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将军实力是什么样的,对抗普通士兵真的如同砍瓜切菜吗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9 15:46:02

古代将军实力是什么样的,对抗普通士兵真的如同砍瓜切菜吗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将军实力,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首先,理论上说,古代战争条件下,如果一对一“单练”,武将的个人武力,要远远高于普通士兵。当然,这并不是说普通士兵武力孱弱,而是将军与士兵,“行业标准”完全不同。先看士兵,中国历代军队,士兵的训练标准制度各有不同,但真正开始规范化,却是从北宋初年开始。厉行“强干弱枝”国策的宋太祖赵匡胤,在精选全国精锐组成禁军后,又设立了极度严格的训练制度:精锐的禁军部队,每天必须有一次训练,且“无得番休”。每年春秋季节还要举行阅兵,阅兵里考核不合格的“烂兵”,一律都要淘汰。想安心享受大宋禁军的丰厚钱粮?就得摸爬滚打苦练。

在训练内容上,宋朝禁军也空前细化。宋朝士兵练的,可不是什么“高深心法”“精妙武功”,而是诸如“步射”“骑射”“使枪”“格斗”等训练科目,且都被宋王朝绘成图像,供数十万军队瞪圆了眼照着学。另外还有“教格法”,即军事训练的标准操典,比如“马上使枪”,就必须“左右十刺得五中木人”。射箭则是“六发而三中为第一等”。能挽七八斗强弓的兵,就是优等好兵。而在这一套训练操典里,最重要的,并不是士兵个人武力有多强,而是看不同兵种的士兵,能不能形成密切的配合。“排弩”“排枪”的操练熟练程度,远比单个士兵的武勇更重要。宋代士兵的训练操典制度,也被元明清几个王朝基本承袭。明代战神戚继光更明确指出,一支军队的冷兵器战斗能力,不在有几个“武术高手”,而是“开大阵,对大敌”时,能“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拼的是团队配合。

放在实战战场上,也只有这样的理念,才是最靠谱。哪怕“积弱”的宋朝,其经过严格训练的禁军,依然能在缺马且人数劣势的情况下,在“唐河之战”“徐河之战”等大战里以少胜多,吊打数倍于己的辽国精锐。而戚继光强调“开大阵”的戚家军,更以娴熟的战术配合,在碾压东南倭寇,再痛击北方鞑靼,多次以悬殊的交换比,杀出酣畅淋漓的大捷。同时代与戚继光齐名的俞大猷,更曾以“车百辆,步骑三千”,凭着多兵种密切配合,在安银堡击溃数倍于己的鞑靼骑兵。

这些胜利,靠的都是整体配合。至于靠“武功高手”提高士兵战斗力?武侠小说里常有。

但相比之下,对于带兵的将军们来说,个人武艺,却确确实实是古代军队制度下,“硬核”的考核选拔标准。古代将军与士兵之间,战斗力差距究竟有多大?还是可以先看看宋代。如基本的“射箭”,以南宋名将虞允文的说法,“士挽弓七斗八斗者”就是优中选优的好兵。但南宋两位名将岳飞与韩世忠,都能拉动三百斤的硬弓。对比普通士兵,那是绝对优势。而除了岳飞韩世忠这样的特例外,军中的普通军官考核,乃至武将选拔,武力水平也是绝对的硬杠。其标准之高,可以参看中国传统的“武举”考试。清代武科考试的第二场,就是考“步射”与“技勇”。其中的“步射”,要拉“八力”“十力”“十二力”三等硬弓,拉满才算合格。“技勇”则是要先耍大刀,“考生”可以选择“八十斤”“百斤”“百二十斤”三类大刀,不但要举起来,还要做出“前后胸舞花”这样的高难度动作才行。最后是举石礩,二百到三百斤的石礩,必须举到“离地一尺”。

这几个考核,考的都是武将们“一力降十会”的硬本事。对比一下就知道:士兵武力考核的高标准,放在武将的考核里,只能是入门标准。为什么要这么高标准?古代战争条件下,武力高的武将,带兵才足以服众。遇到残酷的战事,武将的身先士卒与强大武力,就是军队的“兵胆”。比如宋辽徐河之战里,有着“黑面大王”之称的宋军悍将尹继伦,就是靠着奋勇奇袭的方式,率先杀入耶律休哥的营帐,打得这位当时正吃饭的辽国第一名将分分钟崩溃,杀出了著名的“徐河大捷”。武将的武力与勇武,就是战场上士兵们的“定心丸”。

所以,理论上说,在古代军队里,带兵将军的武艺,往往要高于士兵。但这个“理论”,是建立在一个王朝的军队,训练选拔都“正常”的情况下。倘若不正常,那就俩说。比如北宋禁军,虽说有严格的训练制度,但到了北宋中后期,训练就流于了形式。宋仁宗年间的宋军精锐骑兵,有的就连马都不会骑。到了北宋末年时更糟,金兵南下时,北上抗敌的北宋禁军精锐,好些人竟然上马就紧紧抱着马肚子,一路行军吓得打哆嗦。看过这样的烂兵,也就不难理解,怎么大宋突然就靖康之耻了。明末的士兵,也是同样不堪,晚明英雄卢象升的叹息说,明末的“精兵”,且不说日常训练,由于钱粮常被克扣,饭都吃不饱。以至于检阅的时候,一阵风吹来,就有人“僵而仆者”。这样“风一吹就倒”的军队,叫卢象升“见之不觉潸然泪下”。打仗?基本是找死。

就连号称“满万不可敌”的八旗精锐,不靠谱时也是叫人跌碎眼镜。太平天国战争时,昔日的“八旗”就孱弱无比。永安战役里,七个太平军士兵打个冲锋,几百八旗兵就崩溃。摊上这样军队废柴的年代,武将们的个人武力,岂不是更绝对优势?还真不是。

比如北宋,在靖康之耻前夜时,驻守河北要地的禁军将军们,基本就是纨绔膏粱子弟。平日里武艺稀松,却是饮宴游猎不断。明末萨尔浒大战时,明军马林部的统帅马林,就是个精于诗词歌赋的文人,战场上也是率先跑路。到了崇祯年间时,崇祯皇帝曾全力狠抓武举考试,瞪圆眼睛要选几个好将军,可这严苛的武举也注了水,考生早就买通了考官,好些人别说拉硬弓,射箭都不会,考试时竟然直接拿着箭往箭靶子上一插,竟就合格了。

至于晚清太平天国战争和鸦片战争期间,清军八旗的主将,也常见撒腿跑路。特别是太平军北伐战役里,有的“八旗悍将”战场上掉头就跑,甚至化妆成乞丐跑回北京,成了老百姓街头巷尾的笑话。

放在这样的年代里,将军和士兵谁更强?这事儿,只能说是“比烂”。看懂这样的“比烂”,也就看懂了好些王朝,末路年代里发人深思的悲剧。

图片来自网络

古代将军身手究竟怎么样,与普通士兵对抗是否真的和砍菜一样?

古代将军的身手确实不错,与普通士兵对抗,真的是像切菜一样。双方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以前的书籍描述,武将都是身高8尺9尺,这是什么概念,都是身高1米9,体重200多斤,浑身上下全是肌肉的人。当时的小兵只有1米5左右,这怎么打,完全就是大人在打小孩。

还有战斗经验的问题,武将往往是当了十几年的老兵了。这些武将参加了大大小小几十场战争,打仗经验明显比小兵们多。小兵们最多刚刚参军,还没有训练多长时间。很多还是第1次上战场,这对比之下,就是职业拳击手对打一个小学生。

再者,武器也不一样。古代武将的装备可是比小兵要高很多,从配件到盔甲都是另外一个等级,这也使得武将比小兵有更高的杀伤力。历史上很多士兵的战斗力并不能让人满意,因为很多只是吃不饱的农民去参军,他们也得不到良好的训练。

事实上从春秋开始各个诸侯国就有意的培养特种部队,这些部队的规模通常不会太大,因为这种部队的训练非常昂贵。古代武术训练又是一种奢侈,通常的军事训练消耗巨大,要提供足够的粮食供养这些人,因此一般的小国可没有这个实力。

最后话说回来,将军的头脑也比士兵来的灵活。比如霍去病最擅长的就是轻装上阵,来一个闪电战让对手措手不及。李世民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军队先走,一边走一边看对方的破绽,露出破绽之后立刻带领军队突破敌人的薄弱环节。

古代将军的武力,比起普通的士兵真的有很大提升吗?

霍去病最擅长的就是轻装突进,发动“闪电战”,给对方措手不及,他每次都是充在第一个,“冠军侯”就是这么来的;

李世民最擅长的就是让军队先上,他躲在一边看地方破绽,就那一瞬间的功夫,他立刻带领玄甲军冲破敌人的薄弱环节,彻底打破敌人的阵型,每次李世民也是冲在第一个,虽然危险,但是获益巨大;

常遇春喜欢“浪战”,哪里凶险往哪里冲,他一旦冲过去,形势也就跟着一片倒。

所以说没有点真本事,不能以一敌十,这三位谁都下不了战场。

接下来再看第二个案例。楚汉相争时,汉军数千骑兵追杀项羽,《史记》中说,仅项羽一人就杀了数十百汉军士兵,后来项羽弃马徒步时又杀了数百,这个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以一敌百案例。

但这里头也会有个疑问,小兵虽然武力不行,但是也不会排着队一个个的冲上来让项羽砍,就算项羽杀一个汉军士兵只需要30秒,那杀100个也得近一个小时,连续杀数百,那恐怕需要肌肉以最高强度运动3小时以上,而且中途还没时间补水休息,这显然是有违生理极限的。

相比之下,对于带兵的将领来说,个人武艺确实是古代兵制下的 "硬性 "选拔标准。

古代武将与士兵的战斗力差距到底有多大?还是可以先看看宋代的情况。比如,基本的 "弓箭",用南宋名将俞允文的话说,"兵贵有弓,七公八公",就是从优秀的士兵中选拔出来的好兵。而南宋名将岳飞和韩世忠这两位南宋名将,却都能拉出三百金的硬弓,这也是南宋名将的优势。比起一般的士兵,那是绝对的优势。

而且除了岳飞韩世忠这样的特殊例外,军中的武力水平,在普通的军官考试甚至是武将的选拔上,都是绝对的硬性标准。

这些考核都是对武将的硬功,"一力降十会"。只是对比对比:对士兵的武力考核标准高,放在武将考核中,只能是一个入门标准。

为什么要有这么高的标准?在残酷的战争中,一个将军的领导力和强大的武力是一支军队的 "胆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08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