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开国功臣经常被诛杀,为何元朝却没这么做呢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9 18:59:50

古代开国功臣经常被诛杀,为何元朝却没这么做呢

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建立的过程中,需要能征善战的武将,也要出谋划策的文臣,一时间文武汇聚,新的王朝终于一统天下。而这些文臣武将则摇身一变成为新王朝的功臣。

这些功臣很快就变成了政治集团,对皇权造成了威胁。因为新王朝面临的情况不同,很多皇帝对待功臣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处理的手段是不一样的。

借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

比如西汉和明朝就大杀功臣,那是因为功臣集团太强大了,功臣集团威胁着皇权顺利交替。西汉开国太子刘盈太懦弱了,根本压不住功臣集团,刘邦不得不杀功臣,而且重用外戚集团依靠吕后。

明朝开国太子朱标本来可以压得住功臣集团,但是他早死了。皇太孙朱允炆年龄小,朱元璋已经老了,到底是功臣活的长还是朱元璋活的长,这还是个未知数。为了朱家江山万世一系,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而东汉、唐朝、北宋、元朝和清朝都没有杀功臣。东汉不杀功臣反而赏赐功臣爵位,土地,奴婢和庄园,结果形成了士族,影响了中国将近七百多年。

唐朝最大的功臣就是李世民,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夺取了最高权力。因此唐朝李渊没来得及杀功臣。李世民没有理由杀功臣。

北宋最大的功臣就是赵光义,赵光义通过烛影斧声,当了皇帝。而赵匡胤本来不想杀功臣,也不允许他杀功臣,这才保住了赵宋王朝。

首先要了解杀功臣其实就是统治集团内部之间的矛盾。太子或者皇太孙本人的智慧、能力和才干不足以震慑功臣,功臣集团的势力威胁皇权顺利交替的时候,不得不杀功臣。而元朝为什么不杀功臣呢?元朝不杀功臣的原因非常复杂。这话还得从元朝的前身大蒙古国说起。

第一、汗位继承人才能出色,足以驾驭功臣

对于大蒙古国铁木真时代,大蒙古国汗位的继承人是窝阔台。而窝阔台的军事政治能力非常出色,而且为人有城府,能够团结所有兄弟,最具有政治才能。窝阔台的智慧、能力、才干足以驾驭大蒙古国的功臣集团。

第二、大蒙古国的功臣就是铁木真的儿子们

大蒙古国是兄弟齐上阵,父子打天下。成吉思汗的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和托雷的参与了统一蒙古诸部,攻打金国、西征花剌子模、攻打西夏等等战役,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成吉思汗的儿子们当中,战功最大的是术赤,其次是察合台,其次是窝阔台,最后是托雷。而成吉思汗选择窝阔台为汗位继承人的时候,也对术赤和察合台进行了分封。

察合台微笑,乃白于太祖,请于术赤分任军旅之事,窝阔台敦厚可奉教训嗣大位。术赤亦允之。于是太宗之位遂定。 而以咸海西南与咸海、里海之北封术赤,以锡尔河东之地封察合台云。大蒙古国的功臣集团就是孛儿只斤家族,而且父子打天下的形式下,异姓功臣集团的势力非常小,异姓功臣不足以威胁汗位交替。而成吉思汗对打江山的八十八位功臣也进行了分封,高官厚禄,裂土分国,允许他们世袭罔替,满足了功臣的基本需求。

第三、大蒙古国的功臣死的比成吉思汗早

成吉思汗诸子中术赤的战功最大,而术赤也是铁木真诸子中先成吉思汗而去。术赤被封在金帐汗国,路途遥远,远离大蒙古国。他对自己没能成为汗位继承人耿耿于怀,心中不快。成吉思汗几次征召术赤前来,结果术赤称病不来。术赤这样做,铁木真心里也非常不痛快。有一次有蔡古人从金帐汗国而来,铁木真就问术赤的病况。

结果这个蔡古人不明就里说:“看见术赤野外打猎,不想有病的样子。”可能蔡古人是察合台指使这么说的。成吉思汗非常恼怒,下令让察合台和窝阔台领兵攻打术赤,拿他问罪。大军刚刚集结完毕,术赤去世的消息就传来了。成吉思汗非常伤心,大哭一场。要杀了那个胡说八道挑拨离间的蔡古人,但是蔡古人早就跑了。

术赤自以长子,不得袭父位,又封地绝远,恒怏怏不乐。太祖至锡尔河,屡召之以疾不至。又命其西略依必而、西毕利、布而嗄尔等部,亦称疾不行。太祖滋不说。二十年,太祖既还行官,有蔡古人自西来,询术赤病状,对曰:“见其出猎,末闻有疾也。”太祖怒,命察合台、太宗率师逮问之。无何,术赤凶问至,太祖大恸,欲诛妄言者,而人已逸去。遂命斡赤斤往莅其丧,定嗣子之位。

异姓功臣有木华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他们并称“四杰”,而其中木华黎的战功最大。木华黎封为左翼万户长,为征金大元帅、太师、国王,赐九斿白纛,代成吉思汗施行恩威。

成吉思汗:吾有汝二人(木华黎和博尔术),犹车之两辕,身之两臂也。

这四个人中,木华黎、博尔术、博尔忽都比成吉思汗早死。博尔忽为救窝阔台死于成吉思汗十二年,木华黎在讨伐金国班师途中死于成吉思汗十八年,博尔术跟随成吉思汗征伐西夏时死于成吉思汗二十一年。

第四、大蒙古国还需要功臣征战四方,功臣并不是大蒙古国面临的主要问题。

成吉思汗时期,西夏,金国,南宋,大理,吐蕃还未被攻占,大蒙古国需要这些文臣武将。这是因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小于外部威胁力量的压力。在外部威胁存在的时候,反而消除了统治集团的所有矛盾,增加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所以成吉思汗不需要去考虑杀功臣的问题

回归正题,元朝为什么不杀功臣呢?

第一、元朝统一天下的时间最长。

大蒙古国于1206年建立,到了1271年元朝建立,到了1279年元朝统一天下,总共花了73年。而秦朝十年,西汉七年,东汉十一年,隋朝八年,唐朝十年,北宋十七年,明朝二十二年,清朝十八年。

元朝从建立到统一天下的时间最长。元朝建立时,大蒙古国建国时期的功臣、灭西夏,灭金的功臣也都已去世,在大蒙古国蒙哥汗时期,忽必烈的战功最大,远征大理,南征南宋,忽必烈是蒙哥时期蒙古功臣集团的首领。

所以在蒙哥死后,才能得到蒙古王公的支持,在上都开平召开库里台大会,继承大蒙古国汗位,击败对手阿里不哥,建立元朝。

第二、元朝开国功臣都早逝

元朝建立后,最大的战争就是灭宋之战,立下战功的就是伯颜和张弘范。在忽必烈时期元朝开国功臣文有刘秉忠、姚枢、许衡、阿合马、廉希宪等,武有伯颜、兀良合台、张弘范、刘国杰、史天泽等人。

元朝初期天下刚刚平定,元朝的政治框架早已成熟,但是元朝在民间的统治还不稳定,需要功臣维持统治。

而且当时的元朝开国太子真金也非常有才能,得人心,足以驾驭功臣集团。忽必烈不需要去考虑这些问题,结果功臣一个个去世了。

刘秉忠于至元十一年去世,姚枢于至元十七年去世,张弘范于至元十七年去世,兀良合台于至元九年去世,史天泽于至元十二年去世,廉希宪于至元十七年去世,阿合马于至元十八年被刺身亡。而太子真金则于至元二十二年去世。

第三、元朝的开国功臣并不是铁板一块,皇权顺利交替有保障。

元朝初年朝中就分成了两派,以阿合马为首的理财派和以许衡为首的汉法派。两派互相争斗,增加税收、官制改革、汉化等问题上各有主张。理财派依赖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推行其主张。而汉法派则以太子真金为支持,反对理财派,主张推行儒家思想。

阿合马死后,桑哥被杀,理财派备受打击。而太子真金死后,汉法派一蹶不振。当时的元世祖也和明太祖朱元璋面临一样的问题,就是要将江山传给孙子。但是忽必烈比朱元璋要幸运多了。忽必烈的皇太孙铁穆耳非常有才能,长年镇守漠北,足以震慑蒙古宗室,还得到了老臣伯颜的支持。忽必烈不需要杀功臣。

第四、元朝面临的最紧要的问题不是诛杀功臣

对于大政治家来说,维持政权稳定运行比其他问题都要重要。而元朝是我国第一个外族统一中原实行统治的王朝。

元朝面临的问题是几十万蒙古人统治将近三千多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五千多万各族百姓。元朝的统治基础并不稳固,杀功臣就等于削弱了元朝所依赖的蒙古人的势力,对于元朝的统治无异于杀鸡取卵。

如何在如此辽阔的疆域推行蒙古人的稳定统治是元朝统治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元朝政府其实相当于古代的各族联合政府,元朝朝堂上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这种政权模式导致了要想元朝的统治稳固,元朝统治者就必须保持蒙古人的政治优势。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种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做法本来是就是迫不得已而行之。开国皇帝为了皇权顺利交替大开杀戒。这也就是元朝没有杀功臣的主要原因。

朱元璋肆意杀掉开国功臣,那么为何没人敢谋反?

朱元璋是历史上有名的草根君王,大家也都知道,他登基之后,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开国元老的,朱元璋在登基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诛杀了跟着自己多年的开国元老,除了脑子很聪明的汤和,但是他手段这么残忍,为什么没有人想着要造反呢?其实不是不想造反,而是朱元璋的手段太高明。

他上位期间,把所有的权力全部集中在一起,但是不像秦始皇,秦始皇是把所有的权力中央集权制,而朱元璋他还给自己的儿子留了一部分的权力,让他们互相抗衡,而且朱元璋的残暴和秦始皇也不一样,秦始皇是对全国百姓的残暴,他不管百姓的死活,而朱元璋他不一样,他的残暴只对自己的大臣们。

因为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官员之间腐败的现象实在是太严重了,朱元璋又是农民起家,所以他就特别痛恨这些贪污的官员,只要查出来你贪污,无论牵连多少人,一概不放过,所以后世才会有朱元璋残暴的说法,其实他只是整治自己朝廷贪污腐败的现象,基本上只要有意图谋反的人,都会直接被扼杀。

就是因为朱元璋铁血般的手段才能使明朝在历史上存在了那么多年,如果明朝开国的时候不好好整治,那么之后的后代也会腐败不堪,就连朱棣想要造反,也不敢在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朱元璋把位置传给朱允炆之后,朱棣才有机会当上君王。

朱元璋究竟为何诛杀开国功臣,除了他还有谁这么做了?

自古以来,我国许多君主都做过诛杀功臣这样绝情的事,在筚路蓝缕的创业阶段,他们对每个人推心置腹,委以重任,但到了王朝建立、天下大定,他们又会担心位高权重的功臣们威胁自己或后代,因此常常是毫不留情地痛下死手。举例来说,刘邦建立汉朝后就陆续将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一一清理。除了刘邦,朱元璋也堪称古代杀功臣的"宗师"级别人物,据统计,明朝开国功臣当中多数都没能幸免。那么,刘邦是先逼功臣谋反,再以讨伐名义将其除掉,朱元璋杀功臣又是靠什么方法,为什么很多人都说他的方法奇葩呢?

提到朱元璋杀功臣的"奇葩"方式,恐怕很多人最先想到的都会是被誉为"开国第一功臣"的名将徐达。作为朱元璋最倚重的将领之一,徐达有勇有谋、战功赫赫,而又不贪名利、为人谨慎,可以说是深得上意。在正史上,徐达被记载是留守北平时因重病而去世,他死后,朱元璋悲痛万分,对其家眷也十分关怀,二人之间俨然一对模范君臣。

不过,在与唐伯虎等人被并称为"江南四大才子"的徐祯卿笔下,徐达是因功高盖主被朱元璋用毒药毒死。另一明朝文人王文禄则记载说,当时徐达生了背疽,不能吃会加重皮肤病的"发物",而朱元璋专门赐下了一只背疽病人最忌食的蒸鹅。朱元璋赐鹅,其实就相当于给大臣赐毒药、白绫,于是徐达见到蒸鹅后,当即知道了皇上的圣意,不久后就死在了家中。尽管是出自没有根据的野史,但很多人却因为觉得有趣而将徐达吃蒸鹅而死的传说四处推广。渐渐地,不少人甚至把它当作了史实。如果说,徐达只是在野史中无奈惨死,那么蓝玉之死就是一个真实的悲剧。蓝玉属于开国名将中比较年轻的一个,他作战勇猛、智勇双全,因此一直做到了大将军,负责对北元进行讨伐。

蓝玉本是太子朱标的舅父,按理说未来一片光明,但朱标的英年早逝让他从得力干将变成了皇位的威胁。洪武二十六年(1393)时,朱元璋以谋反罪将蓝玉逮捕,并且将其抄家、族灭,还把他的皮剥了下来震慑心怀不轨之徒。蓝玉一死,朱元璋又借题发挥,调查和惩罚与之有联系的官员,一口气又杀了一万五千多人。

"蓝玉案"规模极大,可比"胡惟庸案"比它还要大了。胡惟庸原本也是开国功臣,他一开始做事小心谨慎,深受朱元璋信任,但随着权势的增长,他开始把不少事情直接收归自己处理,这令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感到非常不满。洪武十二年(1379),有人告发胡惟庸谋反,朱元璋顺水推舟,将其抓捕、处死,并株连九族。

胡惟庸一死,和他关系密切的大臣们自然也难逃一劫,在其被杀十年后,朱元璋颁布了一部《昭示奸党录》,将曾经被自己夸奖为不逊于萧何的开国元勋李善长等人也一一处理。对于这位已经七十七岁高龄的老臣,朱元璋给出的处罚理由是勾结胡惟庸,且明知其造反意图而不汇报。

李善长及其全家七十余人一起被杀后,虞部郎中王国用曾上书为其申冤,按照朱元璋一贯的个性,本该是将其一道惩罚,但后者却并没有将他怎么样,可见,朱元璋内心或许是有点心虚的。

总之,光是胡惟庸一案,开国功臣中的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等人就相继被牵连杀害。甚至,当时已经去世的营阳侯杨璟、济宁侯顾时也受到株连,被归为奸党。如果说处死胡惟庸、李善长、蓝玉等人时,朱元璋还给他们扣上谋反的帽子,那么名将傅友德之死就属实称得上奇葩了,因为他的死竟然是毫无理由。

傅友德是开国将领中比较有名的一个,朱元璋还曾给他"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的高度评价。洪武十七年(1384),鉴于傅友德的功劳,朱元璋赐他"世券",也就是俗称的丹书铁券,然而,十年过后,朱元璋突然将其赐死,完全没有念及当初的赏赐。不管是在《明史》还是《太祖实录》中,对于傅友德之死都是一笔带过,让人不由得好奇傅友德到底是犯了什么大错。被朱元璋杀死的功臣有的是被赐鹅,有的被剥皮,有的株连数万人,有的史书都不敢记载,实在是非常奇葩了。

朱元璋为何屠杀功臣,却不愿放他们回乡,有何隐情?

朱元璋杀戮功臣,强化皇权的激烈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最主要原因就是朱元璋感到子孙孱弱,担心百年之后,嗣皇帝无法驾驭功臣,皇位不保。

朱元璋

“自明兴以来,勋臣不与政事”,除了李善长等个别文人之外,功臣绝大多数是武将,不在政府任职,只奉命出征屯守,权力有限。朱元璋大封功臣,却多给食禄少给权,而且除了自己儿子之外并未分封异姓王,所有异姓王都是死后追赠,“未尝裂土自王也”;即使大将出征执掌军权,却也严加控制,“权皆出于朝廷,不敢专擅”,诸将奉命唯谨,如武将徐达为大将军,“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凛凛”,但对朱元璋,却“恭谨如不能言”。当时,文武大臣都忠心耿耿地执行皇帝的命令,无敢抗命者,就如叶伯巨所言:“今公卿大臣,猛将谋卿,外拥数十万众,驰以一介之使,拱手听命,莫敢后时,安有抗衡之患?”

这些功臣大多都已远离权力,朱元璋却依然要杀戮殆尽,就是“为身后虑”。清代史家赵冀就明言:“年已六十余,懿文太子柔仁,懿文死,孙更孱弱,遂不得不为身后之虑。”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时才三十余岁,他可以杯酒释兵权,保存功臣元勋。但是朱元璋即帝位时已经四十一岁,此时蒙元力量并没有彻底消灭,直到20余年之后的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北伐大捷,蒙古才无法再给明朝统治带来实质威胁。这时,朱元璋已经年过六十了,太子朱标生性忠厚软弱,专讲仁政,主张“宽大”、“仁慈”,他死后,这样的太子能够驾驭群臣吗?这就是朱元璋必须考虑的事情。为了保持朱家天下能万代承袭不绝,只能大开杀机,对功臣武将进行无情的打击。

刘伯温

朱标反对朱元璋滥杀功臣,他曾劝朱元璋说:“陛下诛夷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不得不和太子吐露心声:“今所诛者,皆天下之险人也,除以燕汝,福莫大焉。”

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杀戮了大批文臣武将,废除了宰相制度,消灭了与皇权相争的相权,满以为巩固皇权已无问题了。但是皇太子朱标不幸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病死,当时朱元璋已逾花甲之年。虽然他不久即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但朱允炆年仅十六岁,性格又酷似乃父。于是,朱元璋再次举起屠刀,为皇太孙斩除荆棘、铺平道路。太子一死,不过数月,洪武二十五年八月,靖宁侯叶升坐胡党被诛.江夏侯周德兴因子乱宫诛死,紧接着便是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的蓝党大狱,以谋反罪杀大将蓝玉,株连一万五千人,把掌有军权的将士几乎杀尽。接着于洪武二十七、二十八年,又先后诛杀颖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这两个仅存的武将,功臣全者仅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二人,功臣近乎整体覆灭。

朱棣

朱元璋大肆屠杀元勋宿将,冀图保护未来的嗣君。但由于功臣武将几乎被诛杀殆尽,因而军权完全落在藩王之手,特别是燕王朱棣成为诸王中掌有强大军权的藩王。朱元璋死后,建文帝中央政权异常虚弱。不久,“靖难之役”起,建文帝既无宿将可资调遣,亦无老谋深算的文臣可用,最后城破自焚而亡。这就是朱元璋所始料不及的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13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