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嘉庆背后牵扯那么的多官员,嘉庆为何只杀和珅这一个人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9 14:36:08

嘉庆背后牵扯那么的多官员,嘉庆为何只杀和珅这一个人

很多人都不了解和珅和嘉庆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做了六十年皇帝,四年太上皇的乾隆刚刚驾崩,文武百官还在酝酿悲伤的情绪,嘉庆一道谕旨,直接将大伙置于悲伤的境地了,原来和珅被撤职查办了。

和珅得势之时,大清做官的,有几个没给他送过,谁不求他办点事?如今和珅被关进牢房,这关系怎能撇得开?一查之下,只要和珅一松口,都要跟着吃瓜捞。里头情况不明,外头不敢妄动。和珅到底招没招,供出几个人不得而知。向他行贿过的人是主动交代问题,还是被动接受审查?谁也拿捏不准。

和珅到底招了些什么?百多年后,有个叫李岳瑞的人北游京城,在某枢密处看到了和珅的供词。虽然只剩下薄薄四张纸,不及案卷的九牛一毛,却白纸黑字记载了七八位被和珅供出的官员。

专案组问和珅:“你家的珍珠手串、大珠、宝石顶子,都是谁送的?”

和珅答:“珍珠手串,有福康安、海兰察、李侍尧给的;宝石顶子有福康安给的……”这些人都是大清官场有头有脸、响当当的角色,其中还有肃亲王这样的皇亲。

人在官场混,就怕此等人。在台上时不可一世,进笼子后,胆小如鼠;收钱的时候绝不手下留情,招供的时候也不嘴下积德。

嘉庆手里拿着供词,心里不停痛骂:这个和珅没有一点骨气,不讲一点义气,何不识趣一点,来个杀身成仁,关键时刻保护同僚,家人还能得到同僚的保护。

和珅此举,不但将大清的脸打得啪啪作响,还给嘉庆出了道大难题:这些官员到底抓不抓?嘉庆思来想去,抓不得,不能抓。

抓了,会引发官场地震,从朝堂到地方,整个大清保守估计也有八九成的官员被牵连,到时候恐怕整个大清官场就成了空架子,自己也成了光杆司令了,有碍稳定,而且,对于自己老爹乾隆的名声也不好;不抓,这些官员会对皇帝感恩戴德,同时给官员留根小辫子,以后他们就会老老实实,磕头听话。

当然,有贪不肃,有腐不反,有悖依法治国,有碍大清名声,但是和国家稳定相比,名声值几个钱?半个月后,嘉庆赐和珅自尽,紧接着,宣谕廷臣:

“凡为和珅荐举及奔走其门者,悉不深究,勉其悛改,咸与自新。”

对和珅一案,踩一脚刹车,再让大伙闭嘴,可谓皆大欢喜。但是偏偏有愣头青不懂事,有个叫萨彬图的干部不解圣意,要求继续深挖细查,结果换来一顿臭骂,还被交给吏部拟定处罚办法。他这是要大家的脑袋,下场可想而知,非常凄惨。

和珅在牢中咽了气,百官在外面松了口气,一个个感恩戴德,痛哭流涕,大呼皇上圣明,表示一定痛改前非,重新做官,紧紧围绕在嘉庆皇帝周围,建设大清。而嘉庆赚了个盆满钵满,还落得个仁慈天子的名声。但是,这对国家和百姓却是巨大的灾难。

和珅的问题,不单单是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乎制度的问题。但是,嘉庆企图掩耳盗铃,蒙混过关,既不刀口向内,割除毒瘤,也不痛下决心,建章立制,仅将其作为个人的问题来处理,而且局限于个人的问题。随着和珅上吊,和珅的问题就一了百了。

可是,一死不会百了。塑造和珅的体制不改,滋生和珅的土壤不除,死了一个和坤,又冒出了不少各式各样的“和珅”。官员们看到和珅从一个侍卫到国家重臣,仅仅二十多年,就积累了富可敌国的财富。杀了一个和珅,并没有止住贪婪的心,反而人人都以和珅为榜样,大肆贪污,贪腐之风愈演愈烈,最终将整个大清吞噬掉了。

嘉庆为什么要杀和珅?

一、因为乾隆当时给何珅留的保命圣旨里面,他只写了三个字,就是留全尸,所以嘉庆帝在看到这个密函之后,更加毫不犹豫取走了他的性命,何坤就是一个巨大的贪官,可以说贪了很多的钱财在乾隆去世之前,觉得何坤会落得很凄惨的结局,所以留了一道保命圣旨,但是上面却不是留下性命的话。

二、如果何珅当时在拿到乾隆给的圣旨之后可以看一下的话,可能他最终的结局就不会这么凄惨,因为他当时觉得乾隆非常的信任他,对于他以后的事情肯定安排好,觉得这个甚至真的会在最后的时候保住他的性命,但是当一个皇上真正决定牺牲你的时候,可能就不会顾及那么多。

、何珅在世时候贪污了很多的钱财,因为没有人可以详细的说出何珅到底有多少银子,因为嘉庆皇帝刚刚继位,有很多事情都需要整顿,尤其是需要大量的银子,所以乾隆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想到过这个问题,所以他就已经打算牺牲掉何坤,这样何珅所有的钱财都会归嘉庆帝所有。

四、和珅之所以能够获得乾隆的信任,主要是他非常的会做人,而且他对于皇帝非常的忠心,没有任何反叛的心理,而且他在经济方面也有一定的头脑,尤其是很会揣摩皇上的心思,总能够说到皇上的心里,所以乾隆虽然知道和珅是一个贪官,但是还是舍不得取走他的性命。

当和珅在看到这个圣旨的时候,他也知道了乾隆的意思,所以他也就认命了,所以一个皇上的心思不是随便能够猜到的。

嘉庆杀和珅只因为贪吗?其实质目的是什么呢?

清代的嘉庆元年和乾隆61年同为1796年,“如意”是清代传统的吉祥物,可是嘉庆皇帝执政后就弃而不用了。这些事儿令人感到奇怪。但细细查阅典籍,炙手可热的权臣和珅在乾隆和嘉庆朝的转换间倏忽由红人变成罪犯,那才叫人匪夷所思。在此专门给读者聊聊有关这方面的事儿。

(一)臭名昭著的大贪官和珅(1750-1799年),钮祜禄氏,本名善保,奉天府开原县人,满洲正红旗,乾隆朝时期的权臣、商人。

人之初,性本善。和珅幼时学习努力,精明强干,要说不是一个天生有劣根之人,笔者认为他是入仕后喜欢上了玩弄权术,不择手段追求财富,而逐步学坏的。

他通过成功审理李侍尧案,深得乾隆皇帝宠信,皇上将十公主嫁给其长子丰绅殷德,使其成为了皇亲国戚。

(和珅)

他有一套令人望其项背的巴结和钻营本领,得到天时地利人和后,先后担任和兼任众多关键职务,主要有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另拜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忠襄公。

随着手中权力的不断增加,私欲日益膨胀。他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他亲自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七十五间,设大小银号三百多间,建立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的商业往来。成为了历史上最著名的红顶商人。

(二)除掉和珅的原因大清王朝有一传统,每次易帝,新主都会发动一场对前朝重臣的残酷清洗运动,例如顺治皇帝对付多尔衮,康熙皇帝杀掉鳌拜,雍正皇帝赐死年羹尧,乾隆皇帝密除讷亲。人怕出名猪怕壮哦,嘉庆皇帝上位,他不遭殃谁遭殃?传统归传统,嘉庆皇帝除掉和珅的直接原因估摸有两个方面。

其一、和珅家大业大,有家产无数,而当时国库却是一穷二白,急于解决财政危机的嘉庆皇帝最简便快速的方法就是把和珅当摇钱树。

和珅死后,嘉庆皇帝全权接管了他的家产。从当时清人的笔记中,大约能找到有关和珅家产的三种说法,总数都差不多。

《清稗类钞.讥讽》载:至800兆有奇。800兆便是8亿两银子。大约相当于现流行货币40至50亿元。

《庸盫笔记.抄查和珅清单》载:合算估计银22389万多两。这是估算价的物产,而那些尚未估价的财产,大概三倍还要多,总数也大约8亿两白银。

《杌近志.和珅之家财》载:抄出百余号家财,已估26号,值223兆两有奇,未估有83号,按比例算,当800兆两有奇。

那时代清朝廷每年的财政收入约7千万两银子,1755年到1799年,和珅从乾隆朝得宠到嘉庆朝被扳倒,仅仅22年时间,就搜刮了8亿两银子,平均每年3千6百余万银子,约超朝廷年财政收入的一半,这金额的确惊人。据史载,大名鼎鼎的法国路易十四,其私产亦不过两千余万两银子。

看来和珅是该杀的。但嘉庆皇帝的真正目的也绝非是惩治贪官,当时就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说,可以理解为“嘉庆为了吃饱,和珅必须跌倒”。和珅的巨额财富,肯定是嘉庆动杀机的真正原因之一。

其二、当初嘉庆皇帝即使当上了储君,和珅不仅没把他看重,反而还设法压制他。嘉庆皇帝对其深恶痛绝。

乾隆五十九年,为了不超过祖辈康熙皇帝执政61年的历史,乾隆皇帝决定立太子,和珅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未免自己的权势受到打压,极力恭维乾隆皇帝定能“万万岁”。意思嘛请乾隆皇帝在龙椅上继续坐下去而不要起身。20多个皇子听了都不高兴,尤其得罪了不久之后被乾隆皇帝指定为皇位继承人的十五子爱新觉罗·颙琰(即后来的嘉庆皇帝)。

嘉庆皇帝上位后,对外启用嘉庆纪年,宫内仍使用乾隆纪年。1796年,既是嘉庆元年,又是乾隆六十一年。两个年号的并存,说明嘉庆皇帝有名无实而乾隆皇帝舍不得放权。

乾隆从当太上皇到离世,权力的控制从没放松,帮其实施权力控制的就是和珅。

嘉庆皇帝在位的前三年,处处受到和珅的掣肘,有志难舒,对其当然恨之入骨,不除不快。聪明能干过人的和珅,被权势蒙蔽了双眼,没想到自己是个臣子,也就是一个奴才身份,换了新主子咋办?真格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三)弃用传统吉祥物如意据野史载,这事也与和珅有关。

如意的造型为长条且一端弯曲,是中国古代一种器物的名称,很早以前就有了,用骨、竹、木、角、石、玉、铁、铜等材料制成。

在清代,御座和寝殿中均摆有如意,是皇帝、后妃们的把玩之物,以示吉祥、顺心。按照满族的老风俗,凡过年过节,王公大臣和在外省的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都要要向皇上敬献如意,以表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满族人入关进京以后,这种老风俗仍然保持下来。可是嘉庆皇帝上位后,却被下谕禁献了。谕旨中说:诸臣以为如意,在朕观之转不如意也。

读罢上述谕旨,不知内情的人肯定不明就里。其实这中间有奥秘!

(乾隆皇帝)

按照规矩,将嫡子立为皇太子后,要将传位诏书放在正大光明匾后面,乾隆皇帝先后立了两个太子,放了两次诏书,结果两个太子都夭折了。估摸乾隆皇帝心理脆弱了,从此以后再也不提立太子放诏书之事。

一年年过去后,晚年的乾隆皇帝不得不考虑这问题,那时活着的嫡子中没有杰出人才,于是乾隆皇帝就从庶子中选择了忠厚老实的颙琰作为继承人,并且一直秘而不宣,直到即将禅位前一年才正式公之于众。

如此绝密之事,除了乾隆皇帝心中有数外,只有和珅一人事前知道。某日他选了一只上好的如意送给颙琰,以取悦这位未来的皇帝。颙琰开初也觉得莫名其妙,得知自己暗中被选为太子后大为惊恐,加之他对和珅这种大贪官本身就十分忌恨,所以对其送的如意十分反感。和珅被杀后,嘉庆皇帝即下谕旨禁献如意。嗬嗬,和珅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可笑的是不明真相的人们还以为嘉庆皇帝下谕旨禁献如意,是要崇尚节俭,杜绝奢侈耶。

笔者感言:正如《红楼梦》里金陵十二曲中的《聪明累》所述:“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一生绝顶聪明、多才多艺的和珅,在权力和财富方面心术用狠了用歪了,到头来身败名裂财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07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