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发生了多少起地震?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要知道,能够造成人员大面积伤亡的。除了大规模的战争,还有的就是一些天灾人祸。挂在人们嘴中最频繁的应该就是地震或者是旱灾或者是旱涝。这些在现在也是非常频繁的,甚至可以说在全世界也是经常发生的。毕竟大家都知道这些为什么会发生,但是到现在来说也没有一个具体的预测地点预测时间,所以能做的事情就是尽量预防,把伤害降低。
如果现在发生地震的话,可能第一时间就是开始救人,利用现在的一些高科技仪器。可是换位思考一下,假如在古代的时候发生了这种天灾人祸,而他们没有现在如此好的东西去挽回一些人,那那个时候的损失不是更大吗?在中国,发生这种天灾人祸是非常平常的事情,而有人真的统计过,在中国古代时期到现在的某个时期,大概这个时间段有2200多年。就发生过1000多次旱灾,还有1000多次水灾。
这对当时来说可能是致命性的打击,毕竟那个时候还主要是小农经济为主。他们靠的是靠的是自己的土地来吃饭,所以说一旦上天不给你机会的话,那么很可能就会饿死很多人。所以从上述可以看出来,大概每一年就会发生一次旱灾和水灾,还不包括其他的一些灾祸,比如什么瘟疫之类的。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诗歌非常的多,其中也有很多大诗人描写了发生天灾之后的情景,一切都是非常悲伤且现实的事情。很多人到处流离失所,每天吃不饱,穿不暖,连水都喝不饱。甚至在很多花鼓戏里面,也有关于这类的一些台词。而明朝建立之后,在前段时间灾祸还是比较少的,属于一种非常平静的时期。
可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百姓的日子就开始慢慢的变得非常苦,如果把现在的人放在那个时代的话,可能会受不了。并且在一个朝代的末期他们处于一种被压榨的状态。所以百姓们就开始纷纷不满意,就开始起兵造反。而也有人统计了,明朝那个时候发生了多少次灾祸,在明朝建立的200多年里面,一共发生了1200多次地震。而在明朝建立初期的时候,虽然也发生过地震,但是因为震感比较小,所以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在明朝中后期的时候,地震的高度逐渐上升,也达到了一种人类无法忽视的地步。比如说在很多历史典籍里面就写过关于地震的一些事情,比如说宁夏地震的时候,在东北的很多城墙就倒塌了。
因为造成的损伤比较小,而且也没有人员伤亡,所以还是没有什么大的感觉。但是在明朝中后期,地震进入了一种新的阶段,从范围方面逐渐扩大,而从震动方面也逐渐加深。不仅让许多百姓的财产受到了损失,也造成了很多人的死亡。其中人员死亡最厉害的,应该就是在嘉靖三十四年,那个时候发生了一个八级大地震。
造成了大概有83万多人死亡或者受伤,那个时候应该是属于世界上地震死亡人数最多的。就像地震发生的时候是在凌晨的下半场,大家都在熟睡时期,而地震说来就来,房屋倒塌,地面出现裂缝,许多人在睡梦中就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到处都是哀嚎遍野,之所以一场地震造成了这么多人的死亡,是因为那个时候地震还间接的引发了一些洪灾。直接淹没了很多的良田,让百姓们不得不前往别的地方。洪水泛滥造成了大部分的瘟疫,而对于当时免疫力非常低的人来说,就是一场灾祸。也间接夺去了很多人的性命,所以零零总总加起来一共死亡人数超过了80多万,这个数字在现在看来还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而且那个时候的人员总数还没有,现在多,所以这些人的死亡可能给当时的明朝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天启六年这一年,北京的某一个地方,突然发生了一声爆炸。而在这爆炸之后就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有很多人回想起那个爆炸,就猜测可能是地震引起的。还有的人猜测可能是人为方面的。并且那个时候除了天灾人祸,还有一些敌人的侵略。那就是当时的清军入关,而明朝奋力抵抗才没有让她们闯进来。
那个时候的百姓生活过得非常的苦,没有饭吃就算了,还死了很多的人。并且自己家里的壮丁还要被拉去打仗,所以当时的很多老弱妇残都非常艰苦。有很多人都是靠吃土或者是吃野草,甚至还有人吃人的现象。
时 间: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子时(公元1556年1月23日)
震中位置:陕西华县(34.5°N,109.7°E)
震 级:里氏震级8级
灾害概况:极震区破坏情况极为惨重:据当时地方志记载“川原坼裂,郊墟迁移,或壅为岗阜,或陷做沟渠,山鸣谷响,水涌沙溢。城垣、庙宇、官衙、民庐倾圮十居其半,军民被害,其奏报有名者八十三万有奇,不知者复不可数计。”
1556年,处于关中地区的陕西华县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死亡人数超过80万人,是全世界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史称“关中大地震”或“1556年华县地震”。
这次地震的发生地华县所属的陕西关中地区,平原沃野,人口稠密,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地震死亡人口之多,为古今中外地震历史所仅见。地震极震区烈度为12度,重灾区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分布在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省区;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有感范围远达福建、两广等地。
致灾原因:这是我国有记载的最强的地震,但死亡人数却出奇之多,震的震中位于陜西华县。由于地震于午夜(子时)发生,多数人还在熟睡之中,所以引致83万人死亡,死亡人数与黄河泛滥造成的伤亡相若,是中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高的地震,方圆二千里(800公里)的人口有六成死亡。其重要因素是由地震引起一系列地表破坏而造成的。其中,黄土滑坡和黄土崩塌造成的震害特别突出,滑坡曾堵塞黄河,造成堰塞湖而使河水逆流。当地居民多住在黄土塬的窑洞内,因黄土崩塌造成巨大伤亡。地裂缝、砂土液化和地下水系的破坏,使灾情进一步扩大。这个地区的房屋抗震性能差,地震又发生在午夜,人们难有防备,大多压死在家中;震后水灾、火灾、疾病等次生灾害严重,加上当时陕西经常干旱,人民饥饿,没自救和恢复能力。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致灾原因。
明嘉靖关中大地震,简称嘉靖大地震,是发生于明朝嘉靖三十四年腊月十二(1556年1月23日)的大地震。现代科学家根据历史的记录,推断当时的地震强度为地震矩8至8.3级,烈度为11度。
瘟疫出现在历史的每个时期,每当有大的自然灾害出现后,紧接着就会发生瘟疫,譬如洪水过后的各种细菌会污染饮用水水源,旱灾过后的干燥气候就非常适宜病毒繁殖。瘟疫蔓延总是伴随着自然灾害出现,而明朝一朝国祚不到三百年,可是爆发瘟疫的次数却多达三百多次,瘟疫给明朝不论在国力上,还是经济上,甚至在军事力量上都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天灾明朝在灾难重重中走完了两百多年的历史,据史料统计,就光自然灾害大大小小的就发生了五千多次,每年都会遭遇数次的水灾,旱灾,蝗灾,还有气候变化引起的冰雹,风沙,霜冻灾害,就连地质灾害地震出现的频率每年也会发生五六次。
其实明朝经历的这些,是因为大环境导致的,因为在这两百多年中,地球刚好处于小冰河期,气候的特殊性使得明朝才会有如此多的灾难。
在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力水平又不发达,粮食的收成基本就靠天气的古代,在如此频发的自然灾害中,粮食基本处于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的状态,而人的生存环境也受气候的影响处在极为恶劣的境地。每个人都经历着生死大考验。
家破人亡的情况已经是常态了。
人祸大量逃难中死去的人尸体腐烂后造成的污染,村庄里也有一家人病饿而死的情况,因为处理的不及时,都成了污染的源头,瘟疫的发生就是这种环境中开始爆发的。村子死去的人引起传染,流民在不断的流亡中成为一个媒介,把瘟疫又扩散开来。
加上人们对瘟疫的无知和恐慌,即使在病发初期,也只是采取躲避和隔离的办法,并没有相应的去对症治疗,这也是使得瘟疫不断爆发,蔓延的原因吧。
地震在古代,跟今天一样,是大事。今天的人们,虽然对于地震,所知不多,难以预测,但毕竟知道地震是因为什么。古人没有这个条件,不晓得地震的真正缘由,但人活在世间,天覆地载,脚下的地出了大动静,非得有所解释不可,否则大家都不安心,于是,就在自家身上找原因,当政的人,不管情愿与否,都检讨自己的行为,皇帝下罪己诏。天人感应,自然有动静,是人事惹的祸。
古代中国,地震和日食一样,都属于标准的上天垂儆性的灾异。按董仲舒的说法,天人感应,地上的人做了点什么,上天会有感觉,做好事,则风调雨顺,做坏事,则降下灾异。首先要负责的人,是皇帝。因为皇帝虽为天之子,但其实不过人之头,作好作歹,老天第一个要跟他算账。不过,有的时候,事情并不严格地按照董老夫子的规矩来,地上的人做了坏事,上天未必会降灾,反过来,有时感觉做的不错,灾害却不请自来。
不能肯定明史中地震次数,但是知道最大一次是渭南地震
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地震,莫过于中国明朝时的渭南地震。明史中记载:“(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地震发生在公历1556年1月23日,震中位于中国人口稠密的中原地区,人员伤亡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一次。地震发生时,由于人们争相逃命,房屋内的燃火无人照看,因此极易发生火灾,渭南地震连震了四天,伴有多处火起,成为紧跟在大地震之后助纣为虐的又一杀手。当时有一个叫秦可大的进士,经历了这次惨烈的地震,对这次地震的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并在自己的《地震记》中总结,在地震发生时,“率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冀完卵”。他告诉人们,在地震来临时,不要惊慌失措,而应伏下身来,等待震动安定,即使房屋倒塌,也有保命的希望。
明嘉靖三十四年,即公元1555年。 这一年的腊月十二,一如既往的寒冷,而陕西省华州(今华县)的百姓们,仍旧一如往常的安稳。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却致使山崩地裂,大地之上,顿时响彻哀嚎,硝烟弥漫过后,原本富饶的华州小城,几乎被夷为平地。 史书有载,地震发生之时,「 ”屋瓦暴响,有万马奔腾之状。” 另有记录,称这场地震共造成「 ”八十三万人遇难。” 《明实录》嘉靖卷:十二月壬寅,是日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鸡犬鸣吠。……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连震数次,河渭泛涨……【压死官吏军民奏报有名者八十三万有奇】。 陕西华县大地震破坏范围示意图 那么这场被记载于《明实录》中的特大地震,究竟是否如史书中所言,有将近83万人丧生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明确一个概念: 地震的评级。 在古代,人们对于地震的认知十分有限,并未建立起完备的系统化评定标准,如我们常说的「 ”里氏x级地震”等,所以在记录地震灾害时,只能通过大段的文字描述,来表达出地震的严重程度,而无法准确的进行评级。 至于地震评级的重要性,所影响的方面可谓非常之深远。 因为震级是一种对于地震大小的宏观表示,根据每一次地震发生后的损害情况为地震评级,能最大程度为灾后救援提供数据参考,以便决策层针对地震等级制定高效的救援方案,同时也可积累地震数据,为创建地震预警模型提供数值,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在发生新的相关灾害时,尽最大可能的降低人员与财产损失。 然而在古代,与地震相关的知识与应对措施极为有限,所以古人并未建立起系统的评级标准,再加上交通与技术等各方面条件的不足,因此一旦古代某地发生地震,对于灾后救援工作来说,将会十分困难。 华县大地震复原泥塑 于此也延伸出一个复杂的问题,即各地的人们对地震发生前后的所见所闻不同,导致人们对于地震发生后所作出的总结也不同,进一步导致最终汇聚的数据存在多种差异,甚至不实。 数据一旦不实,势必就会影响灾后救援的投入,从而影响史书中的记载真实性,这也给后人研究当时的自然灾害历史成因,以及总结历史经验等方面,带来一定困难。 如本文所说的「 ”华州大地震”,在《明实录》中的记载,是达到骇人听闻的「 ”八十三万人”,这显然是当时的朝廷官员,根据下属的汇报进行统计,从而得出的结论,然而考虑到古代的交通状况,信息传递效率等多方面因素,尤其是地震发生之后的交通状况十分堪忧,所以对于灾后的伤亡统计,并不能达到十分理想的精准数值。 而在亲身经理华州大地震的官员秦可大看来,此次地震的遇难人数远非八十三万之巨,因此他在《地震记》中写道: 受祸之大,潼蒲之死者记七,同华之死者记六,渭南之死者计五,临潼之死者计四,省城之死者计三,而其他州县,则以地之所剥削近远分浅深矣。 (注:此段记载中的「 ”潼蒲之死者记七”,「 ”记六”等,结合语境来看,单位应是「 ”万”) 据亲历华州大地震的秦可大统计,主要受灾的地区遇难人数相加在一起,大概在25万左右,其余州县虽同样受到灾害,但很明显造成的损失比主要的受灾地区要小的多,且我们从上文的描述中也能看出,秦可大在记录罹难人数时,采取的是递减的方法,潼蒲地区的死难者最多,为七万,再往下以此类推。 所以这就和《明实录》中记载的「 ”八十三万人”存在巨大差距。 华县大地震复原泥塑 史学历来讲究「 ”孤证难立”,因此结合这两则史料,我们就能发现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 当时的地震统计数据存在巨大误差,作为官方正史,《明实录》中的记载与亲身经历地震者所撰写的笔记迥然不同。 那么历史上所谓的「 ”华州大地震导致八十三万人遇难”,究竟是否为真呢? 要分析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地震发生后的破坏程度 我们先来看《地震记》中的记载,即秦可大的亲身见闻: 是夜,予自梦中摇撼惊醒,身反复不能贴褥,闻近榻器具,若人推坠,屋瓦暴响,有万马奔腾之状,初疑妖祟,俄顷间头所触墙划然倒矣,始悟之,此地震也。 其实这一段描写,我个人认为十分生动,秦可大先是在睡梦中被摇撼惊醒,起初身体反复无法紧贴被褥,就好像乘车颠簸在起伏的山路上,而后又听见靠近床边的器具纷纷衰落,就好像有人在用力往下推,与此同时头顶的屋瓦不断发出暴响,继而砸落在地,下一句实属惊心动魄: 有万马奔腾之状。 然后秦可大下意识以为是「 ”妖祟”。 这两个字直接反应出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当第一时间发生地震时,秦可大这类受过教育的读书人,甚至是朝廷要员(山西行太仆寺卿,掌马政),都没能第一时间意识到发生地震,甚至以为是妖怪作祟,足以可见,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灾害的认知并不清晰,甚至还停留在神话传说的层面,即使不是完全的迷信,但也并非完全开化。 直到房屋的砖墙开始倒塌,秦可大这才恍然大悟: 此地震也! 通过这段看似简短的描述,我们已知数个关键点: 第一,人体有明显震感。 根据「 ”里氏地震分级表”来判断,当人体有明显震感时,应为里氏4级地震,即里氏规模 4.0—4.9之间,人体能明显感知到地震释放的能量。 是夜,予自梦中摇撼惊醒,身反复不能贴褥 第二,物体摇晃出声,衰落。 很明显,秦可大在被震感惊醒后,听到靠近窗边的器物摔落,就好像有人推动。 这也直接说明了地震的级数,用现代标准来评定,也应属于里氏4级及以上等级的地震。 第三,房屋倒塌。 最后迫使秦可大恍然大悟的要素,正是「 ”俄顷间头所触墙划然倒矣”,这证明地震的强度已经超出正常范围。 三点总结来看,我们就能得知华县大地震的地震评级,应是在里氏4级及以上等级的地震。 再结合《明实录》中的骇人描述: 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连震数次,河渭泛涨,华岳终南山鸣。 文中多次用到「 ”地裂泉涌”,「 ”房屋陷入地中”,「 ”连震数次”等惊人的词语,显然这场地震已经造成了十分剧烈的次生灾害,如大地开裂,余震不断,河水暴涨等,众所周知地震的发生不仅会导致房屋倒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其发生后导致的次生灾害,也同样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如因为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洪涝决堤等,都是足以造成重大伤亡的延伸灾害。 另外还有《华阴县志》中的描述作为补充: 声如雷,鸡犬鸣吠,河渭涨壅,数日华岳鸣。其初发也,自潼关蒲坂奋暴,突撞如波涛沸腾,四面溃散,随各以方向慢缓,而受祸亦差异焉。 那么再结合「 ”里氏地震分级表”来看,能够对方圆数百公里范围内多个城市造成严重损害,以及改变地貌特征等特点,这场华县地震已经相当于里氏8级及以上等级大地震。 其破坏程度,综上所述,可见一斑。 但即使如此,与有史以来发生的8级及以上特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相对比,明嘉靖年间发生的这次华县大地震,在《明实录》中记载的伤亡人数,即83万人,仍然存在巨大疑点,甚至可以说是匪夷所思。 不过正因《明实录》中的这一句「 ”压死官吏军民奏报有名者八十三万有奇”,也令「 ”华县大地震”冠绝世界震灾之首,自古到今始终争议不休。 既然我们能大概判定当时的地震等级,那么接下来就要提出另一个关键的论据: 第二,受灾地区的人口增长对比 众所周知历朝历代都会统计人口,这是属于民生经济的基本操作,也是一国之本。 所以我们如果能够找到当年陕西地区的总人口记载,也就能从侧面分析出实际的受灾人数,还原历史以真相。 按照《中国人口史》的统计,明朝年间的陕西地区总人口,自洪武二十六年(1393)到万历六年(1578),这一跨度将近200年的时间内,人口增长的比率存在明显差异。 洪武二十六年,即公元1393年,陕西共有1805661人。 1393年,1805661人。 到了弘治四年,即公元1491年,过了这100年,人口从180余万增长到了3048057人,共增长120余万人,涨幅达70%左右,也就是说弘治四年的陕西地区,比洪武二十六年增加了120万人口。 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1805661人。 1491年(弘治四年),3048057人。 我们通过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1393年——1491年的这100年内,陕西地区共增长了大概120万人左右。 3048057-1805661=1242496 然而自从1491年开始,再到地震发生(1555)二十年后的万历六年,即公元1575年,这一时期内,人口仅增长了50万人,总人口为3505291人。 1491年(弘治四年),3048057人。 1575年(万历六年),3505291人。 3505291-3048057=457234 所以大家看出问题了吗? 按照洪武二十六年(1393)到弘治四年(1491)之间的增长比率,100年内增长120万人,平均下来每年增长1.2万人。 可是从1491年到1575年,也同样是将近100年的时间里,却只增长了50万人口,平均每年仅增长5000人左右。 从原先的每年增长1.2万人,再到后来的每年只增长5000人,中间存在7000人的巨大差距。 这表明人口增长在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遭受到了巨大阻碍,从而出现了增长放缓,乃至停滞不涨的现象。 若按照原本的正常增长速度来算,100年的时间应增长120万人左右,那么就应该是: 304万人+120万人=424万人(左右)。 (1491——1575) 这是人口增长未收到阻碍的正常数值范围。 然而或许是由于大地震的发生,导致从1491年往后100年,即1575年,并未增长到424万人,反而只有350万人,距离1491年时的304万人,只增长了50余万人。 比之洪武二十六年到弘治四年间增长的120万人来看,往后的这100年,少增长了60余万人。 那么即使将整个陕西省内少增的这60余万人,都算作地震中的伤亡人数,距离《明实录》中的83万人,依然存在20多万人的巨大悬殊。 更何况100年内的人口增长速度放缓,还包含其他各种因素,如洪涝,干旱,粮食减产,疾病,瘟疫等其他天灾,都会导致人口增长的速度放缓,肯定不会完全是因为一场地震,所以这少增的60余万人中,保守估计,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口,并未单纯因地震而停止增长。 假设不发生地震,正常情况下的人口增长速度,就还是每100年增长120万人,到了1575年,人口应比100年前多了120万人,可是现在只多了50余万,对比之前的比率,显然少了60余万人。 即,人口少增60万。 这也就意味着,《明实录》中所说的伤亡83万人,与实际的人口少增不符,即使将全省少增人数,即60余万人全部算做在地震中的伤亡人员,那也不足83万人。 另外再根据明朝官修地理百科《大明一统志》中的统计,天顺,嘉靖,隆庆(1457——1567)三个时期内,陕西省内各县人口平均维持在6——9万人,即陕西省内每个县的人口最多不会超过10万。 《陕西省志·地震志》 通过将以上数据进行汇总,再结合《地震记》和各县县志的记载,与《明实录》中的83万伤亡人数来对比,我们不难发现,陕西省在华县大地震中的死亡人数并未超过39万,即使加上周边地区以及次生灾害造成的二次伤亡,也不会超过45万人。 所以据此我们又能进一步推测,华县大地震合理的伤亡人数区间,应在39万人——45万人之间,而非《明实录》中所说的「 ”83万人”,如果真是将近100万人遇难,那么这种层次的灾害,已经远超里氏10级,甚至能够评定为里氏11级特大地震,不说人类历史,我想即使放眼恐龙时代以后的地球历史,也实属罕见。 而且还有一则奇闻,上个世纪末,即1988年,于苏联亚美尼亚境内的斯皮塔克地区,也曾发生一次特大地震,然而有关的伤亡人数却一变再变,从最初的新闻报导遇难人数达10万人,再到第二天改为7万,最终通过多方核实,确定只有2万人丧生。 1988年苏联亚美尼亚大地震 这还是在通讯技术与交通条件相对发达的20世纪末,尚且出现如此之大的误差,那么在通行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古代,不会出现丝毫误差吗? 至于我国上世纪所发生的一次特大地震,也可作为参考依据,大家通过对比明朝时与上世纪的两次地震中的人口密度,便可明白哪一方的数据更为真实,但因涉及话题敏感,便不再展开讨论。 总而言之,震铄古今的华县大地震伤亡巨大,这是不可争辩的史实。 但在此史实之中,却存在大量疑点,且人为统计的误差较大,然而即使如此,如我们上文所分析出的伤亡人数范围,达39万至50万人之间,也实属举世罕见的地震灾害,为古今中外所不能及也,由此也可想见特大地震所带给人们的伤痛与残酷。 —————— 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与文化趣闻,带您发现更大的世界~! 参考文献: 《明实录》嘉靖卷:十二月壬寅,是日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鸡犬鸣吠。……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连震数次,河渭泛涨……压死官吏军民奏报有名者八十三万有奇。 《地震记》:受祸之大,潼蒲之死者记七,同华之死者记六,渭南之死者计五,临潼之死者计四,省城之死者计三,而其他州县,则以地之所剥削近远分浅深矣。 《地震记》:是夜,予自梦中摇撼惊醒,身反复不能贴褥,闻近榻器具,若人推坠,屋瓦暴响,有万马奔腾之状,初疑妖祟,俄顷间头所触墙划然倒矣,始悟之,此地震也。 《明实录》: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连震数次,河渭泛涨,华岳终南山鸣。 《华阴县志》:声如雷,鸡犬鸣吠,河渭涨壅,数日华岳鸣。其初发也,自潼关蒲坂奋暴,突撞如波涛沸腾,四面溃散,随各以方向慢缓,而受祸亦差异焉。 《大明一统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12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