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均由诸葛亮决定,接下来听听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在蜀汉政权中,诸葛亮建蜀国,兴汉业,历精图治,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不过作为一国的丞相,诸葛亮也有自身的缺陷。
其一,用人偏差。诸葛亮用人喜欢用自己身边的人,对于不是自己阵营的人,往往怀有敌意。最著名的便是失街亭事件。当时诸葛亮舍弃诸多名将比如魏延、赵云等人不用,而选用了自己的心腹马谡,马谡刚愎自用,拒绝听从属下王平的建议,以至街亭失守。
其二,不善于挖掘人才,俗话说: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益州一带在诸葛亮时代,人才基本匮乏,连诸葛亮自己也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三分存亡之秋也。所谓益州疲弊,不只是益州一带经济上穷困凋弊,也是人才没有及时得到发现。蜀国后期的人才,基本上还是刘备在世的时候选拔的。
其三,诸葛亮喜欢大权独揽,他不喜欢放权,不仅仅是自己手下人,就是当时的皇帝刘禅也没有多大权力。史载刘禅在位的时候,就对诸葛亮的专权非常不满,他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也就是自己不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至于真正说话算话的还是诸葛亮本人而已。
其四,诸葛亮太过于吃毛求疵,对所有的人太不放心,刑罚超过二十军棍的都要亲自过问。历史记载:诸葛亮在祁山想要速战速决,便遣使求战,司马懿不谈军事,问使者:“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使者说:“三四升。”然后对问政事,使者说:“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经过一番不经意的询问,司马懿对人说:“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深受大家的敬仰和喜爱。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塑造地近乎完人,被神化为“半仙半神”的人物形象。鲁迅在评论诸葛亮时说到:“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尽管如此,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
1、 关键时刻用人不当。说到诸葛亮的不足,很多人一下子就会想到“马谡失街亭”。诸葛亮明知街亭对第一次北伐的重要性,却仍然坚持让目中无人、缺乏实战经验的马谡去镇守,最终导致街亭失守,直接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早在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就曾对诸葛亮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刘备都知道马谡不堪大用,诸葛亮为何不知,而且刘备托孤时还提醒过他。诸葛亮关键时刻用人不当还体现在让关羽去镇守荆州。荆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乃兵家必争之地。然而诸葛亮明知关羽刚愎自用,却仍然让关羽去镇守。此外,关于听说马超武艺高超,竟然要离开荆州与马超比武。关羽还直接拒绝了东吴的求婚,导致吴蜀联盟破裂。在发生这些事后,诸葛亮还是没有换掉关羽,最后失去荆州,也成为蜀国命运的重要转折点。
2、做事过于谨慎。第一次北伐战争的时候,诸葛亮由于过于谨慎,未采纳魏延的“取路出汉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投北”的战术。从当时的现实情况来看,本来就是魏强蜀弱,魏延的计划尽管比较冒险,但成功的可能性极大。然而诸葛亮以此非万全之计而没有采纳魏延的建议,选择让大军从祁山,最终北伐也以失败告终。当时蜀国的国力最弱,不能与魏过进行持久战,如果不这么谨慎,历史很有可能被改写。
3、事必躬亲。事必躬亲本没有错,因为诸葛亮有卓越的政治、军事、外交才能,其谋略、智慧在整个《三国演义》中首屈一指,这让蜀国在一定时期内稳定壮大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诸葛亮的事必躬亲,也让蜀国后继无人。凡事都是诸葛亮亲力亲为,其他人形成了强大的依赖性,也缺少了锻炼的机会。由于事必躬亲,让诸葛亮过于劳累,英年早逝,年仅五十四岁极其不值得。
有人评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有所不足,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从关羽失荆州、败麦城,为东吴陆逊、潘璋所杀,以及后来的“火烧连营七百里”,致使刘备大败含恨而死这两个事件中,诸葛亮先不能救关羽,后又不能阻刘备出兵为关羽报仇;再后刘备出兵不利又不能救刘备全军而退,在这两件事上诸葛亮几乎没有什么作为,这真有点说不过去。
最为突出的是诸葛亮在用人方面的不慎。关羽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心胸狭窄、有勇无谋、任性傲慢,且大局观较差,心机不深。对诸葛亮制订的联吴拒曹(魏)的正确策略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让关羽镇守荆州,与陆逊这样深谋远虑的人才相对抗,显然不是对手。诸葛亮其实早就深知关羽的短处,但因为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嫡系将领,所以即使当时诸葛亮心中曾经冒出过一丝隐忧,预感到不祥之兆,仍然将镇守荆州的重任交给关羽。可见其原则性是大打折扣的。实际上应当把镇守荆州的重任交给赵云,因为赵云一生谨慎、心思慎密,而且武艺不在关羽之下。但赵云非刘备之嫡系,刘备对待赵云和自己的结拜兄弟相比是有区别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诸葛亮在用人方面目光短浅、私心甚重。
诸葛亮使用马谡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马谡此人连刘备都洞察其短,临死之前特叮嘱诸葛亮不能重用马谡,谓其表面上多智善谋、能判会断,实则无真才实学,只不过言过其实而己。诸葛亮偏不听刘备之言,在异常重要的街亭战役中重用马谡,结果马谡难当重任又非司马懿对手,街亭之战一败涂地。此棋一失,满盘皆输,诸葛亮只好冒险去唱空城计,然后再演一出挥泪斩马谡的戏。诸葛亮真是自取其辱。
最不可原谅的是诸葛亮在魏延问题上犯了大错误、甚至是有罪过的。魏延实际上是蜀国不可多得的智勇双全的名将,但此人的致命弱点就是和上级的人际关系搞不好。而且这个人嘴较“臭”,喜欢发牢骚,平日里怪话太多,掌握军政大权的诸葛亮不知从何处看出魏延脑后长有反骨,处处提防、冷落他,使魏延在蜀国一生都是心情压抑、郁郁不得志,终于在诸葛亮死后总爆发。但不管怎么说,魏延到死都没有做过叛徒,那怕象关羽的那种假投降他也没有干过。所以我认为这个人非常可惜、可叹!作为三国中人才最为匮乏的蜀国来说,是人才资源上的一种浪费;作为魏延个人来说,是他人生的悲剧。
诸葛亮在晚年时看中了姜维,视其为弟子、接班人,把自己的一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实际上这是诸葛亮的无奈之举。那时的蜀国内外交困,人才雕零,诸葛亮自己也深感力不从心,许多事他都是徒呼无奈,深知在作无望的挣扎。姜维在短暂的几年中的作为,实在担当不起诸葛亮的信任和重托。我认为姜维的才智,在三国后期只能算作二流,根本无法继承诸葛丞相的遗志,完成重振蜀国、灭掉魏吴以称霸中原的大业。所以罗贯中在描绘姜维死后魏兵用刀剖开其肚子,发现姜维的胆大如鸡卵,实在是一种绝妙的、意味深长的调侃和讥讽。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其道德品格、善用智谋和治理国家的才干,有不少事例实为后世之典范。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别是识人、用人、驭人方面同曹操、孙权、周瑜、司马懿等人相比,确有许多不足之处。他突破不了使用人才、驾驭人才的樊篱,因此诸葛亮死后,蜀国基本上无人才可用。即使是诸葛亮临死前向后主刘禅推荐的几位辅国大臣,全都是一些谨小慎微的平庸之辈,再无雄才伟略、开疆拓士之栋梁的出现。蜀国为三国中最早灭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刘备一手创立了蜀国,他本是草根出生,没有背景,也没有财力,能凭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走到君王的位置,除了他自身努力外,也和追随他的手下密不可分,他的手下有著名的诸葛亮以及五虎将,这些人都誓死追随于他,可以看出刘备不仅知人善用,还是一个少有的明君。
刘备三顾茅庐
刘备爱才是出了名的,“三顾茅庐”的典故就是出自于他三请诸葛亮出山。一般的人,被拒绝一次恐怕就放弃了,或者觉得天下之大并非非你不可,可刘备相当执着,亲自上门请了诸葛亮三次,诸葛亮最终被感动了,所以出山帮助刘备。而且刘备用人不疑,诸葛亮出山后,他直接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并兼三军统帅,军中所有的事情都交给诸葛亮打理,正是因为这些信任和放权,才让诸葛亮在军中如鱼得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诸葛亮仍心系蜀国。
若说诸葛亮是匹千里马,那刘备就是他的伯乐,二者缺一不可。诸葛亮追随了刘备16年,16年的朝夕共处,刘备早就对诸葛亮了如指掌,所以他在临死前放心地把儿子托付给了诸葛亮,并暗示了诸葛亮的致命缺点,还暗示了两次,可惜孔明却没能听懂。孔明虽然忠诚且足智多谋,但刘备知晓他的所有缺点。
诸葛亮的缺点
首先,孔明过于小心谨慎。当然,小心谨慎本是好事,但行军打战,太过小心有时会错失良机,他虽然有谋略,但凡事求稳,不肯冒险。其次,孔明不懂放权。他喜欢凡事亲力亲为,不放心别人代劳,要知道,一个人再有能力,但精力始终有限,时间也有限,懂得放权,自己才能分更多时间和精力在别的事情上。最后,不善用人。
这个其实也和他凡事喜欢亲力亲为有关系。刘备在世时,很喜欢魏延,虽然魏延是后来投靠过来的,但刘备给了他很多权利,封他为汉中太守,魏延也屡立战功。刘备死后,孔明北伐,魏延为北伐先锋,大胜郭淮,可以说魏延是一个超级有谋略有能力的人。但孔明却始终不待见他,还将大权交给别人,将魏延雪藏了,真是令人惋惜。刘备死时对诸葛亮缺点的暗示,他但凡听懂半分,也不至于将魏延雪藏了,更不至于在五十几岁这个并不算老的年龄劳累过度,真是可惜了一代英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13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