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在古代为什么更重视嫡子嫡子和庶子的待遇有多大的差别

以史为鉴 2023-06-19 16:50:44

在古代为什么更重视嫡子嫡子和庶子的待遇有多大的差别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嫡子与庶子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差别的确很大,如果没有长幼的差别,那其实这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对于皇室而言,很多都是都是无法和别人分享的,比如皇位。那么在皇子之中就必须要有所取舍和倚重,而且早在很小的时候就体现出这种区别,因为培养太子的方式和培养普通皇子的方式是不同的。那么,可能还在襁褓中嫡子和庶子相比,嫡子有了嫡出这层身份加持,自然可以更胜一筹。

而对于普通的大户人家来说,他的资源往往是有限的,不够分。这是就必须有亲疏远近。比如说家中的世袭爵位只有一个,那么就嫡子和庶子相比就只能让嫡子继承。而且就学,婚姻很多方面如果不确定下尊卑上下的等级,那么家中一定会生乱。所以,重视嫡子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父亲希望联合嫡子压制庶子,防止家中生乱。毕竟等级是一个家族内部最好的稳定剂,这样可以形成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改变嫡庶差别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等到儿子们长大后,都各自显露出了才能优劣,如果庶子的才能真的能超过嫡子很多,这种情况才可能改变。不过这种可能性很低,因为嫡子掌握着很好的教育资源,物质资源,除非真的是朽木不可雕,否则庶子根本就没有弯道超车的可能。

在家族中,唯一可能与嫡子一争高下的就是长子。如果长子和嫡子同时存在,那么这两者是有几乎旗鼓相当的竞争力的。因为中国除了是一个尊卑分明的国度,还是一个长幼有序的国度。至今在一些地方的俗话中还有“长子不是正出,败家就在眼前”,一旦长子不是嫡子,那么势必会出现一山不能容二虎,两虎相争的局面。所以,因此而家道中落的家族非常多见。

在古代,嫡出和庶出的孩子,差别有多大?

在古代,嫡出和庶出的孩子,差别有多大?说起嫡出和庶出,现在很多人见不到这种状况了。因为现在是一夫一妻制,所以没有这种问题。不过在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的状况下,这种状况到处都是。而且嫡出和庶出悬殊非常大。不仅在嫡子和庶子上有差距,在嫡女和庶女上也有很大差距。



所谓的嫡出,就是正妻生的孩子。正妻生的孩子都叫嫡出,男孩叫嫡子,女孩叫嫡女。而庶出是指除正妻之外所有的小妾、媵等生的孩子。这些都是统称为庶出。由于宗法制的原因,他们虽然是同一个父亲,但是在社会地位上悬殊非常大。



我们先看一下嫡子和庶子的区别。宗法制有一个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说的是嫡子里年龄最大的才有继承权。这种制度在西周有明确规定,其实在西周之前也是这样操作的。西周之后,这种思想一直贯穿整个封建王朝。如果嫡子要是意外去世的话,两种人有优先继承权,就是嫡孙和嫡次子。当然,他们之中到底是哪一个继承,这个还是和家长很大的关系。如果要是严格遵守的话,应该是嫡孙有优先继承权。现在的欧洲王室就是这种继承顺序,朱元璋死后传位给朱允炆也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当然,有时都是正妻生的孩子也未必都是嫡子。比如你之前是小妾,生了一个儿子,后来成为了妻子又生了一个儿子。但第一个儿子是你在小妾的时候生的,所以就不是嫡子,第二个儿子才是嫡子。当年纣王之所以能继位也就是因为他母亲在是王后的时候生了他。而微子启是在他母亲是妃子的时候生的,所以纣王才有继承权的。



从这些继承权上我们能看出来,嫡子拥有优先继承权的,可以继承父辈们的权利和地位。而庶子就没有这些权力。在西周的宗法制里面,嫡长子可以继承王位,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说白了地位降了一个级别。在普通百姓家里也是这样,嫡长子有继承权。我们看三国里的袁术和袁绍。他们家本来在淮南地区,不过袁术统治淮南,而袁绍只能去河北。这就因为袁绍虽然是长子,却不是嫡长子,袁术才是嫡长子,拥有继承权。



在平常的生活中,嫡子的待遇比庶子要好得多。有些家庭比较差的话,庶子和仆人都差不多。在衣食住行方面,庶子的级别都低于嫡子。当然,这种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不是非常明显。在李氏朝鲜里可以说非常明显,他们完全继承而来这个制度。庶子在家庭里完全没有任何地位。

古有嫡庶之争,为何同一个爹对不同的儿子待遇差的这么多?

古代嫡庶之争,同一个爹对不同的儿子待遇差这么多的原因是古代的身份很重要,那么儿子的母亲的身份不高的话,这个儿子的地位也就很低。虽然在古代的时候男人三妻四妾是允许的,但是实际上这样的描述是不准确的,在古代的时候男子只能娶一个妻子,但是妾室可以有非常多,这就可以看出妻妾之间地位的差别了。

所以说在古代的时候身份就决定了待遇的差别,妻子和妾室在家里的待遇都不同,更不要说她们的儿子了。正妻所生的孩子就是嫡子,因为正妻一般都是跟男方门当户对,并且双方父母介绍才可以结婚的,能够成为正妻的人地位和背景都不简单,而妾室基本上没有要求,不管是青楼女子还是家里面的丫鬟都可以成为妾室。

因此妾室的女子是没有背景的,身份地位非常的地下,低贱的人生的孩子自然也得不到太大的关注。而正妻生的孩子从一出生就拥有了良好的背景,再加上有母亲的扶持,所以身份和地位就比庶子要高很多。在古代的时候嫡子就相当于男子的亲生儿子,而庶子就相当于在外面跟情人所生的私生子,地位高低就很明显了。

在帝王之家就有立嫡不立长的制度,这样把嫡子的身份显得更加尊贵。就算后宫里面有妃子率先生了儿子,但是如果是庶子的话,也没有资格成为太子,只有皇后生的孩子才有资格。而这些庶子只能指望皇后无法生出儿子,自己才有资格。所以说正妻对于男子来说才是真正受到尊重的女人,而妾室很可能都只是男子的玩物,玩腻了以后就可以抛弃掉的,所以说他们的儿子也不会受到重视,而正妻所生的孩子就是自己的继承人,肯定要用心对待。

为什么在古代,嫡生和庶出差别如此之大呢?

为何要有?嫡庶?之分?得从周代的宗法制度说起。

?宗法制度?,是以?血脉?来衡量一切的价值,包括最重要的政治地位和个人身份。宗法制度的社会,最基本的、最普遍的、最本质的内核就是?嫡庶?。简单的说,大老婆生的儿子就叫嫡(嫡出),小老婆生的儿子就叫庶(庶出)。比如周代的大王,他与王后产下的儿子就是?嫡?(嫡出),他与妃子产下的儿子就叫?庶?(庶出)。

那么,为什么要分?嫡?和?庶?呢?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是为了继承。

前一代大王,即统治者去世了,他的接班人如何决定?比如周王朝的天下,就是姬姓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俩带领一帮人推翻商王朝,打下来的天下,江山当然姓?姬?而不能够是别人的了。可是,坐天下的大位传递就成了一个问题谁来承接?周大王的儿子很多,如果大家都想要争夺天王的位子,就会发生流血事件,天下就会大乱。

于是,根据历史上的经验和过去的传统,周王朝改造、确定并完善了嫡长子继承制大位由嫡子,并且是最先出世的那个嫡子来继承,也就是说,大王与王后结合后生的儿子,最大的那一个,才是合法的继承人,其他的都是非法的。除非王与后没有男性后代,才可以有替代品(庶出)。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就是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宗法社会最基本最关键的内容就是要区别嫡庶!

我们可以看出,?宗法?设立的本意,其实是古人想要依靠人类自然形成的血缘的亲疏,来划定人们的社会地位嫡出的地位高,庶出的地位低,地位低的权力比地位高的权力小,地位高的受到地位低的尊敬和拥戴,并由这种自然形成的地位差别,来形成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意识让大家从小接受并认可这样的思维:嫡庶的区别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相当于现代人理解的?法律?;谁要是侵犯了、扰乱了、冲击了按照血脉关系排列起来的社会等级地位和等级关系制度,那他就是社会的公敌。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所以说,西周时期形成了一整套贵族的等级制度,所有的贵族之间的关系还算融洽,其社会的结构在几百年间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应该是比较稳固的。

大宗和小宗

按照宗法制度的规定,从始祖的嫡长子开始传宗继统,比如周武王,他死后由嫡长子周成王即位,周成王死后仍然由周成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嫡系继承大统,他们称为?大宗?;嫡长子称为?宗子?,又称?宗主?。

宗主的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在先秦文献中有充分的反映,比如《诗经》中,有曰:?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意思是说,宗子就像是城墙,别让城墙受破坏,不要孤立自遭殃。《礼记》曰:?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支子?,就是与大宗相对立的?小宗?,而他们祭祀祖先的权力是有限的,他们要祭祀,必须告诉大宗,即宗主。

在周代社会,周王是地位最高的宗子,他所在的都邑,就尊称为?宗周?,《尚书》?王来自奄,至于宗周?(宗周,就是对于王都的尊称);《诗经》?周宗既灭?(周宗,应为?宗周?,指周王朝的都城镐京);在周代彝器铭文里,也是直接尊称?宗周?,比如《献侯鼎》、《大盂鼎》、《善鼎》等,它们的铭文内容都有?宗周?字样。

谁是小宗?就是除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兄弟。

在继承刚开始的时候,大约有两类;第一类,是王与后的儿子,其中的嫡长子是大宗(宗子、宗主),除此之外的弟弟都是小宗,嫡生的除嫡长子继承大位之外,其他嫡出次子,统称为?叔?,他们是大王的同胞弟弟,是国家的?大叔?,他们是失去做大王资格的人,倒不是因为血缘他的血缘仍然是大王和王后的结合,完全是凤与凰产下的正宗王子,其问题在于,他们晚于嫡长子来到凰的肚子里,?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是他们命运的真实写照;第二类是王与妃的儿子,他们可能是嫡长子的兄,也可能是弟,他们是?庶出?,毫无悬念的全部都是小宗,没有继承王位的资格,是因为古人认为他们的血脉没有嫡出的纯正,他们因而被称之为国家的?叔?或者?伯?;?投胎投偏了一点点?是他们命运的真实写照。

天下人为了将?嫡出的叔?和?庶出的叔、伯?有所区别,又称嫡出的叔为?别叔?。?别叔?们的血脉,比庶出的?叔?们的血脉要?纯正?,因为他们很有可能成为大王的继承人,实际上他们是王位的第二继承人如果嫡长子早夭,他们就会顶上去成为大王。在周王朝几百年的历史中,?弟承兄位?的史例有两次。所以,嫡出的王子比庶出的王子承位的机会要大得多,他们很有可能在哪一天不小心成为天下的大王--就像他们出生得晚一些,曾经一不小心与大王的尊位擦肩而过一样。宗族内,凡是嫡出的人,应该是?贵族中的贵族?,是宗族内的一个专门派别,非常特殊,所以才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称呼,称为?别子?(别叔)--大约是?有别于其他同血脉兄弟?的意思。

大宗的政治地位高

周王朝分封的诸侯中,绝大多数都是同姓的;作为周王来说是?大宗?,而诸侯比如被封的鲁国君主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被封在晋国的君主唐叔虞(周成王的弟弟)就是小宗。然而,诸侯在自己的封国里也是以嫡长子即位,比如鲁国,它的始祖是周公旦,周公旦的嫡长子继承鲁国君主的权位,成为第二代鲁国君主,而嫡长子生下的嫡长子,又继承鲁国的第三代地位,这样一直到N代,均由嫡长子承继,这个系统在本国也称为?大宗?。而周公旦的嫡次子以及众庶子将被封为大夫,这些大夫相对于国君来是小宗,而诸侯国君又成其为大宗了。接着,大夫在自己的封邑里,亦以嫡长子即位,同样的是封邑里的大宗,众庶子成为士,即是小宗在宗法系统里,除周天子之外,每个角色都有双重身份,对于上一个层次而言是小宗,对于下一个层次而言,又是大宗。在西周初年,宗法制首先在周王和诸侯间实施,以后,随着贵族等级制的形成,宗法制也扩及中小贵族以至士、庶民之中了。

所以,《吕氏春秋》说:?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疑:比拟,僭越)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庶)无别则宗族乱。?如果谁不按照?先王之法?,即宗法社会的嫡长子继承制办,天下就会出现大问题天子不照办,天下大乱;诸侯不照办,诸侯国大乱;大夫不照办,采邑大乱;士不照办,家中大乱。

在正常情况下,周王以嫡长子继统,众嫡弟和庶兄弟被分封为诸侯。周武王的亲兄弟周公旦被分封在了鲁国,周成王的弟弟姬虞被分封在了晋国;还有被分封在燕国、卫国、中山等国的姬姓子息。

所以,宗法制对于周代社会结构中的等级秩序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此《左传》里面有明确的论述:?故天子建国(指分封诸侯之国),诸侯立家(指分封卿大夫之家),卿置侧室(嫡子外的儿子),大夫又贰宗(大夫受封于诸侯,其嫡子为小宗,次者为贰宗,犹如卿的侧室辅佐嫡室),士有隶子弟(士的地位卑下,只有以子弟充当的仆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10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