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康熙在逝世前为什么要直走十四阿哥

以史为鉴 2023-06-19 20:21:51

康熙在逝世前为什么要直走十四阿哥

大家好,说起康熙为何逝世前支走十四阿哥,使他手握重兵,雍正晚年才讲出实情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在我国历史上清朝应该是最有争议的一个王朝,无论是康乾盛世,还是末代皇朝,都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长达二百多年的清朝统治中,虽然腐败堕落,日趋衰退,但还是有很多有作为的帝王,其中尤以千古一帝著称的康熙,最具代表性。

康熙六岁登基,当时的清廷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但他却在皇祖母孝庄皇太后的辅助下,除三藩杀鳌拜收台湾,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康熙在位60年,到了年老的时候,很多的官员都出现了贪污腐败的现象,这个时候的康熙,却有点犯糊涂,少了少年时期的锐气没有立即加以整肃。

因为他想到比这还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皇储的问题,但他的迟疑和不决,却导致了惨烈的九子夺嫡,据史书记载,在康熙临死前却把自己最喜欢的十四阿哥派到边疆去了,到底是为什么呢?古时的帝王不都是将皇位传授于最喜欢的阿哥吗?睿智如康熙,为什么会做出如此的举动呢?

就和小编一起来探究一下吧,康熙十四年,年仅两岁的二阿哥胤礽被立为太子,历史上的二阿哥其实是个很有才干的人,和很多影视剧中那个只知道贪图享乐的败家子是截然不同的,胤礽从小在深宫长大,年幼的时候就已经为皇位做准备了,随着年纪慢慢的长大,越来越接近那个九五之尊的位置,他开始变得蛮横霸道起来,最终却导致了父王和朝臣对他的诸多不满,很自然的结局,最后就被废了。

太子这个位置一下子空了出来,让很多的皇子和大臣们的心思都活泛起来了,朝廷中一下分成了两派,大阿哥因为知道自己没有希望,所以干脆就和很多的朝臣一起扶持八阿哥,大家都说八阿哥贤明有帝王之才,另一派系支持的是十四阿哥,双方可以说势均力敌,十四阿哥手握兵权,继位的可能性是最大的,然而皇帝的心思是谁都猜不到的。

朝臣越是拥戴八阿哥,康熙越是讨厌他,更怕十四阿哥发动兵变,所以康熙在他回来述职后,马上就把他派了出去,这样一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一直默不作声的四爷,拥有了天时地利,就这样康熙变成了先皇的时候,四阿哥顺理成章的当上了新一代的帝王。

对于这件事,史书上多有记载,有人说康熙早就决定让行事果敢,狠辣决绝的四阿哥继位,将十四阿哥派出去,就是为了让雍正顺利继位,更多的人则认为康熙就是为了让老四继位,所以才放任八爷党和十四阿哥一派,互相争斗最后弄得两败俱伤,四爷登基以后就可以从容应对了。而且还有一点是很值得推敲的,四阿哥和十四阿哥本身就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

如果是四阿哥继位,即便十四阿哥手握兵权,也绝不会起兵造反,即便他有异心,也是鞭长莫及,也给雍正皇帝留下了足够的时间来应对。其实这些我们从后来雍正皇帝写的自传中也能够看出,他在书中写道,康熙皇帝知道,如果把十四阿哥留在京城,那么必然会天下大乱,而雍正皇帝也一直感激父亲为他坐上皇位做的每一件事,从小编的角度看来,康熙皇帝遣走了自己最喜欢的十四阿哥,既保证了四阿哥能够顺利登基,也保护了最喜欢的皇子的性命,这未尝不是最好的结局!

康熙临终前到底把皇位传给了四阿哥还是十四阿哥

这种说法是不可能的1 古时候的字是繁体字而不是现在的简化字,于的繁体字是 於 那就没办法一次改成了2 像传位诏书这种很重要的国书,除了用汉字外,还要有官方文字,满文,把“传位十四阿哥”改成“传位于四阿哥”,是不可能的

康熙到底传位四阿哥还是十四阿哥?雍正抢了亲弟弟皇位?

康熙皇帝子嗣众多且优秀者不少,晚年更是对十四阿哥胤喜爱不已,四阿哥胤从来就不被看好,最终康熙却传位于四阿哥,不免被后人猜测一番。康熙皇帝到底传位给谁?四阿哥抢了亲弟弟十四阿哥的皇位吗?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就在西征战事在谈判议和进程中,胤即将班师回朝之际,康熙突然病逝,留给后世一个千古之谜,究竟他是打算传位于十四阿哥胤,还是四阿哥胤,还是去世突然,未能留下传位凭据,被四阿哥勾结隆科多抢占先机,但史学界还没有统一意见。由于现存的康熙遗诏是康熙身故后由雍正和隆科多拟出,再由翰林院修改而成,并非康熙真迹,所以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而支持雍正篡位说的学者认为:

第一,十四阿哥胤是康熙晚年最受重用,也是唯一对国家做出重要贡献的皇子,相比胤的三年西征和存留的300多封个人奏折,四阿哥只是审理了两桩案子,仅留下和他人联名的几封奏折而已。康熙任用胤做为西征统帅,掌握军权,并在密折上嘱咐他要获取人心,是为了让他树立威信服众和对他的加意培养和考验,是属意他为储君(或者说是候选人之一)的表现,而胤西征中的表现从奏折中来看,综合上是十分令康熙满意的,也就是说他是通过了考验的。

第二,雍正朝早年一直流传的是隆科多一人承诏的说法,在雍正七年,雍正的所有政敌整治完毕之后,才首次官方提出当年是七个皇子和隆科多一起聆听康熙遗言,这八人中三人已经被整死,二人终身圈禁,二人被连连整治(当年的中立派皇七子和皇十二子),噤若寒蝉,且大局已定,不可能再公然表示什么。一人是雍正宠臣皇十三子。这样的话,不能不让人质疑“八人面谕说”。

第三,康熙宫廷里有不少传教士,这些传教士在信件和著作里提及过不少康熙去世,雍正登基的或正确或错误的细节,但也没有一个人提过“八人面谕说”,反倒是有人提起隆科多一人承诏。雍正元年七月传教士严嘉乐的信件(收录在《中国来信》一书)中写道:胤登基后,皇十四子奉召进京后,提出要看先帝遗嘱,企图剥夺皇四子的统治权。他对九门提督言词训斥,因为他是先帝遗诏“唯一的、可疑的见证人”,同样,朝鲜的史料中也没有“八人面谕”说法,而是把隆科多弄错成马齐,说是马齐承遗诏。

第四,雍正朝的官方史料上关于康熙逝世的描述前后矛盾,不合情理,比如说官方记载宣称康熙病危前,召众皇子及隆科多速至宣布遗诏,却只将传位遗诏告知允祉等七位皇子及隆科多,对要继位的胤仅告以“病势日臻之故”;康熙逝世后,胤方得知由自己继位。在康熙死前十个小时内,胤曾三次入寝宫问安,康熙为何不将传位诏书告诉他呢?须知,要使胤继位名正言顺,在皇位继承问题争夺异常激烈时,让继位人心中有数,预作准备,避免临时出现异常乃至流血是十分必要的;若胤不知自己将继位,就很可能出现对他十分不利的情况。

第五,在《大义觉迷录》中,雍正自己也说过一些与“八人受谕”相矛盾的话。雍正说:允、允搪都亲承康熙遗诏,方才“肯贴无一语,俯首臣服于朕之前”。但雍正又说:“皇考升遐之日,朕在哀痛之时,塞思黑(允搪)突至朕前,箕踞对坐,傲慢无礼,其意大不可测。若非朕镇定隐忍,必至激成事端”;“圣祖仁皇帝宾天时,阿其那(允)并不哀戚,乃于院外倚柱,独立凝思,派办事务,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愤可知”。胤、胤搪的举止不像在十个时辰前就已知道传位的遗诏,倒像是刚刚听到雍正要即位的消息而胸怀激愤的神情。按《大义觉迷录》的说法,“八人受谕”的现场有皇十七子允礼等人在寝宫外伺候,而留存的隆科多密折上却说:“圣祖皇帝宾天之日,臣先回京城,果亲王(允礼)在内值班,闻大事出,与臣遇于西直门大衔,告以皇上绍登大位之言。果亲王神色乖张,有类疯狂,闻其奔回邸,并未在宫迎驾伺候。”所以,允礼根本不在寝宫外伺候,也不知道传位雍正的遗诏。

第六,胤回京奔丧时,雍正曾密令在路上拦截收缴他与康熙往来的所有奏折密信,严防他带任何奏折信件到京城。雍正如此心急的收缴胤与康熙的奏折,严防他带任何奏折信件到京城,可能是为了销毁康熙有可能传位于胤的证据,(雍正下令统一收缴百官奏折是在一段时间后)。

第七,康熙常常亲手书写谕旨,而史料也记载康熙去世前曾在两处地方留下关于身后妃嫔去向安排的谕旨,康熙去世后谕旨被雍正找到,并按照安排执行,既然连妃嫔康熙都如此细心的书写了谕旨放于不同地方,那么更为重大的皇位继承人问题,康熙为什么没留下任何书面谕?

第八,雍正生母德妃的表现有悖常理,雍正即位后,她说“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吾梦想所期”,而且要以身殉康熙帝,被雍正阻止。接着又拒绝受封为皇太后,拒绝移居到太后应住的宫殿慈宁宫。而几个月后,她便暴病而亡。

第九,雍正即位时是45岁,且体质偏弱,相比之下,胤35岁,不仅年纪合适,他长期奔波在青藏高原上,也说明身体相当健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15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