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安史之乱后河西走廊就失去控制权了吗,宋朝为何收复不了这个地方

众妙之门 2023-06-19 18:25:25

安史之乱后河西走廊就失去控制权了吗,宋朝为何收复不了这个地方

还不知道:安史之乱后的事情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唐王朝在无比强大的时候,依旧需要面对一个重要的对手,那就是吐蕃。唐太宗在的时候,就搞不定吐蕃,只能把文成公主送去和亲。此后唐中宗时期,又将金城公主送去和亲。吐蕃对河套地区以及安西都护府地区早就垂涎已久。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朝中原地区自顾不暇,只好将安西都护府的兵马调往中原平叛。安西都护府一下子就空虚了下来,吐蕃趁机夺取了该地区,包括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区。

宋朝就更不像样了,压根就没有机会收复河西走廊地区。李元昊在河套地区建立了西夏王朝以后,宋朝就失去了对该地区的管辖机会,本来也没实力管辖,所以也不心疼。

张议潮起义归唐,河套地区才重新回到唐朝手里。

吐蕃王朝一直对唐王朝不服气,周围的小王朝都臣服于唐朝了,可他们偏偏要跟唐朝平起平坐。不过人家有这方面资本,那就是他们的军事实力强大。

那地方的人,生活在高原地区,身体不好根本就活不下来。所以活下来的都是身体倍儿棒的人,战斗力自然也就很强悍了。

就算是唐太宗李世民,也不愿意跟他们打太多仗,只好选择和亲这条路。后来吐蕃王朝跟唐王朝还是有小摩擦,不过没有大规模的入侵。

吐蕃钻空子:对于新疆、青海、甘肃和宁夏这些地方,他们早就垂涎,一直没有机会夺取罢了。为此等到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王朝把驻扎在这些地方的兵马都调往中原平叛,导致这些地方完全暴露在了吐蕃大军的眼皮子地下。

吐蕃人毫不客气,一路收割,很快占领了安西都护府,西平、武都、合川、怀道等地区,全都落入了吐蕃人手里。此后安西都护府、北廷都护府所包括的陇右州县全部丧失。

当时整个河西走廊以西的地区,已经不受唐王朝掌控了。吐蕃大军甚至虎视眈眈,想要夺取关中之地。

张议潮归唐:此后吐蕃也开始衰败,沙州豪门张家出了个心向唐朝的张议潮。吐蕃对豪门的摧残使得张议潮决心要反抗吐蕃,重归唐朝。

从公元848年开始,张议潮便带领自己的武装力量,逐渐收复了瓜州、沙州等地,并且将该地区献给唐朝。

五年三月,白敏中为司空,招讨南山、平夏党项行营兵马都统。四月,赦平夏党项羌。辛未,给得灵盐夏三州、邠宁鄜坊等道三岁。六月,封子润为鄂王。八月乙巳,赦南山党项羌。十月,沙州人张义潮以瓜、沙、伊、肃、鄯、甘、河、西、兰、岷、廓十一州归于有司。---《新唐书》

此后又收复了哈密、吐鲁番、张掖、酒泉等11个州,并且命人带着版图投靠了唐王朝。当时是唐宣宗执政,已经到了晚唐时期,其实对这些地方的统治也失去了实际意义。这些地方大多数也都被地方豪强们所占领。

宋朝对河套地区,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五代十国的时候,唐王朝分崩离析,天下被各路节度使所占领。盘踞在河西走廊一带的节度使家族老李家本打算自立为王的。

三年,辽以义成公主嫁继迁,册为夏国王。四年,知夏州安守忠以三万众战于王亭镇,败绩,继迁追至城门而返。端拱元年,继捧之节制夏台,言能归款,即授洛苑使、银州刺史。---《宋史》

可是宋王朝经历了一番挣扎以后,完成了中原大一统的局面。这个时候老李家也就归顺了宋朝。

好景不长,老李家出了个李继迁,他可不是个善茬。他带着一帮兄弟公然反叛宋朝,将河西走廊地区占为己有。

为了保证自己的独立,李继迁不惜向辽国称臣,辽国非常高兴,因为他们早就希望削弱宋朝的力量。在辽国的帮助下,李继迁不仅登基成为夏国王,还占领了灵州地区。李继迁的野心很大,不仅要占领河西地区,更想要攻占回鹘和吐蕃的地盘,结果被吐蕃设计负伤,不久便死掉了。后来李元昊正式建立了西夏政权,公然和宋王朝彻底决裂。宋朝曾经多次想要收复河西走廊地区,可是完全不是西夏兵马的对手。再加上宋朝皇帝没几个有骨气的,都不愿意打仗,收复河西走廊的计划,也就这么搁浅了。此后西夏和辽国、金国始终都是宋朝最大的威胁。

没有河套地区,也就没了西域地区。

河西走廊到底有多重要呢?汉武帝时期,其实就已经给出了答案。当年汉武帝一直希望跟西域诸国通商往来,可是河西走廊一直被匈奴人霸占着。

汉武帝曾经不止一次派遣过使者前往西域,结果都被匈奴人给拦截了下来。汉武帝十分恼怒,派遣霍去病和卫青,将匈奴人赶出了河西走廊,这才打通了中原和西域的通商往来。

大宛之迹,见自张骞。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史记》

此后汉朝更是因为有了河西走廊,这才拥有了对西域的统治权。由此可见,河西走廊是非常重要的通道。

后世任何一个大一统王朝都希望得到这条通道,唐朝打通了河西走廊,从而将西域设置为安西都护府,对西域有了实质的控制权。

可是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失去了河西走廊的控制权,从而也就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权。即使晚唐的时候,河西走廊重归唐朝怀抱,唐朝中央也无力去管辖这些地区了。

宋朝也希望收复河西走廊,从而夺取西域。可是这里一直盘踞着强大的节度使力量,显然这是唐王朝遗留下来的问题,宋朝也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总结:强大的军事实力,才是占领河套地区的关键。

唐朝之所以失去河套地区的控制权,那是因为他们要把安西都护府的兵马调回来平定安史之乱,给了吐蕃可乘之机。结果唐朝后期的军事实力太弱,也就没有能力收回来了。

宋朝之所以没有夺取河套地区的控制权,那是因为打不过人家。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速度有点小快了,国家尚未一统,就先收拾手下将领,这谁还敢给你们老赵家卖力呢?

参考资料:

《宋史》

《新唐书》

如果赵匡胤把都城定在长安,向西收复河西走廊,会怎么样?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动乱的一个朝代,在当时的宋朝由于政治和军事上的软弱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当时宋朝的对外政策只有破财消灾,这也使得宋朝周围的敌人越来越强,而宋朝最后只能自取灭亡。

而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朝的时候是非常艰难的,好不容易才从五代十国中建立起了一个完整国家。当时建国之后他也是选择了偃旗息鼓的经济修养政策,但是如果当时他选择继续南征北战,把都城定在长安,向西收复河西走廊,那么就可以打通与西域的联系,将当时的宋朝与蓬勃发展的中东连接起来,而宋朝的军队也可能以此得到充实,就不会出现宋朝覆灭的结局。

然而赵匡胤的后代在经济得到休养生息之后没有建设军队,反而为了中央集权把军队力量削弱,这就造成了当时的宋朝虽然经济非常发达,但是军队力量极其薄弱。而当时的宋朝也对国防不重视,任何外族对他们进行侵略只能破财消灾,最后金国在宋朝的进贡下兵强马壮一举灭了宋朝。

事实上如果当时赵匡胤的后代选择在经济得到喘息之后发展军事并且定都长安,收复河西走廊,那么历史上的宋朝可能会超越唐朝,成为中国最伟大的王朝之一。毕竟在当时宋朝的经济可以说是非常富裕的。如果说宋朝的历史真的给我们留下任何教训的话,那就是没有强大的军队,就保不住富庶的国家。

宋朝为什么不理归义军?

怕破坏宋金协定,给金朝打仗找到借囗,影响自己的太平生活。 归义军政权的出现,和唐朝后期的衰落以及吐蕃的强大有很大关系。

唐朝自从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国力逐渐衰落,而青藏高原的吐蕃却在这一时期走向强盛,数次控制西域和河西走廊,甚至一度攻陷唐朝都城长安。

河西走廊在汉武帝时期,由霍去病攻取,之后汉朝为了经营这里和西域,在这里设置屯田兵,河西走廊不少地方成为汉人聚集地。

而唐朝的衰落,使唐朝无力有效掌握这一地区。后来,当地汉人在张议潮的率领下,起兵赶走了吐蕃兵,将河西走廊与中原隔绝的11州奉表归复已经没落的大唐。

当时的唐宣宗将这一地区设置为归义军,并任命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从此,归义军正式诞生。

幽云十六州到底是什么地方,北宋为什么一直想要收复这个地方?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中华大地从安史之乱形势上的四分五裂导致实际上四分五裂。927年,宋太祖赵匡胤在洛阳夹马营出生时,正是五代十国的最乱时。赵匡胤算是将门之后,父亲赵弘殷是将军,乱世出生的赵匡胤从小能受到比较好的教育。公元938年,后晋皇帝石敬瑭为了一己私利,竟然把汉人固有领土 幽云十六州 送给北方契丹政权,甘愿认契丹皇帝为父皇帝,自己作为儿皇帝。

燕云十六州,现在位于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沿着长城内线。这片地区数十万平方公里,西到山西,东到渤海,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连接地带,也是华北平原的顶部区域。占领幽云十六州,对游牧民族而言,进可攻退可守;对中原政权来说,则可以将游牧民族挡在农耕地区以外,扼守华北平原。所以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后来,后晋很快灭亡,取而代之的后汉也没能要回幽云十六州,接下来的后周很想把幽云十六州收回来。但是契丹人乘着自己的兵强马壮,不可能主动将幽云十六州交还给中原汉族政权。

中原汉人政权包括宋朝,为什么要极力收回幽云十六州?主要原因有两个:

1.刚才说了,这块地方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不收回来心里不踏实。

2.汉人普遍认为,幽云十六州是秦汉唐以来汉人的固有疆土,是汉人的基本地盘。秦朝、汉朝、唐朝都控制幽云十六州。既然是国家的固有领土,那北宋要求收回来当然是必然的。

上面三张地图分贝时秦汉唐,这三个朝代时期,幽云十六州都在版图内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发起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一路势如破竹,契丹在幽云十六州一代的守将,要么成了俘虏要么望风而降,就在打到幽州城下的时候,39岁的柴荣病倒了,病的不轻,不得不终止军事行动,返回开封。 周世宗柴荣于年底去世,6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第二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宋太祖赵匡胤照样要采取国家统一行动的,他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灭了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想收回“幽云十六州”,但心有余力不足。16年后,49的宋太祖去世前,依然没有收回“幽云十六州”。

赵匡胤37岁的弟弟赵光义继位后,继续国家统一战争。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率30万大军御驾亲征,先灭掉了盘踞在太原的北汉,并想一举收回“幽云十六州”,可惜功败垂成,赵光义自己差点都回不来。此后几百年,汉人从胡人手里武力收回“幽云十六州”就真成了梦想。

后来契丹人被金朝消灭,幽云十六州被 金朝占领 ,后来金朝人被蒙古人消灭,幽云十六州被 蒙古人 占领。幽云十六州回到汉人怀抱是什么时候?是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1367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北伐,收复大都(幽州),随后陆续全部收回幽云十六州其他地方,此时距离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已经430多年,这片汉唐旧疆又回到汉人手里。当年,明朝人民听到这个消息,不知道多激动。

燕云十六州位于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十六个州。其中, 幽州是今北京,顺州是今北京顺义,儒州是今北京延庆,檀州是今北京密云,蓟州是今天津蓟县,涿州是今河北涿州,瀛州是今河北河间,莫州是今河北任丘北,新州是今河北涿鹿,妫州是今河北怀来,武州是今河北宣化, 蔚州是今河北蔚县,

应州是今山西应县,寰州是今山西朔州东,朔州是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

燕云十六州东西宽约六百公里,南北长约二百公里,总面积约十二万平方公里,是燕山山脉与太行山脉的交汇处,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它就是横在中原北方的天然屏障

幽云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这个地方一直以来都是中原王朝的北方重镇。汉武帝征匈奴,李世民征突厥都是从这一地区向北进入草原大漠的。所以历代王朝都把长城修建在这一地带。这不仅是中原地区与北方草原的分界线,同时也是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线。



那么幽云十六州到底是那些地方呢?幽州是今北京,顺州是今北京顺义,儒州是今北京延庆,檀州是今北京密云,蓟州是今天津蓟县,涿州是今河北涿州,瀛州是今河北河间,莫州是今河北任丘北,新州是今河北涿鹿,妫州是今河北怀来,武州是今河北宣化, 蔚州是今河北蔚县, 应州是今山西应县,寰州是今山西朔州东,朔州是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

北宋王朝之所以想要收复这个地方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这一地区,北宋几乎无险可守。辽国人只要一发兵,就可以由华北平原长驱直入到黄河北岸。另外这一地区自古是中原王朝的版图,是周天子分封之地,一个统一王朝如果没有这块地方,那都不能叫大一统。更何况北宋还失去了河西走廊。



但是,这一地区之所以被辽国人占领,主要是儿皇帝石敬瑭想借助契丹的势力来推翻后唐。当然,石敬瑭其实也是做了一个顺水人情,因为早在唐末,燕王刘守光就把这块地方划入了契丹的势力范围。石敬瑭一看,反正我也管不了,干脆送给你换个大腿抱抱。



等到北宋王朝建立,宋太祖赵匡胤都已经仙去了,继位的宋太宗赵光义灭掉了五代十国中最后一个小朝廷北汉,想以灭北汉的余威统一中原,没想到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附近)一战被辽军打得全军覆没,太宗皇帝身中三箭,坐牛车逃离战场。这对于整个北宋王朝来说都是莫大的耻辱,所以北宋皇帝一有想法,就想着报仇雪耻。

这是在网上找到的燕云十六州的图。

燕云十六州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余的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所以在很多书籍里面有着山前几州和山后几州的说法。大致包含现代山西的北部和河北的北部。以及北京和天津。

这个地区首先是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中国的长城基本上都在这一代修建,以此来抵抗游牧民族不时的侵扰。叶隆礼在《契丹国志》卷三《太宗嗣圣皇帝纪下》也评论说:“ 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番、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

幽云十六州大约有十二万平方公里,数百万的人口,而且这里土质肥沃,又有煤铁,生产的商品和产生的巨大的财富,在辽国号称: 兵戎冠天下之雄,与赋当域中之半, 在辽国只有亲王才能掌管燕云地区。

燕云十六州是中国北方的北大门,也是赋税重地和人口重镇,这样一个宝地,宋朝肯定是想收复他。

这是大概的燕云十六州的位置和北宋首都开封的位置。

从北宋的首都开封离辽国的南京(现代的北京市),也就是幽州大概是597.4公里,两者中间相隔的是华北平原,几乎没有任何险要的地形可以防守,北方的游牧骑兵南下,几乎可以顺势冲到北宋首都开封城,这个是什么样子的概念呢?我们可以看看中古时代与辽朝密切的蒙古骑兵的进攻速度:

按照极限的90公里来算来算,辽朝的骑兵不顾一切的冲锋,他的推进速度可以预估6到8天就可以冲到开封的旁边的黄河岸上。而且在平原地区,以宋朝的以步兵为主的军队跟骑兵作战基本上很难的,这就是宋代人失去燕云十六州的代价。也是宋代养着几十万禁军的目的所在,长城没有了,只能靠人命去填补长城失去的代价。

读者可以观看两次战争,来看看北方的游牧民族的推进速度。

第一件事是澶渊之盟之前的辽军入侵的战争

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辽圣宗耶律隆绪和他的母亲萧太后,率20万大军,从幽州出发,向南推进。到了十月份,辽兵攻下祁州,向东南推进,经贝州,直扑澶州城下,而且仅隔一河的都城开封就暴露在辽国骑兵的威胁之下,需要的事件差多一个月,也就是三十多天,三十多天在古代的通讯条件,大宋王朝要安排众多的军队来防御,基本不靠谱。而且辽军此次是直接扑向开封,山西河北还有大片的土地并没有占领,但是辽朝的军队直接可以进攻开封的皇帝和百官组成的中枢政府。

第二件事靖康之变的金军入侵事件

宋徽宗宣和七年十月金朝东路军统帅完颜宗望率军自平州南下,到第二年的正月也就是靖康元年正月,就已经包围北宋首都汴京城(今河南开封),中间各城的宋军虽然在抵抗,但是只有两个月金兵就已经来到开封城下,而各地当时的勤王军还在赶往开封的路上。靖康元年八月,金兵再次南下,东路完颜宗望9月8日从保州出发,12月10日克怀州(今河南沁阳)并到达汴京城下,这一次金兵步步为营,尤其是西路军攻破太原,最后堵住潼关,开封最终被攻陷。

燕云十六州的存在让宋朝失去了心目中的防线“长城”,在北宋长达一百多年的岁月里始终将自己的头颅“开封”悬挂在游牧民族的刀锋之上,没有燕云十六州和他组成的长城防线,宋代人时刻处于危险之中。

幽云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是幽、顺、儒、蓟等十六州的总称,即今天的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幽云十六州地形已山丘为主,同时还有修筑的长城要塞,因此,长期以来,幽云十六州都是中原政权抵挡北方游牧民族(辽、金、蒙)的重要屏障。(北方游牧民族已骑兵为主,长城和山丘在很大程度上克制了骑兵的战斗力)。

公元936年,千古罪人儿皇帝石敬瑭为了自保(受到李从珂的打击)、自立(当皇帝),向契丹辽太宗耶律德光求救出兵,条件之一就是自立后割让幽云十六州。正愁无法南下的耶律德光当即出兵扶持石敬瑭自己为后晋皇帝,顺利将十六州收入囊中。自此,中原以北门户大开,再无险可守,北方游牧民族可以长驱直入(直到黄河成为第二道屏障),中原军队只能用身躯抵挡入侵的马刀,百姓也因此受尽折磨。

在十六州被割据以后,后周世宗柴荣、宋太宗赵光义都曾发动北伐战争,但最终功亏一篑。宋徽宗时,金灭契丹,十六州被金接管,不久后,金挥师南下,烧杀抢掠一番后,掳走徽钦二宗,北宋灭亡。

直到失去十六州后四百多年后的的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指挥徐达、常遇春北上灭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幽云十六州才再次回到汉族政权手中。

这个问题看似很清楚,其实蛮复杂。今天的十六州名称资料可以很清楚罗列出来,就是幽州、云州、蓟州、涿州等等这些契丹和中原交界的地方。也都知道是五代中石敬瑭为了换取契丹支持当皇帝而拱手相让的,被认为是出卖祖宗疆土的大反派。

问题是石敬瑭在出卖的时候他镇的有十六州全部权限吗?例如最关键的幽州是石敬瑭给契丹的吗?当时赵延寿、赵德均父子坐镇幽州十多年,与石敬瑭一直不和,赵延寿和石敬瑭同样是李嗣源女婿,也想要当儿皇帝,幽州周边州府和石敬瑭有关系吗?石敬瑭的身份只是坐镇太原的河东节度使而已,后唐皇帝李从珂还在洛阳。所以, 历史 的复杂和微妙往往只论结果,忽视梳理其中渊源和脉络,而这中间的问题才是 历史 。十六州如何到契丹手里的真实史料其实非常不清不楚。

但相对当时中原和契丹双方来说,其实同等重要,大量各部族居民在此生活,而且相对人烟密集,汉人居多。但不排除 历史 上长期都是边疆部族的共同家园。例如西汉呼韩邪和亲以后,南匈奴就已经逐渐接近中原生活。曹操时代开始,迁移匈奴、鲜卑、乌桓等部族已经深入今天山西、河北地区,这是晋朝会有所谓五胡的由来。刘渊、石勒等人都是居住在山西的汉化部族。唐朝征服西域,迁徙大量边民再次安置的从河西、河套和辽东长线的边疆地区,进一步深化融合相处,这就是安禄山、史思明、高仙芝、李光弼、哥舒翰等大量外族将领的由来,其中也包括五代时期的李克用、李存勖、石敬瑭、拓跋思恭等人。燕云地区与中原汉地和边疆部族同等重要是从 历史 深处走来的,并不是石敬瑭一个人一时兴起想当皇帝,想要给契丹耶律德光,别人就一定会答应。

只不过,契丹的确雄心勃勃要入主汉地,也不是石敬瑭给了十六州就双方楚河汉界各不相犯,耶律德光之所以将国号从契丹换成辽,就是进一步打败后晋,进入汴梁的产物,成为天下共主,名正言顺是当时皇帝的主要职责。得到十六州,疆土、人才、经济都促使契丹国力迅速增长,加上世宗耶律阮以来推行的南北官制利于多部族生活,安定民心。契丹能够成为当时最强的一方,会是简单得到十六州地盘那么轻松吗?肯定也不是单纯侥幸的问题,都有 历史 的积淀问题。

之后宋朝从赵匡胤、赵光义再到真宗虽然实力一步步在退化,但自视为延续中原的正统,收复大唐故土的姿态是不得不考虑的,更何况赵匡胤家族也出自河北保州,属于古代涿郡,与幽州、涿州相距不远,不论于公于私,都必须把收复燕云视为国家安全的头等大事。

幽云十六州其实就是包含今天的整个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

这块地不要看它小,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可以说这块地,就是守护中原地区的门户,中国著名的万里长城,防御游牧民族的城池壁垒,就是建立在这片土地上。

一旦把这个地方,让出去就等于是把整个中原,给暴露在了游牧民族的眼前了。

没有了长城这个屏障,游牧民族想进入中原,也就是容易的多了。

正是这块土地的重要性,所以,宋朝统一南方之后,就想迫不及待的把幽云十六州给收复过来,但是,一旦这里被强大的游牧民族占领,当时是被契丹占领的。

想从他们手里,把幽云十六州给夺回来,就如同虎口拔牙一般的难。当然了整个宋朝也并没有把契丹给灭掉,燕云十六州也没有收复过来。

大家都知道的北宋的著名将领杨家将,他们的创始人杨业,就是死在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战争中。

那么既然幽云十六州如此重要,它又是如何落到契丹人的手里的呢?

这还要从唐末五代十国,那个战乱的年间开始说起。

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为了打败后唐李从珂,他向契丹求助,只要契丹帮他把后唐给灭了,他就把幽云十六州,让给契丹人,自己甘愿做契丹人的“儿皇帝”。所以,幽云十六州就这样落到了契丹人的手里。

到了后周的时候,周世宗柴荣想去收复幽云十六州,他也打了一些胜仗,但是,最终因为他得了病,不得不早早的返回来。

回到都城之后,柴荣就去世了。之后赵匡胤就把人家后周的皇位给篡夺了。他建立的就是大宋王朝。

北宋末年,宋徽宗和女真族联合,想把契丹给灭了,目的是收回幽云十六州。结果女真人先灭了契丹,又灭了北宋。

这次北宋就是典型的,偷鸡不成蚀把米。

幽云十六州不但没有得到,反而把原来北宋的一大半土地,都给丢了。直到南宋的灭亡,南宋都没有收复原来属于北宋的失地。后来,南宋又被蒙古给灭了。

蒙古人统一中国,建立的元朝。

到了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燕云十六州,才真正的回到了汉人的手里。

已经有人详列出了幽云十六州的具体位置。是的。:它就是今天河北,山西北部一大片地方。这一代多高山丘陵,且有长城,是中原的天然屏障。所以,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后晋皇帝石敬塘,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换取儿皇帝之位。这在中国 历史 上是一件大事。

我们平头百姓,无权无势,谈不上卖国与不卖国。但手握国家重权的重量级人物,割让领土给敌人,就是卖国行为。所以,石敬瑭,不管他有什么其他原因,他的行为都是卖国行为。石敬瑭是个卖 国贼。

宋朝建立以后,宋太祖赵匡胤自知尚不能靠武力收复幽云十六州,便设立"封桩库",收藏钱,帛,布匹,想以此赎回幽云十六州。每读至此,我都很感动。尽管宋太祖未能完成此项功业,但他的用心可谓良苦啊!

宋太宗曾两次征辽,意在夺回幽云十六州,但均告失败。太宋不善用兵,是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他积极想夺回失地,其志意仍堪嘉许。

至宋真宗时,与辽战,互有胜负,订《澶渊之盟》,以白沟为界。此后两国无战事达百年。

此后,金灭辽,元又灭金,直至明朝建立,才又将幽云十州收复回来。其间经历了四百余年。

欢迎点评。

应该抱括辽宁广宁镇:有古门楼为证!写着幽州重地冀北严疆!城墙文革时期被拆除盖俱乐了!古门楼前为农贸市场-

广州,潮州,惠州,兰州,德州,贵州,沧州,锦州,徐州,通州,湖州,扬州,郑州,台州,泰州,苏州。

仔细看完,你会发现,你已经不认识州字了。

宋朝为什么没能延续唐朝军事上的强大?

宋朝的 科技 和生产力空前发达,达到了一个领先西方几百年的巅峰。而且,这种领先,也确实在军事方面得到了释放。宋朝的先进武器,已经和自己的那些宿敌产生了代差。但很遗憾的是,宋朝在武功方面一直窝囊,不但 历史 性地失掉了半壁江山,还在最后成就了蒙古人的东方霸业。为何会如此呢?我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失去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是后晋石敬瑭为了换取契丹支持,而双手奉上的土地。这块土地到底有多重要呢?即使不算赋税,燕云十六州也是中原政权的传统屏障,是阻隔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分界线。宋朝如果还拥有燕云十六州,就可以凭借长城防线,阻止契丹的农业化和先进化,从而让所有游牧民族失去发展方向。到时候不要说金朝,就是蒙古的铁骑,也不会有机会踏足中原。

而且,如果宋政权拥有燕云十六州,北方的边患便不会那样严重,那么就可以花大力气来整治西北的西夏政权。届时打通河西走廊,掌握陆上丝绸之路,宋朝将会再次和世界接轨!大唐的盛世,很可能会再现。
第二:混乱的马政
古代战争,骑兵的威力巨大。而宋朝武力的羸弱,正是因为缺少骑兵。而缺少骑兵的原因,就是缺少战马。虽然宋朝并不缺马,但是大部分都是那种只能干活儿拉货、缺少冲刺爆发力的南方马。而可以用作军事行动的北方战马,则是少之又少。宋朝缺少战马的一大原因,是因为同时失去了燕云地区和西北地区两大优良战马的产地。而另一大原因,就是那既不能不说,又让人憋屈的马政。

宋朝的马政本来是很完备的。朝廷规定,国家拿出一部分土地,专门开辟为牧场,而且不允许随意改作他用;而百姓,也是按人头摊派养马任务,并且允许私人买卖。在推行初期,确实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在澶渊之盟后,宋朝认为没有必要准备那么多战马了,马政因此逐渐废弛。牧场被不断侵占,而百姓养出来的马也根本上不了战场。而私人买卖之风,甚至造成了大量马匹外流的现象。结果,马越来越少,骑兵自然也就越来越少。和北方游牧民族抗衡,自然吃亏。
第三:皇帝的软弱
宋朝皇帝能有胆量和敌人打仗的,可谓少之又少。北宋只有两个半:宋太祖、宋太宗、宋神宗。其他的皇帝,从宋真宗开始,不是只会息事宁人的软蛋,就是外强中干的狗怂。比如说,宋真宗在澶渊之盟前,连过一个桥去前沿关城都是让别人督着去的;北宋末帝宋钦宗,更是在和金兵议和时许下了高额赔偿,过后却又翻脸不认账,招来对方更沉重的打击。所谓上行下效,有这样一群皇帝在,部队能有战斗力也是奇怪了。

而南宋的皇帝,比北宋还要不堪。比如说千古唾骂的宋高宗,明明岳飞北伐已经大有成效,眼看就要收复失地,而他却执意要求撤兵,断送了最好的恢复时机;宋孝宗时有志于北伐,但偏偏手下却没有得力的大将,只能眼看北伐大业半途而废。其他的几位皇帝,多是不管事的挂名皇帝,每天只知道纵情声色。在这样一帮皇帝的统治下,南宋虽然后来出过像孟拱那样的能人,却也终究难以成事。
第四:重文轻武的体制
宋朝上承五代乱世,见惯了武将的嚣张跋扈。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便建立了一套重文轻武的国家体制。只要是出身行伍的,纵然是立下了再造社稷之功,也无法在国家的领导核心担任正职。否则,等着他们的,就是整个文官集团的集体倾轧。比如名将杨业,虽然明知出兵就是送死,却仍然在监军王侁不得不出兵;再比如狄青,当了一个枢密使,却遭到了整个文官集团的抵制和谩骂,最后在凄凉中病死。

这种体制,造成了两个恶劣的现象:一个现象,是武将和武装力量之间的互相拆台。北宋末期收复幽州之时,刚投降的“怨军”被当做了攻坚主力,而北宋官方将领却不给任何接应,结果导致战况反转,20万人被契丹1万人打得大败;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武将集团和国家离心离德。南宋中期,镇守蜀中地区的吴曦发动过叛乱;南宋末年,整个国家的水军更是集体投降了蒙古!可以说,正是重文轻武的体制,束缚住了宋朝军队的手脚,让他们空有先进武器,却难以建立功勋。

重文抑武,国家体制和尚武理念发生了最根本变化,再也不是唐朝以前的那种尚武扩张的文化理念了。

宋朝是中国 历史 上一个转折点, 历史 上有个名词叫“唐宋变革”,讲的就是中华民族从尚武开放,变成文治内敛。汉唐时期门阀士族把控着国家权力,豪族子弟垄断着国家政治,虽然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但隋唐科举取士的人数很少,大部分官员都还是豪族子弟,寒族子弟进入朝廷中央的很少。但是随着唐朝在黄巢起义的打击下灭亡,门阀士族也得到彻底的打击,后梁太祖朱温最后在白马驿将“五姓七望”的门阀士族杀光殆尽,门阀士族彻底毁灭。

但是接下来却五代十国的乱世,由于门阀士族政治结束,新的文人士大夫政治还没有起来,所以五代十国成了武夫的天堂,谁拥强大的军队谁就能当皇帝,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他,国家政权频繁更迭,最后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宋朝,开始采取重文抑武的政策,重用文人士大夫治国,限制武将权力,严格控制国家军队,防止武将作乱。

汉唐时期,各地方长官都是集军政权力于一身,既掌握军队,又掌握财政、人事,都相当于一个小皇帝。宋朝以后,地方长官则军政分开,军是军,政是政,军政不是一个人管,这一制度延续到清朝。

任何一项制度变革都不是那么轻易而举的,宋朝实行文治后,士大夫阶层崛起,但是士大夫阶层的统治经验并不成熟,因此宋朝过于重视文治,对武将压治的大厉害,结果导致武事一厥不振。其实北宋并缺名将,北宋的军队也有很强的战斗力,但就是文臣的过份压制,结果导致灭亡。靖康之变时北宋实际上灭亡不了,就是以宋钦宗为首的主和派的一番神操作,主动跑到金营去当俘虏,才导致突然灭亡。若是坚决抗金,东京包围战绝对能打赢。

″澶渊之盟”其实是一颗毒药,有人说它换来了宋辽之间的百年和平,但是同样麻醉了宋朝君臣的心,只要一有外敌入侵,就想着花钱买和平。宋钦宗等主和派就是认为金国和辽国一样,只要每年赔点岁币,金兵就象辽兵一样退走了,压根不认为金国是要灭掉宋朝。这颗毒药还照样麻醉着赵构等南宋君臣,所以后来才有了″杀岳飞换和平″事件。这颗毒药到晚清更是发挥尽致,慈禧太后等晚清政府签了一百多个丧权辱国的条约。现在有些人仍然中这棵毒药的毒,在中美竞争中竟有人说中国不要惹美国,要退让,要闷声发大财。

其实唐朝的“安史之乱”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偶然性是因为安禄山反叛,可是安禄山很快就死了,但叛乱依然进行了六年多,这就是必然性了。对外扩张过度,节度史的权力过大,寒族想进入统治阶层太难了。为什么唐朝边塞诗盛行,就是科举取士名额太少,有太多的文人去边关参军,走军功升迁之路。奸相李林甫挡住了边关将领进入中央的路子,废了出将入相的传统,引起了边关将士的极大不满,“老子在过外杀敌舔血的日子保护你们,你们却在内歌舞升平,醉生梦死,不关心老子的死活,反他娘的",这就是边关将士的心理。安史之敌后朝廷治军完全变了,太监监军成为后世的皇帝控制军队的手段,“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成为空话,将军领兵的自主权被严格限制,从此军队开始经常打败仗。

我们只记住了西晋灭亡后的五胡乱华,却不知道五代十国也是胡人当权,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都是沙陀人建立的,后来的西夏建立者党项人也唐朝封在宁夏银川一带的,“河北胡化″说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向河北地区迁移胡人的政策,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儿皇帝石敬塘就是沙陀族人。

宋朝缺骑兵是致命的,骑兵在那么时代就是坦克,冲击力步兵很难抵抗,特别是重骑兵更象现代的装甲部队。虽然宋朝装备重装步兵,以步制奇,但是骑兵可以打败了收陇后再打,步兵却不行,重装步兵追不上骑兵,重装步兵若败了就彻底败了。河西走廊、辽西辽东、云贵高原,这三块传统的汉人养马场宋朝都没有,内地又人口众多,马政败坏,不适合养马,因此根本建立不起大规模骑兵部队。

杯酒释兵权,你就可以看出宋朝皇帝怎么想的,不相信武将,文臣主政,武官都是副职。狄青劳苦功高,最终也只是副枢密使,是宋朝武将最高职位了。将军行兵打仗都要由皇帝信任的太监监军,排兵布阵都要听皇帝布置,没有灵动性,犯了兵家大忌。整个宋朝弥漫着猜忌不信任的气氛,这恰恰是宋朝皇帝需要的治国之道。

皇帝的独行,导致军事上的流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12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