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规模最大的战役
我国的历史是一个战争频发的时代,在历史中,无论是哪个朝代,都是有着战争的存在,战争也是成为了历史进化的一部分。
在古时候的战争中,规模几乎都是很宏大的,动不动就是上万人的战争,可以说,在现代几乎是不太可能会发生的事,那么古代规模最大的战役是什么战役呢,在这里就简单的带大家了解一下。
要说到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那么首当其冲的一定是长平之战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长平之战中,白起光是坑杀赵国的军队就有40万之多,这样的数量相当于后面多场的战争损失人数的总和,在这里就可以看出来长平之战的规模到底是有多大了。
那时候可是秦军的大部分的兵力去攻打赵军几乎全部的兵力,可以说这场战事也很是盛大了,达到了我国历史中最大的规模,之后的战争就再也没有这么大的人数变动了。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长平之战)
中央7台一军事节目中提到,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是中国秦赵的“长平之战”,说这是世界史上参战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长平之战,赵军有40万;秦军人数更多,按秦国当时最大发动能力计,应该在60万左右。共计100~110万人。淝水之战,前秦苻坚出动步兵60万,骑兵27万,总计87万人。东晋发动8万人抵抗。由于前秦军是乌合之众,内部不团结,打仗三心二意,一些被征召的少数民族将领(如慕容垂、姚苌)怀有二心,而东晋军内部团结,政治工作做得好。结果前秦军一触即溃,竟被打败了。从后来前秦迅速解体来看,前秦的损失也很大,当时撤回长安的军队仅有十多万,相当于伤亡了70多万,规模也是很大的。在世界史上,公元451年,匈奴王阿提拉(指当时已西迁至欧洲的匈奴人)集结匈奴、东哥特、日耳曼部族共七十万余人度过莱茵河进入高卢地区,对西罗马帝国构成极大要袛。西罗马帝国集结罗马、西哥特、阿兰、法兰克、撒克森、汪达尔等部族共七十万人进行回击。双方在卡泰隆尼亚平原(在今法国中部)进行大会战。最终阿提拉担心伤亡太大而主动退却
上篇文章说过秦国名将白起百战百胜、攻无不克,他的威名让六国闻风丧胆。
而真正让白起站到珠峰之巅的是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不但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战争,也是最为残酷的战争,更是白起的封神之作。几十万人头落地,成就了这场 历史 上最为惊心动魄的大战。
战争的双方是秦国和赵国,双方出动的总兵力超过百万。
老将廉颇坐阵
长平之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秦国的总指挥是王龁(读音河),赵国的总指挥是廉颇,廉颇和白起同为“战国四大名将”。
第二阶段赵国的总指挥是赵括,此人最大的贡献是为后人创造了一个成语:纸上谈兵。秦国的总指挥是白起。
兵法云:能战则战,不能战则守,不能守则走,余者唯死与降尔。
廉颇和赵括在长平之战的表现分别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
面对秦军,廉颇采取的主要是防守战术,即与秦军对峙。
廉颇明白论野战水平,赵军肯定不是秦军的对手,前期的几次失败可以证明,所以只能以守为攻,稳扎稳打,与秦军相持不下,打持久战。
廉颇非常善于利用地形,他构筑了两道防线,一道依托于丹水,以韩王山和大粮山为制高点,沿河布防;另一道防线是以长平关和故关为核心构筑的百里石长城防线。
廉颇以此坚守,秦军数次挑战,赵国按兵不动。
长此相持,形势对秦军不利,因为长平距离秦国首都咸阳有五百公里,后勤粮草供应困难。而长平距离赵国首都邯郸很近,粮草运输比秦军方便得多。
之后赵军缺粮向齐国求助是赵军被秦军切断了粮道之后的事,在廉颇指挥期间,赵国并不缺粮。
打仗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打后勤,秦军深知此理,所以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必须用计,于是秦国用了反间计。
秦国让人散布谣言,说:秦军最害怕的就是赵国让赵括当将军指挥战斗,如果这样秦军就会失败。
赵国国君赵孝成王很配合,听了谣言后就把廉颇换下。至此,廉颇的长平之战结束,赵括闪亮登场!
把有经验、有水平的主力队员撤下,换上没有经验、稚嫩的替补队员,赵孝成王这个总教练以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什么是愚蠢。
赵括却很自信,他不认为自己是替补,他认为自己是后浪!
盲目自信的赵括
在那个人人都对白起闻风丧胆的时代,赵括表示不服,都是一个脑袋两条腿,你能牛到哪去!
面对这个信心爆棚的后浪,白起已经胸有成竹!
战争之初,白起先送了赵括一份儿大礼:故意战败。这更坚定了赵括对白起“不过如此的”认定。
在赵括自信满满的同时,白起正在布局,他等待着赵括钻进口袋。果然,在几次胜利后,赵括仿佛觉得自己才是战神,他带领军队雄纠纠气昂昂地迈进了白起布下的圈套。
之后,秦军断绝了赵军的粮道,并把赵军一分为二,各自包围了赵军,这一围就是四十六天。
兵法云:十则围之。就是要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才能把对方包围起来,而此时的白起是以几乎相等的兵力实行了包围,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为了加强包围圈,秦昭王又亲自动员秦国十五岁以上的男人全部开往前线,以加强对长平战场上赵军的包围,把口袋扎的死死的。这一操作也展现了秦国极为高效的战争动员能力,这是秦国的又一大优势。
白起诈败,引赵括出击,赵括中计进入圈套,至此,长平之战大局已定!
白起用事实证明了替补就是替补,没事别冒充主力!菜鸟想逆袭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千万不要用自己的业余爱好去挑战别人的专业,不然会死的很难看!
粮道被断,外面粮食进不来,里面粮食吃完了,而且已经出现“人相食”的现象。
这是一幅悲惨的画面:四十万人被围山中,嗷嗷待哺,他们的眼睛中写满了一个字:饿!他们的心情则是两个字:绝望!
再这样被围下去,赵军迟早都会被饿死。最后,赵括选择突围,结果被箭射死,赵军见主帅已死,斗志全无,纷纷投降。
秦军俘虏了赵国四十万军队,正是这四十万人,让白起背负了千年骂名。面对四十万俘虏,白起的内心跌宕起伏,该如何处理他们呢?
收编了?体量太大,消化不了。我只有三个馒头的饭量,你却让我外加两个大烤鸭,容易消化不良,而且谁也不能保证这些赵国战士不会举兵反抗。这条路行不通。
放回去?秦国出动全国兵力,耗费了大量钱财,死了那么多人才换来的战争成果,拱手再送出去?这四十万人回到赵国歇俩月,再武装起来打秦国,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而且这也不符合“歼灭战”的思想。
那么只有一条路可走:就地解决。只有把这四十万人处死才是最佳选择。于是中国 历史 上最大的一场屠杀开始了,四十万士卒全部被埋。
这四十万人几乎囊括了赵国所有四肢健全的年青人,每一个人的身后都是一个家庭。
透过千年的时光,回顾当时,赵国家家户户挂白绫,老母妻子绝望痛哭,一座座新起的坟墓散落于山野田间。
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为之,信哉斯言!
杀俘虏的命令可能是秦国上层下达的,让白起当了替罪羊,但白起别无选择,他必须这样做,因为这个命令在当时来看是最优解。
后来的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都是在为慈禧太后背锅,也是同样的道理。
人,尤其是重要人物,往往是非常复杂的,他们面对各方面的利弊权衡比普通人要大的多,所以不能简单地对 历史 人物进行脸谱化的定性。
四十万军队被杀,赵国几乎被打瘫痪,白起主张立即扩大战果,一举把赵国灭了。
这个举动很无情冷酷。刚杀了人家四十万人,又要把人家国家灭了,但站在秦国的立场,这是无比正确的计划。
后来这个计划没执行,因为赵王派了一个说客苏代去秦国。这个苏代就是提出“合纵”概念,配六国相印的苏秦之弟。
苏代找到秦国丞相范雎说:“无论如何不能让白起灭了赵国。”
范雎说:“为啥?”苏代说:“为了你自己。”
看范雎一脸懵逼,苏代解释:“如果白起灭了赵国,那是盖世功劳,将来地位会在你之上,而你是白起老领导魏冉的政敌,白起会放得过你吗?”
一席话说的范雎茅塞顿开,于是他找到秦昭王说:秦国将士劳师远征,已经太累了,国家经过这一翻折腾也够呛了,不如让赵国割地求和吧,不要再攻打了。秦昭王接受了建议,命令白起撤军。
还是那句话:当你想说服对方替你做某件事时,一定要从对方的立场出发,让他明白他会在此事中得到什么好处,否则就会吃闭门羹。
白起很生气,他知道这是灭掉赵国的最佳时机,转瞬即逝。之后再想灭它,又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但是老大发话,白起不能不听,还是无奈撤军了。但是从此白起心灰意冷,退居二线了。
秦昭王错过了这个最佳时机,赵国的生命又得以延长几十年,灭赵的任务要等待一个叫嬴政的人去完成。本来曾祖父就能搞定的事,非要留给曾孙子去完成。
后来秦昭王回过神来,对放弃攻打赵国感到后悔,于是又重新出兵去围攻赵国首都邯郸。此时的赵国已渐渐恢复元气,又通过一系列外交手段,平原君请楚国出兵相助,信陵君窃符救赵,竟然打败了秦军。
秦昭王想派白起去扭转局面,但白起都以各种理由拒绝了,现在想起我了,早干嘛了。
秦昭王屡次被拒绝也很生气,再加上范雎的挑唆,就把白起贬为士兵,这估计是 历史 上最牛士兵。之后又赐给白起一把宝剑,白起自刎而死。
一代战神就此谢幕!
太史公说,白起在临死前,为曾经坑杀四十万赵军感到深深愧疚。这四十万冤魂很惨,但是战争本身就是残酷的事,从国家利益出发,他没得选择。
考古发现
关于四十万人被坑杀,很多人感到疑惑,因为四十万人是个很大的数量,他们不会反抗吗?秦军是如何以同等的兵力把这四十万人坑杀的?四十万人得挖多大的坑才能埋完?在没有挖掘机的时代是如何做到的?由于史料缺失,我们不得而知。1995年山西高平市长平之战遗址的发掘给后人揭开了迷底。
首先,遗址出土证据显示,赵军被俘后被收缴了武器。在高平市永录村一号尸骨坑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刀币、陶盆、带钩等,但是没有发现矛、刀、戟等兵器。由此可以推断当时的赵军是被缴械了,手无寸铁,所以他们没有反抗之力。
其次,大量赵军是被杀后才被埋的。根据考古人员发现,尸骨坑中有的尸体头骨与躯体分离,这是死亡在前,埋葬在后的证明。还有的尸体头部有被钝器创伤的痕迹,也是先死后埋的证明。当然,也有一部分是真活埋的。有的尸体,双手叠压在腹部后面,呈不自然扭曲状,应该是被反绑着埋掉。
另外,遗址中有几个坑是深坑,应该是天然形成的深沟,并不是白起专门为坑杀俘虏挖的,这就减少了秦军的很大工作量。
这些都是当今的考古发掘提供给我们的答案,为后人解开了很多史书上读不到的迷团。
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可谓是人人口口相传的故事了。著名的长平之战可谓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征途中最重要的战役了,这个战役大大挫伤了赵国的军事力量,让秦国成为了一个无人可以比拟的霸主。但是秦国和其他国家进行战争时都是很快取得胜利,为何偏偏和赵国进行的长平之战,持续时间那么长呢?赵国是凭借什么可以跟秦国抗争数年?
首先是赵国的军事实力。赵国的军事实力在六国中其实还是属于中上等的,虽然军事实力和秦国有一定差距,但是如果策略正确,还是可以在物资上面支撑一段时间的。
再者还有一个人在这个战役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廉颇。廉颇作为赵国的名将,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战争,他在战争中积累的策略还是很有成效的。公元前261年,秦王派王龁向长平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结果击杀了秦军的侦察兵。两个月后,赵军陷入困境,都尉城和故谷城被秦军占领,损兵折将。同年七月,廉颇开始估计形势,以逸待劳,命令士兵建筑围墙,抵挡秦军的进攻,然而秦军攻势太强,西边的营垒被攻破,于是廉颇再次命令士兵坚守不出。廉颇深知“一而战,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秦军攻势如此勇猛,必难抵挡,只有挫杀秦军的锐势,再寻找机会。所以这个“以守为主”帮助赵国进行抵抗。
如果不是赵王认为廉颇这个策略太过于胆小,将其换成了赵括,可能长平之战没有那么快结束。
您好,春秋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役应该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一场决战。时间:公元前262年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参战人数赵军45万人,秦军保守估计也在百万以上。从国家战略到具体战术,军事家直到现在都在探讨它的得失。长平之战,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0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