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炎帝和黄帝为何结盟又是因何开战的呢

以史为鉴 2023-06-19 14:57:48

炎帝和黄帝为何结盟又是因何开战的呢

“炎黄”二人,为什么能被誉为“华夏之祖”?传说往往更具震撼力,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正所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古至今,从不乏行走在探索路上的史学家。不过,当一些谜团永久地尘封在岁月长河中时,人类又该如何面对那段未知的空白呢?那就是用传说来填充。传说,是中国历史无法回避的一部分,并不是封建迷信。作为存在于传说中的远古统治者,“炎黄”堪称华夏民族的灵魂。

那么,关于他们的传说又是怎样的呢?

从炎帝、黄帝等部落崛起的时期来看,当时的部落首领有许多,这两位部落首领并不是绝无仅有的,之所以后世将他们誉为华夏之祖,原因有三。

第一,炎黄所处的部落,位于中原地区,历史渊源极长。可以说,汉族人的血统中都有炎黄之血;

第二,炎黄部落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而其他部落都是以游牧的形式生存的;

第三,炎黄击败了当时大多数部落,实现了最原始的中原统一。

中原的资源条件,赋予了炎黄部落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这两个部落的族人,通过农耕自给自足,无需像游牧部落一样与险恶的大自然作斗争。丰富的资源条件,自然会引来其他部落的觊觎。位于山东的蚩尤部落,是觊觎者中最强大的一支。为了争夺中原这片乐土,蚩尤发动西征,与炎黄部落爆发战争。

战争爆发后,位于华北地区的“九隅”,也就是炎帝的地盘首当其冲,遭到了蚩尤部落的侵略。相传,蚩尤族虽不擅长农耕,但是,因为这个民族以游猎为主,所以,掌握着当时最先进的兵器制造技术,且族人骁勇善战。所以,在战争爆发之初,局面完全呈一边倒的态势,炎帝的地盘被蚩尤逐步蚕食。

失去了家园的炎帝一族,不得不向西方的盟友黄帝求援。黄帝为什么会帮助炎帝打蚩尤呢?其实,道理非常简单:蚩尤的存在颇有“军国主义”的意味,如果,蚩尤族击败了炎帝,那么,接下来就会进攻黄帝族。黄帝意识到这一点后,立即决定驰援炎帝,避免“唇亡齿寒”。于是,双方爆发了“涿鹿之战”。

值得注意的是,“涿鹿”并非“逐鹿”,很多朋友都喜欢混淆这两个概念。“涿鹿”是一个地名,而“逐鹿”则代表着“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所以,“涿鹿之战”与“逐鹿之战”发生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时期。前文我们提到,觊觎中原领土的部落远不止蚩尤一家,当蚩尤发动侵略战争后,立即得到一些好战部落的响应。

最终,在蚩尤的集结下,总共有八十一个部落加入到蚩尤军中。显然,蚩尤占据绝对的人数优势。面对汹汹而来的入侵者,炎黄又是如何应对的呢?那就是借助“天时地利”,炎黄军靠着地处上游的优势,以水攻之策消灭了大量蚩尤部战力。此消彼长之下,炎黄部才有与蚩尤部一战之力。

饶是如此,炎黄军仍不是蚩尤军的对手,“涿鹿之战”先后打了九次,每次均以炎黄落败告终。雨季过后,战况终于迎来转机,炎黄组织军队发动反攻。然而,在反攻开始时,战场上狂风大作,黄沙漫天,双方军队都陷入迷乱之中。值此之际,黄帝以“指南车”指引进攻方向,终于打赢了这场战争。

并且,他们还抓住了敌酋蚩尤,并将其斩首示众。

至于这场战争究竟有没有发生过,笔者也不敢妄下定论。有人说,这场战争发生于四千六百年前,其实,这只是一种猜测罢了,毕竟,涿鹿之战自始至终都只是传说而已。

其实,不光“涿鹿之战”只是一个传说,“炎黄之战”也仅仅只是一个传说。打赢了战争,除了炎帝族失去的地盘被夺回外,炎黄还攻占了大片蚩尤部领土。胜利是美好的,可是,胜利果实的分配却是现实的。身为部落首领,炎黄二人都想得到更多的土地,壮大部落。

然而,毕竟是黄帝打赢了这场战争,所以,他分得的土地比炎帝更多。对于这个分配结果,炎帝十分不满,他觉得炎帝族至少要分到一半土地,毕竟,在这场战争中自己亦出力不少。分配不均,该如何解决呢?打仗。炎帝悍然发动战争,想要与黄帝分出高下,取得更多地盘。

于是,就有了“阪泉之战”。据主观猜测,这场战争的规模应该不逊于“涿鹿之战”,但由于这是一场中原部落联盟的内部战争,所以史料并未对此过多记叙。结果是炎帝打了败仗,炎黄之间的地位也发生了陡然扭转,原本是两个身份对等的部落首领,如今炎帝部却成了黄帝部的附庸。

这场内战的起因虽然不光彩,但它却意义重大。“阪泉之战”,促进了中原民族的融合,因战争而融合的炎黄部落正是华夏民族的雏形。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神农炎帝”。

从炎黄的故事中,炎帝的存在比较尴尬。先是遭到侵略,然后求援盟友,战争胜利后又与黄帝同室操戈。这样的部落领袖,为什么有资格与黄帝并称炎黄呢?

虽说,炎帝在战争中的表现不太出色,但是,他却是中国农业与医学的始祖,炎帝的另一个身份就是“神农氏”。炎帝是如何成为部落领袖的呢?据说,在他年轻的时候外出游历,见到鸟儿喜欢将种子衔在嘴里,于是便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人们可不可以自己播种呢?可以说,这个想法的意义,比牛顿的灵光一现还要重大。炎帝为人类开启了农业的大门,从这以后人类再也不需像野兽一样觅食了,而是可以通过耕种获得五谷杂粮。后来,在带领族人耕种时,炎帝觉得徒手耕种是一件麻烦事,于是,又发明了“耒耜”——最古老的农具。

既然,炎帝开创了农耕文明,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现实问题,所以,他的地位才能与黄帝持平。并且,在炎帝之前,人们若是生了病,毫无应对的办法。在那个卫生条件堪忧的年代,医疗水平几乎为零,一点小病都会要了人的命。

炎帝见到此情此景,感慨万千,便前往天地的花园中寻找一种叫“瑶草”的神物,据说,此物可使人百病不侵。只可惜,瑶草只有寥寥几颗,根本无法满足凡人的需求。天帝得知后,亲自赐给炎帝一把神鞭,赋予他鉴识草药的能力。从这以后,炎帝终于将医学知识带向人间。

还有一种说法流传度更广,也更贴近现实。当时并没有“天帝”和“瑶草”,炎帝所发现的草药,都是靠亲口尝试发现的。后来,炎帝因为吃下了一棵“断肠草”而不治身亡。这种说法显然比前一种更加伟大。当然,上述传说都是后人猜测和杜撰的,时至今日史学界仍没有关于炎帝的任何考古发现。

所以,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玄之又玄的传说故事呢?笔者觉得,虽然传说是后人的推测,但是,这些推测中应该蕴含一些真实的成分。

首先,是“涿鹿之战”,这场战争的参战三方未必是炎帝、黄帝、蚩尤,也许是另一群部落领袖。战争也未必是由三方发起的,也有可能是一场大规模混战,就像是后世的割据战争一样。不过,从历史发展来看,这场大规模混战最终被某个部落统一了。

这场统一战争,后人根本无从溯源,所以不得不杜撰出“涿鹿之战”的传说来。

至于“阪泉之战”的出现,多半也是这个原因。在某个部落击败了其他部落后,各部落合二为一,成为一个庞然大物。究竟该由谁来领导这个大部落呢?想来当时肯定有不少有资格成为酋长的部落首领争夺此位,彼此之间势必会爆发冲突甚至战争。

其次,就是炎帝发明农业、医药的传说。说起来,一个人能在某个领域或多个领域有突破性发明,这个笔者是相信的,爱因斯坦、特斯拉等天才的出现就是佐证。不过,若说某个人能够开创一个影响全人类的领域,尤其是农业、医药这种对人类发展影响重大的领域,笔者是不相信的。

农业、医学的出现,应该是群众的集体智慧结晶。我们无从得知,第一个将种子埋在土地里的是何许人也,也不知道谁是第一个用草药治病的人,为了纪念这些先驱者,所以,后人才会将功劳全都算在炎帝头上。

当然,史学界也有这样的惯例,那就是将某个时期的壮举通通算在统治者头上,例如:统一度量衡的其实是秦相李斯的功劳,却被算在了嬴政头上。或许农业、医学是炎帝部落群策群力产生的,后来,都被算在了部落领袖头上而已。

总之,不论如何,灿烂的华夏文明得益于远古先民,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炎帝并不是一个难解的谜团,而是中华民族灵魂的象征,相比之下,他是否真实存在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了。

阪泉之战:黄帝与炎帝两个部落之间的战争,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阪泉之战:黄帝与炎帝两个部落之间的战争,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在黄帝统一华夏的过程当中,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开展过一次战事,世称阪泉之战。此役对打开中华文明史、完成中华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有重要作用。阪泉之战曾见载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史书中。公元前636年因为内战,周王出奔于郑国,第二年狐偃提议晋文公重耳“求诸侯国,莫若勤王”。

晋文公重耳“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之后司马迁“西到空桐、北过涿鹿、东渐宋建、南浮江准”,搜集民间故事然后进行参观考察,参证史料记载写出《史记·五帝本纪》,还原了阪泉之战历史的全过程。

战争背景

《史记·五帝本纪》记述:“轩辕之际,神农氏世衰,诸侯国相侵伐,残暴老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因此轩辕乃习用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国咸宾客从……炎帝欲侵陵诸侯国,诸侯国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全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吊坠?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随后得其志。”

由此可见阪泉之战发生在神农氏时代之末,由原始农业发明所开辟的鼎盛时期氏族规章制度早就迈向没落,为物质财富而进行战事日益增加,给正常生产制造生活带来极大威协,社会分化日益加重,氏族体制的习惯法针对调整社会问题已看起来无能为力了。

为了能应对越来越多战事,旨起先家属部落协同在一起,结为联盟,从而又结为范畴更多的联合体,战斗力强悍的黄帝部落用暴力行为吸引不顺从者,依据“以力为雄”原则,变成具有非常高威性的“酋豪”,许多较弱小的部落陆续投奔,以得到维护。但是主题活动地域相似的炎帝部落还在四方征伐,扩大自己的阵营,一样想占据雄者影响力,因此,两强相逢,黄帝、炎帝间总算出现了阪泉之战。

这也是华夏集团内部结构2个同宗共祖的远缘家属部落间的一场争霸的战争。由于据《国语·晋语四》记述,在口口相传的家谱图中,他的祖先也是从和有峤氏相互之间婚姻生活集团的少典氏瓦解出闺女氏族,一个发祥于姬水,立即古漆水,起源莫谓陕西麟游西偏北的杜林,莫谓武学入渭。

以姬水成者,即姬氏族,另一个发祥于姜水,在今陕西境内的渭水上下游一带,今宝鸡市还有清姜河,以姜水成者,即姜氏族。在几千年的历程中,这俩古氏族日益兴盛、兴盛,瓦解出了不少闺女氏族,发展为许多部落,除开留到祖居之地的之外也有许多支派四外发展趋势,开拓一个新的生存环境。至今已有五千年前登上历史舞台的黄帝和炎帝,便是朝东发展趋势,抵达今河北、河南的姬、姜两古族的后裔。

黄帝,赢姓,传奇他都有熊,始出河南新郑市,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炎帝,姜姓,是发祥于姜水的那支古族后代。不过因为汉朝之时,曾对传说时代的古代史系统软件进行了一次大梳理,自此记述中易患“炎帝神农氏”的术语,因而一直以来,对阪泉之战与黄帝对战的一方到底是谁,曾经有许多分歧。传统式说法是黄帝与“炎帝神农氏”战斗,

因而近人明确提出这一场对决应该是“炎黄对决”,在北京延庆阪泉村建“炎黄联合纪念碑”,这实则人类的历史误解。就司马迁撰写的《史记》看,西汉之前的神话中,炎帝与神农氏本不是一个人,如《五帝本纪》载阪泉之战通过,说因神农氏世衰,对诸侯国间相侵伐“弗能征”,黄帝、炎帝才代之而来,相互之间争战。

清朝专家学者崔述留意到,“前文言文衰微,凡两称神农氏,皆不语炎帝,后文言文讨伐,凡两称炎帝,皆不语神农氏”,得知与黄帝战者自为炎帝,与神农氏无涉;之后还有“诸侯国咸尊轩辕为君王,代神农氏”,这里又不语炎帝,得知帝于黄帝之前者是神农氏,与炎帝无涉。自此一些专家学者从而考察了“炎帝神农氏”这一术语的建立全过程。

事实上,将阪泉之战的黄帝、炎帝称作“黄炎”早就在东汉著作就已流行了,而“炎黄”一语的诞生比较晚,代表着与“黄炎”截然不同的定义。因此,阪泉之战是黄炎中间的战争,不可以称“炎黄对决”。

也有学者觉得黄帝、炎帝即然同宗共祖,姬、姜两姓又世为婚姻生活,因此不可自相火拼,阪泉之战与黄帝对战的并不是炎帝,反而是伐灭掉炎帝并袭用其名的蚩尤,或说阪泉之战便是涿鹿对决在传说中分裂,讹传。但是,黄帝、炎帝虽说远缘家属部落,但阪泉之战时,距两部落祖先从同一母氏族中瓦解出去,又沿不一样线路东渐之时已很遥远了,到原始社会末期,

公有制的高速发展已分裂了血缘关系家属患难与共的古老团结一致,产生“兴则1分钟为酋豪,弱则为人正直附落”的新理念,那这种远缘家属部落之间争霸战事应是在所难免的。并且这时候的部落许多,战事也非常多,有大量考古新发现为证,口口相传历史的,在流行环节中既会出现分裂,也会有一些综合性,阪泉之战与涿鹿对决的某个记述即便有互通的地方,也无法论定便是一场战争。

黄帝在这场战役中,经“三战随后得其志”,阪泉之战之后,黄帝、炎帝连着主要从属于他们的一些部落结为联盟,构成了超过家属部落联盟的新式联合体的原型,建立黄帝的主体地位,揭开了英雄时代的序幕。而炎帝败得哑口无言,心甘情愿称臣,立誓不会再与黄帝对抗。阪泉之战后,促进中国政治体制产生具备里程碑式价值的历史变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07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