也无权管藩王,藩王们在王城中就是国中之国。如果他们有了违法乱纪行为,地方官无权直接处理,只能汇报给朝廷,等候朝廷的处理。
优厚的待遇是给他们了,但同时又加个“紧箍咒”——藩王们的行动受到严格的限制。
自永乐年间起,朱氏子孙既不能参加科举进入仕途,也不能从事工农商等职业,更没有权力走出王府闲逛、体察民情。
就是清明节到了,要出城扫墓,都要上报朝廷,征得同意后方可进行。
为了防止亲王们有串通的机会,皇帝又规定,亲王们终生不得相互见面。
如果有人违反,那就给你扣上一个谋反的罪名而加以处罚。
“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治安疏》海瑞
这些藩王吃饱了喝足了,精力旺盛,有劲无处使,整天待在王府不出来,等同于“软禁”,天长日久,那还不给憋出病来。
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一个消遣的途径,那就是“天天当新郎,夜夜入洞房”,不停地进行“造人”行动。
几代人过去了,终于发生了人口大裂变。
仅举一例,明成祖朱棣的哥哥庆成王朱济炫,有儿子70多人,到了他的孙子,也就是第三代庆成王朱钟镒那里,他超过他的爷爷,创下一个记录,生育了子女共94名。
到公元1492年,庆成王朱济炫的直系子孙就已经超过了760人,三代人,就来了个1:760的裂变。
明末徐光启曾经测算过,明宗室人数每30年左右即增加一倍。
据清人估计,到崇祯初年的时候,朱氏子嗣已经突破200万人大关。
人口在爆炸式增长,而朝廷的优厚待遇却保持了原样,自然要大大增加朝廷的负担。
据史料记载到了明中后期,山西的官府收入是152万石/年,可是支付地方藩王的俸禄却达到312万石/年。
河南也一样,此时官府收入是84万石/年,皇族的俸禄达到192万石/年。
到了嘉靖年间,情况更加糟糕,于是大臣给皇帝上书,说已经到了尽举国之力,也供养不起这些皇族子孙了:
“王府将军、中尉动以万计,假令复数十年,虽损内府之积贮,竭天下之全税,而奚足以赡乎?”“将来圣子神孙相传万世,以有限之土地,增无算之禄粮,作何处以善其后?”
朱家子孙的盘剥,再加上天灾,老百姓终于不堪重负,于是爆发了明末农民大起义。
朱元璋把天下真正的当成了朱姓江山,变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想让他的子孙坐享其成;朱棣怕皇子皇孙们像自己一样的起兵造反,采取厚禄的手段。
但是两个人都没料到,人口的增长是以几何级增长的,正是他们的这项决策,成了明王朝灭亡的一个主要因素。
到李自成大农民起义后,怀着对朱姓的深仇大恨,来了个算总账,
“凡所攻陷,劫掠焚毁,备极惨毒,而宗藩罹祸尤甚”,朱氏子孙几乎被赶尽杀绝。
这可能是朱棣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吧。
明成祖朱棣是患病驾崩的。在第五次远征蒙古回师途中突发疾病去世。
1424年8月12日 (农历七月十八),明成祖朱棣驾崩。
大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8月12日(距今592年)),汉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
人物经历:
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5月2日),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早起被封为燕王,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为了提防朱棣造反,建文帝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后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1402年在南京登基,改元永乐。
朱棣在位期间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制度,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交趾),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立哈密卫,在西南贵州等地区建立行省行政区划,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
同时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位期间将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史称“永乐盛世”。
朱元璋和朱棣这对父子在明朝历史发展过程当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帝王,他制定的国策奠定了明朝300年历史的发展基调,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到此为止,宰相在历史当中也成为了过往的尘埃,从此以后再没有这个职位,解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加强中央集权,从此帝王拥有更多的权利,拥有更多的自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朱元璋采取了分封制,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各地作为藩王。朱元璋这样的做法和当初刘邦非刘姓者不可称王的做法一模一样,朱元璋相信亲情的力量,相信血脉的力量,相信朱家的子孙会替自己守住朱家的天下。朱元璋小时候度过了一段凄惨的童年时期,他每天都生活在地主压迫剥削之下,对封建地主阶级存在仇视心理,朱元璋成为帝王,对大明王朝的臣子极为苛刻,从法律制度、工资待遇等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约束。
朱棣治国理政的能力不在朱元璋之下,朱棣开创了永乐盛世永乐年间最为著名的一个历史事件是修订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封建王朝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至今为止,对于研究中国历史仍然具有重大的参考意义。只有在盛世才能著书立说,修建永乐大典,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彰显了明朝的鼎盛时期。
朱棣把明朝的都城从南方迁到北方,便于治理。国家北方少数民族不断骚扰明朝边境迁都,有利于明朝对少数民族的侵略战争进行有力反击,朱棣生前曾经五次亲自率领军队击溃北方入侵势力,为明朝的稳定发展提过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致使明英宗被王振集团出卖;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人全部被杀,无数文官武将战死。
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亦随之毁于一旦,军火武器研发亦被大大阻碍;京城的门户亦已洞开;明英宗复位后更是杀了以于谦为首等众多权臣,导致明朝军政在土木之变之后第二次断层。
随着开国武人勋贵集团和靖难功臣集团在土木堡之变被消灭殆尽,皇帝只能通过内廷的宦官来制衡文官集团以贯彻自己的意志和整个国家的意志,文武大臣和君主离心离德,国势日蹙。
明英宗南归后,以及皇储问题,景泰、天顺年间,明朝皇权斗争愈发激烈,朝臣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左右摇摆、嫁祸诬陷,斗争也更加残酷。
扩展资料: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土木堡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组成部分。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精锐军队损失殆尽,这必然会引起相关的政策、制度的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边防形势和军事制度的改变上。
尽管有景泰帝的改革,但也达不到明朝顶峰时的状态。边防政策由积极进攻转变为被动防守,最终形成了著名的九边防御体系。军事制度上则是募兵制的兴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木之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16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慈禧的死因是什么真的因病去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