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古人夏天用的冰块是从哪里来的

众妙之门 2023-06-19 17:27:20

揭秘,古人夏天用的冰块是从哪里来的

古人夏天用的冰块是哪里来的?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古人夏天“吃冰”这事儿,在“古典名著”《笑林广记》里就有生动描述:一傻女婿大夏天去岳父家吃饭,吃到了岳父特意准备的冰块。深感凉爽的傻女婿,偷偷摸了两块冰带家去。谁知到家后冰已化成了水。满脸懵懂的傻女婿惊得连连嗟叹:“奇!如何撒出了一脬尿,竟自逃走了。”

可以说,发展到明清年间,“吃冰”已经进入了中国古人的夏季日常生活。不懂“冰”的,基本就是《笑林广记》里的“傻女婿”。

而在中国古代,每逢炎炎夏日,古人对“冰”的消耗量,也是无比惊人。中国历代王朝都有“颁冰”的隆重典礼,即在夏日到来时,将上好的冰块赐给朝中大臣们。在明清年间以前,往往只有柱国大臣和王公贵族才可享此荣耀。比如盛唐年间只是小官的杜甫,就以“敢忘宫恩玉井冰”的名句,表达了对“赐冰”的渴望。发展到明清年间,“赐冰”的福利更扩大,京城各级衙门大小官员,都可以从立夏日起,凭“冰票”领冰。

当时这些“官老爷”们,消耗冰块的数量有多少?唐代时,王公大臣夏季时要饮“冰酒”,杨国忠等权臣在夏季办宴会时,还要立起“冰山”。那年头“家里有冰”,可比“家里有矿”撑场面。而以清代《帝京岁时记》的记载,仅国子监一家,每年夏天就要“领冰七方”。而乾隆八年这一年,京城大小衙门领冰更在“土窖十万额冰内取用”。除了“赐冰”外,当时还要“赐冰汤”,紫禁城内设有冰桶,专供办事官员饮用,每天的消耗量也是惊人。

而除了官员外,民间“吃冰”更是习俗。特别是唐宋年间起,原先只是权贵“专享”的冰块,越发流传民间。唐代时就有商人“卖冰于市”。宋代时“卖冰”更成了大城市的时尚,还出现了果汁与冰混搭的“冰酪”,公认冰淇淋的前身。宋代大诗人杨万里的诗篇里,常见“卖冰”“吃冰”的经典名句。其“冰雪一窑活一家”的咏叹,更缩影了“冷饮业”在当时的角色——对于老百姓家来说,这就是“商机十足”的朝阳产业。

发展到“明清年间”,“冷饮业”这个朝阳产业,也在全国红红火火。贵族士大夫们夏日品尝的各类“冰酪”,早就花样翻新。城市里的普通老百姓家,夏季里饮用“冰水”“冰镇酸梅汤”也成时尚。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每年立夏之后,北京城里小贩,就开始走街串巷“卖冰”。江南的许多城市,每年都要从北方大量“买冰”储藏。

而且,古代老百姓夏季“买冰”“用冰”,也不仅仅为了食用。更重要的用途,就是蔬果保鲜。比如明代时浙江特产的大黄鱼,明初时还主要做成鱼干贩运到北方,后来由于“冷冻”技术发展,捕捞上来的大黄鱼,都用冰块冻住,然后经大运河运来,出现在北京市场上时,竟然还都是新鲜的。另外明清年间的水果商人,也常用冰块储藏水果。发展到万历年间时,还因此出现奇景象:北京集市上的新鲜海产品,因为数量太多,竟比猪肉还便宜。

想要造就这“价格奇迹”,那真是得用不少冰。

而除了这些用途外,冰块还是古代重要的“药材”。比如南方的冰块,由于南方气温高冰块薄,所以当地往往冬季时在冰块上撒盐,夏季时就可以食用。常用来“解暑愈病”。《本草纲目》也记载,夏季时将冰块敷在膻中穴,可以治疗“热盛昏迷”。在“医疗工作”里,冰块的消耗量也不少。

甚至,古代中国人“夏季冰块消耗量”,还惊到了当时来访的外国人。明末传教士的笔记里,就有对中国“冷饮”的记载。1721年,出使大清的俄国使者BELL,吃惊的在北京看到了“黑龙江大鲟鱼”。这些大鲟鱼从千里之外的黑龙江畔运到北京,一路全靠冰块冷冻,到达北京时竟依然新鲜无比。通过他的记载,后来欧洲的渔民们也有样学样。18世纪末时,这种“冷藏保存”技术才风靡了英国捕鱼业。

那么问题来了,在中国古代夏天里,应用于各行各业,消耗量惊人的冰,究竟是怎么来的?比较“小众”的办法,就是“人造冰”。在《淮南万毕术》等典籍里,就记载了各种新奇的“夏造冰”方法。但在古代科技条件下,这种方法获得的冰还是有限,“主流”的办法,一直是“采冰”与“藏冰”。

早在商周年间起,中国历代王朝就高度重视“采冰”,周朝负责采冰的官员叫“凌官”,储藏冰块的冰窖叫“凌阴”。1976年考古队在雍城发现的春秋时代“凌阴”遗址,深达1点8米,可藏冰190立方米。采冰也有“绩效考核”。《唐六典》规定“每岁藏冰一千段,方三尺,厚一尺五寸”。这个苦活以韦应物的形容说,真是“腊月深井汗如雨”。直到唐代时,中国冰块的产量依然有限,多是供权贵享用。

但宋代以后就不同了,随着开凿技术和藏冰技术的进步,冰块产量大增。明代《帝京景物略》里就记录了当时采冰的劳作场景:每次都是凿出一尺见方的冰块,然后将大冰块运进两丈深的地窖储藏。当时的采冰运冰技术已经十分先进,采冰时先放水“涮河”,然后用六尺长的冰镩来采冰。冰窖里还有百年老榆木做成的“冰板”,放冰时冰块沿着冰板滑下,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所以,明清年间,单是北京城的“藏冰”数量,就是大大的飞跃。单是紫禁城里的“内窖”,就藏冰两万五千块,西门外窖藏冰五万六千块,德胜门外地窖藏冰三万六千块,景山外藏冰五万七千块。官府的冰窖都要用琉璃瓦建造,且采用石灰灌浆,隔热能力十分强大。别管外面何等酷暑,里面拿出来的,必然是凉爽的冰。

这些还都只是“官窖”的藏冰,另外老北京还有大量的民间“冰窖”。北京许多“冰窖胡同”名字,就印证了当年火热的“藏冰业”。而除了北京之外,明清年间全国各地民间,“藏冰”也都不是新鲜事。比如在炎热的江浙地区,都有大量的“冰窖”“雪窖”,用于藏冰消暑和生鲜冷藏。特别是苏州一地,明末时的“冰厂”就有十五六处,后来清军南下时听岔了,还以为是“兵厂”,差点全给毁干净……

但不管怎样,这越发发达的“藏冰”业,不但造福了古代的夏日生活,更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科技文明对于生活的意义,简单“一块冰”,就是多少回味在其中。

古人夏天用的冰是怎么来的?

古人夏天用的冰是怎么来的?
他们不是夏天做的。

古代夏天用的冰,都是冬天的时候在河里把整块的冰,开采出来,运到特殊的储存室里,也就是冰窖中储存,等到夏天的时候再用来保鲜、降温、做吃的。在古代这是一项很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事情,只有有钱的富豪之家或是达官显贵,皇室才会有资本这么做的,寻常百姓都只是把东西,悬到井中降温
古人夏天用的冰块是从哪儿搞的?又没有冰箱
冬天的时候采集冰块,然后放在冰窖里储存。

古时候冰窖在夏天是买卖最兴隆的时候,不过也只有上流社会的人才吃得起,如一般的老百姓是很难在炎热的夏季接触到冰块的!

到冬天,内陆的河流会结成冰,这时王公贵族会派人到有河流结冰的地方挖冰块并运回自己府中,储存到地窖里,到夏天时用来纳凉或制作食物 。

这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所以夏天有冰这种享受一般只有王公贵族,富人才能享有。

现在,黄河边上的农民就有冬季存冰块的。冰块很好储存,成吨成吨的坚冰采集后贮藏在自家的地窖里,地窑口上面只需苫上一层草席,再加盖一层1米多厚的土,这些冰块就能储存到夏季的7、8月份。

清代皇宫用的冰都是冬天从玉泉山上凿下的冰,放在冰窖里储存,到了夏天,阿哥格格还有娘娘们的冰,都是有定量分配的
古人夏天用的冰从哪儿来
一般来说,头年冬天大量贮藏天然冰雪于冰窖中,第二年夏天到来时,便从冰窖中取出冰块或者白雪,摆放在居室当中就成了“冰盘”,冰雪在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其制冷效果丝毫不逊色于今天的空调。
从诗词看古人夏天晚上都干啥
等人下棋

赵师秀同学说了「俺们是大雅之人,不做那俗人之事,所以,我们就约棋,约棋,再约棋……可有一天,那人不来了,我就只能等人下棋了……」

于是他写了首诗,还出了名「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古代人夏天是怎么生活的?
过去人啊,根本就不像现在的人,享受惯了。

他们有钱的人都有丫鬟之类的为他们扇风,还可以语音调风力,多好啊。

然后就是经常去水塘里玩水,这样比较凉快。
古代夏天用的冰怎么来的
最早冰制冷饮起源于中国,那时帝王们为了消暑,让奴隶们在冬天把冰取来,贮存在地窖里,到了夏天再拿出来享用。大约到了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降温到结冰,从此人们可以在夏天制冰了。以后逐渐出现了做买卖的人,他们把糖加到冰里吸引顾客。到了宋代,市场上冷食的花样就多起来了,商人们还在里面加上水果或果汁。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这和现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
古代人夏天怎么过
封建时代的皇家宫廷,其避暑方式十分奢侈。唐代时,皇帝在宫廷中建有专供避暑的凉殿,殿中安装了机械传动的制冷装置。这种装置,采用冷水回圈的方法,用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除了机械制冷装置以外,宫廷中还备有大量的藏冰。每当寒冬季节,都有专职官吏负责采集天然冰块,贮存于冰室之中,炎夏期间取出,以供皇家之用。

唐代的高官显贵们,有的也建立起私家避暑设施,虽然比不上宫廷的规模,但也极尽巧妙之思。其中专供纳凉用的水亭,就是唐代宫吏设定的一种避暑建筑。地球因为温室效应逐渐变暧,古代还要凉快点;

另外古代人一般穿丝和麻葛制品,比现在的棉和化纤制品凉爽。

当然电视剧不可信,观察一下古人描绘夏天的画可以知道大概款式还是长袖长袍,农夫平民是长袖长裤,有的将袖管裤管卷起。

古代的夏天的温度大约在18到30度,温度比现在低,那个时候到处是石板,人们就睡在石板上解凉
古人夏天怎么降温啊??有什么好办法吗??
---------------------- 夏季来临,热的人浑身 不自在,很多人一不小心就中了暑,我们在此 向你推出夏季消暑方法全攻略,一定能保证你 就能平安愉快地度过夏天。 最佳消暑对策:心静 俗语说,“心静自然凉”。天气炎热,人就显 得烦躁,所以,消暑首先就是让自己的思想平 静下来,神清气和,乐观愉快,不要焦虑、紧 张、急躁、激动,让神经系统处于宁静的状态 最佳消暑食品:绿豆 绿豆甘寒,有清心利尿、 消暑止渴、清热解毒之效。绿豆汤是民间最常 用的消暑与解毒良药,夏季常吃绿豆粥消暑养 胃最佳。绿豆常用于治疗暑热烦渴,心、胃热 盛及痈肿、丹毒等证,对砒石、巴豆、附子等 一切草木金石及酒食中毒,大量饮服绿豆,均 有解救作用。最佳消暑药物:荷叶荷叶味苦性 平,其气清香,新鲜者善清夏日暑邪以化秽浊 ,清热解暑方中最多配用。夏日如以鲜荷叶包 《六一散》煎服,鲜荷叶包粳米蒸饭,或以鲜-p$荷叶泡茶,均有清暑利溼之良效。 最佳消暑水果:西瓜西瓜味甘性寒,有消暑除烦、止渴利尿 之效,是夏令解暑佳品,有“天然白虎汤”之 称。凡暑热烦渴、口渴心烦、小便不利、暑热! 伤津及伤酒等证,均适合食用。但暑证内有寒 溼者不宜进食。 最佳消 暑蔬菜:苦瓜苦瓜性寒味H苦,有清热解毒、清心消暑、明目降压之功, 对中暑、痢疾、恶疮等有防治作用。苦瓜含有 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苦瓜还含有一 种叫 “多肽-P”类似胰岛素的物质,有降 糖功效,是防治糖尿病的佳品。苦瓜如烹调得 法,淡淡苦味中带有清香,别有一番风味,是 夏季大众喜欢的蔬菜。 最佳营养肉食:鸭肉鸭为 水禽,其性寒凉。根据中医“热者寒之”的治1疗原则,炎热的夏季,若体内有热,容易上火 表现为低热、虚弱、食少或水肿者,吃鸭肉 不但能补充优质蛋白质,还有“清”与“补” 功效。 最佳调味用品 姜、醋俗话说,“夏天 一日三片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姜、醋不但 能够调味,还有杀菌功效。此外,姜还有温胃 散寒、降逆止呕等作用。醋能帮助消化吸收, 提高食欲。夏季吃冷盘时,适当加姜、醋、蒜 不但清淡可口,还能预防痢疾、肠炎等疾病 的发生。最佳 消暑饮料:热茶茶(绿茶 或花茶最适合夏季饮用)能清心利尿、解热除 烦、止渴消暑。实践证明,热茶的消暑降温功 效明显超过各种冷饮。 4 最佳降温方法:摇扇扇 子获得的风柔和宜人,不会伤身。摇扇还是一 种运动,可锻炼肢体,对防治上肢麻木疼痛、 肩周炎、高血压等有一定功效。特别是有意识U地多用左手摇扇,还可收到活化右脑、开发右 脑潜能、预防中风之功效。 b 最佳保健措施:午睡 能补充夜间因炎热而睡眠不足,保证下午精力 充沛。 -------------------夏季防暑9个小窍门 夏季少食多餐 1、少吃多餐:一顿饭吃的东西越多,为了消化这些食物,身体产生代谢热量也就越多,特别注意少吃高蛋白的食物,它们产生的代谢热量尤其多; 2、吃辛辣食物:医生认为,尽管大热天里吃这些东西难以想象,但辛辣食物可以 *** 口腔内的热量接收,提高血液回圈,导致大量出汗,这些有助于降低体温; 3、温水冲澡:最好是用稍低于体温的温水冲澡或沐浴,特别是在睡前进行; 4、多喝水:医生建议少饮酒多喝水,因为酒精可能导致身体缺水,矿泉水或低糖汽水是更好的选择; 5、避免剧烈运动:剧烈活动将启用身体能量,增加内部温度; 6、使用冰袋:可重复使用的冰袋是很好的降低面板温度的工具,里面预充......
古代人夏天没有空调怎么办?
空调其实是违反人类生理健康法则的,古人都讲究顺天应人,黄帝内经也讲;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现今之人,逆天之自然而行,四时不忒。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用古代人的语气如何说夏天热
古代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热,现在是因为工业化造成的全球变暖 古代很早就有纱,西汉马王堆就是例子,出土了薄如蝉翼的纱,而且古代的王宫建筑都很高大,通风很好,古代建房都要看风水的,所以,找的地方都是风水宝地

清朝时贵族夏天用于制冷的冰块是从哪儿来的?

皇室会建造冰窖存储冬天从护城河和周边湖泊封冻的冰面上切割的冰块。

采冰?给皇宫夏天供冰的工作从冬天就开始准备了,每年立冬后,清理过的护城河蓄入干净河水,待深冬结成厚冰,工部都水司的差役会选取冰面,切割成一尺五寸见方的冰块后运进宫中。

存冰?采冰只要人多即可,但要长期存冰并不容易,采来的冰要存放在哪呢?在隆宗门外西南处,有四座形制南北走向的半地下建筑,就是藏冰的地窖。冰窖地下部分深约1.5米,墙厚达2米,地面铺大块条石,四壁自上而下,先砌条石,再砌条砖,采得的冰块由里向外,由下到上,一直码放到窖顶,每座冰窖竟可藏冰五千多块。

用冰?清代出现了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而且这种木质冰箱兼具冰柜和空调两种功用哦。它长这个样子的

扩展资料:

据《大清会典》记载,当时北京城内共有十八座官窖,分列紫禁城内、德胜门外、景山西门、正阳门外四处。民办冰窖的出现则是在民国时期,它们几乎都是挖掘的土炕,置冰后以土掩埋。

如今,北京的冰窖只残存三处:故宫内冰窖数目不详,雪池胡同内两座,恭俭胡同内一座,皆为官窖,民办冰窖则早已无迹可寻。

资料来源:知乎



古人避暑用的冰块从哪来?

  李莹莹问所有人   宫廷剧里宫里人有用冰块避暑的,   牛范儿(绿色建筑工程师)答李莹莹  采集冰块的时间 :《诗·幽风·七月》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说明远在3D00年前的商代,人们就在隆冬季节把冰块储藏起来供夏日用。   采集冰块的人员:周代设有专管取冰用冰的官员,称为“凌人”。《周礼·天官·凌人》记有:“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此后的历朝历代都会设立专门的官吏来管理藏冰的事务。  利用冰块:古人藏冰主要目的是在夏天制作冷饮冷食。古代的酒都是酒精度很低的原浆酒,夏天温度较高时,会继续发酵进而变酸,所以王公大臣在夏天设宴都要饮冰酒。唐代,长安已有专门从事冰买卖的商人。杨国忠得势时,夏天家宴上曾用大块的冰雕成山,围于宴席四周,效果丝毫不逊色于今天的空调。除了降温、冷冻食物外,古人还把“冰箱”技术运用到生产运输中。明代《鱼经》里写道,当时渔民常将鱼“以冰养之”,运到远处,谓之“冰鲜”。  藏冰条件和方法 :每年大寒季节,古人就开始凿冰储藏,因为这时的冰块最坚硬,不易融化。管理藏冰事务的官吏监督工人到水质好的地方凿采,藏到预先准备好的冰窖里。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上覆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由于每年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用冰量的三倍。  最后 ,清官剧的冰块来源:《大清会典》说当时紫禁城内有5口窖,藏冰25000块;景山西门有6口窖,藏冰54000块;德胜门外3口窖,藏冰26700块。根据这些记载推算,5000块藏冰窖的容积,相当于现在一幢五层住宅楼的体积。

古代人是怎么在夏天弄到冰的呢?

制造冷饮,必须先有制冰设备,在古代当然无法做到。但是,他们却很早就懂得了

冬季采冰以供夏用的方法,也就可以用冰来制造冷饮了。《周礼》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是说凌人掌管冰政,在冬季十二月大寒之时,主持斩冰之事。而要窖藏夏天冰块,需要量的三倍才够用,因为其中的三分之二会在凌阴中融化。《诗经·七月》中说:“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二之日”、“三之日”即周历的二月和三月,“凌阴”是指山阴处的藏冰地窖。此诗说的是古代陕西这个苦寒之地的凿冰藏冰的时间。

自周代起,后来的各个王朝,都设专门的官吏管理冰政。明人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提到北京皇家冬日采冰的事,由皇帝亲近的侍臣“中涓”负责,当时采冰的时间从农历十二月初八开始。

窖藏的冰,到三伏炎暑再取出来使用。皇帝以赐冰给大臣表示一种特别的宠信:“六月夏季,正当伏日炎暑之时,内殿朝参之际,命翰林司供给冰雪”(宋·吴自牧《梦梁录》);“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帝京景物略》)。

无论宫廷还是民间,这种窖冰一般都不直接食用,一是用于室内降温;二是用来冰凉食品,因此就有了冷饮。

在宋人所写的《东京梦华录》、《西湖老人繁胜录》、《梦梁录》、《武林旧事》等书中,都提到当时汴京或杭州的冷饮品类,有:沙糖绿豆、漉梨汁、木瓜汁、卤梅汁、红茶水、椰子酒、姜蜜汁、苦水、紫苏饮、荔枝露水、白醪凉水、梅花酒、金桔团雪泡、沉香水等等。从中可看出,冰果汁和冰凉茶是宋人冷饮两大类别。

清人顾铁卿的《清嘉录》中,说到苏州夏日街头叫卖“凉水”的情景:“土人置窖冰,街坊担卖,谓之凉水。或杂以杨梅、桃子、红花之属,俗称‘冰杨梅’、‘冰桃子’。”其方法是把窖冰放在茶水或果汁的周围,使其降温。清人让廉《春明岁时琐记》载:“伏日……有舍冰水者,或有煎苏叶、藿叶、甘草等汤于市中舍之,谓之‘暑汤’。”此书中还提到“(北京)市中敲铜盏卖梅汤(杨梅汤)者,与卖西瓜铿聒远近。”

此外还有一种“凉粉”可供谈资。这种“凉粉”颜色淡黄,呈半固体、半透明状,加入糖水和果汁,清凉可口。它是用薜荔的果实制成的,方法是将硬壳中带粘性的种子取出,放入布袋里,浸入冷水中,不断用手揉搓,使所含之胶质物渗出布袋,经半个小时的样子,就凝成半透明的“凉粉”了。“木莲即薜荔,自江而南皆曰‘木馒头’,俗以其种子浸汁为凉粉以解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11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