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武宗死后,皇位为何由叔叔李忱继承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9 19:44:19

唐武宗死后,皇位为何由叔叔李忱继承

唐武宗有五个儿子,皇位为何由十三叔继承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古代皇位一般都是子继父位,但也有例外,比如说唐朝唐武宗驾崩后,虽然有五个儿子,皇位却由皇叔继承。

唐武宗李炎,出生于公元814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穆宗李恒第五子,公元840年继位登基,成为唐朝第15位皇帝,改年号为“会昌”。唐武宗登基时只有26岁,但知人善用,虚心听取众臣建议,重用宰相李德裕,积极改革,整治官吏,打压宦官,大力发展经济,镇压藩王势力,加强大唐中央集权控制,对外击败回鹘挑衅,综合国力得到较大提升,史称“会昌中兴”。

唐武宗最著名的事迹是“灭佛”,他是中国历史上毁佛运动“三武一宗”之一,其余三位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和后周世宗柴荣。古代僧人不用服兵役、不用交赋税,而且寺庙占有大量良田,雇佣大量佣人耕种,俨然成了不用交税的大地主,严重损害王朝统治者利益。

公元845年,唐武宗下令拆毁全国寺庙,在数月间销毁寺庙4.46万所、强制还俗僧人、尼姑26万人,解救奴隶15万人,收回大量良田,充足国库。

就在毁佛运动第二年,即公元846年,32岁正值壮年的唐武宗突然一病不起,不久驾崩在大明宫。因此坊间有传言称,唐肃宗是因为毁佛运动触怒佛陀,这才遭到报应,但史学家研究认为,唐武宗很可能是因为痴迷修道,常年服食所谓的“仙丹”导致突然病逝。

唐武宗病逝后,他的叔叔李忱即位,史称唐宣宗。对此很多人不解,唐武宗有5个儿子,皇位怎么会由叔叔李忱继承呢?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五个儿子都很年幼,尚未立太子。唐无病驾崩时只有32岁,就算16岁娶妻生子,长子也不过16岁,阅历尚浅,在朝堂上也没有影响力,且唐武宗突然病逝,尚未来得及立太子,因此给了其他人可乘之机。

二,唐武宗的皇位也是继承哥哥唐文宗李昂,唐文宗同样继承哥哥唐敬宗李湛,因此当时朝堂上并没有强制规定皇位只能子继父位,这也是唐宣宗李忱能顺利继位的原因之一。

三,有宦官马元贽等人支持。唐武宗驾崩后,掌管北衙禁军主力神策营的宦官马元贽见皇子年幼,于是野心膨胀,想要控制朝堂,于是在李氏一脉找到性格木讷、不善言辞的李忱,拥护其继位,并在幕后进行操纵。

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第13个儿子,唐穆宗李恒同父异母弟弟,按辈分唐武宗还要叫他一声“十三叔”。他出生于公元810年,只比唐武宗大4岁,从小沉默寡言,被人认为“不慧”,在皇族中并不受欢迎,尤其是唐武宗非常看不起他。

史书记载,唐武宗每逢家宴时,都要故意刁难皇叔李忱,逼他开口说话,然后取笑,但李忱从不生气,也不记恨,给人一种软弱可欺的感觉,这也是后来马元贽找他当傀儡的重要原因。

不过李忱虽然不善言辞,但心中自有明镜,登基之后他勤于政务,重用贤臣,架空了马元贽等宦官,军事上击败吐蕃、安定塞北、平定江南,在任期间大唐相对繁荣,史称“大中之治”,李忱也被称为“小太宗”。

李忱能当上皇帝估计连他自己都没想到,但就是这么阴差阳错,让大唐历史上又多了一位明君,所以唐武宗的皇位没有让儿子继承,未尝不是好事。

唐宣宗李忱简介 唐宣宗吊白居易作品介绍

唐宣宗李忱(810年冬月十二-859年),唐朝第十八位皇帝(846年859年在位),初名李怡,初封光王,唐武宗死后,以皇太叔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在位13年。唐宣宗李忱简介,为你介绍这位为唐朝基业鞠躬尽瘁,延缓了唐朝走向衰落的皇帝;唐宣宗李忱简介,为你介绍唐宣宗作品吊白居易。

唐宣宗李忱简介

中文名:李忱

别 名:李忱、李怡、琼俊

国 籍:唐朝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大明宫

出生日期:810年冬月二十二(12月27日)

逝世日期:859年9月10日(农历八月初十)

职 业:皇帝

主要成就:河陇归地、大中之治

庙 号:宣宗

谥 号: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在 位:846年4月22日-859年9月10日

年 号:大中847年-860年十月

唐宣宗生平

主要经历

唐宣宗是宪宗第十三子,元和五年(810)生于大明宫,论辈分,他是敬、文、武宗的皇叔,论年龄却比唐敬宗和唐文宗还小一岁。他在穆宗长庆元年(821)三月,被封为光王。会昌六年(846)三月,武宗弥留之际,把37岁的光王李怡立为皇太叔,并更名李忱,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

他是唐朝历史上惟一以皇太叔即位的皇帝,又是晚唐皇帝中顺宗以后的11帝中寿命最长的一位,他死于大中十三年(859)八月,享年50岁。

唐宣宗原名李怡,是宪宗皇帝李纯的第13个儿子,被封为光王。不过这位光王,却是庶出。依照嫡长子继承制,接班人根本轮不到他。何况宪宗之后,已经有了四位皇帝。穆宗李恒,是宪宗的嫡子;敬宗李湛,是穆宗的长子,这叫父死子继。文宗李昂,是敬宗的弟弟;武宗李炎,是文宗的弟弟,这叫兄终弟及。可宣宗却是后面三任皇帝的叔叔,而且还被公认为智力有问题。《新唐书》中说:宫中或以为不慧。《资治通鉴》竟云:宫中皆以为不慧。其实,不慧已是客气话。话外音,是痴呆、智障,至少也是弱智。

国际纸金网名人频道,介绍世界和中国名人大全,收集名人资料、名人故事、名人图片,包括历史、政治、娱乐、互联网、财经、体坛等各行业的名人,请记住频道网址:。此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宣宗简介,若有争议宣宗简介,请联系管理员更改或删除,谢谢合作!

然而正是这种印象,帮了宣宗的大忙。因为唐朝自宪宗皇帝被谋杀后,谁当天子实际上是由宦官说了算。于是弱智的光王,就成了最合适的人选。让这样一个傻子坐在龙椅上,起码不必再担惊受怕。至于朝臣,尽管惊诧错愕,却也无可奈何。

唐宣宗即位后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经想根除宦官,但鉴于甘露之变的前车之鉴,未能有所行动。

对外关系上,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军事胜利之一。

唐宣宗在晚唐的皇帝中也是得到较高声誉的一位,《资治通鉴》载: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生母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锜侍妾郑氏,李锜谋反失败,郑氏入宫后当郭太后的侍儿,后来被唐宪宗临幸,生下李忱,即后来的唐宣宗。他是穆宗的弟弟。敬,文,武宗的叔叔。他是晚唐最后一位值得一提的皇帝。

武宗一直没有立太子,所以在他病危的时候。宦官马元贽拥立李忱为帝。 宣宗一即位,就把武宗朝的宰相,晚唐重臣李德裕贬出朝廷。一直到死,李德裕也未能还朝。又重用牛党的白敏中为相。延续几十年的牛李党争最后以李党的彻底失败告终。

大中十三年(859)五月起,宣宗因为食用仙丹中毒,身体状况已经很糟了,一连一个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一病归西了。嗣后宫中又是变故频频,而宣宗已是无知无觉了。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绹摄冢宰负责治丧,为他做了最后一件事。群臣上谥号曰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第二年二月,葬于贞陵。

历史上评价说,宣宗在位期间曾经烧过三把火,一把火使权豪敛迹,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阍寺詟气,并称誉他为明君、英主。综观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经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当大厦之将倾,谁又有雄才大略能施展回天之力呢。

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重视人才

公元847年,唐宣宗李忱即位后,决定宰相的人选,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但下诏时,白居易已去世八个月了。于是,唐宣宗写下《吊白居易》,深表怀念之情。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无为子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首诗比喻巧妙,语言晓畅,思念故人,情感深沉,对白居易的巨大文艺成就作了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达了作者沉痛的惋惜之情。缀玉,文章字字如缀玉;联珠,诗歌象珍珠串联。缀玉联珠,比喻白居易一生留下了大量优美动人的诗文佳作。

国际纸金网名人频道,介绍世界和中国名人大全,收集名人资料、名人故事、名人图片,包括历史、政治、娱乐、互联网、财经、体坛等各行业的名人,请记住频道网址:。此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若有争议,请联系管理员更改或删除,谢谢合作!

白居易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病死于846年,说他有六十年的创作生涯是实写。说他是诗仙,是誉美之辞。人们称李白为诗仙,仔细想起来,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令人注目的大诗人,称白居易为诗仙也可以理解和接受。浮云二句表述惋惜之情,人才难得。白居易先后在杭州、苏州任刺史,增筑湖堤,蓄水灌田;疏浚水井,以利饮用。他的政绩为世人所知,离苏州时,郡中士民涕泣相送。后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尚书。但晚年不得志。58岁时定居洛阳。正要重用他时,得知他仙逝,这对宣宗来说,是出乎意料的悲痛。童子二句重点突出白居易的两篇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以表示对白居易无限的敬重与怀念;我们知道《长恨歌》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以精练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长恨是它的主题。叙事、写景、抒情,和谐地结合,回环往复,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琵琶行》和《长恨歌》各具特色。它们一直传诵国内外,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琵琶行》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也抒发了作者的天涯沦落之恨(见洪迈《容斋随笔》卷七)。 文章两句,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的器重、难以割舍、无比悲怆的内心世界。

白居易著作《白氏文集》收诗文3800篇,成75卷。传世名篇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如《卖炭翁》、《观刈麦》、《轻肥》几乎家喻户晓。他的《策林》75篇纵论天下大事,内容切实,见解精辟;他的《与元九书》洋洋洒洒、夹叙夹议,是唐代批评文学的重要文献;他的《草堂记》、《冷泉亭记》等,写景状物,旨趣隽永,历来为人重视。唐宣宗是爱才的,爱的就是白居易这样的杰出人才。白居易不仅有文才,而且有从政之才。他在野时撰写诗文,才华出众;从政时颇有业绩,光彩照人。对比之下,唐宣宗对那些目无法纪、仗势凌人、欺压无辜的所谓人才是毫不留情的。例如,有个乐工叫罗程,善于演奏琵琶,宣宗通晓音律,很喜欢他。但是,罗程恃才横暴,以小故杀人,被捕入狱。有些乐工罗拜于庭对唐宣宗哭诉道:罗程负陛下,万死,然臣等惜其天下绝艺,不得复奉宴游矣!唐宣宗果断地回答:汝曹所惜者罗程;朕所惜者高祖、太宗法。于是还是把罗程处以死刑。不仅如此,唐宣宗对亲属也不姑息。其舅郑光为节度使,唐宣宗与郑光讨论为政之道;郑光应对鄙浅,宣宗不悦,郑光终不复任民官。由于宣宗明察果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恭谨节俭,后人称他为小太宗。

严教子女

唐宣宗是一个提倡节俭的皇帝,对于子女的要求更是严格,几乎到了不尽人情的程度。

他的大女儿万寿公主,下嫁给起居郎郑颢,按常例要用银箔饰车,从宣宗开始,改为铜饰。公主出嫁时,宣宗亲自告诫她,到夫家要严守妇道,不得以皇家贵胄轻视夫族。有一回,驸马的弟弟郑觊得了重病,宣宗打发中使去探望。中使回朝,宣宗询问公主在否,中使答,公主在慈恩寺观戏。宣宗大怒,说:朕有时怪士大夫家不愿娶公主为妻,至今才知其情。于是命人把公主叫来,当面斥责道:小郎有病,你为何不去看视,反倒去看戏?成何体统!公主一看父皇发怒,吓得连忙请罪,表示洗心革面,不再敢犯。

让人吃惊的是,宣宗的二女儿永福公主,已经选定于综为驸马,不日就要下嫁,公主也很高兴。偏偏在一次和宣宗同席吃饭时,因为一点儿小事怄气,把筷子折断。宣宗大动肝火,愤然说:你这般性情,怎么能嫁到士大夫家做媳妇?当即传旨,令四女广德公主下嫁于综。就这样,永福公主眼睁地看着自己的未婚夫被父皇夺去,送给了妹妹。

是否为僧

唐宣宗为僧之事的来源,主要是韦昭度的《读皇室运寻》和令孤澄的《贞陵遗事》,在这两篇文章中,他们说唐武宗为了争夺皇位,曾想杀死光王(即后来唐宣宗)。于是派中常侍四人将光王抓来,浸在宫内厕所里。有个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便假意借口已杀死光王,而将其送出皇室。三年后,武宗死,宦官头子才将光王请出来当皇室。文章虽然写得很隐晦,并没有直接说明宣宗曾经出家为僧,但当时这种传说确已出现,或许,这就是传说流传的一个原因吧。

五代时《中朝故事》、《北梦琐言》及宋陆游《避暑漫钞》中也都有光王潜逃到江南遁入空门的简略记载。五代末,宋初人赞宁《宋高僧传》也说,宣宗为僧,曾游方到杭州,齐安禅师很好地照看了他。宣宗即位时,齐安已死,宣宗为了报恩,便敕赐寺名,谥齐安为悟空大师,还御制哀诗悼念。此外,在禅宗的名僧希运《黄檗宛陵录》中也有记载,说唐宣宗为沙弥时,曾见黄檗大师大佛殿上礼佛,便问,不看佛求,不看法求,不看众求,长老礼拜当何所求?于是两人一问一答,就说起公案来。禅宗以说公案代替说经,这次两人的谈话,还成了以黄襞礼佛为命名的有名的公案。希运在江西主安黄檗山路过,传说还曾和正在该山做沙弥的唐宣宗一同观瀑布,吟诗作赋。

国际纸金网名人频道,介绍世界和中国名人大全,收集名人资料、名人故事、名人图片,包括历史、政治、娱乐、互联网、财经、体坛等各行业的名人,请记住频道网址:。此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若有争议,请联系管理员更改或删除,谢谢合作!

李忱的人物生平

元和五年(810年),李怡(后改名李忱)生于唐长安城大明宫, 为唐宪宗第十三子。李怡的生母郑氏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锜的侍妾,李锜谋反失败后,郑氏入宫为郭太后的侍儿,后来被唐宪宗临幸,生下李怡。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三月,李怡被封为光王。论辈分,李怡是敬、文、武宗的皇叔,论年龄却比唐敬宗和唐文宗还小一岁。
李怡性格持重少言,宫中都认为他不聪明,唐文宗、武宗常在宴饮集会之时强逼他说话,以此为乐,称他为“光叔”。武宗为人豪气,尤为不礼遇李怡。 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病危,宦官马元贽等认为李忱较易控制,就把他立为皇太叔,并更名李忱,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武宗在同日驾崩,李忱便登基称帝,是为唐宣宗。
李忱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在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孜孜求治。李忱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唐王朝政局在他的治理下,很快安定下来了。 重视人才
李忱即位后,决定宰相的人选,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但下诏时,白居易已去世八个月。于是,李忱写下《吊白居易》,深表怀念之情。白居易不仅有文才,而且有从政之才。他在野时撰写诗文,才华出众;从政时颇有业绩,光彩照人。皇帝为一个诗人作悼亡诗,这在古代不说绝无仅有,恐也属凤毛麟角。白居易当然也是官员,但李忱完全是当作诗人来描述的,足见白居易当时的诗名。
对比之下,李忱对缺乏才能的皇亲国戚却不徇私情。其舅郑光为节度使,李忱与郑光讨论为政之道;郑光应对鄙浅,李忱不悦,郑光终不复任民官。
加强皇权
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先是用极短的时间将武宗时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庙堂,远调荆南节度使,这样的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的政敌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后大加起用重视科举出身的牛党成员(宣宗本人极其重视科举),不但一举消灭了为患帝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牛李党争”。武宗时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大举灭佛,李忱在位时,纠正武宗时期矫枉过正的灭佛弊端,使其得到了适当的恢复。他以牺牲政府夺取寺院经济之利,争取信仰佛教的朝臣以及广大民众的支持,从而建立他的政治基础,对加强皇权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厚实的政治基础,使他得以用自己的意志,来刷新政治。
整肃吏治
李忱努力仿效唐太宗,以“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为座右铭。朝政之余,李忱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将《贞观政要》书于屏风之上,每每正色拱手拜读。他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的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
鉴于前朝晋升高官太滥的弊端,李忱对高官的人数予以严格控制。官员各以品级授服色,自唐高宗上元年间以后规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绿,九品服深青,流外官及庶人服黄。时以紫、绯为高官,所谓的赐紫赐绯即为升高官。李忱极为珍惜紫、绯,侍从官常备紫、绯二色服相随,但有时半年未赏出一件。他授官爵的原则是,不到规定时间的不授,没有政绩的不授,换言之,也就是不以个人好感相授,不以亲近相授。
李忱最重视的是地方最高长官刺史,他认为整个帝国由各个地方所拼而成,这些父母官的政绩,直接关系到民心向背。他规定刺史人选被确定后,不准直接去上任,必须到京师来接受他的当面考察,以定可否。他对此的解释是:“朕以刺史多不得其人,而为害百姓,故要一一面见,询问其如何施政,以此了解其优劣,再确定是否可以任命。”
严明法度
李忱用法极严格,尤其是对于身边的人,更是严禁他们干预朝政。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九》记载了李忱的两件故事:
李忱在位时的优人祝汉贞,以滑稽著称,反应敏捷,能当场应景出语,且诙谐无比。李忱认为他能为自己解闷,很是宠信。有一日,祝汉贞说着说着,触及了政事。李忱立即板了脸,说:我养着你是为了娱乐,你怎么能干预朝政呢?从此疏远了他,并在其子贪赃事发后,杖死其子,将他处以流放。
还有一个乐工名字叫罗程,弹得一手好琵琶,也极得李忱宠爱。罗程倚恃宠,竟然因小事杀人,被关进大牢。乐工们为他求情,说他有绝艺,可为李忱游宴助兴,要求赦免他。可李忱却说:“你们怜惜的是他的才艺,而我怜惜的是祖宗的法度啊。”下令将罗程给杖杀了。
从善如流
善于纳谏,是李忱有别于唐朝晚期其他君主的一个重要特征。他曾想到唐玄宗所修的华清宫去放松一下,谏官纷纷上谏,谏得极为激烈,他由是取消了行程。
他纳谏的程度,仅次于唐太宗,不论是谏官论事,还是门下省的封驳(将君主不合适的诏令退回),他大多能够顺从。此外,他十分尊重大臣的奏议,每每得了大臣的奏议,必洗手焚香再阅读。
唐太宗纳谏,得了魏徵;李忱纳谏,得了魏征的五世孙魏谟。魏谟是唐文宗读《贞观政要》后,思慕魏徵,而在魏征后裔中找来的。魏谟入仕后,再现了魏徵直言极谏之风。
魏谟在唐文宗时负责“起居注”工作,即记录皇帝的言行。一次,唐文宗派宦官来要取《起居注》去看,魏谟拒绝了,还上了一个奏本:“臣以自古置此,以为圣王鉴戒。陛下但为善事,勿冀臣不书。如陛下所行错误,臣不书之,天下之人皆得书之。臣以陛下为太宗文皇帝,请陛下许臣比职褚遂良。”
唐文宗览奏后,召见魏谟,说:“在你之前,我是常常要看一看的。”魏谟说:“那是史臣的失职,我岂敢再让陛下违规;如果注记要经陛下看过,执笔的史臣难免心存回避,所记的就不会完全真实,怎能取信于后代。”文宗只得让步。
李忱登位后,拜魏谟为宰相。其他宰相进谏,唯恐君主不快,都委婉而谏,独他开门见山,无所忌讳。李忱常叹:“魏谟有他祖辈(魏徵)的风范,朕心极重他。”
智术治国
李忱临朝,对待群臣如待宾客,从未有倦容。宰相奏事,他威严不可仰视。奏毕,他脸上放出微笑,让群臣闲语,或问里坊琐事,或谈宫中游宴,无所不至。经一刻时辰,复严肃地告诫群臣:“卿等好自为之,朕常担心卿等负朕,日后难以相见!”说罢,起身回宫。大中年间最得李忱圣眷的宰相令狐綯就曾说过:“我秉政十年,皇上对我非常信任,但是在延英殿奏事时,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但是宣宗极度礼遇大臣,施之以情待之以礼,非常的恭敬,如此一来恩威并重以威权驾驭大臣,被称之为智术治国。
李忱还极度平易近人,宫中一些低下的杂役,只要李忱见过一面就能记住对方的长相和名字以及所负责的工作,从来没有弄错过,这些宫人如果生病,李忱还会派御医去为其诊治,甚至还会亲自前往探视病情和赏赐物品,这在历代君王中可以说是极其罕见的。
李忱不但记性好,且心极细。度支部门上报污损的布帛,奏表中将“渍”误写成了“清”,主管官以为李忱不会注意,胡乱报了上去。岂知李忱一眼看破,处罚了与此事相关者。
经常外出游猎的李忱,其实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民间、了解民情,并且实地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但是天下之大,李忱不可能全部走遍,为此他特意想了个办法,秘令翰林学士韦澳将天下各州的风土人情以及民生利弊编为一册,专门供他阅览。李忱将其命名为《处分语》,此事除了韦澳之外无人知晓。不久,邓州刺史薛弘宗入朝奏事,下殿后忍不住对韦澳说:“皇上对本州事务了解和熟悉的程度真是令人惊叹啊!”韦澳当然知道,李忱掌握的资料正是出自《处分语》。
为解决宦官问题,他以论诗为名,召翰林学士韦澳入内,屏退左右侍从,问:“近日外面舆论,对宦官的权势有何说法?” 韦澳答道:“陛下威断,宦官已大有收敛。”
尽管大动作无法实施,然李忱还是尽力抑制了宦官。宦官内园使李敬实气焰嚣张,遇到宰相郑朗不下马,李忱立即剥了李敬实的官服,配给南衙当贱役。
李忱又规定,凡是节度使有罪,监军(由宦官充任)连坐。宦官问题虽终未能全盘解决,然李忱在整顿吏治上下了大功夫,非但收到了一些成效,且赢得了民众的颂扬。
在位大臣(宰相、使相) 宰相 李让夷李绅郑肃李回白敏中韦琮崔元式李德裕卢商马植周墀崔龟从任铭魏扶令狐绹裴休魏壡崔慎由郑朗萧邺刘瑑夏侯孜蒋伸 使相魏壡杜悰崔郸王元逵何弘敬王起张仲武崔慎由卢耽白敏中郑涯     (在位大臣参考资料 ) 大破北狄,稳定北方
大中元年(847年)五月,幽州节度使张仲武出兵深入,大破北部诸山奚,禽酋渠,烧帐落二十万,取其刺史以下面耳三百,羊牛七万,辎贮五百乘,献京师,这是继会昌时期大破回鹘汗国以后又一次对北方游牧民族取得的军事胜利,至此以后,北方再无大的军事威胁,得到了彻底的平定。
《旧唐书》对这次战争记载:大中年间,“破獯鬻之众,帐盈七千;拓鲜卑之疆,地开千里。万狄稽颡,百蛮投诚”,描述了大中年间对北狄战争所取得的胜利。
驱逐吐蕃,收复河西 主词条:河陇归地 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渐趋衰落,边防力量虚弱,于是吐蕃乘隙攻略河西诸州。从乾元元年(758年)至大历十一年(776年),廓州、凉州、兰州、瓜州等地相继陷落。沙州军民同吐蕃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大中(847年—859年)初年,唐朝乘机收复了陷于吐蕃的三州(原州、乐州、秦州)和七关(石门、驿藏、木峡、特胜、六盘、石峡和萧关)。极大地鼓舞了河西各族人民反抗吐蕃统治的斗争。
不久,吐蕃尚恐热率五千骑兵来到瓜州,大肆劫掠河西鄯、廓等八州,不仅激起了河西人民的极大愤慨,而且使他的部下怨望不平,“皆欲图之”。
原陷于吐蕃的沙州首领张议潮,暗中结交豪俊,密谋归唐。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见时机成熟,遂发动起义,“众擐甲噪州门,汉人皆助之,虏守者惊走,遂摄州事”。张议潮等率众驱逐了吐蕃守将,光复了沙州,即派遣使者,赴京师告捷。当时,凉州等地仍控制在吐蕃手中,东道受阻,张议潮的使者,不得不迂道东北的天德城,至大中四年正月,才因天德军“防御使李丕以闻”。接着,张议潮又“缮甲兵,耕且战”,又先后收复了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州。大中五年(849年)八月,复派其兄张议潭和州人李明达、李明振,押衙吴安正等二十九人入朝告捷,并献瓜、沙等十一州图籍。至此,除凉州而外,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区复归唐朝。
李忱特下诏令,大力褒奖张议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勋。因命使者赍诏收慰,擢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拜李明达为河西节度衙推兼监察御史,李明振为凉州司马检校国子祭酒、御史中丞,吴安正等亦授官武卫有差。十一月,唐朝令于沙州置归义军,统领沙、甘、肃、鄯、伊、西、河、兰、岷、廓十一州,任命张议潮为节度、管内观察处置、检校礼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特进,食邑二千户,实封三百户。
河西归唐后,李忱兴奋地说:“宪宗常有志收复河、迫地区,然忙于中原用兵,事遂未成。朕竟其遗志,足以告慰父皇在天之灵!”
  
平定安南,都护南疆
大中年间,安南(今越南河内)屡有军乱,遭南诏侵扰。 李忱以康王傅王式授安南都护、经略使。王式到任后,选练士卒,修筑城池,加强防守。都校罗行恭久专府政,多不法,式借故杖责,黜于边远之地。不久,南诏大举入犯,式沉着遣翻译喻责,遂退其兵。七月,安南恶民作乱,欲逐王式,式披甲率兵登城,责乱者;次日,发兵皆擒斩。洞蛮杜氏家族自齐、梁以来骄蹇难制,式设计离间其众,其酋长杜守诚败死。安南饥乱数年,军中无犒赏,六年无上供,式自此赏士、上供,一方皆定。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真腊(今柬埔寨、泰国等地)皆通使修好。 大中元年(847年)六月,李忱以鸿胪卿李业为册黠戛斯可汗使,持节赴黠戛斯册封其王子为英武诚明可汗。“逮咸通间,三来朝。后之朝聘册命,史臣失传。”
大中二年(848年)三月,日本国王子入唐朝贡,献方物,李忱设百戏及盛宴接待,赠宝器音乐。
大中七年(853年),日僧圆珍等乘唐商良晖船入唐求法,历温台至福州。
大中十年(856年)十月,安西回纥庞勒可汗遣使入贡。十一月十二日,以卫尉少卿王端章为册回纥可汗使,拟册封庞勒为怀建可汗。
大中十二年(858年)二月,渤海王大彝震卒,立其弟虔晃权知国务。李忱诏以虔晃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册为渤海国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14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