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铁血宰相,却被史书说成是“奸臣”,被人们误会了900多年,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他是北宋的铁血宰相,是北宋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对北宋的政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却被北宋的史书记载成“奸臣”,蒙冤900多年。
章惇,出身于浦城的一个官宦世家,父亲章俞官至银青光禄大夫。他性格豪爽、率真,相貌俊美,行为举止文雅洒脱。学问方面,他善于写文章,才识超人。22岁那年,章惇进京参加科举考试,进士及第。由于其族侄章衡考中状元,他耻于章衡之下,拒不受敕,扔掉敕诰回家。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高傲的人。
两年后,章惇再次参加科举考试,名列第一甲第五名,开封府试第一名。历任商洛县令、雄武军节度推官。31岁时,他受到参知政事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荐,召试馆职。虽然章惇考试合格了,但遭到知制诰王陶攻击,未任官职。
熙宁二年,李承之向参知政事王安石举荐章惇。得知他的才能和抱负后,王安石大喜,相见恨晚。王安石变法时,让章惇进入集贤院任职。二月,王安石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任命他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加集贤殿校理、中书检正。章惇参与了制定新法,监修国史,编撰实录等事。
章惇当官后,政绩显著。经略南北江,他平定了湖北,大规模开发湖南,设立州县;开拓西南,统一了内地割据势力,对江南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旧党掌权后,章惇反对废除新法,结果被贬谪汝州。后来,他请求罢职,不断受到旧党的攻击。
元祐八年,宋哲宗亲政,章惇被重新启用,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他严刑峻法,控制言论。政治上,他贬斥旧党,流放了不少大臣。地方上,他设置了晋宁军与陇右节度军。法令上,章惇恢复了熙宁旧法,并加以完善。文化上,他废除诗赋,代以二经。军事上,他态度强硬,致使辽军南下,差点儿引发了辽宋战争。但章惇联合于阗,命王愍出兵西夏、和蕃,收复失地,开疆扩土,成功驱逐西夏。两国以沙漠为界,为北宋取得对西夏战争的优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崇宁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章惇去世,享年71岁,安葬在长兴,累赠观文殿大学士、太师、魏国公。绍兴五年,宋高宗采纳任伯雨的谏章,下诏追贬章惇为昭化军节度副使,并且其子孙永远不能在朝廷任职。因不赞同他的政见,在记录历史时,宋史书说章惇是“奸臣”。
要说宋史奸臣传中争议最多是人物,我认为大概非章惇莫属,政治上章惇恢复熙宁新法,并修正新法的诸多弊端,从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熙宁新法的缺陷,没有一味的排斥元祐时期的政策,做到了实事求是,特别是敢于直言反对端王立储,体现了政治上胆识。军事上征服西夏、攻灭吐蕃、开拓西南、巩固边防,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王夫之、梁启超都曾为他翻案,认为章惇被贴上奸臣这个标签名不符实,对此我深以为然。不过从对今人启发看,章惇为官为友为亲有“三得三失”值得警示。
一是为官时得之于严,失之于苛。 章惇为相时,齐州奏称孙耿镇的监官私自蓄养官奴,其实是镇里富民所养的。一天晚上,遇到了那个惹事的官奴,富民马上结客殴打他,官奴伤重逃走,富民暗地遣人,去向州里申诉。州中上奏监官的罪,请将其依法处置。章惇明察秋毫,将富民斩杀于镇市中,而监官无罪释放。章惇被启用为相后,请求掘司马光、吕公著的坟,砍他们的棺材,因宋哲宗没答应而作罢。章惇请求编辑、分类元祐时,大臣们的章疏,处治刘安世、范祖禹劝谏宫中雇乳母的事,用文及甫陷害别人的文书引导蔡渭,让蔡渭告发刘挚、梁焘有反谋,兴起同文馆案,命令蔡京、安惇、蹇序辰穷究到底。请皇上下诏在各地探察百姓有妄言者按律论罪。他还立下赏格,告密之风日益兴盛,有个酒醉胡说的人,皇上下诏免去死罪,章惇竟按律杀死了他。
二是为友时得之于担当,失之于薄情。 苏轼与章惇同年高中进士榜,此后开始逐渐交往。刚开始的时候,这两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还同游过不少大好河山。章惇和苏轼同游南山,到仙游潭,潭下是万丈绝壁,有木头横在上面,章惇请苏轼在绝壁上写字,苏轼害怕不敢写。章惇稳步走过横木,把大绳子拴在树上,他提起衣服,顺着绳子下去,用漆墨软笔在石壁上写下“苏轼、章惇来”几个大字。回来后,神色不变,苏轼抚着他的背说他能判决自己生命的就能杀人。在乌台诗案中章惇也奋不顾身地帮助苏轼,为此甚至顶撞时相王珪。章惇恢复位高权重后,却对旧党人一贬再贬。贬苏辙于雷州,昔日的好友苏轼,被贬往惠州,后来又贬至海南。苏辙被贬到雷州,不许他占官舍,他就租百姓的房子,章惇又认为是强夺民居,让州官追究处治,因租约很明白才停止。
三是为亲时得之于公心,却失之于情。 章惇独相七年,从来不利用宰相的权利赠送官爵给自己的亲信。章惇下令中外学官,不是治科、进士、上舍生而入官的人全部解除官职,解除所有凭借私人关系而任官之人的官职。不肯把官爵给自己的亲信,他的四个儿子接连考中进士,只有四个儿子章援曾任校书郎,其余的都随着进士名册被选任为州县官,始终没有显贵的。但另一方面,章惇的父亲强占百姓沈立的土地,沈立拦住章惇并向他诉说,被章惇抓到开封。
聊以为序
“惇敏识加人数等,穷凶稔恶,不肯以官爵私所亲,四子连登科,独季子援尝为校书郎,余皆随牒东铨仕州县,讫无显者。”——《宋史》卷四百七十一《奸臣一?章惇传》
多年前看见那段流传甚广的章惇崖壁题字故事后,就想好好了解一下这位。结果翻开《宋史》一看,赫然发现章惇被列在奸臣传之中。看完他的传,虽颇有些为其抱不平的意 思,却因当时对两宋近乎全无了解,实在无法写些什么。
然则、写不了什么归写不了什么,对章惇其人可是留下印象了。特别本文起首引的那一段话,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至到了后来,对有宋一代,特别是北宋职官有了 一定认识之后,直对章惇此等作为心生敬意。
待到前几日偶想起还欠友人一文,便起了为章惇写些什么的念头。只是不知道——以我极其浅鄙的认识与异常单薄的积累——最终留下的会是怎样的一篇文字……
不求“辨正”云云,但期心无所愧吧。
浮沉一生
章惇,字子厚,建州浦城人,生于北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卒于北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素豪俊,且博学善文。
嘉佑二年(1057年)初登科,因名次低于侄子章衡,章惇竟放弃进士身份而去。后再度进士登科,授商洛令。曾以欧阳修的推荐,召试馆职,却遭御史弹劾而罢。
熙宁初,章惇受到王安石的赏识,得以开始大展手脚。熙宁四年(1071年),被用为检正中书户房公事,接下详定编修三司令式及诸司库务岁计条例的工作。同五年(1072 年),察访荆湖南、北二路农田、水利、常平等事,经制荆湖诸蛮,成功招抚梅山蛮,平定南江蛮。同七年(1074年)因与权发遣荆湖南路转运副使蔡烨的矛盾升级而被召还, 擢知制诰、判军器监。到了该年九月,三司大火,章惇勇于救火的行动为神宗所见,因此功被提为权发遣三司使。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乃世间常理,章惇自然也没有年 年一帆风顺下去的道理。
同八年(1075年),吕惠卿遭罢黜。时任权御史中丞的邓绾上书言:「章惇与吕惠卿同恶相济,朋党比奸,佻薄险轻,行迹丑秽,趣向奸邪,徇私作过,欺君罔上,不忠不 孝」云云。使他第一次尝到了贬谪的滋味,出知湖州。
直到元丰二年(1079年),数年中安抚了辰、元州叛蛮,在地方上颇有政绩的章惇复归中央,为翰林学士、知审官东院。第二年(1080年),拜参知政事。是时正当王安石 退居江宁,章惇由此接下了主持新政的担子。然好景不长,同四年(1081年),他又因“交通御史”、“父(章俞)弟(章恺)强占民田”两罪罢相,出知蔡州。一年中历陈、 定二州,同五年(1082年)再次拜相。
同八年(1085年),神宗崩御,哲宗即位,章惇知枢密院。由于哲宗尚年幼,宣仁太皇太后高氏临朝,起用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等保守派主政,尽罢新法,掀起“元佑 更化”。章惇为保存新法,不断上书驳斥保守派,且在殿上据理力争,终于彻底激怒宣仁后。于是遭到刘挚、苏辙、王觌、朱光庭、王岩叟、孙升等人连番弹劾,黜知汝州。?
这段时间,他历知汝州、扬州、汝州(再任),最后竟沦落到提举杭州洞霄宫的宫观职。可上天并没有就此抛弃他,章惇人生最辉煌的一段日子终将到来。
元佑八年(1093年),宣仁后崩,哲宗亲政,以绍述熙宁、元丰为志。章惇召还,从此独相近七年,尽力恢复新法,同时大肆打击保守派。期间又支持对西夏的战争,结果 “夏人屡败,遣其臣令能嵬名济等来谢罪,且进誓表,诏许其通好,岁赐如旧,自是西陲民少安”。
元符三年(1100年),年轻的哲宗突然病逝。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章惇同钦圣太后向氏激烈对立——钦圣后欲立端王(即徽宗),章惇则认为宜立简王或申王,而端王“轻 佻不可以君天下”。这便注定了他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遭贬谪的命运。
徽宗即位后不久,章惇贬知越州、苏州、湖州,又提举杭州洞霄宫,旋即贬窜武昌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再贬雷州司户参军。老人家哪经得起这么来回折腾,终于在崇宁四 年(1105年)卒于睦州贬所。
所谓奸臣
奸臣者,营私舞弊,弄权误国,不忠之臣也。
遍观各种史料文献,剔去诸如“佻薄险轻、行迹丑秽、趣向奸邪”(这几点可谓泛用性极强,但凡弹劾章惇之人都会用上),“不孝”,“每为俳谐俚语,侵侮同列”,“对 言语不顺者施加酷刑”,“于贬所以子名义强买民田”,“于贬所强占民居”之类丝毫经不起推敲的罪行罪状,剩下可拿上台面一说的无非以下几条:
一、“朋党比奸”。
“朋党”这东西——任何时候都能说有,任何时候又都能说没有;任何臣工都可能是,任何臣工也都可能不是——实在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既然如此,结党营私之 辈尚可说,如章惇这般多为公少为私的,硬是拿“朋党”出来说事儿是否就欠妥了呢?何况“朋党”多是复数登场的,“新党”倘使算得“朋党比奸”,“蜀党”、“洛党”、“ 朔党”又何尝算不得呢?
二、“报怨政敌”。
这条罪名看起来似乎很是站得住脚,章惇的手段之狠是人所共见的。然则仔细想想,“报怨政敌”作为“奸臣”依据,这在北宋可行吗?譬如在牵涉面和打击力度都超过“乌 台诗案”的“车盖亭诗案”中,当旧党台谏梁焘、刘安世收到吴处厚对蔡确的诬告,竟“皆手舞足蹈相庆,不食其肉,不足以餍”。足见保守派和变法派在“报怨政敌”上实乃一 时瑜亮。
三、“肆开边隙”。
“梅山蛮素凶犷,数出抄掠汉界”(梅山蛮)。“其后有硖州舒光秀者为之统领,提点刑狱赵鼎言硖州峒酋刻剥无度,蛮众愿内属”(南江蛮)。“夏人得四寨连岁画界未定 ,侵扰边境”(西夏)。可见“边隙”早已有之,既非章惇所开,且赖其力得平,不算大功也就罢了,要是还算个“罪状”,这逻辑上可就匪夷所思了。
四、“诋诬后妃”。
这条可就不冤枉了。诋诬宣仁后,面悖钦圣后,这都是不容辩解的。固然宣仁后是保守派的大靠山,但假使没有“元佑更化”,北宋的国势是否就能上一个台阶呢?固然徽宗 的一生应了“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可立简王或申王的结果,会不会就一定好过徽宗呢?我们这些后世人也只不过能作些猜想假设而已。事后诸葛亮,毕竟轻松得多……
归根结底,章惇名列奸臣,真正原因无非有二:几次与临朝听制的太后对抗,又介入皇位继承问题,犯了皇室的忌讳;对付政敌之时,下手太狠,打击面太广,且因为真率、 豪迈、敢作敢为,而没有拉上“同志”分摊责任,使得不少仇怨集于自己一身。这两条直接导致有宋一代几乎没多少人愿为他说几句公道话,而各种各样的攻击与污蔑却不绝于书 。
杂语作结
“惇……不肯以官爵私所亲,四子连登科,独季子援尝为校书郎,余皆随牒东铨仕州县,讫无显者”。很多人看到这段文字许会觉得不以为然。的确,对北宋职官制度没有一 定了解的话,是无法理解这一独特美德的。
北宋的官员铨选、磨勘极严。“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可见一斑。即使甚有才能的人,如无人赏识、提拔,也很有可能一 生沉沦下僚,出不了“选海”。因此官员们往往利用手中的职权抑或既得的特权,来帮助自己的子弟亲族快速晋升。即便像范仲淹、韩琦这样的名臣,亦不会拒绝。也正是因为这 样,更是显出章惇这一美德的可贵。
“方子厚当轴,士大夫喜抵呵其失;然自今观之,爱惜名器,坚守法度,诸子虽擢第,仕不过管库、州县。岂不贤哉!”
李纲的这一席话,不正是合适的结语么?
参考文献:
1.脱脱等 宋史[M] 北京:中华书局 1985
2.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M] 北京:中华书局 1995
3.徐松 宋会要辑稿[M] 北京:中华书局 2006
4.龚延明 宋代官制辞典[M] 北京:中华书局 1997
5.蔡绦 铁围山丛谈[M]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6.陈邦瞻 宋史纪事本末[M] 北京:中华书局 1977
7.邵伯温 邵氏闻见录[M]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8.李纲 梁溪先生文集[M]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04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15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赵云为什么不能被重用三件事道出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