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尽人皆知。其实,郑和下西洋前,先去东洋出了一趟差,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明朝建立前后,倭寇猖獗,边患频仍。明太祖朱元璋一怒之下断绝中日交往,实行海禁。燕王朱棣夺得帝位后,希望与街坊邻舍修好,便改革老爹的政策,开放海禁。岂料这一来却让倭寇钻了空子,浪人、海匪又一拨一拨袭来。倭寇越闹越凶,势力渐大,以至于明朝官军不能敌。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记载:“文皇帝永乐二年四月,夷船一十一只寇穿山,百户马兴 (与战) 死亡。寻寇苏 (苏州府) 松 (松江府) 诸处。”倭寇一路杀来,奸淫掳掠,无恶不作,百姓纷纷弃家逃难。冯梦龙在《古今小说》中的《杨八老越国奇逢》中对此有形象的描绘:“舟车挤压男女奔忙。人人丧胆,尽愁海寇恁猖狂;个个惊心,只恨官兵无备御。扶老携幼,难禁两脚奔波;弃子抛妻,单为一身逃命。不辨贫穷富贵,急难中总则一般;哪管城市山林,藏身处只求片地。”
朱棣皇帝大怒,派兵进剿。岂料贼寇奸滑无比,大兵一到,顿作鸟兽散;大兵一退,又鼠窜而来。永乐皇帝决定采用“以夷制夷”之法,让其本国统治者镇压,由本国官管本国民,成效要好得多。
于是,郑和被派往东洋。郑和下东洋的这趟差使为皇帝钦点。《明史·戎马志》:“永乐二年,寇浙直,乃命太监郑和谕其国王源道义。”郑和受命,凭借强大的国力和先进的造船技术,打造楼船巨舰。1404年,郑和督师十万从浙江宁波附近的“桃花渡”出发,乘长风破巨浪,浩浩荡荡驶抵日本。
郑和下东洋只做了两件事。一件,晓谕明成祖旨意:“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国之法。”源道义慑于明朝强势,也自知理亏,立即逮捕倭寇“渠魁”,为了做给明朝看,下令用“蒸杀”的办法处死。怎么个“蒸杀”法呢?将犯人放在大甑里,下面架火,像蒸螃蟹似的把人活活蒸死。
郑和做的第二件事,“许以贸易”。倭寇屡屡犯境,不就是奢求中国的丝绸、瓷器、书画、资财吗?给他,但从今往后只能合理合法地拿,不得卑鄙无耻地抢。于是双方签订《堪合贸易条约》,“堪合”,乃明朝朝廷颁发的执照签证。日本人只能在条约的约束下,与明朝进行“朝贡贸易”,规规矩矩做生意。
源道义同时接受了明朝封号、金印、冠服等,表示臣服,并按属国的名分向明朝皇帝呈递国书,奉明正朔,即《日本准三后源道义上书上明皇帝陛下书》:“日本国开辟以来,无不通聘问于上邦。道义幸秉国钧,海内无虞。特遵往古之规法,而使肥富相副祖阿通好,献方物:金千两、马十匹、薄样千帖、扇百本、屏风三双、铠一领、铜丸一领、剑十腰、刀一柄、砚筥一合、同文台一个。搜寻海岛漂寄者几许人还之焉。道义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言。”
郑和下东洋以政治军事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用经济手段怀柔、安抚人心。东洋之行大获成功。当然,郑和的成功其关键在于当时国力的强盛。
众所周知,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声势浩大的大航海运动,当时最远到达过红海地区,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航海史上到达过最远的地区。郑和原名叫做马三宝,因为在靖难之变时立下了大功,所以便被朱棣赐予了郑姓。公元1405年朱棣正式任命郑和为?航海长官?开始第一次下西洋之旅,当然郑和每次也都不辱使命回来时都有丰富的收获,不过很多人却斗纳闷:为何朱棣仅仅只派郑和下西洋呢?下面咱们就来详细的说一下。
第一:郑和值得信任
我们来看一下郑和下西洋时的船队规模:全体人员27800人,船队分为5种船:宝船、马船、粮船、坐船和战船共计208艘,而据史书记载:"宝船共计63艘,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由此可见如果朱棣不派遣一个信任的人来掌控这么大的船队,无疑会给自己带来不可预料的事情,稍有不慎便会发生一次政变。我们都知道明朝的皇帝不完全信任文臣武将,可是对太监却情有独钟,而郑和下西洋时已经在朱棣身边做了十几年的太监了,因此朱棣给予了郑和极高的信任。
第二:目的比较特殊
明成祖朱棣时期,蒙古的势力已被驱逐到了长城以外,此时明朝的国力日渐强盛,所以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宣扬国威、促进各国交流。在郑和下西洋之前,他就曾代表明朝作为特使出使暹罗和日本,有着一定的外交活动的经验和外交才能,当然这仅仅是明面上的理由。对于郑和下西洋这件事情有些学者也提出了大胆的猜测,就是为了寻找流落在外的朱允炆,以防止将来会给他的皇位造成威胁,而这件事情只能够让自己最相信的人知道。
第三:郑和是最佳人选
首先郑和的知识储备也是十分丰富,他熟悉西洋各国的历史地理文化宗教等知识,在他担任内宫监的时候经常监造宫殿的船舶,所以他还有着丰富的造船知识,所以此项重任非郑和莫属。另外郑和乃是朱棣身边最亲信的人,他的威望足以震慑船队内部的肖小分子,另外还能够代表朱棣与各国进行交流,可以说是当时明朝的最佳人选。
大家都知道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事件。同时,我们也知道,大明人才济济,尤其水师人才为数众多,为何朱棣会选择郑和下西洋呢?
其实,这要从郑和的身世和履历说起。郑和名满天下,遗憾的是早年经历一片空白,生年来源却富有争议。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这两名有两条关键信息,一是郑和是云南人;二是郑和是太监身份。
一般认为郑和原本姓马,小字三保,其祖先为元朝贵族,元朝初年移居云南。郑和这个家族骨子里富有冒险精神,郑和父亲与祖父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曾前往中东朝拜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郑和正是继承了这种基因,不仅好学上进,也时常有冒险的冲动。
明平云南之际,傅友德、蓝玉等率30万大军南征。班师回朝时,明军遇到了年仅10岁的郑和,将其掳入明营,实行阉割。由此,郑和成为军中的一名秀童。这些就是郑和的童年经历。遗憾的是,以上内容或为专家推测,或由于资料缺失,沦为孤证,存在一定的争议。
郑和在军中没多久便到了宫中,没过两年又到了北平的燕王府。至于朱棣为何将郑和弄到了自己府上,极有可能看中了郑和身上的某种特质。或聪明伶俐,是可塑之才;或忠心耿耿,是可用之人。而此时的燕王府,氛围正浓,不仅有老师授课,还有大量藏书。作为亲信随从,郑和抓住各种机会,刻苦学习,勤奋读书,逐渐成为学识渊博的一个人。
郑和有能力不假,最为重要的是关键时刻能为朱棣分忧。“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可以看出,郑和在朱棣靖难起兵中,是有功劳的。这个功劳是什么呢?一般认为,靖难之变中,郑和带领几万大军在河北郑州一带助力朱棣起兵夺权,而且战功不俗。
朱棣称帝后,论功行赏,对郑和赐姓授职。一方面,朱棣亲笔御书“郑”字,并赐之为姓,从此郑和之名流传开来;另一方面,擢升内官监太监,等同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如此高位,在此之前并不多见。
郑和深受朱棣器重,乃至朱棣最后将前无古人的航海大业交付与他,并非只是恩宠这么简单。一则郑和早些年随朱棣南征北战,英勇善战,更有统帅万人的能力;二则郑和学识渊博,又是伊斯兰教徒,影响熟悉诸国地理风情、宗教文化,便于开展邦交关系;三则郑和有主管船舶建造的经验,熟悉航海和造船,而这些正是航海远行所必须的。
满朝皆人才,唯有郑和最合适。当然,对于郑和来说,机会是给有能力的人准备的,郑和更是利用这次机会,持续推进了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海上航行。
郑和下西洋是一次伟大的航行,也是封建王朝航海史上的壮举。有人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彰显大明国力强盛,永乐皇帝想要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也有民间传言,说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炆。
明朝由朱元璋创立,经过他和朱棣励精图治,使得大明王朝正式建立,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皇帝都有显摆心理,自己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仅仅是本国人知道,不足以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如果能够向全世界的人展示,那才能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郑和下西洋,并不是单纯的炫耀,有着下面这两个重要意义存在。
沿途所到之处,经历了30多个国家,向他们展示了明朝强盛的国力。也为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技术,用物品换回了自己需要,或者新鲜的事物。
郑和出行期间,也曾有过战争出现。沿海海盗想要对官船下手,最后反倒失手被擒。郑和一行人帮助东南亚国家,解决了一直存在的匪患,将匪首擒拿到明朝处置。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拉开了环球航行序幕;我们国家的航海,比西方国家早了很多年。而且我们带去的文化,选择等价交换,并没有掠夺当地资源,奴役当地人民打算。这一点比西方国家,已经优越了太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09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