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北宋第一任太后——杜太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三字经》里说:“夏传子,家天下。”从大禹把王位传给儿子开始,中国一直延续着父传子的王位世袭制度。宋太祖赵匡胤竟然把帝位传给了亲弟弟,这是什么原因呢?
就在北宋刚刚建立的第二年,王朝的第一任太后——杜太后重病不治,要立一份神秘的遗诏。正史的记载是这样的:当时,开国皇帝宋太祖在太后身边,日夜侍奉汤药,太后临终时,特意召来了功臣赵普。
太后问皇帝:“你知道天下是怎么打下来的吗?”孝顺的太祖非常担心母亲的病情,哭得很伤心,不能回答。太后继续问他,太祖才说:“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祖先和母后积了大德。”太后却说:“不对,是因为你之前的周世宗让小皇帝治理天下罢了。如果周朝有年长的人做皇帝,天下还能是大宋的吗?”
因此,太后立下遗命:“你去世后,应该把帝位传给弟弟。天下这么大,政务又这么复杂,如果宋朝能立长者为君,这才是国家的福气啊!”太祖立刻跪拜,哭泣着说:“不敢不听从您的教导。”于是,太后命赵普把刚才说的话写成诏书,在结尾处落款“臣普书”。完成后,太后把遗诏藏在金柜里,由专人保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金匮之盟”。
后来,太祖驾崩,帝位果然传给了他的亲弟弟赵光义,也就是宋太宗。按照亲疏关系来说,太祖肯定是希望让儿子当皇帝的。但是每个王朝在刚建立的时候,根基不稳,太祖为了宋朝基业,愿意放弃儿子的利益,可见他是一位顾全大局的明君。而从他和太后的这次互动中,我们也能看出,太祖是一位重孝道、守承诺的贤人啊!
当然,杜太后也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女性,所以她的话才会对皇帝有很大的影响力哦!这里再跟大家分享杜太后生前的小故事。太祖黄袍加身,刚刚登基称帝的时候,有人赶来报信:“您的儿子当上皇帝啦!”太后却只是淡淡一句:“我的儿子素来有大志,今天看来果然是这样。”
到她被正式封为皇太后时,看到满朝大臣恭敬地拜贺,太后又变得闷闷不乐,愁容满面。有人劝她:“臣听说‘母以子贵’,现在您的儿子做了皇帝,您为什么不高兴呢?”
太后说:“我听说‘做皇帝难’,皇帝是万民之主,如果他治国有道,皇位就可以长久;一旦国家失去控制,想再当回老百姓都不可能了,这才是我忧虑的啊!”太祖听到后,立刻对母亲说:“我一定听从您的教导!”杜太后只当了一年太后,却在正史中留下三次谈话,这在历史上也是很罕见的吧!
自己的儿子突然当了皇帝,做母亲的却非常淡定;自己做了地位最尊贵的女性,却清醒地认识到治理国家的重要性。杜太后这种淡泊名利、忧国忧民的品德,也对皇帝起到了很好的辅佐和督促作用,她不愧是宋朝后妃的第一人啊!
宋太祖赵匡胤传位他弟弟赵光义是有名的历史疑问之一。其中又牵连出来了“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
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是借“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举登上帝位的。在当时皇位都是世袭制,也就是父死子继。但偏偏赵匡胤非反其道而行,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弟弟赵光义。《湘山野录》《烬余录》等野史记载均表明赵匡胤的死和赵光义继位另有隐情。
但正史中也有说是赵匡胤的母后,也就是杜太后临死前的遗昭让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这就不得不提一下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的事情。后周时期,赵匡胤贵为当时的中央将领。深受周世宗柴宗的信任,但当柴宗去世小皇帝柴宗训继位后,当时契丹入侵,赵匡胤便前去迎击。但在路上黄袍加身,最后把小皇帝柴宗训拉下位,自己做了皇帝。
所以杜太后重病在榻时把赵匡胤叫到身旁,让他传位给赵光义,理由是赵匡胤建立宋朝就是因为当时皇帝幼弱,如果当时皇帝大一点,也许现在就轮不到他来治理这天下了。当时赵匡胤也赞同这个说法,于是丞相赵普把这件事转化成文字封到金匮之中,这就是“金匮之盟”的由来。
而当时赵匡胤并没有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君,反而把赵光义做开封府尹,封晋王。这一系列事情都是政治信号,这明显是赵匡胤把赵光义当成储君来培养也说不定。由此,赵光义登上帝位无形中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关于“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的真相现在仍是不敢轻易下结论。
赵匡胤建立大宋,为什么要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而不是儿子?
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宋太祖赵匡胤去世,继位的是他弟弟赵光义。理论上讲,先皇去世,继位的应该是儿子,嫡长子继承制从商末一直流传下来,难道赵匡胤没有儿子?
显然不是,他是有儿子的,那么为什么赵匡胤不按照祖制传给儿子,而是把皇位传给了兄弟赵光义呢?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俩感情深厚:
皇帝定立继承人,常规情况下是自己的儿子,一方面要看哪个儿子能力强,另一方面就要看哪个儿子跟自己关系好,从而确立继承人。由于赵匡胤吸取了五代的教训,所以在考虑继承人问题上,他首先考虑不是儿子。
为了国家安危考虑,尤其在立国之初,政局不稳,让弟弟赵光义作为继承人最为合适。弟弟赵光义从始至终都跟随者哥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时,也是赵光义、赵普等人一齐协助策划实施的。
史料记载:
“开封尹光义暴疾,遂如其第视之。”
赵匡胤已经登基为皇帝,仍然对弟弟关怀备至,在赵光义得病的时候,赵匡胤亲自到府中看望。甚至亲自熬汤煎药,在床边照顾弟弟。哪怕已在帝王之家,手足之情也十分真切。
为了培养赵光义各方面的能力和经验,赵光义从殿前都虞候到大内都部署,之后可以行使宰相职权,任开封府尹加中书令,并封为晋王。
皇室宗亲任职开封府尹,基本就确立了其继承人的地位。感情深厚加着力栽培,这明显是奔着继承人去的,这毋庸置疑。
所以,从谁更适合做皇上的角度,赵匡胤选择的是弟弟,而不是儿子。
再有就是金匮之盟的约束: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杜太后病重,赵匡胤一直在左右细心照料,赵匡胤是个大孝子,所以对母亲的话是言听计从。杜太后临危之际,马上叫来了宰相赵普,为遗命做个见证。
杜太后问儿子:“你的天下是怎么得来的?”
赵匡胤急忙答道:“我得到天下,全是母亲积德才有的。”
杜太后厉声呵斥:“不对,如果后周世宗柴荣的继承人,不是个幼小的孩童,你还能得到天下吗?你百年之后要立你弟弟为继承人,这样才能保证长治久安。”
赵匡胤泣不成声,对母亲的话没有半字反驳,于是太后令赵普写下盟约,并严密保管起来。父母之命,做儿子的岂敢违背?实际上,当时赵匡胤的确是答应了母亲,但毕竟皇帝是他,权力在他手中。
哪怕他改了主意,他人没有办法阻止,况且赵普那是自己人,不是外人。但母亲的遗命常常萦绕在赵匡胤心中,假若赵匡胤不遵守,可能会于心不安,也无法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在盟约的约束下,赵匡胤最终选择赵光义为继承人。
也就是说,赵匡胤也是一个重承诺之人,更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于情于理都偏向了赵光义。
赵光义其实有篡位之嫌:
前面我们分析的是赵匡胤心甘情愿把皇位传给弟弟,那么有没有可能是非情愿的呢?
赵光义被封为开封府尹、中书令,可以位居宰相之上,是毫无疑问的实权派,况且赵光义也不是个安分守己的人。他在京城到处结交权贵,培养自己的势力,他的野心也逐渐开始膨胀。
赵匡胤病危之际,急忙令人召见晋王赵光义,来确立后事。当时屋内只有兄弟二人,然而门内有人影晃动,赵匡胤大声对弟弟说:
“将来你要好好干!”
接着赵匡胤突然去世,只有赵光义一人从门内走出。
宋皇后见晋王赵光义一人出来,十分惊愕,很快又转变了态度说:
“我们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您了!”
于是赵光义顺利继位。宋皇后为何惊诧,也许本来赵匡胤的病还不到病危的程度,却突然去世。在烛光斧影中,赵光义也许给哥哥下了毒,也许直接谋害了哥哥。
在赵光义即位后,理应对侄子赵德芳、赵德昭,弟弟赵廷美予以厚待,而这几位却接连死于非命,并且绝对是人为的。这就让人不得不怀疑了,就算赵匡胤真的有意传位给弟弟,这个做弟弟的行为也十分不地道。
所以,我们值得怀疑,在当时的情况下,赵匡胤实际上是被迫传给的赵光义。
赵光义势力庞大,已无法遏制:
在赵匡胤暮年,想到洛阳转一转,他也在洛阳出生的,也有落叶归根一说。皇帝出门,当然带上文武百官,赵光义也在其中。一生为国事操劳的赵匡胤,此一行也并非游玩,而是有迁都的想法。
开封虽然位置不错,却没有可以依仗的天险,只有黄河一道屏障,当然开封的水运异常发达,全国各地物资,可以以汴渠送到京城。开封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必须囤积大量军队来保证京师安全,这无疑也加重了国家负担。
当赵匡胤询问对建迁的看法时,有大臣说道:
“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
意思就是开封水渠便利,粮食运输方便,且重兵固守,不能轻易迁移。众大臣皆不同意赵匡胤迁都的计划,而赵光义最后说了一句惊世憾俗的:
“在德不在险!”
帝王的统治重要在德行,而并非险要的地理位置,这无疑在强词夺理,首都是全国的核心,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幽云十六州早已丢失,建都开封并是不个很好的选择。赵光义在大庭广众之上大放厥词,这是在宣示主权。
晋王赵光义多年积累的势力都在京城,这一迁都,不都白折腾了吗,反对迁都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赵匡胤着力栽培的弟弟成了参天大树,甚至都掩盖了他的锋芒。
弟弟的无礼赵匡胤已经看到眼中,但他并没有反驳什么,因为他已经老了,他现在最重要的是顺利交接权力,保证国家安定。所以赵匡胤妥协了,如果他让赵德昭继位,这无疑会引起一场宫廷政变,于国于己都没有好处。
赵匡胤以武立国,结束了五代军阀割据的局面,为大宋盛世垫定了牢固的基础。如此英明神武的帝王,却在继承人上犹豫不决,不论顺利继位也好篡位也罢,好在赵光义也是个不错的皇帝。
赵光义一生都在执着追求统一大业,力求汉唐盛世,他收复北汉,完成了哥哥未未完成的使命,两次北伐虽然失败,但宋军并没有落得下风。他也许对哥哥有所亏欠,但他一直在努力,在拼搏,哪怕无法实现理想,此生也足矣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继平定北汉后,御驾亲征辽国,不料大败,所以归朝后对平定北汉的功臣们均没有封赏。 之子赵德昭入宫进谏,赵光义大发雷霆,赵德昭惶恐不已,回到王府后即自刎身亡。两年后, 另一子赵德芳突然在睡梦中暴亡。至此,赵光义身边有可能威胁其皇位的人,就只剩下其弟赵廷美了。> 太平兴国七年三月,有官员向赵光义密奏赵廷美意图谋反,赵光义当即罢免了赵廷美的开封尹之职,改任西京留守。四月,刚刚复任宰相不久的赵普再呈密奏,指控赵廷美意欲谋反。赵光义随即下诏审理,结果赵廷美被勒令归还私第。五月,赵光义再度下诏贬赵廷美为涪陵县公,流放房州(今湖北房县),并派人日夜监视。雍熙元年(984年),时年38岁的赵廷美在贬所抑郁而终。> 赵光义即位之初,便封赵廷美为开封尹,将赵德昭和赵德芳并称为「皇子」,这很容易给朝野上下造成一种错觉,就是他要遵循太祖 留下的惯例—传弟不传子。直到赵廷美等人被斩尽杀绝,人们才知道赵光义此前的做法只是一场政治秀。> 那么,赵匡胤当年为何不把皇位传给儿子,而是将弟弟立为储君呢?这一有悖常理的做法,真是他本人的意愿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是他母亲杜太后的遗愿。> 建隆二年(961年)六月,即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杜太后弥留之际忽然传召赵普进宫。赵普来后,杜太后问赵匡胤知不知道他为何能得天下。赵匡胤不知如何回答,只好捡好听的说:「这都是因为祖上和太后积德。」不料杜太后却斩钉截铁地说:「这是因为柴荣把帝位传给幼子的缘故!倘若周朝有年长的君主,哪能轮到你当皇帝?你和光义都是我生的,你将来要传位给弟弟。四海之大,亿万之众,国有长君,乃社稷之福啊!」赵匡胤频频点头。很显然,杜太后传召赵普,就是要他为这份政治遗嘱做个见证。赵普当即在太后榻前写下这份盟约,并在末尾署上「臣普记」三个字,然后将盟书封存在一个金匮中,命谨慎可靠的宫人保管。这就是著名的「金匮之盟」。> 对于这一事件,很多史书中都有大致相同的记载。一千年来,似乎没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直到清代,才有人提出质疑,认为盟约的内容是虚构的。到了20世纪,更有众多学者纷纷撰文,提出「金匮之盟」纯粹是伪造的,出现的时间应是太平兴国六年,作伪者当为赵普。「金匮之盟」的真相果真如此吗?> 其实,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杜太后一生经历了唐末五代,而这是一个王朝更替形同轮转的特殊历史时期。五代的13个帝王,没有一个在位的时间超过10年,平均在位时间仅4年,其中有7个死于非命。试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谁能保证赵匡胤不会重蹈覆辙呢?所以,杜太后一生的经验告诉她,必须确立一个年长的储君,才能保证大宋王朝的帝祚永昌。换言之,在大宋立国之初、根基未稳的情况下,万一赵匡胤遭遇不测,年仅十余岁的赵德昭是绝对无法应付的。因此,年已二十几岁且拥有丰富政治经验的赵光义,显然是最理想的皇位继承人。> 其次,如果说「金匮之盟」是一件彻头彻尾的政治赝品,那如何解释赵匡胤始终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君,甚至终其世连王爵都不封呢?而与此相反,杜太后去世仅一个月,赵匡胤便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尹、同平章事,后又封晋王,位在宰相之上。按五代惯例,这其实已经赋予了赵光义准皇储的地位。由此看来,赵匡胤正是按照杜太后的遗愿,把弟弟赵光义视为既定接班人的。至于说他迟迟不愿公开盟约,可能是为了随时掌握立储的主动权,或许必要时他也可以传位给儿子。> 既然「金匮之盟」的真实性不能断然否定,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全都集中在了赵普身上。作为盟约唯一见证人的赵普,为何不在赵光义即位时公布盟约,而要等到太平兴国六年,他的动机是什么?时隔20年才抛出来的盟约符合原貌吗?进而言之,他和赵光义有没有可能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联手篡改盟约呢?> 在考察这些问题之前,要先弄清这份神秘遗嘱出笼的来龙去脉。> 赵普是赵匡胤时的宰相,曾经在赵匡胤开创帝业和稳定政权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因为赵普多次反对立赵光义为继承人,且与赵光义的心腹朝臣卢多逊不睦,所以赵光义即位后立即将他罢免,只给了他一个太子太保的虚衔。随后的几年中,赵普一直郁郁不得志,而且不断遭到宰相卢多逊的排挤和打压。愤愤不平的赵普一直在耐心地等待时机反击。> 太平兴国六年九月,朝中开始有人密奏赵廷美图谋不轨。赵普当即意识到他东山再起的机会到了,于是在朝会上自告奋勇地提出:「愿备枢轴,以察奸变!」实际上就是向赵光义伸手要官。可是,他这样一个早已失势、且与皇帝有着甚深旧怨的人,有何资格重回帝国的政治中枢呢?> 赵普手中的王牌,就是那份沉睡了20年的「金匮之盟」。> 据史书记载,当天退朝后,赵普立刻给赵光义上了一道密奏,先是抱怨「臣开国旧臣,为权幸所沮」,然后便把当年「金匮之盟」的事情和盘托出。赵光义马上找到了赵普所说的那个金匮,打开之后看到了这份盟约,「遂大感悟」,当即召赵普入宫,发出一句满怀歉意的感叹:「人谁无过?朕不待五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矣!」几天后,赵普被擢升为司徒兼侍中,重新回到了帝国权力的中枢。> 又过了几天,赵光义忽然向赵普提出了一个重大而敏感的问题—接下来皇位应该怎么传?赵普斩钉截铁地说:「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赵光义非常满意,再度任命赵普为宰相。> 仅仅半年之后,赵廷美谋反案爆发,卢多逊也被牵连而死。赵普总算如愿以偿,既恢复了相权,又整死了老对手,而且与赵光义前嫌尽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信任。赵光义也终于解除了后顾之忧,替自己的嫡系子孙消灭了所有潜在的皇位争夺者,保证了帝祚的一脉单传。> 「金匮之盟」出笼前后发生的这一切,到底意味着什么?> 如果赵光义打开金匮后,得到的仅仅是杜太后命赵匡胤传位给他的遗嘱,那么对于已经在皇位上坐了五年多的赵光义而言,这份迟到的合法性依据还有多大的现实意义?> 如果赵普所提供的盟约仅仅如此,身为皇帝的赵光义会向这个历来阻挠他当皇帝的人坦诚道歉吗?如果他当皇帝是杜太后的遗命,连赵匡胤都不敢违背,这不是反而证明当初赵普极力反对赵光义即位是错的吗?这时候道歉的人应该是赵普,怎么可能是赵光义呢?> 久经宦海的老政客赵普隐忍了这么多年,如果此刻抛出来的仅仅是这么一份不痛不痒的盟约,他凭什么能重获相权?凭什么能把赵光义的股肱之臣卢多逊一举扳倒?不要说他根本做不到,赵光义也不可能让他这么做。> 那么,这一切不合情理的问题究竟该如何解释?换句话说,「金匮之盟」的原始内容,难道仅仅是赵光义和赵普所公布的这些吗?> 在《宋史?赵廷美传》中,我们终于发现了一些至关重要的线索:「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开封,德昭实称皇子。」《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赵光义和赵普所公布的「金匮之盟」,人们称其为「独传约」,即由赵匡胤传位赵光义,一传而止。而《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所载的,可称其为「三传约」,即赵匡胤传位赵光义,赵光义传位赵廷美,赵廷美传赵德昭。有此三传,皇位仍回太祖一系,既保证了国有长君,又能让赵匡胤荫及子孙。> 至此,「金匮之盟」的真相终于浮出水面。一切不合情理、悬而未决的问题终于都有了答案。> 正因为原始盟约是「三传约」,所以赵光义即位之初,老谋深算的赵普才不急于打出这张王牌。试想,赵光义刚刚即位,肯定不可能马上下手翦除弟弟和两个侄子,他需要作秀,需要时间巩固权力,同时还需要等待下手的时机。而赵普正是看到了这些,才不愿意过早打出这张牌,因为这是决定他后半生命运的唯一的政治资本,仓促出牌或许能献媚于一时,但不能保富贵于一世。所以他宁愿选择继续隐忍,和赵光义一样默默等待最佳时机的出现。> 机会终于出现在太平兴国六年。当赵光义决定动手除掉赵廷美的前一刻,赵普毅然抛出深藏了20年的「三传约」。> 真实的「金匮之盟」出现在这一刻,除了谄 *** ,更多的已具有了要挟的意味。试想,如果赵普孤注一掷独自公开「三传约」,那赵光义就会陷入完全被动的境地,无论如何都要把皇位传给赵廷美。赵普当然不会做出这种两败俱伤的事情,但是他不做不等于他没有这么做的资本。所以,当赵光义打开金匮后赫然发现对他极为不利的「三传约」时,其惊骇是可以想像的。这时候,他甚至会感激赵普,因为赵普一直替他保守着这个惊天的秘密。所以,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身为皇帝的赵光义才会主动向这个宿敌抛出橄榄枝,并且诚恳地道歉,随后又将他擢升。也正为此,赵光义才会向赵普发出试探:既然你给我看的这份盟约是「三传约」,那依你的意思皇位以后该怎么传?> 赵普回答得非常漂亮,既不失自己长期以来所坚持的立场,更是坚定地表明自己此刻绝对是赵光义的同盟。而且使赵光义非常满意,再度感动不已,所以忍不住跟赵普吐露了一句心里话:「朕几欲诛卿!」至此,这对多年的老冤家终于冰释前嫌,握手言和。> 既然两人都认为「三传约」是不合理的,那要怎么办?一个字—改!于是,记载着「三传约」的「金匮之盟」,经过赵光义和赵普的篡改,公之于众的时候已经变成了「独传约」。也就是说,最重要的原始内容被删掉了!> 半年之后,赵光义和赵普便联手展开了打击赵廷美的行动,直到将他迫害至死。当然,出于利益的交换,赵光义不得不把自己的心腹、赵普的政敌卢多逊出卖了,让他和赵廷美一起殉葬。> 综上所述,「金匮之盟」并不是彻头彻尾的谎言,而是经过改造的政治赝品。该盟约订于建隆二年,原始内容是「三传约」,目的是既保证国有长君,最后帝位又传回赵匡胤一系。而太平兴国六年公布的「金匮之盟」,则经过了赵光义和赵普的篡改,最重大的改动就是把「三传约」改成「独传约」,目的是既维护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又除掉其他潜在的皇位继承人,保证赵光义帝位的一脉单传。>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家产通常都是给留给儿子的,皇位继承更是如此。如果硬要不按规矩来,那么可能会引起江山不稳,为何宋太祖却不传位儿子,反而是传给弟弟?
难道宋太祖赵匡胤没有儿子吗?其实不是。
宋太祖赵匡胤一共有4个儿子,除长子滕王赵德秀、三子舒王赵德林早亡外,赵匡胤驾崩时,他还有两个儿子在世,即次子燕懿王赵德昭、四子 秦康惠王赵德芳。
按照《宋史》的记载,燕懿王赵德昭和秦康惠王赵德芳一生并没有犯大错,所以应该是符合皇位继承条件的。之所以没有当上皇帝,跟宋太祖赵匡胤离奇去世有关。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找弟弟赵光义喝酒谈心,第二天早上突然暴毙,第三天,弟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留下“烛影斧声”之类的千古谜案。
那宋太祖赵匡胤死因究竟是什么?
学界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那一晚喝太多酒,导致突发疾病身亡。
二、或被暗杀,即“烛影斧声”的传说。
据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找赵光义喝酒议事,把下人都打发出去,只留哥俩人独处。中途,有人从窗外看到里面蜡烛影子晃动,赵光义似乎在躲闪什么,随即又听到斧子砍东西声音,之后声音归于寂静。
当夜,宋太祖就驾崩了,宋皇后让王继恩去叫秦王赵德芳来。但是,王继恩却大声喊道:“晋王赵光义来了!”宋皇后见此,若有所思,连忙祈求道:“我们母子的性命都交给你了。”赵光义则回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随即,赵光义即位称帝。
一方面,宋太祖赵匡胤暴毙身亡,没有留下传位诏书;另外一方面,赵光义登基称帝,不符合传统继位逻辑,于是阴谋论大行其道。不得已,赵光义搬出金匮之盟,以证明自己继位合法性。
何为金匮之盟?
母亲杜太后临终前,曾叫宋太祖进来谈话,问:“你知道大宋江山是怎么得来的吗?”当时,宋太祖哭得很伤心,并没有回答,杜太后一再追问,他便回答道:“都是因为祖辈的功德无量,才让我坐上这皇位。”杜太后则不认同,“如果后周有一个年长的君王,你又怎能夺得皇位?你百年之后,就把皇位传给弟弟吧!”
听到此言,孝顺的宋太祖不敢不听,于是叫赵普写下盟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这便是金匮之盟的传说,但由于找不到盟约的原文,所以不少人对其真实性存在疑问。
不管怎么说都好,晋王赵光义是当时实力最强的,面对宋太祖赵匡胤突然暴毙身亡,他其实即位登基,为宋朝江山的稳定也做出了贡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10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