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为什么放弃应天府的基业,转而经营一片空白的北京城?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北京城并非一片空白,燕王朱棣21岁之藩,王府就修建在北平(当时叫北平)。他于北京经营多年,在抵御异族的一线战场中磨炼出了帝王应有特质与实力,最后发动“靖难之役”可以成功,也多亏了其在北京城的多年经营。因此,北京城可以算是朱棣的“龙兴之地”,早就有了值得经营就基础。而朱棣选择放弃南京,转而迁都北京,是在恰当的时机,做了全面考虑后,希望获得实际利益的决策。具体说来,大概是看到了迁都北京在政治上稳固统治,经济上平衡南北,军事上固守国门的多重效果。
一、政治上:为了安抚人心,保证“靖难之役”后皇位的合法性
朱棣是通过发动“靖难之役”一路从北平打到南京,掀了自己的侄子朱允炆以后得到的皇位。以暴力夺位,于理不合,所以他的统治注定会让很多人产生质疑。为了保证自身皇位的合法性,明成祖朱棣做了诸如改族谱、杀余党等诸多努力,迁都北京也是努力之一。
(一)迁都北京可以摆脱以建文为正统的观念,重新培植自己的执政基础
自洪武朝建都南京以后,至建文帝时,南京的朝廷组织机构已相当完备,再加上南京为数朝古都,已然养成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正统观念。因此,当时的江南士族都以南京为国都,建文皇帝为正统,拒不服从朱棣。而朱棣大开杀戒后,已然结怨于江南,再继续呆在南京做皇帝,就会失去执政基础,只能在建文帝的阴影下当皇帝。而北京南方亲建文帝的势力,又是他经营多年的大本营,将国都迁到北京,可以迅速消解前朝的遗俗,培植自己的统治势力:
“若就北平, 要之宫室不能无更, 亦未易也” 。——《明史》
迁都北京或许要大兴土木,百般谋划。但是不破不立,在经营北京城的过程中, 朱棣可以按照自身的意志将原来的政治集团系统彻底拆散、分解,以此打造利于自身的执政基础。
(二)迁都北京是完成朱元璋的遗志,可以起到安抚人心的作用
朱元璋早就有了迁都北京的心思,在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就在南京和北京谁为都城上纠结过。他曾询问群臣:“ 北平建都 , 可以控制胡虏, 比南京何如? ”群臣答曰 : “ 胡主起 自沙淇 , 立国在燕 , 及是百年 , 地气已尽 。 南京兴王之地 , 不必改图 。 ”朱元璋认为,北京可以抵御异族,可以当做国都,但群臣认为以北京是元朝旧都,气运已尽的理由促使朱元璋定都在南京。
定都南京后,朱元璋就觉得南京不是很合适 。 因为它偏安江南,对控制辽阔的北方十分不利。 洪武元年,朱元璋下就有了在北方再建一个都城的心思 :
“ 江左开基 ,立四海水清之本;中原图治 ,广一 视同仁之心 。其以金陵 、大梁为南 、北京 。 ”——《明太祖实录》
大梁是今天的开封,朱元璋想建两都来加强统治,已然表现出其对南京为都的不满。因此,朱棣迁都北京,也是向天下表明他是在尽心竭力地完成其父的意愿,这是当年朱元璋希望太子朱标做的事,现在他做了,所以他就是朱元璋合理的继承人。
通过迁都北京,朱棣可以在摆脱建文余风,巩固执政基础的同时,标榜自身的合法地位,大大加深了其统治的合法性。
二、经济上:平衡南北,保持南方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国家经济的整体繁荣
两宋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已然南移,南方的经济繁荣程度远超于北方。然而,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不能仅靠南方一隅之地,因此迁都北京是永乐朝平衡南北经济,增加国家经济活力的决策。
首先,迁都于北京,就是将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北方,南方摆脱了政治中心的职能,就能一心发展经济,实现新的突破。此外,北方是军事重镇,胡虏皆聚于北方疆界,将权力中心转移到北方,就是将抵御外敌的重任都交给了北方,这就给南方营造了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以北护南,保持南方的经济繁荣。
其次,南方经济繁荣后,自然也能支持北方。明朝的边关政策大致使“南方出钱,北方出力”,南方将大量的财物输入北方,有利于发展北方的军事经济,以此缩小南北方的经济差距,实现国家经济的平衡发展。正如时人丘浚所言:
“文皇帝迁都金台, 天下万世之大势也。盖天下财赋出于东南, 而金陵为其会; 戎马盛于西 北,而金台为其枢。并建两京, 所以宅中图治, 足食足兵,据形势之要, 而为四方之极者也。用东南之财赋, 统西北之戎马, 无敌于天下矣。 ”——《明会要》
可见,迁都北京,是朱棣保持南方经济,发展北方经济,以政治手段,将国家经济中心与军事中心巧妙结合的发展大计。
三、军事上:补充边防实力,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维护国家和平
(一)朱棣削藩后,北方边防空虚,迁都是为了补充边防实力
朱棣靠“靖难之役”夺取政权成功登基后,自然害怕有其他藩王效仿他,于是继续践行建文帝的削藩政策。他将大量边地藩王迁往内地。譬如,拥有“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的宁王被迁往南昌,谷王则迁往长沙,这就大大削弱北方的防御力量,造成了边防的空虚。为了加强北部边防,他采取了迁都北方就近指挥防御的办法,只要兵权在手,就能泰然处之,明朝特有的“天子守国门”局面由此造就:
“太宗靖难之勋既集, 切切焉为北顾之虑, 建行都于燕, 因而整戈秣马, 四征弗庭, 亦势所不得已也。 銮舆巡幸, 劳费实繁。易世而后, 不复南幸, 此建都所以在燕也。”——(顾炎武·《历代宗京记》)
迁都北京是为了有效加强北方边防,抵御异族,也是为了牢牢把握兵权,巩固统治。
(二)迁都北方是为了巩固边防,选择北京是因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
为了巩固边防,所以迁都北方,而选择北京除了因为它是朱棣的大本营以外,还以为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增加边防效果。
永乐朝的北方边患主要来自蒙古的鞑靼部和瓦剌部的南下以及女真部落的骚扰,这些边患都自东北而来。尽管在北方城市中,适合建都的还有西安、开封等地,当能有效抵御东北边患的只有“控四夷创天下”的北京城了。
除了离敌较近以外,北京城四通八达,黄河环绕,有利于最大程度的将指挥的战线前移,避免战火大规模蔓延。而发达的交通也 有利于南方大量物资的有效供给, 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北防的效率。
因此, 迁都于地处战略要地的北京城是朱棣牢牢把控军权,有效巩固边防的重大决策,对国家和平的维护意义重大。
四、结语
迁都北京是朱棣综合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考虑后的重大决策。应天府并未被其放弃,只是不再作为政治中心,转为以强大经济实力支持北方。北京城也并非空白,迁都北京城是在永乐十五年,但朱棣在永乐七年时便一直住在北京的行宫中为迁都做准备。总是,迁都北京城是精心谋划的结果,它有效实现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三中心的统一,为永乐一朝的强盛提供了新的凝聚力。无论从成祖个人统治还是整个明朝的长治久安来讲, 这种两都并行的政权运作方式都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1、政治原因
大家都知道,明成祖是夺取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位置而当上皇帝的,本身来说这就是一次篡权,被称作乱臣贼也不过分,虽然说世上有成王败寇的道理,但是朱棣是怎么掩饰洗白也无法消除自身的污点,为了压制自己得位不正的声音,朱棣在攻入南京城后曾处理了大批不服的儒生,轻则砍头抄家,重则诛灭九族,甚至江南大儒方孝孺因为不肯对朱棣低头而被其诛灭十族,牵连了千千万万名坐下学生,在历史上如此残暴的行为也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明成祖朱棣坐上了皇位但并没有和江南的士族们搞好关系,而且他们势力盘根错节,很多都同情建文帝朱允炆,朱棣在这里当皇帝用一句话来说是坐在热锅上的蚂蚁。
而北京是自己的老巢了,朱棣是大明第一代燕王,北京是燕地的行政和军事中心,在北京生活二十多年的他不仅熟悉那里,燕王附对当地军政的掌控力他也是自信的,有群众基础。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狗窝,江南的风景再好,北京的风沙再大,也要回去,回去舒心,不用再看那些士族的脸色,到了北京就是朱棣的主场,士族们要来京城做官也要变得小心顺从一些啦。
2、军事原因
在永乐初年,北元的势力还是很强大,经常进犯内地,朱棣在当燕王时就经常和他们打仗,履历战功获得封赏,也间接锻炼了朱棣和他的军队。朱棣在南京当上皇帝后也不忘北边的战事,对北元的军事行动一直没有停止过。
不过南京偏安一地,离北方战场太过遥远,在古代通讯技术落后,朝廷发出命令来回要一个多月,作为一个喜欢靠前指挥,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君王,这样的情况是朱棣不能容忍的。
北京作为明处的军事重镇,本身就非常适合作为北方军事指挥的中枢城市,能够迅速联系战场。成祖起初迁都北京时,其实是打算暂时住在这里,并没有正式定都这里,但战事瞬息万变,为了应对庞大的后勤和政务,很多机构人员包括太子都来到北京支持前方的明成祖的丰功伟绩,再也没回去,久了顺理成章成为了大明正式的首都。
3、经济原因
你在问题里说北京城一片空白,应该是不准确的,北京城在成为大明首都之前经历了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和燕王封都等阶段,虽然中间经过很多战乱,不能跟南方城市相比,但建设仍然在几个北方重镇中算好的,朱棣在这里当了二十多年燕王,打下了很就好的基础,并不是一片空白。
北京城北部是燕山山脉,南部紧邻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华北平原腹地,附近又有运河沟通,物资运输通常,作为首都,不一定是最好的,但综合来看,的确还是比较适合的。
先说今天的北京,它雄居华北,北联东北、内蒙、南抚华东、中原,东西眺望东海昆仑,成为伟大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的影响力早已超越国界,北京已成为中国在世界的代名词。
可历史上的北京,远没有这样辉煌,它只是中国北方的边陲一隅。秦代时称蓟县,西晋时属于幽州;南北朝时被北魏鲜卑控制,五代十国时期连同燕云十六州,落入辽国契丹之手。至北宋,北京已有约500年不在汉族中央朝廷控制之下。接下来近250年中,北京仍由外族统治,虽金元先后在此建都,但难称正统。
再回到正题,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华北成为明朝的核心统治地域,汉族政权对其的控制达前所未有的程度。没人,从南方大举北迁人口入华北定居;没粮,从江南大规模漕运;为防止北方边患,屯重兵围剿北元,派重臣镇守辽东;中国的政治军事中心逐渐北移,北方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北京从历史上的边陲一隅,成为了中国的重心。从今天的现实意义看,朱棣的做法十分正确。
有学者认为,朱棣既然开创了郑和大航海,就应该保留首都南京,中国要成为海洋国家,南京的经济实力和区域位置比北京更有利。但这是马后炮。中国励志走向海洋,今天才刚有悟性并开始迈步。不要责难中国古人农耕意识的狭隘境界。
有人认为;南京比邻富庶江南,作为首都合理。北京相对贫瘠,迁都北京劳民伤财得不偿失。这是一种短视。当时南方用经济支援北方,如同今天东部扶持西部,是全国一盘棋。今天国家为何还在不断加大对新疆西藏的经济投入?这可不单是算经济账的问题,为的是让新疆西藏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密不可分,这是巩固国体的大事。当年朱棣大举建设华北,与此异曲同工。
还有人单纯从军事地图上作业,认为;南京地形易守难攻,还有长江阻隔北方外敌入侵;北京地形有隐忧,一旦北夷越过八达岭长城,华北平原无险可守,北京缺少战略防御纵深,无缓冲回旋余地,后来清军占领北京灭明朝可证明朱棣迁都的重大失误性。这是一种误解,只要国家实力弱,首都在哪里也会是不安全的,北宋南宋的灭亡可例证。即使就事说事,明朝北京的失手也不是因为没有地利被外敌攻破,而是源于国家内部出了问题(农民起义自掘国家坟墓、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叛变投敌)。
有人说朱棣由于以“清君侧”名义发起“靖难”之战,非法篡夺了皇位。因为心虚南京这块是非之地,才急冲冲将首都迁往他当燕王的封地北京,纯属一种“自私”行为。这只是一种臆想猜度,贬低朱棣的政治智慧和宏图大略才能。
朱棣一生用四件大事确定了他作为伟大帝王的历史地位,这就是;首开中国大航海;迁都北京;编制“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突破长城篱笆,北剿外敌奋斗终生。其中,迁都北京对今天中国的意义重大,是朱棣、乃至是整个明王朝最大的历史功绩。
有这么一种说法,认为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朝代,因为自明成祖朱棣把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后,形成了所谓天子守国门。不过明成祖朱棣的迁都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很多人认为迁都弊大于利。这种看法到底对不对呢?下面就来简单分析一下。
为什么要迁都北京呢?后人有很多分析,说朱棣迁都北京,这很容易想起朱棣封在北平,他作为燕王,这是他的老家,它是根据地,他把他的根据地巩固了,然后在他的兴王之地建立都城,这很自然,这言之成理啊。所以有人说,朱棣迁都北京就是为了巩固兴王之地。这是朱棣的英雄之略吗?朱棣是这么想的吗?有人说这不是,还有原因。说朱棣当时面临着北方蒙古的威胁,北京靠近蒙古地区,如果在北京建都,便于防备蒙古。
朱棣确实是一意孤行迁都北京的。后人认为如果不迁都,朱棣是抢了侄子的皇位,无颜面对父亲朱元璋的在天之灵。不同意迁都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北京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经济也相对较差。
二、"天子守国门"实际上对于明朝保障北方的防御体系并不是特别重要。
在这些人看来,明朝北线防御体系从西边的甘肃到辽东绵延万里,都可以有效地抵御漠北强敌。根本没必要冒风险迁都。
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是为了适应当时局势。定都南京只是一个暂时性选择。在国力逐渐恢复之后,朱元璋就开始考虑迁都了。只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耽搁。
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对于大明来说,其所面对的历史环境比较特殊。北元(包括蒙古各部)仗着骑兵的优势多次骚扰明朝边境。此时的北京已成为明朝防御体系的最前线之一,那些认为把北京建成军事重镇更稳妥的提议只是看起来很好,实际上是行不通的。所以,朱棣迁都南京经过时间证明,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甚至为明朝增加了不少寿命。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朱棣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选择,虽然一些大臣们十分反对,但是由于朱棣坚持住了,所以明朝以后一直定住在北京,并且在朱棣迁都之后,率兵多次亲征稳定住了北方的局面,这才有了明朝整体上的繁荣昌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09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