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蜀汉八年时间痛失五员大将,这就是灭亡的原因之一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9 16:59:26

蜀汉八年时间痛失五员大将,这就是灭亡的原因之一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三国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自古以来三国时代就是中华地区最为人所知的一段辉煌岁月,无论是前期的英雄斗智斗勇,到后期的三国鼎立,每一段都是扣人心弦的英雄史诗,其中最令人憧憬敬佩的莫过于罗贯中笔下的蜀汉,也是最为悲剧性的,而他败亡的原因,最能信服的就是人才的凋零。

西元214年庞统中伏

西元220年法正黄忠病卒,关羽败死

西元221年张飞遇刺

西元222年马超忧逝马良被杀

我想,在220~222年时,演义中的赵云活的应该是战战兢兢,一同被封为五虎将的四位大将竟然连死四名,且都不是正常死亡,而蜀汉名将仅存魏延赵云能独当一面,再加上精锐部队又再夷陵一次送光,诸葛亮的心应该是崩溃的。

一个无兵无将无人才的情况下,他还是几乎凭一己之力扭转情势,稳住了江山,那么,这让人不禁思考,若是关羽等人尚在,其情势,会是如何?

首先,庞统的中伏应该要是极力避免,蜀汉不乏武将,五虎上将与五子良将的差距显而易见。这样,关羽在襄樊之战的败仗,几乎是可以避免的,庞统之智不下孔明,就算真的荆州被袭,二爷应也不至于人头落地,张飞也不会因此遇刺身亡,夷陵之战亦不会发生。如果关羽顺利打下襄樊,那可联刘备从汉中夹击,就算不得,也可保住元气,励兵秣马,那么,三国结局尚未可知。

八年之间,蜀汉失去了5张S+的文臣武将,相反的曹魏虽然缺乏S+的名将,却有大量的A+武将,而孙吴也有一批耕耘以久的江东名士,剩下的蜀汉就像仅此一次的豪赌,成王败寇只在一瞬。历史无法重来,但却可以让后人去细细推敲,谈论著自己心中的英雄,设想着如果蜀汉定中原如果岳飞无金牌,这就是历史的可塑性,就是历史的精彩。

蜀汉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刘禅扶不起吗?

蜀汉集团国力弱小

蜀汉集团原本也是有一统天下的资本的,但是三国末期出现了两场战役的重大失败,关羽大意丢失荆州和刘备的夷陵之败,导致蜀汉集团失去了大量的精锐军队和国力,最终失去了一统天下的能力;而后来虽然在诸葛亮的尽心治理下,蜀汉集团国力有了一些提升;但是蜀汉集团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是三国之中最少的,在古代人口和领土就是生产力的情况下, 可见蜀汉集团依旧是十分弱小的,并不是诸葛亮一人就可以改变的,所以最终蜀汉集团还是灭亡了。

蜀汉集团人才损失严重

蜀汉集团在刘备创业的时期其实人才储备是十分充分的,当时武将上不仅仅有五虎上将,还有王平,魏延等等良将,可谓是将星璀璨;在谋士上也有庞统,法正以及诸葛亮的谋划,实力是十分强大的;但是在蜀汉集团遭受两次大败之后,蜀汉集团的人才迅速凋零,等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五虎大将只剩下年老的赵云,而谋士也只剩下诸葛亮一人;而在诸葛亮死后蜀汉集团更是无人可用,只剩下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算得上是名将,可见蜀汉集团最终一定会灭亡。

曹魏集团实力太过于强大

蜀汉集团最终会被灭亡其实和曹魏集团的实力太强也有关系。曹魏集团占据着三国最多的土地和人口,国力是远超蜀汉集团和东吴集团的,虽然后来遭受了司马家族的谋反,但是国力并没有损失;同时在司马昭做了皇帝之后魏国人才济济,不仅仅有着邓艾和钟会,还有很多的名将以及谋士,同时东吴集团当时内政混乱,已经没有办法牵制魏国兵力,所以最终司马昭派遣邓艾和钟会灭亡了蜀汉集团。

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

蜀汉灭亡的原因很多。首先,长期的战争消耗。在东吴夺取荆州之后,蜀汉几乎是用四川一省的力量抵御曹魏,诸葛亮六出祁山,八定中原,诸葛亮死后姜维又用兵无度,以一隅敌全国,可想而知消耗有多大。其次,蜀汉人民长期遭受战乱和剥削,产生了厌战情绪。荆州失去之后,蜀汉失去了鱼米之乡,也失去了出产货币的铜山,为了维持战争不得不加倍的剥削四川百姓。蜀汉的五铢钱比西汉时的五铢钱小了很多。蜀汉向曹魏投降时,国内基本属于物资匮乏,民不聊生的境地,可想而知蜀汉剥削百姓有多严苛。最后,蜀汉统治者为了维持稳定统治,政治上疏远四川本地人,重用外省势力平衡权利,长期造成蜀汉人才凋敝,无人可用的状况。

蜀汉灭亡的真正原因

历来对姜维的北伐贬多褒少,像《三国演义》篇末的长诗就有“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勋劳”之说。《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他的评价并不高,说他是“玩众黩施”,也就是浪费人力物力的意思,而《资治通鉴》的评注者胡三省更是斥责姜维“屡败而不止,为亡蜀张本”,而大多数人也认为姜维的北伐极大地消耗了蜀汉的财力物力,致使日后被魏军一攻即亡。历史上的姜维是象后人所评价的“粗有才略,穷兵黩武”的人吗?先让我们来仔细的看一看姜维的北伐。

  历史上姜维一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而不是演义所说的九次。其中胜利五次,相持四次,兵败两次。战线已从孔明时的五丈原、子午谷推进到金城、芒水及渭水南岸。以当时魏蜀的实力来看,能做到如此已经很不易了。以攻代守,积极北伐,以汉中为屏障,保卫成都的安全,这个战略是诸葛亮在世时就定下的,如果说这是错的话,那么姜维只是在延续诸葛亮的错误而已。(实际上这种战略也是完全正确的)况且在诸葛亮死后,姜维独力支撑,他身边可以称之为将的也只有夏侯霸一人而已。通过11次北伐,将曹魏遏止于秦岭一线,使其在30年里没有对蜀汉发动一次进攻,并且一直处于战略防守,实在难能可贵。

  有一种观点,西川地险民强,易守难攻。只需死守消耗魏军,不至于过早被灭亡。其实这种观点实在是大错特错。东晋桓温就凭七千士卒收服了西蜀,更不要说孟昶“十七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人是英雄”了。况且诸葛亮死后,朝中渐渐被奸臣把持,其中尤以受刘禅宠爱的宦官黄皓最为突出。董允在世时,每见黄皓必怒斥之,所以黄皓不敢太过张狂。董允过世,姜维曾想出去黄皓,但为刘禅所阻。而黄皓也因此忌恨姜维,屡屡想夺去姜维的兵权,而由黄皓的亲信阎宇来替代,然后加以谋害。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姜维仍然能在战斗中不断取得胜利,使司马昭叹日:“姜维屡犯中原……是吾心腹之患也!”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指责他呢?

  公元263年,钟会,邓艾领大军征蜀。由于后主听信师巫之言,不肯按姜维之言派廖化守阴平、张翼守阳安,只在宫中饮宴欢乐,而黄皓竟隐匿告急文表(此人后被凌迟真是死有余辜),致使汉中天险被钟会一攻及破。汉中已失,姜维采取廖化的建议合兵一处,死守剑阁天险。可惜他没有听从董厥之言派人回守成都。不过他也无人可派。自己这大将军都只能在沓中避祸,何人又能在朝中调动兵马?可惜呀可惜,夏侯霸死的早了一点,要不然……钟会十六万大军在姜维八万蜀军的坚守下,寸步难进。就在钟会几乎想要撤军的时候,素有胆略的邓艾偷渡阴平得手,在江油收降马貌之军,绵竹击败诸葛瞻的部队后,顺利进至成都城下,刘禅当即投降,使得姜维在剑阁死守的努力化为泡影。《晋阳秋》的作者孙盛指责姜维应该在邓艾奇袭江油、绵竹的时候迅速回兵成都,保卫成都,不该坐视蜀汉灭亡。

  我认为这个指责太过牵强。绵竹一破,天险已失,姜维此时撤保成都无异于自掘坟墓。况且成都投降之后,姜维才知道情况,如何能撤兵回救呢?应该受到指责的是那个江油守将马貌和死后赢得忠烈之名的诸葛瞻。邓艾出摩天岭时不过两千疲惫之师,江油守将马貌只需略有提防或束兵严整,邓艾必死无葬身之地。再说诸葛瞻,他不仅没有继承孔明的谨慎的优点,而且不识兵法。当江油城破后,他应该是据险死守,坚壁清野,根本不该迎战邓艾,也无须向东吴求救。只要姜维得知后,派廖化、张翼等帅各自本部之兵死守剑阁,自帅本部大军数万来救,棉竹之围自解。邓艾不过自帅本部3万人马孤军深入,且翻重山,越天线,在江油也没有休整,已是疲惫之师,只凭一口力气。邓艾只能依靠速战,疾入成都,从而占据主动。他害怕正是蜀人据前山之险以待姜维。他说:“……倘被蜀人据往前山,何能成功耶?如迁延日久,姜维兵到,我军危矣”。所以他写劝降书激怒诸葛瞻,诱其决战。两军对决,诸葛瞻那里是老谋深算、旧经沙场的邓艾的对手。邓艾一击而胜,然后轻取成都。唉!诸葛瞻呀诸葛瞻,你一死以留全名,只是辜负了你父亲一生的心血呀!

  后主既降,剑阁成了孤军。姜维不服输,他要兑现与诸葛亮的承诺。在国破主降的情况下,他唯有利用邓艾和钟会不合这个唯一的条件来博一下,作为一名智将,来施展他个人舞台上最后的一次奇谋!诈降!!!借钟会之手除去邓艾,然后策动钟会谋反,抵抗司马昭派出的增援部队,最后除去钟会,复兴蜀汉。由于钟会行事不密,军士哗变,姜维、钟会、张翼皆死于乱军之中。而姜维更是死后被剖尸。姜维那绚烂的一生也就此结束,时年五十有九。姜维其实可以有许多的选择,国君都降了,他本来就是魏将,他为什么不可以降!但姜维没有降。姜维也可以像北地王那样自杀来博个忠烈的名声。他没有。他已经五十九岁了,在当时已算垂垂老矣,投降可以换来平安的生活,自刎可以博得忠臣的赞誉。但是他没有!他还要奋起一博,虽事败身死,三族尽灭,姜维始终都没有放弃希望,他奋斗到了最后一刻,正确地说直到姜维倒下的那一刻,蜀汉才算是真正灭亡……

  历史是公平的,它让那些酸腐文人的笔墨无法阻挡我们看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忠信智勇皆备的,为蜀汉献出自己毕生才能的姜维——姜伯约。

  西蜀之亡,非亡于他人之手,正是亡在被鲁讯先生称为“智而近妖”的诸葛武侯手上。

  当年刘玄德在日,仁义之名满播天下,虽然他本身只不过是个虚伪的伪君子,但无可非议他在当时吸纳了一大批顶尖人才。徐州城破,关云长投降后被汉相曹操封以高官厚爵,日日宴赏,可是在听到刘备的消息之后依然抛下好友张辽、徐晃等人夺关斩将而去;张永年、法孝直等人都是西蜀重臣,但却主动向刘备抛出绣球,引他入蜀灭亡旧主刘璋,其号召力可见一斑。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刘备前半生虽然穷困潦倒,东投西靠,却始终未如二袁、吕布等无能之辈般被曹操逐一歼灭。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自称如鱼得水,在开始的时候,诸葛亮确实为他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当时武侯只能出谋划策,决定权依然掌握在刘先主手上,所以当时刘备阵营中的诸多名将得以人尽其用,如张翼德义释严颜、黄忠定军山大破夏侯渊、赵子龙威震汉水、关云长水淹七军等战役,张、黄、赵、关等人接到作战指令之后自行决策出战,灵活自如,所以当时西蜀建国后形势一片大好。

  好景不长,吕子明白衣渡江袭取荆州,魏吴联兵大破关羽。对荆州来说,防卫更加稳固,既可以为蜀中的诸葛亮争取准备时间,也逼迫魏国必须以更多的兵力、更大的关注来防守其都城许昌,从而削弱魏国在陇西的统治力量,战役的目的已经达到。此时若回军荆州,蜀国不但占尽天时,而且可以威慑吴国,荆州一旦重军把守,吕蒙岂敢“白衣渡江”?而关羽的自大使其认为“灭魏兴汉,非吾其谁?”不愿甘当配角,这就注定了麦城之败。

  刘备出兵伐吴却被陆伯言火烧连营全军覆灭,临死前托孤给诸葛亮。诸葛亮上台之后大包大揽,文治武事事事亲力亲为,严重影响了接班人的培养,他又痛感于汉之覆灭,提出了“亲贤臣,远小人”的主张,可是他矫枉过正,令蜀汉的人才政策出现了严重失误,不但没有纠正刘备时期重出身的毛病(典型就是赵子龙,终其一生,战功无数,出征时的职务却都不过是中护军之类,打仗有份,分功无份,而且不单刘备在日封官远比不上与刘备有兄弟之情的关张、出身名门的马超,就连刘禅在诸葛亮死后封谥旧日文臣武将也没有他的份,到最后还是姜维等人连名上书才为他争取到身后的荣誉),而且将人才品行放到了才干之上,重用的董允、蒋琬等文官虽然不是无能之辈,而且一个个清正廉明,但距离治国之才却相去甚远。马谡是当时蜀少有的智谋之士,可以成为一流的军师,可武侯却让他和自己一样当了大将,失了街亭明明是自己用人不当,却推罪马谡,上演了一出“挥泪斩马谡”。而他带兵出征时每每故弄玄虚,搞得手下众将只能听令行事,毫无自由发挥的余地,像魏延献计奇袭关中就被他断然否决,结果六出祁山而无功,最后自己也被司马仲达拖死在军中,临死还疑心魏延有谋反之心,遗计给杨仪杀了魏文长。李严本是蜀中大将,因为犯了过失被诸葛亮打入冷宫,诸葛亮死后李严自叹终身不能再得复用,可见诸葛亮的家长作风,他贬的人就算自己死了也没人再敢起用。

  诸葛亮死后,因为他的人才政策,蜀中除了姜伯约之外,已经再没有其他出类拔萃的人才。反观曹魏,当年曹操用人唯才是举,陈孔璋为袁本初作檄文大骂他一家三代,袁绍被没后,孟德却以“此可愈头风”为由将他收入帐下。当年为敌兵所败时他说:“唯魏种且不弃孤。”魏种却偏偏举全城向敌军投降,及至之后他生擒魏种,左右请杀之,他却说:“唯其才也。”又释而用之。虽然在对待张松的态度上出现失误,令自己一统天下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但他成功的人才政策却一直在魏和之后的晋得到了延续。邓士载出身贫寒,在魏却连受提拔,总督诸军抗蜀,令姜维不得越雷池一步。到晋伐蜀伐吴时,晋依然人才辈出,遥遥领先于蜀吴。

  在人才对比如此失调的情况下,姜维以一省之力以攻代守,力抗拥有全国领土三分之二的魏,而且胜多负少,足可称得上是一代将才,可惜武侯遗毒太深,西蜀终于灭亡。
雪ウ若

所以蜀汉灭亡的真正原因不能算到人家姜维身上

三国时期蜀汉会灭亡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将蜀汉灭掉的人是谁呢?

三国时期的蜀汉之所以会灭亡,我认为有以下两点,第一点是蜀汉的家底薄,和后期的宦官黄皓干政有关。而最终将蜀汉直接灭亡的是曹魏征西将军邓艾偷渡阴平,奇袭蜀汉。

国力衰弱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的时候,荆州已经被东吴袭取,这个时候的蜀汉,其实就只有益州一个州,益州又分为汉中、巴、蜀,这三个部分。

刘备建立蜀汉的时候,下面实际统治的只有1个州18个郡,在籍户口有20万户,人口90万,后来经过诸葛亮的治理,加上对南中的开发,蜀汉灭亡的时候,在籍人数也只有100万人多一点。

孙权在229年称帝的时候,东吴就已经拥有了荆州、扬州、交州三个州,下辖32个郡。

东吴灭亡的时候,人口达到了250多万人,比蜀汉的人口翻了一番。

在三国里面,曹魏是实力最强的,曹丕称帝的时候,曹魏已经拥有了12州(其中荆州与扬州和东吴有重合),87个郡。

曹魏在灭亡蜀汉前的在籍人口有443万人,这已经是蜀汉的4倍之多了。

综上所述,在三国里面,蜀汉的国力是最弱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只会越拉越大,一个弱国想去击败一个比他强大几倍的国家,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白起在世,没有强大国力的支撑,也是无法做到的,所以这是我认为蜀汉会灭亡的第一个原因。

宦官干政

第一点说完后,我们再来说说第二点宦官干政。在刘备去世后,蜀汉进入了诸葛亮时代,这个时期的后主刘禅基本上是被诸葛亮架空的,军政大权都在诸葛亮的手上。

诸葛亮去世后,又经历了蒋琬和费祎辅政时期,这一时期刘禅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费祎被刺杀后,蜀汉的内政开始荒废,再加上姜维在外连年用兵,蜀汉的国力开始下降。

姜维的北伐虽然损耗了蜀汉的国力,但是只要蜀汉不内乱,魏、吴两国想要攻入蜀地,也绝非易事,偏偏在这个时候,刘禅却宠信宦官黄皓,最后导致蜀汉灭亡。

黄皓的出生不详,他应该是常年陪伴在刘禅左右的宦官,因为黄皓是一个阿谀献媚的人,又经常为刘禅提供许多玩乐的事物,深得刘禅的信任,在镇军将军陈祗病死后,黄皓开始干涉朝政。

他一面忽悠刘禅,一面在朝中培植自己的势力,这一点与秦末赵高有点相似,在黄皓的离间之下,刘禅与自己的弟弟刘永,儿子等人的关系都开始变得疏远了。

朝廷中不愿意附和黄皓的官吏,都被他贬到了外地,例如被他贬到巴东做太守的罗宪,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等。

当时主军事的姜维看到黄皓在朝中的势力日渐庞大,背后又有刘禅的宠信,姜维害怕自己被加害,都吓得不敢呆在成都了。

在黄皓的操纵下,蜀汉政权的内部矛盾日益加深,当时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想要将黄皓除掉,可惜却无能为力。

景元四年(263年)八月,魏军兵分三路伐蜀,本来姜维事先得到消息,上表刘禅给出了御敌之策,但是刘禅竟然听信黄皓的建议,说敌人不会打来的,也就没有做出御敌的部署,在黄皓的干政下,蜀汉朝堂上的大臣们对即将到来的敌人,是一无所知。

直到邓艾带领魏军偷渡阴平,迫降江油守将马邈后,蜀汉朝廷上才感到事态的严重,如果刘禅没有被黄皓忽悠的话,早做了准备,邓艾的偷袭不一定能成功,如果没有黄皓在朝廷上排除异己的话,面对邓艾的偷袭,蜀汉朝廷也不至于无将可派。

当时驻守在南中的霍弋听闻魏军来伐,本来是打算率军前往成都协助防守的,刘禅却以战略已定,让霍弋不要率军前往成都。

诸葛亮的孙子诸葛尚在阵亡前曾说过::"我父子受到国家重恩,不能早日斩杀黄皓,让国家受辱人民遭殃,才导致今天的失败,还活着干什么!"

陈寿也曾说: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

可见黄皓的宦官干政,对蜀汉的灭亡影响有多大。

蜀汉的灭亡除了在国力上的差距,和宦官黄皓的干政外,邓艾的奇袭,算是给了蜀汉最后的致命一击,当时曹魏的主力大军被姜维牵制在了剑阁。

如果不是邓艾趁两军主力相持之际,率偏师出奇兵偷袭的话,曹魏军队就会因军粮不继,准备退兵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10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