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忽必烈调兵10万,命大将伯颜为帅出师伐宋,元军攻势凌厉,南宋军队节节败退,好在有长江天险,元軍不知道从何处可以渡江,所以使南宋军队得到了暂时的喘息。然而不久之后,元军就从水较浅的阳罗堡处渡过长江,长江防线瞬间被突破,元军长驱直入,相继攻取了多处战略要地,并于1276年进攻南宋都城临安,5岁的南宋皇帝恭宗被俘,南宋政府在临安城里举行了和平受降仪式。
这次渡江战役给南宋造成了沉重打击,从此以后,南宋政权再也组织不起有效的力量与蒙古兵抗衡了。那么,元军是怎么知道阳罗堡处的水比较浅呢?
原因竟然是由于南宋将士偷马造成的。原来,两军陈兵长江两岸对阵之际,宋军见对岸元军的马匹又多又壮,十分羡慕,就起了偷马的念头;南宋方面驻守淮河的将领也很贪心,支持手下的士兵过江盗马,便派了一些士兵在夜色的掩护下,从阳罗堡处涉水过江,到达对岸后,偷偷地将元军的马匹牵走……就这样,宋军士兵每天夜里都过江盗马,因为元军认为长江水深不可涉,所以没有丝毫防备,宋军因此屡屡得手。
虽然蒙古军队的马匹多得数不过来,但马匹被盗之事还是引起了将士们的注意,于是便加强了巡逻,结果,一天晚上,几名宋军士兵刚刚接近元军的马厩,就被元军逮个正着。元军对被俘的宋朝士兵严刑拷打,目的只有一个,逼迫他们说出是从什么地方过江的。宋朝士兵受刑不过,只好招了:“我们是从阳罗堡过来的。”
元军大喜,立即派人前往阳罗堡勘察水况,结果,发现这个地方水很浅、水流不急,适合大队人马过江。伯颜立即将数万大军集合到阳罗堡,一声令下、全线出击,很快就渡过了长江、攻上了南岸。
与马匹相比,长江的水况资料的价值显然要高出许多倍,但宋军将士因贪图几匹马,却暴露了长江的水况,引发了倾国之败。
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5年),安史叛军最终还是攻入了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城。为了活命,惊慌失措的玄宗皇帝带领着自己的贵妃和文武百官连夜慌忙逃亡蜀地。逃亡途中,玄宗皇帝号召天下百姓出兵勤王剿灭叛贼,以求再兴唐室。虽然“安史之乱”成为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是经过八年平叛唐帝国最终还是扑灭了叛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三百七十多年后,同样是首都失守,北宋王朝却没有了大唐帝国卷土重来的实力和运气,最终只得退守长江以南地区偏安一隅。面对同样的境况,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两个王朝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呢?为什么宋朝不能像唐朝一样收复故地,重振朝纲呢?
强干弱枝,地方实力遭过度削弱
不同于唐朝地方权重,为了避免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再次上演,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赵匡胤便在行政、财政和军事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着手加强中央集权,从而削弱地方与中央叫板的资格。
1. 行政方面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宋代政府最典型的一个做法便是委派文官担任各地方长官,不再让武将担任地方行政长官,以此彻底断绝武将割据的政治土壤。
除了委派文官,宋代还将地方行政权力分为不同部分,使各个部分之间互不统属,相互牵制,除了中央谁也不能独霸一方。
以宋代地方行政最高一级“路”为例,在宋代,每一路的最高长官为四个监司官,分别为安抚使(掌一路军事)、转运使(掌一路财赋)、提刑按察使(掌一路司法)和提举常平使(掌一路大灾救恤)。这四个长官,在行政级别上为平级,彼此之间互不统属,直属中央管辖。
一旦地方有事,便在中央的指导下统一议事,然而一旦中央有变需地方支援,那么这些一下子没了主心骨地方长官便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彼此之间相互推诿扯皮,根本没有办法有效地组织起本地的力量去援助中央。
2. 财政方面在唐朝,地方税收除了上交中央一部分外,绝大部分还是由地方自己保留的,但到了宋朝确实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情形。
为了断绝地方割据的财政基础,北宋建立之后便规定地方财政收入除了衙门日常开支外其他的全都由转运使负责解送中央。这种做法几乎相当于把地方财富全都转移到了中央,久而久之便造成了地方政府财政日趋贫弱。地方一旦发生紧急状况,除了仰仗中央财政拨款,地方政府根本就束手无策。
3. 军事方面宋代军队分为两种,一种为禁军,即中央卫戍部队;一种为厢军,即地方留守部队。
为了将军事大权牢牢地掌握在中央手里,宋代开国后便将挑选各地方精壮士兵进京卫戍,称为禁军;而各地留下的老弱病犯、不能作战的部队只负责在地方打杂,地方政府有什么力役需要征召劳力,便让这些人去做。
由于地方厢军大多都是摆设,根本没有什么作战能力,因此各地方对于中央就没有了军事威胁,但同等道理,这些地方厢军面对外敌入侵时,也同样没有任何战斗力。面对金军入侵,连国家精锐中央禁军都不能抵挡,就不要说战斗力更差的地方厢军了。
上图_燕云十六州
消极防守的立国政策与大唐帝国积极开拓进取的心态不同,由于北宋立国之初国防形势和国防资源的劣势,久而久之北宋统治者及其官僚集团便采取了一种消极防守的国家政策。
自五代时期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让与辽国后,中原王朝便尽失北方藩篱。从燕云十六州到黄河沿岸地区皆是一片大平原,而北宋又恰恰定都开封,这样开封便完全暴露在地方铁骑威胁之下。除了黄河,开封便无险可守。
从北方燕云十六州进攻,北方少数民族铁骑可如入无人之境,不到一周时间便可直达黄河岸边,进而直接威胁北宋都城。可以说自北宋立国伊始便是没有国防可言的。
除了国防形势的劣势外,相比于唐朝北宋的国防资源也是处于劣势之中。
众所周知,要想对付北方少数民族,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是十分重要的。而自古以来中国马匹产地只有两处,一是西北地区,一是东北地区。
尽管唐朝“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朝暂时丢失了东北地区的优良马匹,但是西北马匹产区仍牢牢控制在唐帝国手中,因此军队所需马匹仍可得到充足供应。而宋朝开国时,不仅东北地区被辽国牢牢占据,连西北地区也被西夏所拿去。
面对国防形势和国防资源的劣势,无奈之下北宋整个时期的立国政策都是处于消极防御之中的。消极防御久了,便慢慢丧失了主动进攻的勇气和实力,地方也会慢慢放松武备,一旦国家有变,地方便很难整合力量进行反击。
上图_李亨(711年—762年),即唐肃宗
重文轻武,皇帝和文官集团对武将的处处掣肘“安史之乱”后期,唐王朝之所以能够翻盘逆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唐朝对于武将集团的重视。因为唐肃宗对武将的重用,放心地将军权交给了李光弼和郭子仪,所以他们才能在毫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镇压安史之乱。
在宋朝立国之初因为赵匡胤定下了重文轻武的国策,这样也便定下了文官集团高于武将集团的政治前提。对于宋代文官集团来说,无论是国家利益还是民族大义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武将集团不能动我文官集团的奶酪。
上图_宋朝官员
由于对武将集团的不信任,宋朝历次对外战争中无一不是由文官甚至太监担任最高统帅和进行战略决策。尽管宋朝出现过范仲淹、文彦博和和虞允文这样文武双全的文官,但是大部分情况下居庙堂之高的文官集团是根本不了解前线战事瞎指挥的。
更有甚者,由于担心武将集团在战争胜利之后地位超过文官集团,不顾国家安危临阵换将的景象成为了宋朝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北宋著名将领狄青,正是因为名望日隆引起了皇帝和文官集团的猜忌而被出判陈州,最终落得个抑郁而终的下场。
武将在外拼死作战,皇帝和文官不仅不能全力支持,反而却处处掣肘,这样的朝廷焉能不败?无论是被高宗连续用十二道金牌召回并冤杀在风波亭的岳飞还是报国无门、只能将满腔激情寄寓词作中的辛弃疾,我们都能看出宋朝武将报国无门的无奈和愤懑。
上图_岳鄂王像(《南陵无双谱》)岳飞像
中央集权的不同程度是唐宋两朝面对同一境况不同结果的最根本原因。北宋时期,由于集权中央,北宋可谓是倾全国之力供养中央,地方政府的力量受到了极大的削弱。首都陷落后,相当于北宋全国的大半力量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再加上帝国长期以来消极防御的国策和统治者的懦弱无能、文官集团对武将的处处掣肘,全国力量根本不能得到有效整合,宋朝的全线溃退是早已注定的事情。
天时、地利、人和,逐一失去,能不被灭吗?
一、天时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激烈争夺贯穿整个冷兵器时代。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一旦有强大领袖人物完成内部整合,必然成为中原王朝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然而,游牧民族一般分裂成诸多部落,没有形成完整的国家形态,各部落均桀骜不驯,完成内部整合的概率不高,因此,多数时候,中原王朝是安全的。
很遗憾,宋朝就遭遇到完成内部整合的强大游牧民族,而且一连遭遇三个(如果加上党项族的西夏,则是四个),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铁木真均是不世出的英雄豪杰,大宋时运如此不济,夫复何言!
二、地利
中原王朝由于缺乏战马这一冷兵器时代的重要战略物资,在平原战场上作战非常不利,因此,农耕民族需要借助地利守卫边疆。然而,宋朝建立前,后晋石敬瑭已经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宋朝一直无法恢复(辽朝覆灭时曾短暂象征性恢复)。
从此,宋朝失去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的地利,游牧民族南侵可以直接从华北平原发动,成为宋朝的心腹大患。同时,北宋首都开封乃四战之地,易攻难守,也无地利可恃。
三、人和
北宋末年,新旧党争极其激烈,朝政混乱,宋徽宗忙于修仙,又大兴土木,修建艮岳,搜罗花石纲,导致民怨沸腾,农民起义不断。
南宋末年,在位时间四十年的理宗宠信奸相贾似道,朝政紊乱;又听信谗言召回西南名将余玠,导致余玠忧愤而卒,巴蜀防线逐渐崩溃。
除此之外,蒙古也是历史上罕见的超级军事强权,横扫亚欧大陆,军事实力对比悬殊也是宋亡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历史阶段。其中,就南宋来说,南宋(1127-1279年),北宋王朝覆亡后,赵构定都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建庙称帝,延续宋统,国号“宋”,史称南宋,北宋都是宋朝的一部分,共传七世九帝,享国一百五十二年。具体来说,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幸免于难,定都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公元1138年,宋室迁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公元1141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南宋放弃淮河以北地区,双方以淮河-大散关为界。
在此之后,金国几度南下都未能消灭南宋,南宋数次北伐也无功而返,双方逐渐形成对峙局面。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面对强大的金国,南宋以防守为主。不过,南宋也曾组织了多次北伐。比如在南宋初期,岳飞等人的北伐,无疑对金国造成了不小的威胁,也即如果不是被冤杀,岳飞北伐有望创造更大的战果。而在岳飞之后,南宋还进行了开禧北伐。那么,问题来了,南宋的开禧北伐,初期形势一片大好,为何宋军最终还是兵败呢?
首先,就开禧北伐的历史背景来说,宋宁宗这位皇帝在位时,在与金朝的关系上,又逐渐趋于紧张。宋宁宗因为不满金朝蛮横要求按旧时的礼仪行事,对自己受屈辱的地位感到不满,因此他也支持韩侂胄对金朝采取强硬的措施。当然,这也是因为金国和南宋对峙之后,前者的战斗力也呈现出相对下滑的趋势,这让南宋认为具有了和金国展开较量的条件。开禧元年(1205年)四月,宋宁宗采纳韩侂胄的建议,崇岳飞贬秦桧,追封岳飞为鄂王,削去秦桧死后所封的申王,改谥“谬丑”,下诏追究秦桧误国之罪。
对此,在笔者看来,这些行为,显然是在北伐金国奠定声势,并且鼓舞了南宋主战派的信心。不久之后,也即同年五月,宋宁宗下诏北伐金朝,史称“开禧北伐”。就“开禧北伐”来说,气势正盛的南宋大军,确实在一开始取得了不错的战绩,比如收复了泗州等地,但是,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宋军还是失败了。对此,在笔者看来,南宋的开禧北伐,初期形势一片大好,最终却是宋军失败,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南宋一方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这是其最终败给金国的重要原因。
开禧二年(1206年),南宋大臣韩侂胄未作充分准备,便贸然发动北伐。众所周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充分的准备就和金国展开一场大战,显然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对于开禧北伐来说,方案是在公元1205年才刚刚通过的。不到一年之后,也即公元1206年,南宋就派出大军进攻金国了。与此相对应的是,在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公元225年平定了南中地区的叛乱,然后准备了三年时间,才在公元228年正式北伐曹魏。对于千古名相诸葛亮,都需要数年时间的准备,才敢发动北伐,而就才能远远不如孔明的韩侂胄,显然在开禧北伐上比较仓促和急躁了。
另一方面,在开禧北伐初期,宋军纷纷出击,山东京东招抚使郭倪派兵攻宿州(今属安徽),建康府(今江苏南京)都统制李爽率部攻寿州(今安徽凤台),江陵府(今属湖北)副都统制皇甫斌攻唐州(今河南唐河),江州(今江西九江)都统制王大节攻蔡州(今河南汝南)。对此,在笔者看来,南宋大军兵分多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兵力过于分散,这无疑给金国大军提供了各个击破的机会。
要说宋朝的军事实力,其实还真不算弱,只是宋朝面临的对手都太强大了,换其他的王朝可能早就灭亡了,不要说北宋,南宋其实真正的军事实力也不弱。蒙古横扫欧亚大陆,南宋是坚持50余年,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但还是得说,虽然北宋确实拥有较好的军事基础,像宋太祖赵匡胤就是武将出身,再包括杨业、狄青等等,都是非常能征善战的勇将,但由于赵匡胤属于武将篡权,著名的黄袍加身让赵匡胤当上皇帝,却也让他看到了武将对于一个王朝威胁,所以此后其实北宋一直秉承了重文轻武的理念。
杨业
宋朝的武将和文官地位根本不就没法比,宋朝是文人的天堂,武将的地狱,看看狄青和后来南宋的岳飞等人的下场就知道了。
提到北宋的大名士,那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大师辈出,在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包括王安石、欧阳修、寇准、司马光、范仲淹、黄庭坚、苏轼等等。所以北宋在文化和经济领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崇文的特点被发扬光大,而尚武的精神也因此而被抑制住了。
狄青
在北宋即便有良将也大多都不受重用,朝廷宁可让童贯这样的太监去指挥军队也不信任武将,可见当时对武将的排挤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像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我们一直当正面例子来说,其实仔细想想也不免毛骨悚然,宋太祖虽然没对为自己打天下的武将下杀手,但是让他们交权的目的也非常明确了,就是出于对武将的不信任,“功成名就身先死,野兽已尽而猎狗烹”。
联金灭辽
虽然不得不说后来北宋联金灭辽是把自己推向深渊的导火索,是重大的战略错误,但没有因也就没有果。正是因为北宋重文抑武的政策导致了我们在对待北方游牧民族的战略上总处于被动,最终的结果也就难以避免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16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有哪些地位比较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