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清承明制。清王朝的很多政体制度都继承与效仿明王朝,其中官僚系统亦是如此。尤其是这地方官僚系统,几乎与明王朝配置相同。但是就在这看似类似的官僚结构,对于同为地方高级行政长官的总督与巡抚,明清两朝却有着一个本质上的区别,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这个区别就是:在明王朝总督与巡抚隶属于京官,也就是中央官员,而在清王朝,这两个官职可是名正言顺的地方大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呢?这就要从明清两朝,巡抚与总督两个官职,在明王朝的起源说起了。
朱元璋在一统天下之后,对于如何统治这个国家也是费尽脑汁。起初,他建立明王朝的官僚体系,多少也是效仿元王朝,保留中书省就是个明显的例子。但是,最让老朱皇帝忌讳的,也是最不放心的就是权力集中到别人的手里。
因此,在建国之初,在元王朝的基础上对全国行政区域简单重新划分之后,将地方行政事务一分为三,由三个平行的部门机构分别管理,俗称为“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下文简称布政使),提刑按察使司(下文简称按察使)和都指挥使司。
其中,布政使负责地方民事,按察使负责地方法律诉讼以及对地方官员有纪检权,都指挥使就掌管地方军事了。当然,这样的“三权分立”并非老朱皇帝的发明,早在秦王朝时期,秦始皇就已经施行,朱元璋继而用之而已。而这“三司”又以布政使官品阶最高,为理论上地方行政最高长官。
如此进行权力分割之后,确实是对地方政务集权起到了“无与伦比”的防微杜渐的效果,但由于三司之间缺乏统一领导,在事务处理过程中,往往是本位主义,导致各司部之间,相互掣肘、推诿之例屡见不鲜。而且就算是本司部之内,最高长官又存在左、右各一人,权力的游戏迷人之处就是没有几人能看得开,换句话说,左、右长官之间政见不一是很正常,互相诋毁与拆台更是常见。
在这种情况之下,地方行政效率之低下可想而知。这还没到最坏的时候,最坏的情况发生在洪武十三年之后。
洪武十三年,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丞相胡惟庸因为谋反而遭到朱元璋无情地清洗,而因此无缘无故受到牵连之人,更是不计其数。在胡被清洗之后没几天,朱元璋就迫不及待地废除了中书省,也就是丞相之职,由他老人家直接统领六部,而地方行政长官也直接向六部汇报。如此一来,地方行政长官对应的顶头上司也发生了变化,布政使、按察使以及都指挥使分别向不同部门汇报工作。这让原本就“尿不到一个壶里”的地方行政官僚更加离心离德。长此以往,地方政务不说废弛,也基本上是半瘫痪。
迫于无奈,洪武二十四年,老朱皇帝派中央官员到地方整顿与管理地方事务,名曰“巡抚”。
“巡抚”隶属于中央编制,只是到地方工作。既然是中央委任,权力自然凌驾于地方官员之上。此外,朝廷对于巡抚更是委派了一个核心任务,督办地方税收。连封建王朝之根本——税收,都到了需要中央委派官员督办的程度,此时明王朝地方政务的废弛之深,可见一斑。
既然是中央外派,朝廷的初衷是整顿地方与督办税收工作结束之后就可以召回,但是实际结果是地方政务根本很难离开这个人。很多事例证明,此人前脚刚走,后脚地方行政之间的推诿与低效就显现。于是乎,巡抚率先成为中央委派地方的“钉子户”。既然有了“钉子户”巡抚,是否所有地方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呢?当然不是。那么还有什么难题呢?
关于巡抚本人素质问题,我们暂且抛开不说。就巡抚职权本身是有局限的,他只能督办与管理本省事务,一旦遇到跨省问题,巡抚之间又开始“顶牛”,尤其是在战争时期,需要多省协作之时,这种弊端立马显露无疑。
英宗与代宗时期,应该是朱家王朝最为危险的一段时间。北元蒙古后裔南下入侵,英宗皇帝的英勇无畏,御驾亲征,没成想成了蒙古人的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在王朝统治岌岌可危之时,英宗之弟郕王继位,即代宗。为了有效地调动全国军事力量,阻止蒙古人南下,中央再次委派官员下地方督办区域军政事务,“总督”由此而生。
总督职权跨省,而且掌管军政两界,因此地位自然就在巡抚之上。但是总督这个职务并没有很快在明王朝如同巡抚那般成为地方“钉子户”,而是如同流水,必要时委任,事毕则委派之人返回中央,总督职务自然撤销。但是随着明王朝统治的日益腐朽,各方反动势力崛起,帝国战事不断,总督因此也成为常任职务,换句话说,也“钉”在地方了。
既然巡抚与总督都已经“钉”在地方,为什么明王朝不将这两个职务划为地方官呢?
总结原因有三:
一、祖制不可违,政务繁忙没时间与精力研究这个事情。在笔者看来就是帝王懒惰不作为。
二、朝廷委派官员不断累加,在总督之后又来了经略、督师,这些都是中央临时委任职务,与总督之间职责重叠严重,至于谁的官更大,其实也很难说得清楚。基本原则就是朝廷让谁说了算,谁的官就大。
三、中央各方势力争权夺利,犬牙交错,哪一方占上风,就有了控制地方的资本,因此不能太清楚明确。
关于第三点有必要简单说明一下。在地方除了朝廷委派官员监督督办之外,别忘了还有明王朝政坛的“另类”主角——太监。在成祖得了太监一臂之力相助成功篡位之后,成祖视太监为可靠之家奴,太监的地位迅速崛起。前文所述,地方军务本隶属于都指挥使司管辖,但是篡位者不放心啊,于是乎就委派可靠家奴监视之,名曰监军。这也就是后来明王朝各类战争,总指挥旁边总有个太监指手画脚,叽叽歪歪的由来。
这些人因为是皇帝亲信,因此极其嚣张跋扈,所监视范围自然不能够局限于军事,地方政务也得插上一杠子。尤其是在明末东西厂权势熏天之时,这些人更是只手遮天,多少地方政务,大事最后都坏在了这群狗仗人势的废物手里。
因为太复杂,所以总督个巡抚这样的主管地方官职,在明王朝一直都是“临时工”。这不得不令人唏嘘。
清王朝在逐步取得中原统治权力之后,在沿用明王朝地方官职体系的同时,更是认真总结了明王朝官僚体系的重大弊端。清王朝在进一步将明王朝省级地方行政区——承宣布政使司(非官职)——拆分为行省之同时,更是将巡抚与总督以地方官职常态化。
其中以巡抚为本省行政长官,而总督通常为跨省(也有只管理一省)督办军政两界事务为主要职责,是名义上的地方官最高职务。尽管清王朝为了制衡这两个官职之权力,也有意将两个职位上下级关系模糊化,这也确实给地方行政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是没办法,这是封建集权统治制度的严重弊端,制度上不改变,这种内耗不可能凭空消失。
看清朝的电视剧想必大家会有一个问题。总督和巡抚的权利到底哪个更大一些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林则徐
首先要搞清楚这两个官职是怎么来的。这两个官职起源于明朝。我们知道明朝是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很重要的一个朝代。中国历史上中央权力和地方的权力一直是一个矛盾的地方。对于统治者来说,当然希望中央的权力越来越大,地方的权力越来越小。我们看“督”这个字儿。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就是监督的意思。所以这个一开始一定不是地方官,一定是中央派去监督地方的。有点类似于钦差大臣。事情做完就把这个职位给撤销了。那么慢慢到了后来,他就变成地方上的最高军政长官。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他依然是中央的官员。因为本质的目的就是中央派去监督地方的,这个一定不能忘。巡抚最早的目的也和总督是一样的。
总督清代为地方最高级军政长官。一般一省或两三个省的最高长官。行政,?财政,军事都管。巡抚一般是只管一个省。从品级上来看,总督一般是正二品。一般兼任兵部尚书尚书为从一品,巡抚一般为从二品。也有时候总督兼任巡抚。到清朝后期,巡抚不再听命与总督,总体来说,总督和巡抚的权利其实是差不多的。总督总体大于巡抚,但总督不是巡抚的顶头上司,他们顶头上司都是皇帝。刚刚讲到,设置这两个官员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中央的权力。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设置总督和巡抚是为了相互制衡,避免一家坐大。无论总督还是巡抚的权力太大都是不利于皇帝的。
总督和巡抚谁的权力更大?这个讨论其实没有太多的意义。关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整个历史的演变。从这个小小的问题上?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那就是封建统治者要想一切办法把权利拿到自己的手中。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封建统治者的权力一步一步集中?,从最早的分封诸侯,到后来中央权利的高度集中。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在不断的吸取前朝的灭亡教训。为了防止地方权利太大对中央够成威胁。而且并不能阻止历史发展的潮流和客观规律。最终都消匿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在清朝,九大总督的职责相较于明朝更加重要,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不过,这九地总督的设立时间,却有着前后之别。在九大总督中设立最早的,并且拥有着明确职权的,就包括两江总督,两江总督正式设置于康熙21年。
管辖三省之地的两江总督之所以在九大总督中设立较早,其实与当时的历史进程有关,以前的两江地区,其实指的就是现在的江苏、江西,还有安徽、上海这一片地区。
两江总督所管辖地图
为什么清政府会率先设立这里的总督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里是清朝的?钱袋子?,是清朝最重要的赋税之地。这片地区从前几个朝代开始,就已经非常繁华,经过上千年的开发,江南地区,在明清之际,已经成为典型的鱼米之乡、富庶之地。
根据史料记载,清朝国库1/3之巨的收入来源,来自于两江地区。这样一个繁华之地,在清军入关以后,肯定要最先掌握在自己手中。当然,在设立总督的时候,既要防止总督的权力过大,也要避免他们难以发挥自己的职责。因此,直到康熙21年,两江总督的名称、所辖区域和制度才正式完善。
清朝总督旧照
为什么两江总督所管辖的辖区又包括了江西、江苏、安徽这三个大省呢?这与当时两江地区的地理位置有重大关系,这三座大省相较于其他中原地区,它们到京城的距离更为遥远。
同时,他们在地理位置上又极具优势,这里有长江作为屏障,又有险峻的山川,让三省之地成为兵家的必争之地;另外,江苏在清初拥有着庞大的人口规模,从这里所收取的赋税和募集的兵源,可以更好的帮助清朝争夺天下。
总督与巡抚画像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两江总督这个职位极为关键,甚至能够决定清王朝的前途命运。因此,清政府在选用人才的时候,会更加小心。当然,清廷中央肯定要限制两江总督的权力,防止其尾大不掉,也是应有之义。
因此,两江总督辖区内还专门设立了单独的巡抚职位。所设立江苏巡抚的目的自然很明确,就是对总督进行掣肘,防止总督一家独大,对总督进行监督管理。
清朝官职表
两江总督掌握着兵权,而巡抚又要对总督起到监管的职责,在历史上也有不少人疑惑,这两者的官职到底让谁拥有着更大的权力呢?
首先从两者的官职上来看,两江总督在加任兵部尚书以后,在当时是从一品的官阶;而江苏巡抚即便是加任了兵部尚书,也仅是一个正二品的官阶。
这样一看,总督的官职要高于巡抚,巡抚似乎该听总督的话。不过,这其实是一个想当然的误解,巡抚和总督,其实都是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因此,总督和巡抚虽有级别不同,却并无从属关系,更不存在谁听命于谁的情况。
两江地区地图
其次,他们所管理的职责也有所不同,总督虽然也有民政之权,主要负责的却是两江地区的军事,而巡抚在这里的工作,更侧重在了当地的民政上,这样就有效的将总督的权力分割开来。不过,清初之际,天下尚未平定,武官职权确实要高于担任巡抚的文官,所以,一般而言,总督的权力确实是要高于巡抚的。
也正因为如此,皇帝设置江苏巡抚一职的目的,就是为了限制总督的权力,所以,虽然总督管辖着更大的疆域,虽然总督的品级更高,但是,由于清廷处心积虑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总督远算不上在两江之地一手遮天,他依然要受到江苏巡抚的节制。
身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清朝借鉴了历朝历代的得失,使其自身制度达到了登峰造极,可谓是集大成者也,因此清朝被称之为君权高度集中的朝代。
何为君权高度集中呢?
君权集中的意思就是皇帝是否可以真正的大权独揽、言出法随、生杀予夺或者随心所欲吗。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就疑惑了,古代的皇帝不都是这般吗,是天下共主是九五之尊。其实说实话不是每一位古代皇帝都可以大权独揽随心所欲的,不然怎么会出现那么多权臣架空皇帝、后宫干政、太监乱政等情况呢?
而皇帝想要真正的的大权独揽,有两个方法。一是诸如秦皇汉武那般,个人手段高明,利用权谋之术使得下面人老老实实的,这属于考验皇帝的个人能力。二是在制度上防微杜渐,像历史上的很多权臣,都当过百官之首的丞相,因为权力太大,所以才有机会架空皇帝。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干脆以防万一直接将丞相制给废除了,效果也挺好的,大家看看有明一代权臣压根没几个,至于威胁国家社稷的更是没有。
而制度上进行君权集中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皇帝的个人能力倒是其次了,主要在制度上长久的制约各方不稳定的因素,对于皇帝个人能力要求并不高,很明显是个长久之计。
清朝就属于是制度上完善的情况,所以大部分皇帝可以做到真正的大权独揽,因此被称之为君权高度集中的朝代。
清朝的总督、巡抚是地方上的最高长官,属于是一方封疆大吏。其官制沿袭于明朝,只不过明朝的总督、巡抚属于是临时差遣性质,事后便裁撤,并非固定官职。性质有点类似于某地区发生大事了,朝廷派遣过去的钦差大臣或者救火队长,将大事解决了以后就回京去了。
到了清朝,总督、巡抚成为固定官职,成为省区一级的最高长官。如果以庞大的官僚系统分为中央系统和地方系统来看,那么总督、巡抚就是地方上的最高长官,是朝廷在地方系统上的代表,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以职责上来说,巡抚负责的是一省的民政和军政。而总督则是负责数省或者一省的民政和军政。
清朝刚开始是八督十二抚,后来增为十五抚,最后增为十八抚。八督分别是:直隶、两江、陕甘、闽浙、湖广、四川、两广、云贵。
一般来说总督是正二品官阶,照例兼兵部尚书和都察院右都御史衔,这样下来是从一品。巡抚则为从二品,照例兼兵部右侍郎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这样下来为正二品。当然有个别德高望重的巡抚可以加兵部尚书衔,这种加衔不同于兼衔,不会随着职务而改变,而是一直算数的。
也就是说总督在官阶上一般都会大巡抚一级,并且按照清制总督可以节制巡抚。按照古代官场上官大一级压死人的思维来看,总督肯定将巡抚拿捏的死死的,使巡抚老老实实的。
但是纵观清朝历史,总督和巡抚互相攻击的情况可谓屡见不鲜。诸如嘉庆年间的两广总督那彦成,为了争权夺利,弹劾攻击广东巡抚百龄,将其罢官。后任的广东巡抚孙玉庭,又弹劾那彦成滥赏官职过错,将那彦成给赶下两广总督位子。还有清末两江总督曾国藩弹劾江西巡抚沈葆桢,结果是朝廷并没有明显惩罚任何一方,而是各打五十大板。
我们经常在电视剧小说里看到有关九门提督和八府巡抚这两个官衔的介绍。单从名字上听,感觉肯定是不小的官。那么这两个官具体是多大的官,谁的权利更大呢。下面就给大家具体分析一下,这两个官职。
我们先来看看九门提督这个官职,在介绍之前首先我要给大家声明的一点是,九门提督是清朝设立的官制。康熙能够降服鳌拜,九门提督功不可没。但是在一些电视剧电影中九门提督出现在了其他朝代,小编只能说导演你又任性了。
问题一,九门提督的由来。九门提督是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年)所设立留守京城的武官。九门提督的全称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确实拗口),九门提督是其简称,还有一个简称是“步军统领”。
问题二,九门提督的职责。所谓九门提督的九门就是指今天北京的东直门,朝阳门,西直门,皋城门,德胜门,安定门,崇文门,正阳门和宣武门这九门。九门提督的职责就是负责这九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还有一些职责就是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等等,简而言之就是负责京城内外的安全责任,保护皇帝的人身安全。
问题三,九门提督是多大的官。听到九门提督的名字就知道,一个小官肯定不会用这么响亮的名字,九门提督绝对是清朝的要官要职。因为涉及皇帝的安危,可以不夸张地说,皇帝把身家性命都交到了九门提督身上。由此可见九门提督的权利绝非等闲,在开始设立时为正二品,后升为一品官员,就相当于今天的卫戍区司令。九门提督统领有三万人左右,且部队都是最精干的勇士,担任该职的都是皇帝最信任的人。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八府巡抚,八府巡抚这个官职比较特别。在很多影视小说里我们都能看到皇帝封某位大臣为八府巡抚,去巡查各个省。那么八府巡抚到底是一个什么官呢。
问题一,巡抚的由来。巡抚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巡抚早在北周和唐初都有官员到各地巡抚之事,但是只是一个临时的差事,“巡抚”并没有成为官名。到了明清时期巡抚这一官职才逐渐成形,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命太子懿巡抚陕西,但那时依然属于临时差事。到了明朝的宣德五年(1430),于谦等六人分抚南北直隶等处,从此各省常设巡抚渐成制度,到了清朝才逐渐完善了巡抚官制。
问题二,巡抚是干什么的,官职有多大。巡抚在明清之前主要是皇上临时派遣到地方检查或处理地方事务的钦差大臣。到了明清才逐渐开始常驻地方,到了清朝巡抚就成了一个地方的最高官员,主管地方的军政民政,其官是从二品。巡抚就相当于今天的省长。
问题三,小说中的八府巡抚在历史上存在吗。八府巡抚常见于影视小说,在民间百姓的心目中是清廉有权势的大官。但是在历史上并没有“八府巡抚”官职。小说中所谓的八府巡抚其实就相当于皇帝的一个御史,而且还是级别最低的那种,只是一个七品大的芝麻官。只是影视作品在借鉴御史这一官职将其夸大改名为八府巡抚。
当然如果八府巡抚真的如同其名字一样存在,那就是八个省的省长,官职权利肯定是要高于九门提督的,但是八府巡抚只是个小御史,当然不能与九门提督比肩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06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