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同样都是由汉人建立的王朝,刘邦要御驾亲征而朱元璋为何可以坐镇后方

以史为鉴 2023-06-19 15:07:45

同样都是由汉人建立的王朝,刘邦要御驾亲征而朱元璋为何可以坐镇后方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朱元璋和刘邦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手下都有战将,为何朱元璋可以坐镇后方指挥,刘邦却得亲自带兵?

刘邦和朱元璋都是从底层起家,刘邦最早是个泗水小亭长,朱元璋则只是个平民百姓。开创霸业的路上有无数艰难险阻,因为刘邦和朱元璋没有背景,没有资源,所有的一切都要亲自来做。

在统一的路上,他们必须亲自带兵,或许他们身负主角光环,但他们自身并不清楚。只是刘邦在称帝后也经常需要御驾亲征,而朱元璋在称帝后,基本都在京城坐镇,出征则交给了将领,这其中原因是什么呢?

一、刘邦的统一之路借力较多

项羽、刘邦灭秦之后,项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刘邦是为汉王,英布为九江王、田都为齐王等等。虽说当时项羽实力最强,但如果能联合众诸侯王的的力量,刘邦的胜算更大。

公元前205年,刘邦以项羽杀害楚怀王为借口,号召天下诸侯王征讨之。随即很多诸侯响应了刘邦,准备一同征讨项羽,这其中就有韩王信、魏王豹、常山王张耳等诸侯王。这次彭城之战刘邦输得很惨,但如果没有这些诸侯王的配合,刘邦或许会更惨。

公元前203年,刘邦采纳陈平、张良的计策,撕毁和项羽的盟约,同韩信、彭越一起合围项羽,这就是著名的垓下之围。韩信本就是在刘邦处起家,彭越也是刘邦盟友,而此次韩信和彭越并未按照约定出兵。

史料记载:

“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

韩信的事业主要依靠刘邦的平台,不过以当时的韩信的实力,完全有可能独自为战,而彭越虽说已经投靠了刘邦,但还是有些摇摆不定。于是刘邦只得提前说好战后分成,换言之,事成之后韩信、彭越都将获得大量封地,这才打动了韩信和彭越,同刘邦一起出兵。

这也很好理解,毕竟大家出来混也就是图个富贵,没有好处谁愿意给你冒风险。由于彭越、韩信等诸侯的加入,才把项羽围死在垓下,以刘邦本部的实力,很难完全覆灭项羽。所以说刘邦和朱元璋还是有所不同的,刘邦经常要借助盟友的力量,然而朱元璋基本上全是靠他自己。

刘邦终归还是登上了皇位,但那些异姓诸侯王便成了国家的隐患和威胁,这回帮手成了敌人,那么刘邦只得御驾亲征。

二、刘邦忌惮韩信的才能

韩信是刘邦手下头号战将,韩信曾经投靠项羽,并没有得到重用,才投奔了刘邦,在萧何的帮助下,成为大将军,开始了波澜壮阔的一生。正是有韩信的帮助,刘邦才能成就大业,在刘邦统一的道路上,韩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项羽把刘邦封到了蜀地,对此刘邦颇为不满,毕竟当时约定的是谁先入咸阳谁称王。只是项羽并没有落实,奈何技不如人,刘邦只能忍了。蜀地有天险做屏障,安全系数挺高,但刘邦的志向是征伐天下,就在这个时候上天给刘邦送来了韩信。

史料记载:

“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

这位史上最强的军事奇才,不仅成功把汉军带了出来,还用计策平定了三秦地区,那就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韩信命樊哙修补入蜀栈道,暗地中令部队从陈仓道出兵,打了对手一个措手不及,占据关中大部分地区。

从此之后韩信的战力愈发强悍,平灭魏国、攻取赵国,攻必取战必克,天下已无人是他韩信的对手。刘邦起初是非常兴奋的,韩信这种人才可遇而不求,但随着韩信战功的积累,刘邦对其忌惮也越发深刻。

韩信为人野心很大,并且极其擅于带兵,如果韩信自立为王,他刘邦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刘邦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史料记载:

“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脩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

公元前204年,刘邦直接跑到了赵国军营,自称汉王使者。当时张耳、韩信还没有起来,刘邦就直接进去夺走了韩信的兵符,由此可见,刘邦对韩信已经不再信任。如果刘邦对韩信绝对信任,而韩信也能真心实意帮刘邦统帅三军,那之后的战事刘邦大可不必亲临战阵。

事实上,韩信也有不小的野心,而刘邦疑心也很重,命中注定这两人早晚会分道扬镳。

三、朱元璋有大元帅徐达

刘邦拥有韩信,但刘邦不信任韩信,朱元璋则不同,徐达、常遇春是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将领,而他们都全心全意地帮朱元璋做事。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尤其是像徐达这种帅才,更是百年难遇,偏偏好运的朱元璋的就碰到了。

韩信投奔刘邦的时候,刘邦已经是汉王了,而徐达投奔朱元璋时,朱元璋还在郭子兴军中牵马,一切才刚刚起步,从感情层面上,徐达和朱元璋要深得多。徐达刚毅勇武,擅于带兵,为人宽厚豁达,在军中威信甚高,朱元璋更是委以重任。

在攻伐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徐达也立下大功。朱元璋称帝后,依旧是依仗着徐达,几乎每次北伐,徐达都是以元帅之任出征。至正二十七年,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仅用一年时间,收复了燕云十六州,攻克大都,元朝灭亡。

洪武三年,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副将军,出征北元,大败扩廓帖木儿、太尉蛮子。徐达戎马一生,为大明帝国立下赫赫战功,大明第一功臣非徐达莫属。

正是有徐达这种统帅形人才,并且君臣互相信任,朱元璋才敢于坐镇后方,把军事大权交出去,如若不然,他也必定会御驾亲征。当然,明初的名将也实在太多,冯胜、傅友德、蓝玉这种不可多得的人才都在朱元璋左右。

反观汉初,韩信、英布、彭越,他们能力虽强,但无法和刘邦同心同德,这其中刘邦也要负一定责任。

当然,刘邦最大的特点是能治人,灭秦之战他就是打酱油的,大仗都是项羽打的。但他能把一些专业人士笼络到自己身边,从而干掉了项羽。因为自己镇不住下面的大将,所以建立汉朝之后,又挨个杀掉了这些功臣。最后各地方再造反,或者匈奴进犯,他已无大将可用,只得御驾亲征。

朱元璋其实一开始也是亲自带兵打仗的,他可是从一个牵马的一路打到大元帅,在这个过程中,收了一群小弟。因为他镇得住这些小弟,而且在灭掉陈友谅之前,都是他亲自指挥战斗。后来的战斗,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朱元璋也就不再出头了。

两者也有不同,同样建立了汉朝和明朝后,刘邦是真的逼下面人造反了,朱元璋是故意说下面人造反了,目的也是为了杀掉这些对自家王朝构成威胁的大将。

只是没想到,真正对自家王朝构成威胁的并不是那些异姓王,而是自家子孙!

刘邦和朱元璋都是草根逆袭成为一代帝王,他们成功的特质是什么?

刘邦、朱元璋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仅有两个草根出身的开国皇帝。

刘邦据说祖上来自魏国,是晋国大夫士会的后代,但最起码到刘邦父亲这一代已经沦为平民。从刘太公给刘邦兄弟当初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刘邦父辈已经毫无半点士族基因传承,因为刘邦的名字叫刘季,刘邦两个兄长的名字分别是刘伯、刘仲。换成现在的话就是,刘邦弟兄三人名字分别是刘老大、刘老二、刘老三。


虽然刘邦是平民出身,但是不得不承认刘邦的家庭情况在当时社会还不是处在最底层。证据有四:

一是刘邦家庭还是小有产业的,从刘邦曾让自己父亲刘太公评价自己和二哥刘仲将来谁基业大,看了刘氏家族还是有一定产业基础的。

二是刘邦除了刘老大、刘老二、刘老三弟兄三人,还有一个弟弟刘交来看,刘家日子还是很小康的;因为刘交是刘太公第二个老婆生的孩子,在古代家庭情况稍差一点,是很难再娶到第二个老婆的。

三是刘邦最起码混了个亭长在干,估计有许多人认为亭长是个不起眼的小官,这要是放在现在最起码是个乡镇长,国家公务员吧。

四是刘邦的交际圈很厉害。萧何是沛县县令面前的大红人,而萧何对刘邦的影响很不错。沛县县令开Patty,招待从外地前来投奔吕公。换成现代的话说,就是相当于沛县县令在开招商引资大会。刘邦尽然大言不惭的蹭了进去,大声喊“贺万钱”,辛亏萧何打圆场。


总体来说,刘邦是平民出身,但绝对不是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当然,刘邦能够最终爬到社会的最顶层,也绝对算得上逆袭了。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相比刘邦而言,绝对是更加草根了。朱元璋在家中排行老四,在宗族中排行老八,所以朱元璋最初的名字就叫朱重八,换成现在的话说,就是朱元璋的最初名字就是朱老八的意思。直到后来参加红巾军起义,才改名朱兴宗、朱元璋的。

朱元璋与刘邦相比,刘邦好歹也是有产阶级,朱元璋是彻底的无产阶级出身。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与老婆陈氏共生育生有四子两女,其中四个儿子分别叫朱重四、朱重六、朱重七、朱重八,两个女儿的名字就不得而知了。


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在发生旱灾那一年,同时发生严重的蝗灾和瘟疫,朱元璋的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最后弟兄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让后活着的人,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做了和尚。

朱元璋为何要把自己跟刘邦相提并论呢?

一个新王朝的建立,总会伴有对前王朝的反思。因此要替前面王朝修史,做一个盖棺定论。表示:我取代你,那是天经地义。而开国皇帝们,也就由此都增加了许多匪夷所思的神奇事,暗示,这是老天爷的安排。

但朱元璋却显然是个另类,非但拒绝神化自己,反而还强调,我们朱家没有什么稀奇古怪的事,自根上起就是“服勤农业”,即:就是种地的出身(出自《御制皇陵碑》)。



所以至今一提朱元璋,即无“三尺剑斩蛇”,也没出生前后的“天降祥瑞”,就一苦孩子,讨过饭、出过家,实在活不下去了这才加入红巾军,最终逆袭当了开国帝王。啥叫自信?似乎这就是自信!

以至于这种自信,在《遵闻录》中,也体现得非常强烈:朱元璋开国后,在南京建了一个历代帝王庙。每年他都要来祭奠这些先朝的帝王。对别的帝王,朱元璋只敬一杯酒,唯独给汉高祖刘邦却敬了三杯,并说道:“刘老大,在所有开国帝王里,就咱哥俩是草根,你提三尺剑开国,所有特意多敬酒两杯,唯你的大汉和我的大明,得国最正!”



《遵闻录》中的这句话,后来也出现在了宋濂所写的《大明日历》中:较之于古如汉高帝,其得国之正,二也

现在疑问也就来了:为啥朱元璋非要把自己跟刘邦相提并论?并言称,只有他俩得国最正?却把李渊、赵匡胤等舍掉了?



有一句话是:越强调什么,也就越证明心虚什么!道理很简单,谁没事总是强调,我是父母生出来的?朱元璋在开国之初,就遇到了这种问题——他的大明王朝,并非如后世我们认为的那般,被普遍认可。

须知在古代时,话语权一直掌控在士大夫阶层。而朱元璋的阻力,正是来自于此。以至于在《大诰》中,出现了这样一句:朕知伯启心怀愤怒,将以为朕取天下非其道也



伯启,就是夏伯启,拒绝朱元璋的任用,不惜自残双手!气得朱元璋,就命人把他给带到京城,亲自问他咋回事?哪料夏伯启当着朱元璋的面,却还坚称红巾军为“红寇”。

这下朱元璋急眼了,喝道:“你想学伯夷、叔齐是吗?好,那我告诉你,现在你之所以能吃着火锅唱着歌,就在家乡里教书,就是靠我朱元璋平定了天下。可我想让你出来效力,你却自残抗拒,你到底想干啥?你教书,真是在教化我的子民吗。”



从这个记载中就能看出来,当时士大夫阶层,对明朝和朱元璋的否认态度了。至于理由,正是由于朱元璋的草根出身,被士大夫阶层看不起!哪怕朱元璋身边的刘伯温,也是存在这种态度的。

比如在刘伯温的《送高则诚南征》这首诗中,就表达出了这种看法,其中有两句是:牧羊必除狼,种谷当去草!高则诚,即高明,他是刘伯温的好友。在元末时期曾随元军征讨红巾军!



显然这除狼和去草,就是指向了红巾军。明白了这些,其实也就明白了为啥,朱元璋最初请刘伯温出山时,为何刘伯温推三阻四,甚至还送宝剑明志!故而,朱元璋最终只给了刘伯温一个“诚意伯”,也就完全怪不得朱元璋了。

所以,朱元璋之所以把自己跟刘邦相提并论,其实挺让人心酸的。在他的意识中,明明是我朱元璋恢复了中原王朝,结果你们士大夫阶层,却还是如此鄙视和不认可我。



那么最后,朱元璋得国最正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虽心酸,可解铃还须系铃人,朱元璋还是要依靠士大夫阶层。所以这个任务就落到了大儒宋濂肩头。

宋濂最终是这样解释朱元璋开国的:奋起于民间以图自全,初无黄屋左纛之念,继悯生民涂炭,始取土地群雄之手而安辑之。

即,就是为了活命,最初没有当皇上的想法。随着势力壮大后,开始意识到了百姓之苦,最终这才灭群雄,开国大明,让老百姓都安居乐业。



随着宋濂的这个解释一出,算是暂时压制住了士大夫阶层的对朱元璋的鄙视和质疑。由此朱元璋言称:就我大明和大汉,得国最正,才被渐渐接受。可哪料随着时间推移,到了后来,士大夫阶层,却又集体一脚踢开刘邦,言称:得国之正,惟我明而已

好玩的是,当清朝建立后,这个“得国正否”,却又成为了清朝的一个大问题,以至于最终在康熙五十六年时,康熙大声疾呼: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

其实,看完前面朱元璋的心酸,就能明白,这无非又是一个轮回开始了而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08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