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边境有什么加密文件,需要八百里加急送到皇帝手中,以供皇帝查阅,那么就有人好奇,古时候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是什么样的速度呢,用现在的概念换算到底是多快呢。
要知道,在古代,最普通的信件的传递,是200里每天,根据信件等级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加急速度,有四百里加急,有六百里加急,还有就是八百里加急了,一般来说,四百里加急多是用于民间的富商以及官员,六百里加急一般就是皇室信件了,八百里加急那更是只有皇帝才有权利使用。
八百里加急,就是一天行驶800里,也就是400公里,所以这么算下来,一个小时也不过是十几公里的速度,但是,古时候的交通并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发达,那时候只能靠马来运输信件,八百里加急中间更是要不停的更换马匹,可以说在古代也是很快的了。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相当于现在一个小时十几公里的速度)
我们在古装剧里经常看见这样的场面,一名驿使一边急促的用马鞭频繁地抽打自己的坐骑,一边声嘶力竭地大声呼喊:“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身后黄尘滚滚,骏马飞驰而至,但见人影一晃,信使跳将下马,一边疾奔,一边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随即倒地不起,轻则昏厥过去,重则当场力竭而亡。
在古代最快的交通工具就是马匹,那时官府传递信息就靠驿使骑着快马奔跑在一个接一个的驿站之间,接力传递。文学作品里常用“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来描述宝马良驹。
按照唐代的换算方式:一里约等于454.2米计算,八百里约等于363.4公里或726.8华里。现在科学测试表明,一匹马就算累死了也不可能一天负重一个成人奔跑400公里即800里的路程,就算是传说中的“汗血宝宝”也做不到,何况驿站里一般都只是普通的强健快马而已!
古代一般每隔20里有一个驿站,用作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以驿站制度相对完备的唐朝为例,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 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 驿田等。
驿站一般分为分驿、站、铺三部分。驿是官府接待宾客和安排官府物资的运输组织;站是传递重要文书和军事情报的组织,为军事系统所专用;铺是则由地方厅、州、县政府领导负责公文、信函的传递。比如河南的驻马店市,就曾是南北交通信息传送的著名驿站,当时众多南来北往的信使、官宦在此驻驿歇马而得名。
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字样。按规定要求每天300里,如遇紧急情况,可每天400里、600里,最快达800里的所谓“八百里加急”,就是土匪贼寇这类人,平时打家劫舍惯了,一般劫持什么人也不敢劫持送800里加急件的人,因为如果干了会遭到官府的全力缉捕、剿灭。
600里、800里不是跑不到吗?一匹马肯定跑不到,但是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早早备好快马和已经蓄精养锐的驿使,急件一到了此站,就换马后再接力跑。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在约20里(两个驿站的间距)内死命跑,就可跑出全程“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的效果来。
唐代诗人岑参在其诗作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就描述驿使这种风驰电掣般的紧急信息传递。按唐朝时的官方规定,普通快马要求一天行180里左右,再快些则要求日行300里,最快的要求则为日驰500里。当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时,距离在华清宫泡温泉的唐玄宗约3000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可见就是使用的当时最快500里/天的急件。
也是这个唐明皇,曾经为了取悦杨贵妃,不惜动用国家驿站从南方运送荔枝到长安。唐代诗人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看来皇帝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荔枝新鲜和让“妃子笑”,很可能也动用了当时最快的500里加急的驿站“特快专递”,他这种动用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来满足个人私欲的行为当然也被后人笑骂了几千年!
驿站使用的类目和登记都有严格的规定,一般都要勘合和火牌。凡需要向驿站征用车、马、人夫运送公文和物品都要看“邮符”,官府使用时凭勘合;兵部使用时凭火牌。使用“邮符”有极为严格的规定。对过境有特定任务的,派兵保护。马递公文,都加兵部火票。
传递紧急文件时,“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是用来表示情况或者事件的紧急程度,一般并非速度实指。“六百里加急”泛指很快;“八百里加急”就是最快的速度、最紧急的军国大事了,相当于现在的特急件。
不同的级别使用的马匹也不同,在“八百里加急”中没有特殊情况不换人只换马,每到一站换一次马,人的吃喝则全在马上,所以级别达到八百里的时候,经常出现跑死马的结果,往往将消息送到目的地以后,驿卒本身如果体质差一些的话,也会因为劳累过度而亡。
因此,非到万不得已(这当中最多的是边关告急、大规模的聚众造反)不会用八百里加急送信。整个清朝,用到八百里加急只有两次:一次是剿灭太平天国时,湘军攻克太平军“首都”金陵时,杨岳斌、曾国荃曾经用以报捷;另一次是慈禧太后面情难消,800里加急传旨处斩违规出京的大太监安德海。
古代跑死马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非常快,中国古代没有 "八百里加急",最紧急的情况是 "六百里加急",因为在古代,以马匹为脚力,不可能日行八百里。"八百里加急 "是受电视和小说的影响而造成的误解。现在人们常说的 "八百里加急 "是从安史之乱爆发时开始的。从范阳到长安有三千里的距离。玄宗在动乱爆发的第六天就收到了这个消息,也就是说,他实际上一天跑了五六百里。可以推断,他当时用的是最紧急的 "六百里加急"。
到了明清时期,对速度的要求变得更加明确。来自朝廷的重要和紧急文件都要盖上陆军部的印章,而且对信使每天按照 "三百里加急 "或 "四百里加急 "到达某个驿站的时间有明确规定。邮差们不能大意,任何延误都会受到惩罚。尤其是 "六百里加急",更是换马不换人,一路喊着去目的地,一路上吃饭休息都在争分夺秒,生怕不能按时送达资料导致脑袋搬家。一般执行六百里加急,快递员真要剥皮了。
在清朝,六百里加急是很少使用的。一旦使用,绝对是事关国家大事。当一个地方政府向朝廷发出六百里急件时,不外乎两件事:一是领土沦陷或收复,二是负责领土的官员出缺。例如,施琅攻占台湾,南京被太平军占领,后来曾老九攻占天京,都是用六百里赶到朝廷打报的信息。1872年,满清政府让汉族大臣掌权,结束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并与外国列强保持暂时的和平。国内的西化运动又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就在这时,慈禧突然接到江宁六百号加急,没开就已经快失控了,不猜也知道,是两江总督曾国藩的空缺。所以八百里加急最快的速度,是驿夫以四十公里的速度骑马狂奔,吃喝休息都顾不上,虽然事情十万火急,但速度无论如何也无法跟高铁相比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1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