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中国最后一个丞相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我们都知道明初有四大案,又称为洪武四大案,分别指的是“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还有“蓝玉案”。朱元璋嗜杀成性,四大案牵连被杀的人达十数万之多。其中“胡惟庸案”是朱元璋上位后策划的第一起案件。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朱元璋借此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牵连甚多。其实“胡惟庸案”背后有着朱元璋不可告人的目的。
胡惟庸像
大明朝建立之初的政治格局分为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淮西集团主要是以“淮西二十四将”为主的武将,浙东集团主要是以刘基为首的文臣。朱元璋为拉拢武将,打压文臣,所以二十四功臣中淮西集团成员占据大部,刘基居最尾。朱元璋任命李善长为左丞相,徐达为右丞相。后因徐达常年带兵在外作战,李善长逐渐掌握大权,他也成了淮西集团的首领。朱元璋感到淮西集团势力日益膨胀,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后来李善长感觉力不从心,请求告老还乡,朱元璋便顺水推舟地批准了。
朱元璋曾与刘基商讨丞相人选问题,朱元璋先提供了两个人选,分别是杨宪和汪广洋,刘基不认可,后来朱元璋问刘基胡惟庸行不行,刘基却说“不可不可,区区小犊,一经重用,偾辕破犁,祸且不浅了”,朱元璋很不高兴,不久也让刘基告老还乡了。胡惟庸知道刘基曾在朱元璋面前说过他的坏话后便对刘基怀恨在心,后来诬陷刘基霸占王气为自己修墓,刘基被朱元璋夺去俸禄,在朱元璋派胡惟庸探望送药之后不久,刘基就去世了。刘基之死也成了另一个谜团。
电视剧《朱元璋》剧照
在汪广洋和杨宪相继倒台后,胡惟庸登上了丞相之位。而后逐渐膨胀,擅权乱政,挑战了朱元璋的底线,惹怒了朱元璋,其地位岌岌可危。有一日胡惟庸之子骑马在闹市狂奔,后坠死于车下,胡惟庸当场杀了牵马之人。朱元璋勃然大怒,要杀人者偿命。胡惟庸决定先下手为强,接着就有了后面胡惟庸谋反的故事:胡惟庸上报朱元璋自己家中出了祥瑞邀请朱元璋来观看,当朱元璋走到西华门时被太监云奇拦住,云奇一时着急说不出话来,就用手指胡家的方向,朱元璋感到事态不妙,立刻登上城楼,发现胡家上方尘土飞扬,甲光闪闪。当天便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处死。
胡惟庸被杀后,案子并没有了结,相反持续了数年,牵扯的人也越来越多,最终李善长等诸多开国功臣连同亲族被尽数屠尽,牵连致死者达三万多,史称“胡惟庸案”。
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至此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由秦始皇设立的宰相制度画上了句号,耐人寻味的是历史上第一任宰相李斯和最后一位宰相胡惟庸的下场都非常凄惨。
电视剧《朱元璋》剧照
如今我们再看这段历史,胡惟庸案存在诸多疑点,第一点以朱元璋的为人和手段,胡惟庸想在皇城内他的眼皮底下悄无声息地组织人马造反根本不可能。第二点据考证云奇拦马一事根本无证可寻,勾结外部使节更是是无稽之谈。第三点谋反如此大罪胡惟庸却没有经过任何审理当天就被处死,难免有杀人灭口之嫌。清朝张廷玉是把胡惟庸归入“奸臣”之列的,但在他组织编写的《明史》中也说“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所以胡惟庸擅权乱政是事实,但所谓的谋反只不过是一个朱元璋的借口罢了,除去了宰相,朱元璋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皇权达到巅峰。一句话,因为宰相的存在威胁到了朱元璋的皇权,所以胡惟庸必须死。
电视剧《朱元璋》中有这么一幕:胡惟庸试图弑君篡位的事情败露之后,朱元璋便立刻派兵将其擒获准备处死。由于胡惟庸怕痒,所以朱元璋就让人扒光他的衣服,然后将之绑在野外让蚊虫叮咬,结果胡惟庸傲之不住死了。那么如此奇葩的刑罚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说起“胡惟庸”案更是一个惨,前后牵连三四万人,被杀者众多。其实胡惟庸之死并不冤枉,朱元璋已经忍了他很多年了。
元朝是因何灭亡的?朱元璋认为是宰相权力太大左右朝政,最后弄得国不国民生凋敝,再看看胡惟庸的做法,他深感危机重重。后来胡惟庸的儿子在闹市上纵马狂飙,结果从车上掉下来摔死了,胡惟庸知道后杀了那个驾车的奴仆,此事让朱元璋非常生气,要求胡惟庸抵死。
洪武十三年,一些朝臣告胡惟庸谋反,于是朱元璋便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他处死了。后期又连累了三四万人,被杀者甚众,一向骄横跋扈的胡惟庸落得个家毁人亡的下场。
据说朱元璋恨透了胡惟庸,感觉直接杀死他不过瘾,于是便采用“痒刑”来折磨之。他命人扒去其衣(涂上吸引蚊虫的东西)将之困在野外,直到被蚊虫叮咬痒死。有人说这是历史上最奇葩的刑罚,至于是否为真还有待验证。
胡惟庸当了宰相,执政两年半,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正月被杀。野史里有一个“云奇告变”的故事。讲述了胡惟庸的死因。然而,这是事实,还是杜撰呢?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不是公元1380年正月,而是公元1380年的夏季。这一天,位居中书左丞相的胡惟庸请朱元璋驾临到他府上观赏“醴泉”。“醴泉”是什么景观呢?就是一口井,据说这井里的泉水像美酒一般香醇清新。真有这样奇特的“醴泉”吗?胡惟庸说有,他告诉朱元璋,这是祥瑞之兆,陛下您来看看。
朱元璋很好奇,决定去看看。这一天是五月初二。朱元璋从西华门出宫,往胡惟庸府上去。护卫他的车队走了没多远,有人从道路旁边冲出来拦驾。卫士以为是刺客,冲上去对拦驾的人拳打脚踢。事实上,这人根本不是刺客,他是个宦官,西华门的内史云奇。挨了一通乱打,云奇奄奄一息地手指胡惟庸府的方向,说不出一句话。朱元璋多精明的人,心想这里面有事儿,旋即转身返回西华门登楼远望。这一望可把朱元璋望出了一身冷汗!怎么样呢?他瞅见不远的胡府亭台上站着很多披甲执剑的武士,埋伏在走廊和墙后。
明摆着,这胡惟庸要谋反!要暗杀自己!朱元璋急忙派兵前去围剿,三下五除二,就逮捕了胡惟庸,将其赴市正法。
而那位大忠臣云奇被打后,伤势过重,很快也死了。
事情真的就是如此简单吗?胡惟庸真有谋反之心吗?
朱元璋当皇帝以前,胡惟庸的官职一直不高,最高才做到正三品太常卿。这个官也没什么大权,就是负责祭祀啊、礼仪啊等事情。先前他还担任过县令、通判等职务。
到了明军夺取了大都城,胡惟庸才做了中书省参知政事。大家知道,明朝是延续元朝的旧制,这中书省就是国家的最高部门,下管六部和各地行政机构,参知政事是从二品的官儿。
这时候,大明朝的宰相是跟着朱元璋起家打天下的韩国公李善长。可他年老多病,常常不能料理政务。一切事务实际上都是由右丞相杨宪说了算。在这种情势下,朱元璋打算换个年轻点的代替李善长。他想到了刘伯温。可好说歹说,刘伯温就不答应,一次又一次推辞。朱元璋没办法,就问刘伯温,你看杨宪这个人怎么样?
刘伯温对杨宪的评价褒贬参半,说此人能力是有,可器量狭窄,如果当了宰相,恐怕不能做到公正。
得,就这个评价,把杨宪从候选名单中画去。
接着,朱元璋又说了一个人——中书省左丞相汪广洋。
刘伯温的回答更糟糕,说此人的器量还不如杨宪。
左也否决,右也否决,朱元璋想了又想,想到了胡惟庸。刘伯温说,胡惟庸是一匹劣马,哪能驾车。
这么一来,朱元璋所提的人选一个都不合适。然而,朱元璋只是咨询,并没有听取刘伯温的意见。他坚持己见,发布了两道任命。一道是任命汪广洋为右丞相,另一道是将胡惟庸从参知政事擢升为左丞相。
这刘伯温既是个乌鸦嘴,又是个预言家。他说汪广洋不能担任丞相一职,果然说中了。这汪广洋喜欢喝酒,喝起来没个够,不仅不管事儿,还误事儿。朱元璋一气之下,把他贬为广东行省参政。
右丞相的位置又悬空了。谁来接替呢?这个时候,李善长挂个太师的虚名隐居了,汪广洋也给贬了。就剩下个胡惟庸。这么着,胡惟庸当上宰相,独揽朝政大权。
这胡惟庸和汪广洋不同。汪广洋是个玩家,胡惟庸是个干实事的主,办事能力很强。因此得到朱元璋的宠信。本来就是一步登天,再被圣上一宠信,胡惟庸有点儿忘乎所以,渐渐变得骄横而狂妄。
根据《明史》中的记载,胡惟庸的越轨行为可归结为三方面。
第一,办事不汇报朱元璋,自个儿独断专行。
第二,私拆朝廷各部上奏朱元璋的奏疏,有对自己不利的就私藏。
第三,收受贿赂,要升官的,犯错了想逃避处罚的,都给胡宰相送礼。礼物五花八门,有珠宝有名马有古玩。胡惟庸从来就不拒绝,你要舍得死,我就舍得埋。
那么,权力欲高速膨胀的胡惟庸,这时候还不满足吗?他一定要谋反,除掉朱元璋自己登上帝位吗?
看一看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正月朱元璋给胡惟庸最初定的罪名,并不是谋反,而是“擅权植党”。这一罪名要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九月说起,当时占城国来进贡,可是接待人员没上报给朱元璋。这事让一个宦官知道了,就私下通报给朱元璋。朱元璋龙颜大怒,立即责问胡惟庸和汪广洋。这两人磕头请罪,申明说这个事情应当由礼部负责,所以过错在于礼部。
朱元璋质询礼部。礼部又推向中书省,说这事儿应该由中书省负责。
这可把朱元璋给气坏了,你推我,我推你,踢球呢?于是,朱元璋下令,把所有相关人员全部关进牢狱。说来这只不过是一次办事人员的疏忽大意。可朱元璋不这么想,他感觉受了一伙大臣的蒙骗,自个儿被架空了。这朝廷上还有谁可以信任呢?必须查,查清楚。可查来查去,没个结果。没办法,只得找一个替罪羊,谁呢?倒霉蛋汪广洋。朱元璋将他赐死。
这事儿到这里也就算过去了,哪知道节外生枝——这汪广洋有个叫陈氏的侍妾,汪广洋死后,她自杀殉夫。
朱元璋认为这个女人品德很高尚,要给予表彰。可一查这陈氏的出身状况,才知道她是犯官之女,被卖为官奴的。按照规定,官奴只能赐给功臣,不能纳为妻妾。朱元璋再度愤怒,再一次审查相关人员。这次审查六部官员,包括胡惟庸都受到了牵连。这么一搞,朝中人心惶惶,相互弹劾。想的都是把对方整倒,把自己从是非堆里摘出去。
公元1380年正月,大臣们纷纷上疏弹劾胡惟庸。
御史中丞涂节诬告胡惟庸有谋反篡位之心。前御史中丞商嵩也弹劾胡惟庸,说他擅权。朱元璋派人彻查胡惟庸,并未查处谋反迹象,所以,先定了个“擅权植党”的罪名。不久后,又查出胡惟庸的其他罪名——勾结北元、勾结倭寇等。案子审理整整十年,不仅查出胡惟庸的诸多罪恶,而且他的同党也暴露出来,这其中有太师李善长、大将陆仲享、名臣宋濂等。朱元璋是大开杀戒,受到株连而丧命的人多达三万余人。
由此可见,所谓“云奇告变”一事,是野史学家的段子,并非 历史 真相,这是其一。其二,胡惟庸真的有那么多罪恶吗?
我们知道胡惟庸担任宰相的时间,他从洪武十七年开始当宰相,到洪武十三年正月被处死,算起来总共的执政时间才两年半。如果他要谋反,势必需要一系列的安排和筹划。因为胡惟庸虽然当了宰相,可终究是一个文官,手里也没掌握兵权。如果他要造反,只有拉拢有兵权的人。他拉拢了吗?准确地说,是乘虚而入。
朱元璋手下的武将大多是开国功臣。所以居功自傲,骄纵枉法。遭到朱元璋训斥、贬官后,怀恨在心。这就给胡惟庸提供了一个空间。他将这些人拉拢,作为自己的党羽。
这里头有两个关键的人物,一个是吉安侯陆仲享,一个是平凉侯费聚。他们很快和胡惟庸结成死党。胡惟庸利用他们招兵买马。这时候,胡惟庸并不是要造反,而是为应付变局所作的准备。这之后,胡惟庸还把老上司李善长拉下水,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善长的侄子李佑为妻。然后利用李佑去游说李善长。年事已高的李善长已经没办法制约胡惟庸等人,只得说,我年纪老了,你们等我死了再胡作非为吧。
这一切说明胡惟庸具有谋反之心,但没有下定决心谋反。他的谋反之心多半在于自保。因为朱元璋对王朝内部权势显赫的王侯将相越来越猜疑,加上那些开国功臣的骄纵违法,官僚中形成各派集团,有文武大臣之间的矛盾,有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之间的矛盾,他们互相倾轧排挤,在朱元璋面前攻击对方。面对这份乱劲儿,朱元璋必须向曾经与他并肩作战和同甘共苦的兄弟们开刀。而官僚集团之间的相互攻击,恰恰可以为朱元璋所利用,他可以一个个地来收拾他们。
胡惟庸当然撞在刀口上,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的罪名杀了他。同时被杀的还有陈宁、涂节等数人。可是,单以这一条罪名,就把宰相给处死了,实在有些说不通,于是,在胡惟庸死后,案子又接着调查,又给胡惟庸加上“通倭”、“通寇”和“谋反”的罪名。并且案子不断牵连扩大。
到了十年后,案子又有了新的突破。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明军与北元军交战。所谓北元,就是元顺帝被赶出大都后,逃回北部草原,史称“北元”。这北元军中有一名将领叫封继,他在明军大将蓝玉北伐时被俘。据他供认,宰相胡惟庸曾经通过他与北元太子爱蝤识理达蜡联络,打算向北元借兵,推翻朱元璋的大明王朝。朱元璋一直不知道这件事,因为封继被押回南京后,居然被李善长给藏匿了起来。
同年五月,封继再度被捕。招出这件事。太师李善长自然就给牵扯进去,与此同时,他的家奴卢仲谦,以及陆仲享的家奴封帖本等人,纷纷向朱元璋告密,说李善长、陆仲享等人曾参与胡惟庸的“谋反”,是“胡党”中人。
于是,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以“与胡惟庸交通谋反”的罪名,将李善长、陆仲享、毛麒、赵庸、郑遇春、黄彬、陆聚、金朝兴、叶升、李伯升、丁玉等人全部诛杀,受到株连的有三万余人。并以《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这时候的李善长已经七十七岁,朱元璋念他年纪已老,赐他自缢,而他的家属七十多口全部被诛杀。
第二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疏朱元璋,为李善长申冤。由此可见,当时人们认为李善长等人是被冤屈的。
从根本上说,胡惟庸案的发生,来自于朱元璋的猜疑和不信任。而朱元璋这种猜忌心理很早就形成了,早在农民战争期间,他就严密防范部下将领,为防止他们叛变,凡是将领出征,就把他们的妻子留在京城做人质。就这样仍不放心,还派心腹去监军。即便如此,也是防不胜防,在严酷的战争中朱元璋也确实没少经历部将谋叛的事件。咱们就说其中的两个事件,第一个——邵荣谋叛事件。
绍荣是与朱元璋一同起事的战友,骁勇善战。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绍荣和徐达一起攻克宜兴,至正十九年败张士诚军于余杭。《明通鉴》记载:“太祖自起兵,所任将帅最著者,徐达、常遇春与荣为三,而荣尤宿将善战。”因为屡立战功,绍荣被擢升为中书平章政事,地位在常遇春之上。
可是,至正二十二年的时候,绍荣自处州平定苗军叛乱回应天,与参政赵继祖密谋击杀朱元璋,被宋国兴告发。朱元璋立即派兵搜捕了绍、赵二人,用铁链锁着,备下酒食,然后和二人一起喝酒,朱元璋问:“我与尔等同期濠梁,望事业成,共享富贵,为一代之君臣,尔如何要谋害我?”
绍荣回答说:“我等连年出外,取讨城池,多受劳苦,不能在家与妻子相守同乐,所以举此谋。”
赵继祖接着说:“若早为之,不见今日,猎狗在床下死,事已如此,泣何益,惟痛饮。”
朱元璋听了以后,就把他们二人缢杀了。
再说第二个——谢再兴谋叛事件。
谢再兴也是朱元璋的旧将。而且,他还是朱元璋侄儿朱文正的岳父。朱元璋称他为“亲家。”
至正二十二年,谢再兴守卫诸暨。当时,金华、处州的苗军反叛朱元璋,张士诚乘机派张士信率军进攻诸暨。谢再兴苦战二十多天,打败张士诚军。这次战斗后,谢再兴派自己的心腹左总管、糜万户两人私往张士诚的占领区杭州贩卖物品,结果被朱元璋查获。朱元璋怕泄露军机,就杀了这两个人,并且把两人的头颅悬挂到谢再兴的办事厅里,这对谢再兴来说,是一种侮辱性的警告。
这之后,朱元璋又擅自做主把谢再兴的次女嫁给徐达,又派参军李梦庚去节制诸暨兵马,降谢再兴为副将。这让谢再兴愤怒至极,连续受辱,明摆着拿人不当人,得,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谢再兴捉了李梦庚,到绍兴去投降了张士诚的部将吕珍。
这两起反叛事件,对朱元璋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他在当皇帝之前,就考虑到如何对待功臣宿将的问题。明王朝建立后,为了使王侯将相忠于他的朱明王朝,为了预防臣僚的反叛,朱元璋采取了种种手段和措施,可是他总是不放心。因此,胡惟庸一案的发生绝不是偶然,此案的发生,既是官僚各派集团的权利斗争所致,更是朱元璋对王侯将相、昔日部将始终不信任所致。
朱元璋是一个只相信自己的帝王。这样的帝王,最终成为冤案的制造者,即便胡惟庸一案不是冤案,但牵连甚广,使太多无辜者都付冤屈中。
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与张昶为友。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
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称他家的旧宅井里涌出了醴泉,邀请明太祖前来观赏。这是大明的祥瑞,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一个名叫云奇的太监突然冲到皇帝的车马前,紧拉住缰绳,急的说不出话来。
卫士们立即将他拿下,乱棍齐上,差点把他打死,可是他仍然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不肯退下。朱元璋这才感到事情不妙,立即返回,登上宫城,发现胡惟庸家墙道里都藏着士兵,刀枪林立。于是立即下令将胡惟庸逮捕,当天即处死。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四天前,也就是正月甲午,中丞涂节已经告胡惟庸谋反,以明太祖猜忌多疑的性格,怎么还会去胡惟庸家看所谓的祥瑞?可见,云奇告变纯属子虚乌有。胡惟庸/案/前后株连竟达十馀年之久,诛杀了三万馀人,成为明初一大/案/,列洪武四大/案/之一(另三/案/为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事后朱元璋还亲自颁布《昭示奸党录》,告诫臣下,切以胡惟庸为鉴。
明代史籍中关于胡惟庸/案/的记载多有矛盾,因此关于其是否确实谋反,当时便有人怀疑,明代史学家郑晓、王世贞等皆持否定态度。也有学者指出:所谓的胡惟庸/案/只是一个借口,目的就在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结果是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
晚明学者钱谦益说:"云奇之事,国史野史,一无可考。"史家潘柽章更认为云奇之事为"凿空说鬼,有识者所不道"。胡惟庸如果要谋反,他在家里埋伏刀兵,能让人在城墙上轻易看见吗?几百年以后,也就是到了现代,明史学家吴晗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叫《胡惟庸党/案/考》,把胡惟庸的/案/子从头到尾缕析了一遍,最后证明,胡惟庸/案/是一个冤/案/。
胡惟庸/案/,对中国历史影响重大。从此,相权被彻底剥夺,中/国政/治/制/度/进一步走向君/主/专/制。
丞相,又分为左丞相和右丞相,是古代皇帝的左右手。不过自朱元璋时期的胡惟庸死后,我国历史上的丞相制度便就此终结了。朱元璋一朝总共出现过四位丞相,也是明朝仅有的四位丞相,除了胡惟庸,还有李善长、徐达和汪广洋。作为明朝的开国功臣,这四位丞相有三位被处死,仅有一位得到善终。
胡惟庸
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丞相,他的死引发了一场海啸,前后有三万多人因为受其牵连而丧命。胡惟庸是1355年投奔到朱元璋麾下的,从1373年到1380年的这七年间他先后出任右丞相和左丞相,一直是中书省的一把手。
据《明史》记载,胡惟庸并不是一位贤相,他贪慕功名,毒死刘伯温,结党营私,甚至还意图谋反,最终被朱元璋下令处死。不过在世人看来,胡惟庸的谋反罪名其实是莫须有,这不过是朱元璋为了清理功臣找的一个借口而已。
李善长
李善长智勇双全,堪比萧何,朱元璋称帝之后他一度被封为韩国公,同时兼任左丞相、左柱国等职,还和朱元璋成了儿女亲家。然而风光背后总是暗藏杀机,朱元璋可以赐给他免死铁券,也可以毫不留情地取了李家70多口人的性命。
胡惟庸案发生之初,李善长的仕途并没有受到影响,但之后他不但不谨慎做人明哲保身,还屡次触碰朱元璋的底线。结果,朱元璋龙颜大怒,不但下令处死了76岁的李善长,还杀了李家70多口人。好在朱元璋看在女儿临安公主的面子上,没有处死驸马李祺和他的两个儿子李芳、李茂。
汪广洋
朱元璋对于汪广洋还是寄予过厚望的,他曾将汪广洋比作张良、诸葛亮,还两度将他提拔为右丞相。但事实证明汪广洋的能力并不能胜任右丞相一职,他既不能贡献良策,又不能牵制胡惟庸,时间一长势必会引起朱元璋的不满。
后来受胡惟庸毒死刘伯温案的牵连,汪广洋被朱元璋下旨毒死,他的时候还多了两个其他的罪名此前包庇朱文正和杨宪。如果汪广洋能聪明一些,朱元璋或许还不会这么快就放弃他。
徐达
和以上三位相比,徐达的结局不知要好上多少倍。徐达是朱元璋曾发小,此人有勇有谋,从来不居功自傲。朱元璋称帝之后,徐达官拜右丞相,同时兼任多个要职,还被封为魏国公。
胡惟庸案爆发之后,汪广洋和李善长均受此影响相继丢了性命,但徐达不管是生前还是身后都得到优待。徐达因背疽加重病死之后,朱元璋不但亲自出席了他的葬礼,还将他追封为中山王,这样的哀荣在朱元璋一朝是极为罕见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07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