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接下来听听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在历代咏史怀古诗歌中, 秦始皇经常以暴君形象出现, 他实施苛政、善用酷刑, 晚年还是个不务政事、寻仙求道的昏君, 很少有人能提到他一统六国的壮举伟绩。现代把秦始皇称作“千古一帝”, 而古代文人为何对他竟如此的“恶言相向”呢?
司马迁《史记》的最早导向
后代人们对秦始皇的感知首先来源于伟大的史学著作《史记》。司马迁在《史记》认为:“秦王怀贪鄙之心, 行自奋之智, 不信功臣, 不亲士民, 废王道, 立私权, 禁文书而酷刑法, 先诈力而后仁义, 以暴虐为天下始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史学成就极高的巨著, 同时也是一部富有文学情调的的佳作, 因此也饱沾上了不少个人情感。司马迁借尉缭、侯生、卢生之口指责始皇, 实际是在表示自己乃至当时整个社会的看法。很明显, 司马迁的这一段评价, 对后人了解秦始皇, 甚至给整个咏史诗坛的吟咏定下了一个基调。
后人读史了解秦汉, 无论是史官还是普通文人, 一般都会先去拜读司马迁《史记》, 司马迁的叙述和评价成为了古人了解秦始皇行为品德的主要来源, 从而使得后世之人形成了秦始皇暴虐的最初形象。再加上后人编史, 也多多少少参照了《史记》中的记载, 使这一形象更加坐实。梁启超先生在《战国载记》中认为:“秦始皇宁为中国之雄, 求诸世界, 见亦罕矣。其武功焜耀众所共知不必论, 其政治所设施, 多有皋牢百代之概。”并认为秦始皇在武功上和创建制度的规模上都不失为盖世之雄主, 而其失败在于奢侈、专制、忌刻。这是现代的眼光和观点, 而汉代所撰成的史籍多叙述秦始皇的淫侈和暴虐。很多诗人因为种种原因, 为《史记》开始的倾向所诱导, 从而形成了秦始皇基本负面的这种现象。这是我们阅读古代咏史怀古诗所需留意的。
文人写诗的政治需求
诗人之所以吟咏秦始皇, 很多都不是因为精研历史有所发现或新见, 而是当时的政治需要。诗人为了借古讽今, 通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寻仙求道、劳民伤财、苛政酷刑等方面的暴行, 来警示当政者要重用人才、勤政勤俭、宽容仁德。虽然秦始皇的作为有好有坏, 但为了达到更好的警示效果, 对负面行为的批判就更具影响力了。特别是秦始皇的人生经历和最后结局, 很能引起统治者的警惕。
这些诗尤以一些朝代的后期为多, 文人欲以秦始皇的暴政、求仙、劳民等教训警醒当朝统治者。这也是为什么古人在读史后对秦始皇的评价褒贬不一, 但到了诗歌中, 却多是贬责了。如胡曾《咏史诗·阿房宫》:“新建阿房壁未干, 沛公兵已入长安。帝王苦竭生灵力, 大业沙崩固不难。” 许浑的 《途经秦始皇墓》:“龙盘虎踞树层层, 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 路人唯拜汉文陵。”这些指责都有反思历史, 警示当今的意味。
古代主流文化的强大影响
秦朝重用法治, 儒家却重仁政。在秦灭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 中原大陆一直处在儒家思想的浸润之下, 并随着皇权的加强, 思想越发体现出儒学腐败的一面来。自从汉朝以来, 儒学独大, 虽说统治者实施外儒内法的政策来安定社会, 但宣传的一直都是仁德教化。文人一般都以儒学为根本, 法治的严法酷刑不为他们所接受, 从而不会对秦这个以严刑立法著称的朝代有所好感。更有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触动儒士自身的情感, 对秦始皇本人更是不会有什么称赞之语。
这种少有称赞的形势随着时代愈见加深, 不过也不是每个人都受到了深刻影响。汉代刚开始推行“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 各家思想依然活跃, 比起往后的发展, 还是有些“百家争鸣”的社会风潮的。西汉前期的主父偃认为:“秦皇帝任战胜之威, 蚕食天下, 并吞战国, 海内为一, 功齐三代。”但东汉班固就批驳秦始皇残忍。唐代虽社会风气开放, 但李世民带头讽刺始皇, 以后肯定秦始皇的日见其少, 而更多的是作为亡国之君的典型例子, 肯定儒家思想而否定法家思想。王安石的《秦始皇》:“举世不读易, 但以刑名称。”清朝诗人周映清的《始皇冢》:“秦政昔乱纪, 刑杀如霆雷。”这些诗篇明显以儒家的治国之道来看秦始皇的政治统治, 意识形态意味非常清楚。
显然, 秦始皇作为古代的君王, 其是非本身是一回事, 而文人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歌咏评骘的形象又是另一回事。这是我们在阅读分析古代文学作品时应该注意的。
这是因为我国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治国治民的理念的,虽然号称是以法立国,但是并没有严格按照法家理论制定各方面的政策,实际上还是以儒家思想为根基。因为很多时候还是以道德思想为标准约束人的行为,这是人治,不是法治。
所以,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依然采用秦国立身之本的法家思想治理国家,遭到了当时儒生的强烈反对。经常出现以古非今,引经据典,针砭时弊的情况,让秦始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都难以实现。所以,对于这些儒生采用了一些非常手段,导致秦始皇留下了一个暴君的名号。实际上是那些儒家士人的污蔑。
现在主要诟病秦始皇的就是他的残忍好杀,秦法残酷,以及焚书坑儒的行为。但是在刚刚统一全国,各地依然还有零星动荡的时候,必然需要采用一些严酷的法令惩治非法之徒。尤其是为了震慑六国余孽,自然手段就要狠一些。秦法残酷也是因为这样的理由。重点要说的是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在现代的课本中,被描绘成是秦始皇毁灭了文明典籍,并残杀了儒家士子,属于让历史倒退的昏君。但是实际上焚书坑儒,焚的是诗经和尚书,医药等实用性很强的书籍并没有被焚烧。而且焚烧的也都是民间私藏的书籍,从国家层面来讲,依然很好的保证了这些书籍的留存。所以并没有像那些儒家史学家口中说的,是历史文明的倒退。
坑儒,坑的也不是儒生,而是术士。晚年的秦始皇追求长生,请了很多的方术士为他炼制丹药,但这根本是不可能。所以这些术士就携巨资逃逸了。这让秦始皇非常愤怒,所以就天下范围内搜捕这些方术士,最终捕获四百七十余人,全部坑杀。因此才会留下骂名。但是这些都是对秦始皇的污蔑。
尤其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采纳了丞相晁错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儒家愚民思想成为时代的主流,这一思想也一直贯彻整个封建社会。到宋明时期达到高峰。近两千年的时间沉淀,让儒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中华民族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血性勇性也一去不返,让中华民族成为一个被阉割的民族。所以,作为坚决不遵循儒家所向往的上古先王分封四海的帝王,秦始皇成为了儒家思想利爪下的牺牲品,含冤千年。
要看从哪方面评论,从政治角度看秦始皇是伟人,千古一帝,统一六国功不可没,也是历史上第一暴君,杀伤力可以震惊世界,政治上只有胜者为王 败者为寇。从文学界来说,秦始皇就是毋庸置疑的千古罪人。作为导致春秋战国以及再早的一些历史形成断代的现状。给后代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包括夏朝,商朝,周朝的一些考证带来很大的难度。现在很多都是根据出土文物在考证。所以秦始皇在文学史上面是贻害万年。
那么秦始皇显然就是文学上的千古罪人。因为他搞垄断,焚烧了好多历史典籍,让中华文明损失了好多传世作品。同样现在外国好多学者不承认中国的夏朝。也有可能是因为当时许多史书给焚烧了,没有有力的证据。所以秦始皇单在文学史与古文明的沿承上面是千古的罪人。
如果现在同样在学术界争取来个一统天下的局面显然是贻害后人的举措。使一些古文明得不到很好的继承。应该鼓励百家争鸣这个才是上策,反对垄断,这个才是上策。不过现在社会毕竟不同以往,这种做法显然是要被唾弃的。
所以秦始皇的做法总结一点,从古到今会被唾弃,同样到了后世一样要给唾弃,可以说是遗臭万年。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10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